蟠虺紋

蟠虺紋

蟠虺紋,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又稱“蛇紋”。商末周初的蛇紋,大多是單個排列;春秋戰國時代的蛇紋大多很細小,作蟠鏇交連狀,舊稱“蟠虺紋”。

簡介

蟠虺紋龍形佩蟠虺紋龍形佩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又稱“蛇紋”。以盤曲的小蛇的形象,構成幾何圖形。盛行於春秋戰國。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一對突出的大圓眼,體有鱗節,呈捲曲長條形,蛇的特徵很明顯,往往作為附飾縮得很小,有人認為是蠶紋。個別有作為主紋的,見於商代青銅器上。商末周初的蛇紋,大多是單個排列;春秋戰國時代的蛇紋大多很細小,作蟠鏇交連狀,舊稱“蟠虺紋”。蟠虺紋,青銅器紋飾之一。又稱“蛇紋”。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構成幾何圖形。有的作二方連續排列,有的構成四方連續紋樣。一般都作主紋套用。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一對突出的大圓眼,體有鱗節,呈捲曲長條形,蛇的特徵很明顯,往往作為附飾縮得很小,有人認為是蠶紋。個別有作為主紋的,見於商代青銅器上。以印模製造方法,用一個單位紋樣作四方連續的排列組合,構成器身上的大面積裝飾,產生類似織錦般的華美效果,其形體較大的稱為蟠螭紋。虺,蛇屬,細頸大頭,色如綬文,大者長七八尺。――《字彙》
虺紋虺紋
虺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像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是不多。
虺在傳說中亦為一種毒蛇:雄虺九首(首:頭)。古人講“虺蜮”,即虺、蜴、蜮,都是害人的毒物,常比喻奸惡小人。“為虺弗摧為蛇若何”,意為小蛇不打死,成了大蛇怎么辦?原喻要趁敵人弱小時就把它消滅,後泛指壞人要及早除掉。
虺,也是我國姓氏的一種。在姓氏中,虺氏原姓李,是唐朝皇族李氏宗室的一支,“黃國公案”後,李姓宗室多數被殺,未殺者流放,被武則天命改李氏為虺氏,意為心如毒蛇,也諧音“悔”,令李姓後人悔改之意。一代女皇功績顯著,但畢竟是謀權篡位所得來的天下,不知武媚娘的“悔改”是為何意呢?自古以來帝王之爭,又有多少君王敢於承認自己是光明磊落的得天下的?帝位之爭,多在“奪”;捍位之治,則用“得”。得民心者,得天下。

與臥蠶紋區別

蟠虺紋又稱"竊曲紋"。"蟠"就是"盤"、"屈曲"的意思;"虺"是小蛇,《國語》中有"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的文字,意思是說連小蛇都不能制服,面對大蛇又該怎么樣呢"蟠虺"就是指紋飾的形狀像彎曲的小長蟲。春秋晚期利用隱起刀法琢制的蟠虺紋,基本形狀是有一個大圓腦袋,後面拖著或彎曲、或不彎曲的尾巴,這個尾巴的寬與頭接近,展長是頭的2倍左右,這是與同期臥蠶紋的重要區別。蟠虺紋在春秋晚期是一種流行的紋飾,樣式相對統一,完全用隱起的刀法琢制。

..

1983年在河南省光山縣出土了一件春秋早期的玉瑗,上面有雙陰線雕琢的蟠虺紋,與晚期在造型上完全不同,很少見。有時可見在一件春秋晚期的玉器上,蟠虺紋與勾雲紋同在,在習慣上就以蟠虺紋命名;有時與臥蠶紋同在,區別不明顯,稱謂也就各異了。

傳統紋飾之——蛇紋

古代寓意紋樣。古代視蛇為神明,潛於深淵,能致雲雨。武梁祠石刻伏羲女媧之象,也作人首蛇身之狀,視其神明,可見蛇紋由來至久,

戰國早期·蟠虺紋曾侯尊盤戰國早期·蟠虺紋曾侯尊盤
寓意皆祥。蛇在十二生肖中居第六位。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一對突出的大圓眼,體有鱗節,呈捲曲長條形,蛇的特徵很明顯,往往作為附飾縮得很小,有人認為是蠶紋。個別有作為主紋的,見於商代青銅器上。商末周初的蛇紋,大多是單個排列;春秋戰國時代的蛇紋大多很細小,作蟠鏇交連狀,舊稱“蟠虺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