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1918-1970),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從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蘇霍姆林斯基出生於烏克蘭共和國一個農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讀于波爾塔瓦師範學院函授部,畢業後取得中學教師證書。1948年起至1970去世,蘇霍姆林斯基擔任家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巴甫雷什中學的校長。自1957年起,蘇霍姆林斯基一直是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8年起任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9年蘇霍姆林斯基獲烏克蘭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功勳教師稱號,並獲兩枚列寧勳章、1枚紅星勳章、多枚烏申斯基和馬卡連柯獎章等。

個人概述

從事學校工作從事學校工作

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寫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巴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失去的一天》 等教育專著。
蘇霍姆林斯基探討了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在學校集體中和家庭中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農村學校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以及校內領導等問題。蘇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宣傳蘇維埃人道主義教育學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動的教育實例,在一些問題上有獨到的見解。
蘇霍姆林斯基寫有教育專著和小冊子40餘本。主要的分別收入烏克蘭基輔“蘇維埃學校”出版社編選的《著作選集》(5卷本)和蘇聯教育科學院編的《教育著作選集》(3卷本)。其中《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1969)《帕甫雷什中學》(1969)《和青年校長的談話》(1973)《公民的誕生》(1974)等,已有中譯本。

職業生涯

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

1918年,蘇霍姆林斯基誕生在烏克蘭基洛沃格勒一個貧民家庭。
1926年,入一所七年制的農村學校學習。
1933年畢業,翌年進入短期師資訓練班。
1935年結業後便開始當國小教師。
1939年,在波爾塔瓦師范學院語言文學系接受函授教育,取得了中學教師的合格證書,並先後擔任中學語文教師、教導主任。
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開始後,他立即奔赴前線,受過重傷。傷愈後不能重上戰場,被委任為一所中學的校長。家鄉解放後回到當地,任區教育局長。
1947年,主動申請調回學校工作。
1948年開始擔任帕夫雷什農村中學校長。
1970年逝世,享年52歲。

個人榮譽

他生前是烏克蘭共和國的功勳教師、原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曾獲得兩枚列寧勳章、多枚烏申斯基和馬卡連柯獎章,被人們稱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書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他所領導的帕夫雷什中學被列為世界上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

人物評價

著作著作

蘇霍姆林斯基被人們稱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書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他所領導的帕夫雷什中學被列為世界上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經驗與理論著作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在他一生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既當校長,又當普通教師;既教課,又當班主任;既做具體工作,又搞科學研究。他是一位勤奮務實,筆耕不輟的傑出人物。這就使得他能從學校工作的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觀察、了解研究有關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避免理論與實踐中的片面性,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將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較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他的著作是近幾十年來罕見的先進教育經驗寶庫。
蘇霍姆林斯是具有執著的教育信念和頑強的工作作風。自從1948年被任命為帕夫雷什中學校長後,他的教育才華就愈益明顯地展示出來。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他已成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躍在原蘇聯教育界。他的工作富有鮮明的獨創性和革新精神,從不拘泥於傳統的陋習,緊緊把握時代發展的脈博,如他敢公開指出:20世紀30年代蘇共中央發動的對“兒童學的批判有過火之處,批判的結果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了”,從而導致原蘇聯20世紀30至40年代直至凱洛夫教育學的嚴重錯誤;又如,1955年以前的一段時間內,原蘇聯普通學校一度完全取消了勞動課,而他主持的帕夫雷什中學卻從未間斷過。不僅如此,學生畢業時,既領取畢業證書,還領取職業證書。
蘇霍姆林斯基偉大、光輝的一生給後人的最大啟示是,教育理論工作者應深入教育教學第一線,做深入細緻研究工作際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時刻不應忘記肩負的理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論家與教育實踐家的完美結合。

教育實例

蘇霍姆林斯基循循善誘收益成功

循循善誘循循善誘

蘇霍姆林斯基對國小生的教育,方法上靈活多樣。蘇霍姆林斯基把運用民間童話故事作為自己在學校教育的方法之一,並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們僅從他運用這一方法的眾多教育實例中擷取其中的一個片斷。

這是暑假後的一天,蘇霍姆林斯基所帶的三年級甲班準備去野營訓練。考慮到所帶東西較多,其中一個學生建議,兩個人結成一對,有的東西可以合用,這樣可以減輕旅途負擔。建議受到班主任蘇霍姆林斯基的讚揚,孩子們開始自由組合,呈現一片歡樂的場面。大家都有了對子,唯獨平時自以為是而妄自尊大的學生安德烈卡沒有對子,他在一邊哭泣著。
蘇霍姆林斯基把安德烈卡叫到一邊,問明情況,知道是同學都不願和他組合成對。這孩子委屈地認為,是同伴們嫉妒他。蘇霍姆林斯基深知這個學生的天性,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時機,便直截了當地對安德烈卡說:“你要明白,安德烈卡,最困難的就是迫使自己去感覺。你迫使自己去感覺,那你就會以另一種目光看你的同學、去看人。如果你老是認為,你是最聰明的人、最有才能的人、最好的人,那么到頭來你就會成一個最孤立的人……”
“但是,實際上我就是在解題上比誰都強,並比誰都快地背會詩歌……多少次您自己都說:“好樣的,安德烈卡,安德烈卡學習了,現在就懂了……”我比誰都懂得多,這難道是我的錯?”孩子哭得更傷心了。蘇霍姆林斯基還能用什麼語言再去解釋呢?說教顯然對這個孩子沒有多大效果。他思索著如何對這位男孩子進行解釋,才能讓他懂得、認識並相信……
“安德烈卡,咱們找個蔭涼的地方坐下,我給你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與我們這件事十分相似,願意聽嗎?”安德烈卡點點頭。他們來到大橡樹的樹蔭下,坐在一條長凳上,蘇霍姆林斯基講了一個“菊花蔥頭”的故事:

在一個農村老大娘的住處旁,長著一株菊花。菊花老是沾沾自喜:“你們瞧,我多美啊!在這地方我是最美的”,在菊花旁邊長著一棵蔥頭,一顆普普通通的蔥頭。夏末,蔥頭熟了。綠色的莖葉蔫了,蔥頭散發出辛辣的氣味。菊花扇動鼻子。“呸,你發出一股多難聞的味道呀!”它對鄰居說到。“我真感到奇怪,人們幹嗎要種這種植物呢?想必是為了熏跳蚤……”
蔥頭沒有作聲,它把自己視為灰姑娘。這時,大娘從屋子裡走出來朝菊花走去。菊花屏住了呼吸。她想:大娘馬上就會說,她的花多美啊。菊花由於心滿意足,已經感到有點飄飄然了。大娘走近菊花卻彎腰拔起了蔥頭。大娘端詳著蔥頭,驚呼了一聲:“多好看的蔥頭啊!”菊花感到困惑了:“難道蔥頭會被認為是好看的嗎?”聽完了這個故事,安德烈卡眼淚已經幹了,從這個故事中他好像悟出了一條道理: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用,不能自作聰明,看不起同學。他羞愧地低下了頭,一言不發。
蘇霍姆林斯基採用這種講童話故事的方法,使國小生易於接受,並從類比中受到了應有的教育。這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造。

教育思想

蘇霍姆林斯基主要教育思想

培養學生培養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教育家中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來發展教育科學的光輝典型。他的教改經驗和他的教育思想是符合當代教育發展的一般要求的。他對教育事業的無私奉獻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他對理論問題的勤奮、求實的探索精神,使他獲得了重大的理論建樹。
一、提出要把全體學生培養成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社會主義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培養“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所謂“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按照他的意見,即“意味著勞動與人在各類活動中的豐富精神的統一,意味著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的相互關係上的道德純潔,意味著體魄的完美、審美需求和趣味的豐富及社會和個人興趣的多樣”他指出:“在這個和諧中,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規定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我們只能說,全面發展的某些方面對於人的整個精神世界的影響可能比其他的方面大一些。”同時,“個性全面和諧發展”也不是意味著一個人可以不停地從一種職業轉到另一種職業,而是指每一個人在精通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的同時,還有興趣和能力進入任何其他的知識領域。他說:“全面發展的思想是跟樣樣都做而又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學校中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都是重要的,沒有第一、第二之分。他說:“在教育作用的完整的體系里,那怕只是忽略了其中的一個環節都會破壞這個有機的統一”。他強調道德面貌在每個人身上起著主導的作用。他認為“社會要求學校培養出來的人,不論他從事什麼工作,都應該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學校中的任何工作都應當包含道德教育的意義,發揮德育的作用。他也強調智育的重要性,認為“無知的人對於社會來說是危險的,”“學校應當不讓任何一個沒有在智力方面受過訓練的人進入生活。”他還非常重視勞動教育和美育,強調課外與校外教育的作用。他認為,如果不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自由活動時間,要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和才能是辦不到的,要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也是不可能的。合理的學習制度,課內外教學的有機結合,就使德、智、體、美和勞動教育融為一體,發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他們升學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實施“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時,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必須使人的多種多樣的才能、天賦、意向、興趣和愛好等個性特點得到充分發揮。他強調說:我們的教育目標“就是讓走向生活的每一個青年男女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是對每一個受教育者的共同要求;而各種才能、興趣、愛好的充分發揮則因人而異,因此,他要求教師必須以關切而又深思熟慮的謹慎態度去對待每個孩子的優缺點,竭力設法把教學和教育工作安排得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顯示出他的天賦,找到他喜愛的活動,並在這方面成為能手。
總之,蘇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把全體學生培養成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既是“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理論的出發點,又是它的歸宿點。這一培養目標是以“全面發展”為主體,把“個性發展”、“和諧發展”與“全面發展”三者融合在一起,成為互相聯繫、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統一整體。
二、論證了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在蘇霍姆林斯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理論中,道德教育居於主導的地位,他認為,從學校培養出來的人,不管他從事什麼職業,都必須首先是一個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
他首先提出了德育的主要內容和任務:
1.樹立兒童堅定的共產主義道德信念。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道德信念是道德發展的最高目標,或者說是“對堅持真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並為此隨時準備作出任何犧牲的一種熱忱企望”。道德信念一旦形成,就成為個人心目中完全正確的真理,成為人的一種能動力量;反之,一個人如果缺乏堅定正確的道德信念,便沒有正確的方向。他認為,共產主義信念,是激發兒童和青少年不斷產生崇高的、純潔的、美好的願望的源泉。如果學生能從內心真正認識到共產主義信念的崇高目的,那么,他就會為社會的利益而投身於生活。
2.培養兒童豐富的愛祖國、愛人民的道德情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道德情感乃是“道德信念、原則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偽君子”。在他看來,學校應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例如,先教育學生熱愛自己的母親,了解和體貼母親的憂傷和難處,力所能及地分擔母親的家務瑣事;由此擴而廣之,為爺爺、奶奶、父親、兄長、弟妹獻出愛心,付出愛行;再擴而廣之,為家鄉獻出愛心,付出辛勞,作出貢獻。繼續擴而廣之,為家鄉父老鄉親,尤其是孤老病殘鄉親,獻出愛心,施以善行。再下一步,為素不相識的路遇同胞,獻出愛心,做出善舉,等等。蘇霍姆林斯基斷言,如果一個孩子連自己的母親都不愛,他會愛自己的祖國嗎?愛出於奉獻,奉獻中生出情感美。
3.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習慣。按照蘇霍姆林斯基的意見,道德具有繼承性,並且存在著全人類的基本道德準則。在人的個性形成中,童年是一個關鍵時期。因此必須從幼年開始,就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使他們逐步地理解社會道德的基本準則,進而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蘇霍姆林斯基尤其強調把“同情人、關心人”視為奠基性品質,他認為,孩子在童年時期對人的苦難、不幸、煩惱和孤單特別敏感,此時培養他們這方面的品質最為有效。他也認為,熱愛勞動,熱愛勞動成果,熱愛勞動者,對兒童也是極為重要的品德。蘇霍姆林斯基確信:如果兒童懂得為別人的幸福和歡樂而付出勞動,並為此而流了汗,那么他的心就會變得善良、敏感和溫柔。與此相反,如果一個兒童在童年期並沒有形成上述良好的道德習慣的話,那么,所造成的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  

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

在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時,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應該遵循以下途徑和方法:
1.通過積極的實踐活動,形成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在兒童身上去掉某種不良的行為,養成某種好的品德,僅靠阻止、警告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在教育的引導下,讓兒童自己去積極實踐,走上正確的道路,相信自己有克服困難的力量。他斷言: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只有依靠他們自身的努力實踐,才能形成和鞏固;他們做的好事越多,給壞事的可乘之機也就越少。
2.堅持正面教育,使優良品質在兒童身上占支配地位。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任何一個兒童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中,都存在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鬥爭。因此,在教育兒童,特別是缺點,錯誤較多的學生時,必須堅持正面教育,充分調動起兒童的積極因素,使優良品質在他們身上占支配地位,這樣才能喚起兒童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幫助他們樹立積極上進的信心,養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為進一步接受教育和不斷克服消極因素創造條件。
3.抓好集體教育,充分發揮學生集體的教育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外部環境是兒童精神生活的決定性因素。學生的生活環境就是學校集體和班級集體。這個集體是學生成長的“土壤”,對學生的意識傾向、信念、理想、興趣和能力等個性特點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作用。他說:“集體活動中先進的社會思想展現得越清楚,作為社會小細胞的集體的作用越大,那么它的教育力量也就越大。”因此,教育者應有目的、有計畫的組織和培養學生的健全的集體,通過集體組織的各種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並建立合理的交往,寓教育於教學、社會活動和學生的集體活動中。
4.多寬恕、少懲罰,懲罰須以教育為基礎。按照蘇霍姆林斯基的意見,懲罰是一種特別刺激人和危險的方法,在使用懲罰時,很多教師容易犯錯誤。所以,他認張只要兒童不是故意作惡,一般都不應給以懲罰。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寬恕才能觸及兒童自尊心最敏感的部分,使兒童產生出一種要求改進錯誤的意願和積極性。他說:“不要急於處分學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麼促使他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的;要設身處地為孩子們想一想,那么就可相信他們會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進錯誤的。”

蘇霍姆林斯基論教學的切入點

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關於教學基本理論的論述,又有各個教學環節的體經驗介紹和建議,基本上構成了一套較完整的教學論。他從智育的基本任務出發,要求正確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兩對矛盾,即教學—教育、教學—發展,要求在促進矛盾的辯證統一過程中,完成目的,實現和諧發展的總任務。
關於教學—教育的統一。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學(或教學的教育性)原則,指出這一原則不僅要求世界觀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須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來進行。反對把教育看成與學習和教養相隔絕的東西。

教育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訓練和教養能夠形成各種世界觀嗎?考慮一個人在教學過程所見到、所理解、所思考的東西,能夠對他的心靈實施教育嗎?”可見,他是教學、教育和教養的統一論著。
關於教學—發展的統一。首先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師生通過教學有效地傳授和獲取知識認為只有掌握知識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堅決反對那種只給知識,不重視發展智力的教學。
關於“兩套教學大綱”的論述。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忠實執行國家制訂的教學大綱,但不能過於機械,心目中同時裝有“第二大綱”,藉以指導學生課外閱讀,開闊視野,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因此,蘇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師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吃透教材,並指出:一位優秀教師懂得東西應比“大綱”規定的內容多許多倍,課程對他來說只不過是這門學科的起碼知識。教師高深的學識是吸引學生熱愛學習,獲取知識的必要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