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是《育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這是幾十個有名字的男孩子、女孩子的童年和小學生活的縮影,是蘇霍姆林斯基國小教學的施教歷程,是快樂學校、和諧教育、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的真實寫照,閃躍著教育教學思想的光輝。

簡介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是當代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教育代表作,是他對多年的“快樂學校”教育工作的總結。書,出版於1969年,書,記敘了蘇霍姆林斯基與一個班級的31個學生朝夕相處的5年生活。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快樂學校(共有17篇短文)。第二部分:兒童時代(共有24篇短文)。書,表現了蘇霍姆林斯基為了孩子的發展而無私奉獻的精神。書,正像他在“前言”中所言:“這部著作是多年學校工作的總結,是沉思、焦慮、擔憂和不安心情的總結……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孩子們,所以考慮很久之後給這本書題名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我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愛孩子。五年來,我拉著你們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把整個心都給了你們。”

教育理論

書,提出了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理論。它以“全面發展”為主體,把“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和“個性發展”三者融合在一起,實現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敘述:
其一,在教育目的上,他認為通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應該是學生在身體、品德、智力、勞動和審美等方面都得到發展。要做到這一點,其關鍵在於學生自身的精神狀態。因此,自我教育是學校教育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沒有自我經驗也就沒有真正的經驗。
其二,在教育內容上,他認為,全面和諧發展經驗包括體育、德育、智育、勞動教育和美育五部分。體育目的在於使學生的全部體力和精神力量達到徹底和諧;德育目的是使學生確立堅定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感,樹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智育的目的是傳授知識、發展智力和培養技能;勞動教育的目的在於既能更多地創造社會財富,又能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美育的目的是使學生認識美,兵培養美的情操。
其三,在學校管理上,他認為,對於一所學校來說,好的校長就是一個好的組織者。校長在領導學校時,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

深切體驗

傾心閱讀《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掩卷之時,腦海中浮現著“快樂學校”中《如何做校長》中的一段話:“我多次深切地認識到低年級老師在孩子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他對孩子來說應當是一個與生母一般親昵可愛的人。學生對老師的信賴,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孩子在老師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範,這些都是基本的,同時也是最複雜的、最明智的教育規則,教師掌握了它們就能成為真正的精神導師。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人性,對孩子們深沉的愛,兼有父母親昵溫存和睿智的嚴厲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這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的深切體驗,閃爍著他人性光輝中最為樸實而又偉大的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情懷。如果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么,低年級老師,的確是學生成長與知識豐厚的奠基石。作為奠基石,承擔的不僅是承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你的目光中感到溫暖,在你的視線下是一種擁抱,在你的牽手中是一種母愛,在你的叮嚀中是一種愛撫,在你的凝視中是一種期待與鼓舞,在你的示範中是一種敬仰,在你的關愛中是一種信任的享受,在你的傳授中是知識的接受與升華,在你的教導中是一種成長與明智。儘管我不曾擔任過一年級的老師,但耳聞目染,感受過一年級老師的辛勤與工作的繁瑣。見過,一年級老師,牽著一個個孩子們的手,把他們領到座位坐下;看過,一年級老師,與孩子手把手,一筆一畫地書寫;聽過,一年級老師,一節課下來後嗓音沙啞,擔心的卻是孩子學不會;見過,一年級老師,曾為孩子尿褲子孩子,招呼回宿舍,用自己孩子的褲子讓其換上,並清洗褲子晾乾。面對一年級的孩子,不懂得作業,教師登記全班每個學生的手機號碼,再逐一發簡訊,架起家校聯繫的橋樑,從而讓學生儘快地適應校園的學習與生活。面對一年級的孩子,天性好動與貪玩,教師在教師教學中深入解讀文本,鑽研教材,採用適合學生的識字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從而儘快地由幼稚園地學習過渡到國小的學習。面對一年級孩子,有的的調皮與不專注,學習成績的不穩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進行了“竹筍炒肉”,教師總是耐心與家長聊談,共同探討教育方式,引導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認真學習。
是啊,低年級的老師,生活的空間擠滿的是孩子,他們不僅是孩子們的老師,還是保姆,是母親,是朋友;低年級的老師,他們承擔的不僅是教書育人的職責,還是楷模,是偶像,是親昵!

讀後感

蘇霍姆林斯基所寫的教育實踐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是愛心教育,愛心貫穿教育教學的始終。要做真正的教育者,我們就該像大師說的那樣,把自己的心奉獻給孩子們,及早發現學生的問題並加以適當的引導,便會有效地緩解或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讓他們愉快而健康地成長
不管平時多忙,也抽出時間來和學生交流。這個時間可以是課堂教學的間隙,可以是課外活動的過程。在這些時間裡儘量讓學生多說話,讓學生自己說出自己的情況。當學生在傾訴心中的不滿和怨忿時,一定耐心地聽,儘管學生在傾吐自己的內心體驗時,有時會詞不達意,有時甚至是不合情理,這樣做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說的話被老師當作一回事了,自己的情緒找到了合理疏泄的途徑。而老師只有對學生的真實情況了解充分了,才能針對問題給學生以實際的幫助。

蘇聯的教育作品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隨人類社會的產生、發展而產生、發展起來的(有人類社會就有教育),在教育學界,關於教育的定義多種多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