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菖蒲

藏菖蒲

藏菖蒲(Acorus calamus L.)為天南星科植物。葉形如劍,故稱“蒲劍”,又因近水而生,而名“水劍”。葉叢青翠蒼綠,葉形端莊整齊,宜布置於水景岸邊淺水處。 藏菖蒲全株有香氣,古人認為有益智寬胸、耳聰目明、去濕解毒之效,因而將其看作是治邪之物。功能主治:溫胃,消炎止痛。用於補胃陽,消化不良,食物積滯,白喉,炭疽等。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藏菖蒲 藏菖蒲

本品呈扁圓柱形,略彎曲,長4~20cm,直徑0.8~2cm,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節明顯,節間長0.5~1.5cm,具縱皺紋,一面具密集圓點狀根痕;葉痕呈斜三角形,左右互動排列,側面莖基痕周圍常殘留有鱗片狀葉基和毛髮狀鬚根。質硬,斷面淡棕色,內皮層環明顯,可見眾多棕色油細胞小點。氣濃烈而特異,味辛。

分布範圍

原產中國及日本,廣布於世界溫帶和亞熱帶地區。

藏菖蒲 藏菖蒲

主要價值

入藥藏菖蒲 入藥藏菖蒲

【用法用量】 3~6克。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全株有香氣,古人認為有益智寬胸、耳聰目明、去濕解毒之效,因而將其看作是治邪之物。功能主治:溫胃,消炎止痛。用於補胃陽,消化不良,食物積滯,白喉,炭疽等。

採收加工

秋冬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

【鑑別】

(1)本品根莖橫切面:

① 表皮細胞類方形,外壁增厚,棕褐色。② 皮層寬廣,薄壁細胞作圈鏈狀排列,有大型的細胞間隙,散有纖維束及葉跡維管束,葉跡維管束外韌型;內皮層明顯。中柱散生多數維管束,周木型和外韌型。

(1)本品橫切面:表皮細胞類方形,外壁增厚,棕褐色。皮層寬廣,薄壁細胞作圈鏈狀排列,有大型的細胞間隙,散有纖維束及葉跡維管束,葉跡維管束外韌型;內皮層明顯。中柱散列多數維管束,周木型及外韌型。薄壁組織中散有棕色油細胞。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5ml,加熱回流20分鐘,放冷,取上清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藏菖蒲對照藥材2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 G薄層板上,以氯仿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主斑點。

③ 薄壁組織中散有棕色油細胞,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5ml,加熱回流20分鐘,放冷,取上清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藏菖蒲對照藥材2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 G薄層板上,以氯仿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主斑點。

【含量測定】照揮髮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本品含揮髮油不得少於2.0%(ml/g)。

【性味歸經】苦、辛,溫、燥、銳。

菖蒲科

菖蒲科是屬於被子植物門的有花植物,原來是分在百合綱天南星目天南星科下的一個屬,但是現代APG分類法認為是單子葉植物分支下的一個獨立的目,是有一科,一屬,種類也很少。
域: 真核域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單子葉植物綱 | 目: 菖蒲目 | 科: 菖蒲科 | 屬: 菖蒲屬| 種:見下
菖蒲也叫做白菖蒲藏菖蒲,這是一種天南星科水生草本植物,葉很長,最長能夠到80厘米,有香味。夏季的時候,菖蒲會開黃色的花。菖蒲分布很廣,整個溫帶基本都能找到它,全國各地也都有分布。菖蒲可以提取芳香油。
石菖蒲為禾草狀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莖具氣味。葉全緣,排成二列。肉穗花序(佛焰花序),花梗綠色,佛焰苞葉狀。根莖常作藥用。分布於亞洲,包括印度東北部、泰國北部、中國、韓國、日本、菲律賓與印尼等國。生長於海拔20米至2,600米的地區,多生在密林下。花期為五月至六月,果期為七月至八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