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

藏族舞蹈

藏民族是個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同時也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長民族歷史孕育下的若干節日中,幾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為敬奉神靈和歡娛民眾、藉以把節日歡樂氣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後來增加了簡單的上肢動作、原地鏇轉和隊形變換,成為一種男女交替、載歌載舞的勞動歌舞形式。這種勞動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為歷史上勞動藝術的紀念、。

基本信息

藏族舞蹈

藏族舞蹈藏族舞蹈
藏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較多、分布地域廣闊的民族之一。藏族的分布區域以西藏自治區為主外,還遍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多個省份。藏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具有悠久的民族歷史和豐富的文化。也正是由於藏族具有以上的人文特點而出現了:因藏族生活地域的差異、各自與周邊其他民族的交往,而在相同類別的文化現象與藝術品種、節日和祭祀活動中,形成了諸多形式不一、風格各異的禮儀和歌舞。
在藏族的民間節日中,希冀豐收與歡度“望果節”是辛勞了大半年後人們的最大期盼和喜悅。在藏語中“望果節”的“望”字,意為“田地”,“果”為“轉圓圈”,“望果節”的整個意思便是:圍繞豐收的田野歌舞。藏族的民間舞蹈種類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娛性的圓圈舞除《果諧》和《果卓》外,《堆偕》、《諧》與《卓》更是人們極為喜愛和著名的舞蹈。

自古以來,西藏就以她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奇特的人文景觀著稱於世。勤勞、勇敢、智慧、質樸的藏族人民繁衍生息在這塊富饒神奇的土地上,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璀璨的藏族文化,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增添了奇光異彩。

藏族舞蹈是藏民族生活的縮影,是西藏近5000年歷史進程的文化積澱。它是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人類的生命與情懷,是西藏社會發展變革的體態節奏;它凝聚著藏民族的聰明才智。藏族舞蹈在中華民族舞蹈藝苑裡是一束芳香四溢的鮮花。它別具一格,獨具風采,是華夏文化乃至人類文化光彩奪目的瑰寶。如今,它在世界藝壇上享有自己的地位,

《高原天使》 陳玉先作品
《高原天使》 陳玉先作品

為偉大祖國和藏族人民爭得了榮譽,對維護祖國統一和增強民族的團結、促進經濟的發展和推動社會的進步,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幾千年來,生息在雪域高原上的勤勞聰慧的藏族先民們,在漫長的“滄海變桑田”、“獼猴變人”的歷史演變中,在征服大自然的鬥爭和階級鬥爭的風雲變換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古老歌舞藝術和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的宗教舞蹈————“羌姆”。這些爭芳吐艷、千姿百態的民族民間歌舞藝術,猶如閃爍在夜空中的繁星,遍布在幅員遼闊的萬里高原上,它向世人展示出雪域高原人獨特的壯麗風采。今天,人們都自豪地稱道:“能走路的會跳舞”,“會說話的能歌唱”。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她使“世界屋脊”的雪域聖地變成為舉世公認的“歌舞的海洋”。

舞蹈

藏族舞蹈藏族舞蹈
禮儀結束之後便是用於“娛神”舞蹈的動。伴隨著激烈的鼓聲,一位頭戴畫有星辰藍色藏戲面具、身著五彩藏袍的老者首先登場亮相。他肩上斜挎銅鈴和寶劍、手持纏白色哈達被稱為“達達”的神杖,踩踏著鼓樂節奏向場院中心舞來。這位崇高的神靈代言人站定位置後就開始揮動神杖,承擔起指揮娛神舞蹈的職責。在老者的一個手勢之下,四周早已待命即舞的八名鼓手,便大步流星地向著場地中心疾鼓而來。這些百里挑一的剽悍男子,棗紅色臉堂配上盤在頭頂夾雜著殷紅絲線的油黑髮辮,更透著神采奕奕的陽剛之氣。他們身披五彩短披肩、腳蹬紅黑間色高腰藏靴、腰旁橫挎直徑約六十厘米繪有五彩花紋的大鼓、雙手各持馬蹄槌,在邊擊鼓邊雙腳不停地跳躍下,進行著快速而靈巧的隊形變化。他們忽而組成圓圈鏇轉飛舞,忽而排成兩隊穿梭馳騁,以隊形的變化達到渲染氣氛、表現舞蹈力度的目的。然後通過舞者所採用的各種姿態,來體現每個舞段的主題。
《日喀則大鼓舞》的編排,首先以熱烈的圓圈舞隊形,呈現著人們和諧而穩定的生活情景。轉而在快速擊鼓的節奏下,鼓舞以大段相互穿梭和跑動的隊形變化,來表現好男兒搏擊沙場、英勇抗敵,直至凱鏇歸來的征戰過程。在一段激奮人心的鼓舞之後,接下來的便是一段抒情的慢板。剛才還是剽悍、英武的勇士,頃刻間竟又文靜得好似閨房繡娘。隨著神杖“達達”的搖動,鼓手們的舞步也因悠揚的鼓樂變得輕快,投入了技藝精湛、儀態萬方的“四人小場子”表演,再次回復到人們對和平家園的讚美與嚮往之中。

歷史淵源

《果卓》流行地域廣闊
不同地區的稱謂不同。薩迦地區稱之為“索”,工布地區稱之為“波”“波強”,藏北牧區稱為“卓”或“鍋莊”。
《果卓》是古代人們圍篝火、鍋台而舞的圓圈形自娛性歌舞,其中包括“擬獸”、表示愛情等舞蹈語彙。農、牧區舞蹈風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時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輪流伴唱共舞,不時加入呼號,這是《果諧》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鮮明特點。動作以身前擺手、轉胯、蹲步和轉身等為主,活潑而熱烈。
《堆諧》最早流傳於雅魯藏布江流域
地勢高聳的日喀則以西至阿里整個地區的圓圈舞,後來逐漸盛行於拉薩。這是最早出現的由六弦琴樂器伴奏的舞蹈。《堆諧》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在小型樂隊伴奏下的、以踢踏步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傳統的《堆諧》,則在舞時以男女體前或體後交叉拉手區別於其他圓圈舞形式。這與羌族的《灑朗》和古格王朝宮堡遺址壁畫中的舞蹈形式相同。可見公元10世紀時已有《堆諧》舞蹈存在。
因由男舞者邊領舞邊以弦樂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語稱之為“葉”或“康諧”,流行於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及青海、甘肅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區的《弦子》最為著名。各藏族地區的《弦子》形式相同,動作緩慢舒展,細膩流暢。
《卓諧》和《熱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以表演各類圓圈“鼓舞”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擬獸舞”為素材,加工整理後所形成的表演舞蹈。在《卓》的整個舞蹈中以歌時不舞,舞時不歌為特點,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
《卓諧》起源於古代祭祀
上千年來,祭祀活動的延續,使多種“鼓舞”世代相傳。從日喀則地區《大鼓舞》的領舞“卓本”的裝束上,即可尋找
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動和遊牧生活的痕跡。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被稱為“司馬卓”的日喀則地區司馬旺堆鄉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與其他地區的鼓差別顯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區鼓的兩倍,而且附有木製長柄,斜插於身後。《卓諧》的表演共分為三段,在表演中穿插歌曲,由全體舞者演唱。此外,有大段技巧與隊形變化的“鼓舞”表演。所唱歌詞現在多以祝福吉祥如意、五穀豐登和生活幸福為主,祭祀成分逐漸減弱。《大鼓舞》多在“望果節”等喜慶時表演。
拉薩、山南等其他地區的《卓諧》
拉薩、山南等其他地區的《卓諧》的鼓面小,側系腰間,無長木柄。這種“鼓舞”形式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各寺廟壁畫中就有《卓諧》的形象,在桑耶寺金成公主殿壁畫《桑耶寺落成慶典圖》中,也可見到它的風采和“卓本”的姿容。

主要特點

豐富、題材廣泛
在白面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藍面藏戲”,不但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而且繼承和保留了在古格王朝時已有的《布馬》等民間舞蹈形式。使民間的廣場舞蹈進入了程式化的藏族戲劇,同時還引用了藏民喜愛的民間音樂,使藏戲流傳於藏族民間長盛不衰。
信仰特點
為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點,人們在祭祀禮儀中,創編了使用各種神祇面具,並含有大量藏族土風舞成分的程式舞蹈。這種祭祀舞蹈被後來盛行的藏傳佛教黃教教派所採用,稱其為《羌姆》,流行於西藏、內蒙、甘肅、青海、四川等省區信仰黃教的廣大地區。《羌姆》舞蹈多由《擬獸舞》、《法器舞》混雜而成。在表演時,很少歌唱,氣氛莊嚴、肅穆。
“跳神”活動
每逢重大宗教節日,喇嘛寺都要舉行“跳神”活動。在嗩吶、蟒筒、長號、鼓鈸齊鳴之中,表演者頭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裝扮成眾神列隊繞場一周,揭開序幕。然後陸續表演《凶神舞》、《骷髏舞》、《牛神舞》、《鹿神舞》、《喜樂神舞》和《護法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內容。在各段舞蹈之間,還穿插喇嘛們表演的摔跤、角斗等,以娛樂觀眾。有時還表演“捨身飼虎”之類的佛經故事和表現樂善好施、長命富貴的《壽星舞》、《仙鶴舞》等。今天,黃教的祭祀舞蹈《羌姆》與清代、民國時期的《羌姆》,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沒有大的改變。《羌姆》的最後一場是驅鬼,眾神兵天將把用酥油和糌粑製做成想像中的鬼首——“朵瑪”押送到寺外曠地點火焚燒,以此逐一年之邪,祈一年之福。
西藏各大喇嘛寺院中,都保留有專門供跳《羌姆》時使用和供經堂壁掛的各種神祇面具。在桑耶寺中,至今珍藏著創建西藏喇嘛教的印度高僧蓮花生的空體半身像,為在宗教節日舉行《羌姆》時,套於表演者身上作祭祀之用。全國各大喇嘛教寺院,每年都選出剛入寺、具有歌舞素質的小喇嘛,由老喇嘛以《羌姆》舞譜為依據,口傳心授《羌姆》舞蹈的各種舞姿。小喇嘛經過長期的的學習,成年時即為優秀的《羌姆》表演者。
生活在四川省茂汶地區被稱作白馬藏的藏族支系民眾,每年在藏曆新年時要用兩三天時間,對最大的神靈——山神進行祭祀。當祭祀者在山上祭祀回來後,人們便頭戴各種神獸面具,在村中圍圈按一定程式跳舞,向神靈祈求豐收與福安。

差異

藏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作為藏族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藏族服飾文化也同樣源遠流長,多姿多彩,獨具魅力
藏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徵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髮、金銀珠玉飾品等。由於長期的封閉性生存,總的來說,藏族服飾發展的縱向性差異不大,其基調變化亦小。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地取決於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因此,藏裝的地域性特徵明顯。

分類

藏族舞蹈,從總體上可劃分為民族民間自娛性舞蹈和宗教舞蹈兩大類。這兩大類舞蹈都有各自豐富的文化內涵、優美而瀟灑的翩躚舞姿和獨具特色的舞蹈風格及形式。其中的《羌姆》,則屬於宗教舞蹈類別中最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寺院舞蹈《羌姆》的產生和流傳,與藏傳佛教的發生、發展密不可分。同時,又由於藏傳佛教中不同派別的存在,使被人們俗稱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裝束等許多方面,又都有著不同的特點與差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