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酒俗

藏族酒俗

藏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開始釀酒,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藏族酒文化。

概況簡介

藏族酒俗

生活在雪域高原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生性豪爽、熱情好客,與酒有著一種天然的緣分。諺語常稱“羊見柳,藏見酒”,可見藏族愛喝酒是出於天性。
藏族古代飲的酒種類較多。據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寫卷《苯教喪葬儀軌》載,吐蕃早期所飲的酒有米酒、小麥酒、葡萄酒、蜂蜜酒和青稞酒等。隨著唐蕃聯姻而發展起來的漢藏文化交流,使藏族掌握了內地傳人的複式發酵釀酒法,仿內地黃酒釀製的青稞酒得到了藏族的普遍喜愛,從而成為了藏族的傳統飲料。


酒文化的標誌

藏族酒俗

藏族愛飲酒,但是不酗酒,喝酒的多為男人,他們認為飲酒是男人血性的代表。現在飲酒的種類比較多了,啤酒白酒紅酒都有,但是青稞酒仍然占藏族飲酒類中較大的比重,大多數的藏族都喜歡喝青稞酒。青稞酒藏語叫做“羌”,以是生長在高原寒冷的青稞為原料,其色澤橙黃,味道酸甜,酒精成分很低,類似啤酒。青稞酒的釀造方法和過程也比較特殊:首先把青稞洗淨,注意不能讓青稞在水裡洗的時間過長。然後倒進鍋里,放入多於青稞容量三分之二的水煮。當鍋中的水已被青稞吸收完了,火就不能燒得過旺,邊煮邊用木棍把青稞上下翻動,以便鍋中的青稞全部熟透,並隨時用手指捏一下青稞粒兒,如還捏不爛,再加上一點水繼續煮。等到八成熟時,把鍋拿下來,涼上20-30分鐘的時間,這時鍋中的水已被青稞吸收幹了,趁青稞溫熱時,攤開在已鋪好的乾淨布上,然後就在上面撒勻酒麴。撒曲時,如果青稞太燙,則會使青稞酒變苦,如果太涼了,青稞就發酵不好。撒完酒麴之後,再把青稞酒裝在鍋里,用棉被等保暖的東西包起來放好。在夏天,兩夜之後就發酵,冬天則三天以後才發酵。如果溫度適宜,一般只過一夜就會聞到酒味兒。假如一天后還沒有聞到酒味兒,就說明發酵時溫度不夠,應在一個瓶子中裝上開水,放在鍋上的東西,要使已經發酵的青稞冷卻。這樣才能使青稞酒更甜。然後把它裝入過濾青稞酒的陶製容器中。如果要馬上用酒,就要加水,等泡四個小時後就可以過濾。如果不急用,就把鍋口和濾嘴封起來,需要時隨即可以加水。頭一鍋水應加到比發酵青稞高兩寸,第二、第三鍋應加到和發酵青稞一樣高。封上鍋口的酒,勁兒大。

酒文化風景線

藏族人民好客,向來客獻哈達和酒是最尊貴的禮節。使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時,先在酒杯中倒滿酒,端到客人面前,這時,客人要用雙手接過酒杯,然後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伸進杯子,輕蘸一下,以拇指和中指朝天一彈,意思是敬天神,接下來,再來第二下、第三下,分別敬地、敬佛。這種傳統習慣是提醒人們酒的來歷與天、地、佛的慷慨恩賜分不開,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靈。在迎接客人時主人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

藏族酒俗

藏族人民在敬酒、喝酒時也有不少規矩。在逢年過節等喜慶日子飲酒時,如有條件,應採用銀制的酒壺、酒杯。此外應在壺嘴上和杯口邊上粘一小點酥油,這叫“嘎爾堅”,意思是潔白的裝飾。
在喝酒時,其約定風俗是:先喝一口,王人馬上倒酒斟滿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滿,接著喝第三口,然後再斟滿。往後,就得把滿杯酒一口喝乾了。這樣做,主人才覺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主人的酒釀得好。藏民族敬酒時,對男客一般用大杯或大碗,對女客則用小杯或小碗。另外,主人招待完飯菜之後,要給每個客人逐個兒敬一大碗酒,只要是能喝酒的客人都不能謝絕喝這碗酒,否則,主人會罰你兩大碗。飯後飲的這杯酒,叫作“飯後銀碗酒”。按理說,敬這碗酒時,應該需要一個銀制的大酒碗,但一般也可用漂亮的大瓷碗代替。
四川嘉絨的藏族較特別,平時對進屋的客人先敬一壺酒,隨即將食物用盤奉上,一客一份。阿壩黑水地區的藏族,凡見熟人從門前經過,必請進屋內敬一碗酒。如客人堅持不進屋,主人要把酒拿到路邊請客人喝,以示慰勞。
喝咂酒”在藏區東部許多地方都盛行,尤以黑水人“喝咂酒”最講究。每遇年節和家中有大事要請人“喝咂酒”時,先由主人燒開一大銅鍋水,放在火塘邊保溫;再將一壇釀好的未加過水的酒放在客位的火塘邊,插入兩根細竹管。客人到齊後,先請其中最年長的坐於酒罈前,領頭誦經,用手指蘸撥點酒灑向四方;然後,請另一位年長者與他同坐在一起,各含一根竹管吸飲。這時主人在旁邊慢慢地將一瓢開水從上滲入酒罈。開水經過發酵的酒糧滲到壇底,便成了酒。竹管插在壇底,故能只飲到酒而不會吸進糟。二人飲完後,以年齡順序另請二人到壇邊吸飲,主人繼續向壇內沖開水。一般情況下,每二人飲完一瓢水即離開,換上別人。這樣依次輪流下去,最後連兩三歲的小孩也要去喝上幾口。輪完一遍,又從頭開始,直至一壇酒談而無味後,才又換上一壇。每個與會的人不論有無急事,都必須喝過三次後才能離去,否則就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藏族酒俗

藏族最豪放的飲酒則是在跳鍋莊的時候。村寨的青年男女圍成一圈,圈中設小桌,放上幾壇青稞酒;男女兩隊輪流領唱,翩翩起舞,並不時去圈中喝上一碗酒。跳到高興處,飲酒者更是紛至沓來。酒助舞興,歌借酒力,通宵達旦盡興方休。

婚喪用酒

酒在藏族婚儀中有重要的作用。在青海安多藏區,提親時必帶去“雅敘酉倉”(提親酒)。女方如若允婚,則須邀請村里長者和媒人一起喝“訂婚酒”。一旦飲了此酒,便算正式訂婚,不能再許嫁他人。結婚之時,更要準備大量的青稞酒以宴饗送親者和來賓。迎親者則要在途中設“迎親酒”。新娘離娘家前要喝“辭家酒”。婚宴中主客盡興同飲“慶婚酒”,高唱酒歌,跳舞,歡騰通宵達旦,一直要熱鬧三天。其間新娘要向賓客輪流敬酒。

藏族酒俗

因為佛教的影響,藏族對喪葬不甚鋪張,死對於佛教徒僅是轉人來生的開始或“解脫”,故亦不特別悲傷。藏族社會早期信仰苯教,苯教認為人死後魂會脫離其原軀體,需要用一種降魂的辦法使“魂屍相含”。在這種降魂儀式中,許多地方都要用酒。降魂儀式開始後要獻上一瓢“招魂酒”,招請靈魂來降。在降魂過程中要作“獻三瓢酒”儀式。在“屍與魂相合”時還要獻上三次“相合酒”。現代藏族喪葬中也要用到酒;進行天葬時,死者家要給天葬職業者喝酒。在嘉絨藏族的喪事中要“奠酒請神”;喪禮結束時喪家和舅舅家要一起喝“咂酒”,對唱酒歌,追述死者生平,表達對死者讚頌和惋惜之情。

酒文化之魂

藏族酒俗

“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能歌善舞的藏民族喝酒也有自己的民族特點。“酒不離歌,歌不離酒”無論在到那個地方,只要是藏民在喝酒一定少不了高亢嘹亮的歌聲。酒歌一般是在敬酒的時候即興歌唱,有固定的調子但是沒有固定的歌詞,敬酒者在剛開始時聲音並不大到後面調子越來越高聲音也就越來越高亢嘹亮。嘹亮的歌聲表達了良好的祝願。酒歌內容非常豐富,主要包括祝福、讚美、歌頌等形式。在甘孜地區比較流行的一首酒歌是這樣唱的:“閃亮的酒杯高舉起喲,這酒中斟滿了情和意。祝願朋友吉祥如意,祝願朋友一帆風順,歡聚的時刻雖然是這樣的短暫,友誼的花朵卻開在我們的心裡,幸福的回憶卻留在我們的心裡。

愛酒之因

藏族酒俗

喝酒作為在藏族同胞的一種民俗事項歷久不衰,除了酒本身所具有的刺激性和麻醉性這些自然因素外,還有其社會根源。一、藏族地處高原地帶,歷史上交通不方便,生產力低下。艱辛繁重的體力勞動和日常文化生活的單調枯燥,促使人們借酒力“興奮神經”,以增強勞動的耐力。勞動結束後需要借酒消除疲勞,娛樂休息的調理身心;二、高原地區一年大部分時間都比較寒冷,冷了喝口酒暖暖身體也是藏族同胞愛喝酒的原因之一。人們相信酒能驅寒,尤其是天寒地凍的三時候除了喝酥油茶,喝酒就是人們的最好選擇了;三、在佛教“苦諦”思想的影響下,適應了低層次的需求心理,使人們把“有肉吃,有酒喝”視為理想的生活境界來追求。儘管平時的生活過得比較清苦,可一旦遇到節慶,舉行宗教儀式,便會盡其可能,傾其所有。正是由於這種社會根源才使得藏族酒文化不斷流傳發展下去。

藏族酒俗

藏族古代飲的酒種類較多。據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寫卷《苯教喪葬儀軌》載,吐蕃早期所飲的酒有米酒小麥酒葡萄酒蜂蜜酒青稞酒等。隨著唐蕃聯姻而發展起來的漢藏文化交流,使藏族掌握了內地傳入的複式發酵釀酒法,仿內地黃酒釀製的青稞酒得到了藏族的普遍喜愛,從而成為了藏族的傳統飲料。

藏族酒俗

在大多數藏區,平時倘有客至,敬茶不敬酒。但逢年過節和喜慶時,如果客人來家,則必須敬酒。敬酒時,主人先斟滿一碗(或杯),捧獻於客前,客雙手接過後,必須要先喝三口,但不要喝乾,等主人再斟滿,這時客人才一口喝乾。此後,客人有酒量的繼續喝,無酒量的可不再喝,主人也不強勸。倘若客人不完成上述之飲,那就是嚴重的失禮行為,主人會很不高興。致於客人酒醉,主人絕不會譏笑,反而認為是坦城的表現。四川的嘉絨藏族較特別,平時對進屋的客人先敬一壺酒,隨即將食物用盤奉上,一客一份。阿壩的黑水地區藏族,凡見熟人從門前經過必請進屋內敬一碗酒。如客人堅不進屋,主人要把酒拿到路邊請客人喝,以示慰勞。藏族人民熱情好客、和善睦友的風尚,在這些酒俗中得以充分展現。

藏族喪葬

藏族酒俗

因為佛教的影響,藏族對喪葬不甚鋪張,死對於佛教徒僅是轉入來生的開始或“解脫”,故亦不特別悲傷。藏族社會早期信仰苯教,苯教認為人死後魂會脫離其原軀體,需要用一種降魂的辦法使“魂屍相合”。在這種降魂儀式中,許多地方都要用酒。降魂儀式開始後要獻上一瓢“招魂酒”,招請靈魂來降。在降魂過程中要作“獻三瓢酒”儀式。在“屍與魂相合”時還要獻上三次“相合酒”。用酒來招請游離的靈魂,象徵著美好生活對魂的吸引作用。在這裡酒的地位已與生存必須的食物相等同了。現代藏族喪葬中雖已無上述儀軌,但仍要用到酒:進行天葬時,死者家要給天葬職業者喝酒。在嘉絨藏族的喪事中要“奠酒請神”;喪禮結束時喪家和舅舅家要一起喝“咂酒”,對唱酒歌,追述死者生平,表達對死者讚頌和惋惜之情。

藏曆新年

藏族酒俗

藏曆新年,藏族家家都要喝青稞酒以示慶祝。初一天剛亮,家庭主婦就把八寶青稞酒“觀顛”(一種加有紅糖、奶渣子、糌粑、核桃仁等煮物的稞酒)端到家中每個人的被窩前,讓他們喝了才起床,以示新年一開始就豐衣足食,步步吉祥。藏族初一這天一般不拜客,一家人閉門歡聚,品青稞酒,喝酥油茶,漫話家常。初二起才挨家去拜訪,互道“扎西德勒”,互敬青稞酒。嘉絨地區的黨壩藏民過年,喜歡全寨人各湊一些酒,團聚在一起從初一喝到初五,夜則燒篝火,晝則浴太陽,伴隨歡歌勁舞,共慶新年。藏族節慶日較多,如元宵“燈節”、六月“雪頓節”、七月“望果節”和“沐浴節”,在這些日子裡人們照例是要喝酒以慶的;但最悠閒、最浪漫的飲酒日子則要數康定人四月八的“轉山會”和拉薩人夏季五月間的“逛林卡”了。那時人們扶老攜幼,或全家一起,或情侶友朋,三五成群,在綠茵上、溪流旁搭起白色帳篷,一邊喝著新釀的青稞酒和酥油茶,一邊彈著六弦琴或拉著胡琴,或引吭放歌,或淺斟低吟,怡然自得。藏族最豪放的飲酒則是在跳鍋莊的時候。村寨的青年男女圍成一圈,圈中設小桌,放上幾壇青稞酒;男女兩隊輪流領唱,翩翩起舞,並不時去圈中喝上一碗酒。跳到高興處,飲酒者更是紛至沓來。酒助舞興,歌借酒力,通宵達旦盡興方休。

藏族中一般是以茶作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食。但在阿壩的黑水藏民中卻用酒代茶。他們吃糌粑不用茶而是用青稞酒拌合著吃;吃乾饃不喝開水或茶,是以酒解渴;吃烤土豆,也是泡在酒碗裡吃。

用酒招魂

-

在康區藏族中也有隻插一根麥管或竹管在壇內喝咂酒的,人們依次將酒罈傳遞給相鄰者輪流吸飲。也有在壇中插上多根麥管,好幾個人圍著酒罈同飲的。
唱酒歌是藏族飲酒一大特點。每逢重大場合(如婚宴村寨聚飲等)敬客人酒時,要先擎著酒杯唱酒歌,歌詞多為即興之作,內容都是讚頌、祝福之詞。藏族善用譬喻來表達感情。如康區一首酒歌唱道:“陽光為什麼這樣明媚?是因為菩薩灑下了吉祥;我家為什麼這樣歡樂?是尊重的客人來到帳房。哈達是敬禮上師的贄扎,這杯中的美酒請我最知心的朋友嘗。”唱酒歌時,身子要伴著節奏舞蹈,杯中的酒卻絕不許灑出。客人有時也要唱酒歌回敬,此唱彼和,氣氛十分熱鬧,把宴會推向高潮。
藏族酒具有。西藏仁玉縣生產的綠玉酒壺和酒杯、酒碗,晶瑩剔透,最受藏族人喜愛。江西景德鎮生產的小龍碗,上繪“八吉祥”圖案或“六字真言”,也是藏族珍愛的酒具。舊時藏區貴族、土司家的酒具十分講究,多為金銀鑲嵌綠松石、珊瑚珠,工藝十分精湛。
藏族酒具

藏族酒具有壺、杯、碗。西藏仁玉縣生產的綠玉酒壺和酒杯、酒碗,晶瑩剔透,最受藏族人喜愛。江西景德鎮生產的小龍碗,上繪“八吉祥”圖案或“六字真言”,也是藏族珍愛的酒具。舊時藏區貴族、土司家的酒具十分講究,多為金銀鑲嵌綠松石、珊瑚珠,工藝十分精湛。

文化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藏族人民生活提高很快,藏族飲的酒種類又趨向多樣化。在城市的藏族青年中,啤酒受到特別的喜愛,這可能與啤酒的性、味均與青稞酒極近似,但卻比青稞酒飲用方便,隨時都可以買到有關。面臨啤酒等工業化生產飲料的挑戰,青稞酒也勢必會打破家庭釀造的傳統,轉為工業化生產,方能滿足藏族人民日益增長的的物質文化需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