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食俗

基本簡介

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藏族

藏族以牧業為主,藏系綿羊、山羊和氂牛是青藏高原的特產。農作物以青棵為主,也種植小麥、養麥、豌豆、蠶豆、土豆、扁豆等作物,藏東南地區出產水稻、玉米、雞爪谷、花生、大豆。
西藏地區盛產冬蟲夏草蘑菇雪雞人參果蟲草燉雪雞蘑菇燉羊肉、人參果酥油大米飯被譽為藏北三珍,是不可多得的佳肴。藏民也飼養豬、狗、馬、驢、騾、雞、鴨、鵝等家禽家畜。

飲食習俗

藏族的飲食,牧區與農區稍有不同,但有共同的嗜好,都喜歡吃青棵面、酥油茶和牛肉、羊肉、奶製品。過去牧區糧食極少,肉食與奶製品又相當匾乏,糌粑也磨得粗糙,不吃蔬菜,並視蔬菜為野草,逐水而居,飲食無定頓,飢而食,竭而飲,旺季飽食飽飲,淡季節食。現在牧區生活已大有改善,看一個家庭富裕程度如何,主要是看儲備糧的多少,而不是看肉和奶的儲備量,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富足的,不稀罕。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製品。
四川一些地區的藏族還經常食用"足瑪"、"炸果子"等,足瑪是藏語,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蕨麻的一種,俗成人參果,形色如花生仁,當地春秋可採挖,常用作藏族名菜點的原料。炸果子即一種麵食,和面加糖,捏成圓或長條狀後入酥油鍋油炸而成。他們還喜食用小麥、青稞去夫和牛肉、牛骨入鍋熬成的粥。
聚居於青海、甘肅的藏族民眾喜愛的食品,用酥油、紅糖和奶渣做成,形似大奶油蛋糕。青海藏族常吃一種藏族稱"特"的水油餅。製作水油餅時將麵粉揉成碗口大的麵餅,放入開水鍋中煮,待熟後撈出,加酥油食用。
河曲地區的藏族有製作大餅之習,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的可達100餘千克,作為饋贈親友和長途旅行時用。雲南迪慶的藏族把蒸洋芋(土豆)、麥面粑粑、蒸饃作為主食。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講究新鮮,在牛羊宰殺之後,立即將大塊帶骨肉入鍋,用猛火燉煮,開鍋後即撈出食用,以鮮嫩可口為最佳。民間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將大塊肉盛入盤中,用刀子割食。多用胸岔肉和助條間的肉敬客。對尊貴的客人要奉敬一盤羊尾,尾捎上還要留有一塔象徵吉祥的牡羊毛。牛羊的頭和小腿肉留作自家食用。肩呷骨處的肉是給牙齒不好的老人吃的,假如小伙子在女朋友家吃了這種肉,即表示女方已默許了他們的婚事。 
牛、羊血則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腸中製成血腸,四川、雲南等地的藏族多將豬肉用來製成豬膘,便於保存。制豬膘時去掉豬的頭蹄,剔除豬骨,四川的藏族還要割下瘦肉,然後抹上花椒、香樟籽,撒上鹽,縫合成方形,風乾即成。雲南藏族在將豬肉縫合之後,還要加一塊重石板壓,稱"琵琶肉"。食用時一圈圈切下,蒸熟後用刀切食。其色蠟黃,香而不膩。肉類的儲存多用於風乾法。一般在入冬後宰殺的牛、羊一時食用不了,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之處,使其風乾。冬季製作風乾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凍附,能保持風乾肉的新鮮色味。雲南藏族稱這種風乾肉為"牛羊乾巴"。
奶類及奶製品也是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最常見的是從牛、羊奶中提取的酥油,除飯菜都用酥油外,還大量用於製作酥油茶。優酪乳、乳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經常製作的奶製品,作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

飲品習俗

在藏族民間,無論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當作必須的飲料,此外也飲奶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製作。茯茶內含有維生素和茶鹼,可以補充由於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維生素不足,幫助消化。藏族待客多以酥油茶、糌粑和肉食品。喝酥油茶,還有一套規矩。當客人被讓坐到藏式方桌邊時,主人便拿過一隻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著主人(或主婦)提起酥油茶壺(現在常用熱水瓶代替),搖晃幾下,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剛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過酥油茶壺站到客人跟前時,客人便可以端起碗來,先在酥油碗裡輕輕地吹一圈,將浮在茶上的油花吹開,然後呷上一口,並讚美道:"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開。"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給添滿。就這樣,邊喝邊添,不一口喝完,熱情的主人,總是要將客人的茶碗添滿。
客人必須喝3碗,第一碗不能喝盡,否則是對主人不尊重,3碗之後,如果不想再喝,可將茶渣潑到地上,否則主人會一直勸客人喝下去。有些地方,客人若無告辭之意又不想喝了,主人斟滿後,就放在那裡,待告辭時一飲而盡。主人勸酒時,客人要用無名指在酒中蘸3下,向空中彈3次,祝福後才能飲下,第一碗必須喝完,再乾3碗,若喝不完,主人要唱勸酒歌,歌聲一落,客人要一飲而盡,逢上節慶日,都要喝得一醉方休。有的地方作客之人要自帶乾糧、餐具,主人只供給飲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