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岩畫

藏北岩畫

藏北岩畫主要分布在西藏北部的加林山、納木錯湖一帶和西部日土縣境內。當你踏上這片神秘的處女地,你會發覺這裡並不是人們心中想像的那么寂寞。這裡有巍峨的雪山冰川,有星羅棋布的湖泊,有連綿成片的濕地,有珍稀的野生動物,有種類繁多的高原植被。也有歷史,有文化,有故事,就在這如月球表面一般神秘莫測的高原上,遠古的人類留下了絢麗的岩畫藝術,向人們召示著這裡曾有過的輝煌。

簡介

當你踏上這片神秘的處女地,你會發覺這裡並不是人們心中想像的那么寂寞。這裡有巍峨的雪山冰川,有星羅棋布的湖泊,有連綿成片的濕地,有珍稀的野生動物,有種類繁多的高原植被。也有歷史,有文化,有故事,就在這如月球表面一般神秘莫測的高原上,遠古的人類留下了絢麗的岩畫藝術,向人們召示著這裡曾有過的輝煌。

藏北的岩畫主要分布在西藏北部的加林山納木錯湖一帶和西部日土縣境內。

藏北無人區腹地尼瑪縣絨瑪鄉的加林山是一片低矮的丘陵,隔著圓圓的山包,就能望見遠處巍峨的雪山。山溝里數百塊油光發亮的青褐色大麻石從腳下延展開去。在這大大小小的麻石之上,布滿了褐紅和赭紅色的圖案。據考證,這裡的岩畫是距今4000到1萬年前的史前人類所創造的,是青藏高原上最早的岩畫。

仔細端詳發著刺眼青光的石塊上的圖畫,出現最頻繁的畫面是放牧、遷徙、狩獵、耕耘、原始宗教,以及伴隨其中的氂牛羚羊野馬、牛羊等動物圖案。

藏北岩畫中最有特色的要數氂牛圖案。氂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種,能抵抗高寒缺氧的氣候,又吃苦耐勞,被人們稱作“高原之舟”。加林山岩畫中的氂牛,形體被鑿刻得渾圓飽滿,氣勢超凡,它們弓著健壯的脊背,牛角彎成半圓形甚至圓形,倔強地面對著獵人和馴牛者。

耕耘題材的岩畫可謂珍貴。由於成年霜凍使藏北無人區幾乎沒有能夠開展農業生產的地方,這些岩畫無疑對研究藏民族的起源、文化的發祥、藏北高原的氣候變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宗教圖案中描繪最多的是太陽月亮符號。畫面上,沉甸甸的果實在日月交疊中掛滿了植物的枝頭。有的一幅畫面上動物、植物、太陽同時出現,如果用連線將三者串起來,便像是現代生物學裡生物圈的示意圖。有的岩畫,在植物兩側有兩個“雍仲”符號。雍仲畫最初表示的是太陽及其光芒,後來演變成永恆不變、吉祥如意的象徵了。這些符號讓畫面帶上了原始宗教的意味。

高原惡劣的地理環境、變幻無常的氣候是生活在這裡的牧民畏懼卻又不得不依賴的東西,這種矛盾使崇拜自然力量的原始宗教在藏北生根、發芽,其香火奇蹟般的延續到今天。岩石上的圖畫已不再是單純的遠古人類自然崇拜的印記,更帶有一種不屈不撓的、近乎悲壯的虔誠。

藏北岩畫的又一集中地位於納木錯湖西岸的其多山與東岸的扎西島上。

納木錯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也是我國第二大鹹水湖。碧藍清澈的湖水,仿佛要將天空也溶在裡面;遠處的雪山如詩如幻;潔白的羊群、黑色的氂牛,仿佛圍棋子一般鮮明地散布在廣闊的綠草上。納木錯就如同一個夢的天堂,牽動著遠行遊人的情思。

扎西島是納木錯湖中最大的島嶼,屬於熔岩地貌,在那裡可以看到神奇美麗的溶洞、石林等景觀。岩畫塗繪在島上的8個天然洞穴和4座岩廈之中。在赭紅色的顏料下,一幅幅描繪遠古人類狩獵畜牧、爭戰演練、人畜搏鬥、踏歌起舞、殺牲祭祀的場景映入眼帘。畫面生動有趣,讓人感受到一股強烈的生活氣息在石洞裡蕩漾。在晚期的岩畫中,還出現了一些佛教文化的畫面,如祥雲、佛像等,叫人不禁聯想起今天佛教徒們在納木錯湖畔的朝聖活動。

其多山的岩畫更多地為我們展現了狩獵場面。這些畫面中,不論氂牛、鹿還是羚羊,大都身上中箭,從中我們似乎能夠體會到作者獵獲到野物的巨大喜悅。

西部日土縣內的岩畫分布比較密集,很多都在西藏——新疆的公路附近。那裡自古就是西藏高原連線克什米爾、中亞和我國西域地區的重要通道。從這裡的岩畫中,你可以看到原始苯教的“血祭”儀式、商貿運輸浩浩蕩蕩的人馬、有組織的狩獵或放牧生活、頭插羽毛的巫師活動等等。所有這些,都向人們展示著很久以前這裡曾經有過的繁榮歷史。

這些散落在藏北高原的生動畫面,向我們訴說著一個個遙遠年代裡的故事。斗轉星移間,人類的文明已經走過了一段漫長的道路。然而,藏北卻像一個永遠不會老去的女妖,她的??怒無常,像謎一樣敲擊著人們的心靈,讓人油然而生的是無窮無盡的幻想和投入其中的欲望。

中國各地岩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