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噶舉派

悟心空只是悟心實相的一分,心有明空二分,故噶舉的大印是明空雙運的實相大手印。 瑪巴,米拉時是密乘的離戲大手印或名實相大手印,即明空雙運之道。 以上這就是《大手印》的雙運之義,也是噶舉派的中心教義。

劉立千

章節概述

(一)傳承系統
藏 派
甲 派
(1)穹布噶舉──香派七寶傳 桑定派
日貢派
噶瑪 止貢
蔡巴 達隆 上主巴
(2)達布噶舉 鮑絨 主巴─ 中主巴
帕竹─ 亞桑 下主巴
超普
修賽
葉巴
瑪倉
(二)噶舉派的法要(經續和教授)
幻身
光明
拙火
方便道六法 夢境
中陰
遷識
(三)教義

(1)因
(2)道── 顯教大手印─緣起性空菩提心
(3)果 解脫道大手印
密教大手印─離戲大手印和樂空大手印
圓滿現證佛的法、報、化三身 (俱生大手印)
(四)噶舉派的特點

一、噶舉派的傳承

噶舉派是公元十一二世紀佛教後弘時期發展起來的,屬於新譯密咒派①。開始創立者先後有兩人:一是穹布朗覺巴(990-1140),一是瑪巴羅咱瓦(瑪巴譯師)(1012-1197)。他們兩人曾多次到過尼婆羅和印度等地,依止了很多名師,學習了不少的密法,主要是得到《四大語旨教授》。《語旨》是佛語的意旨,由祖師口語相承,血脈不斷遂稱為語傳,藏名叫噶舉。後來香巴在後藏發展形成為一個傳承系統,稱為香巴噶舉,瑪巴在前藏發展也形成一個傳承系統,稱為達布噶舉。雖然門戶不同,但由於他們兩人的大法均出自一個來源,又都親領語旨傳授②,所以都稱噶舉巴。
第一、香巴噶舉
藏 派   
甲 派
香巴噶舉(穹布噶舉)─香派七寶傳 桑定派
日貢派
穹布朗覺巴為前藏尼木熱芒人,家族屬穹布,幼年學過苯教,後又學寧瑪派的大圓滿心部③。之後攜帶多金赴尼婆羅,依止班智達八蘇瑪底學翻澤。鏇赴印度依止那爛陀寺金剛座主授沙彌戒,他依止過的善知識約百餘人,其中主要的是兩大空行母尼古瑪和蘇喀森蒂兩位師母學了《拙火》等六法道次。又從彌勒巴學大手印。回藏後依止噶當派④的朗日塘巴受比丘戎,住盆域覺波山修道。此後他在後藏葉茹的香地區建雄雄寺為首的一百零八寺,廣聚徒眾,傳法講道。他的傳承法嗣則稱為香巴噶舉派。
他的弟子最多,最上首的早期有麥烏敦巴等五人,晚期即僅為摩覺巴•仁欽尊追一人。他是獲得金剛持秘密語句單傳的第四代。十七歲時入雄雄寺學法,穹布大師傳給他香巴派的法要。穹布大師逝世後,他往達布依止岡布瓦,岡布瓦傳以達布噶舉派《六法》、《大手印》。回摩覺又另建一公隆寺作為定居。他圓寂後由大弟子吉岡巴•卻季僧格繼承法座。吉岡先從熱穹巴(1083-1161)的弟子咱日貢巴學習熱穹傳規的灌頂和教授。後拜摩覺巴為師,盡學香派教授。吉岡巴弟子寧敦•卻季喜饒他與噶當派僧京俄瓦(公元十二世紀時人)同時代。寧敦在前藏曲水的日貢建寺,所以又稱他為日貢瓦,他的傳承系統則稱為日貢系。寧敦弟子為桑結敦巴,他與止貢系的羊棍巴(1213-1258)同時代。以上則稱為香巴派的七寶法統。桑結敦巴以前均屬單傳,以後打開法禁成為普傳。
桑結敦巴弟子阿伊僧格先學寧瑪派的密經講修,後從桑結學習香派密法,並繼承法位。桑結有三大有名的弟子,各出傳承,後分為三派:桑結弟子香敦(1234-1309)他精通顯密後來繼承法位稱為藏派;弟子甲欽•堅贊邦(1261-1334)修建甲寺其傳承法嗣則稱為甲派;弟子克準•迅魯朱在娘麥建桑定寺他的傳承法則桑定派。迅魯朱曾往薩迦從八思巴學薩嘉派的《道果》⑤等法,聞桑結敦巴之名來香地,盡學香巴噶舉一切大法,如香派《尼古六法》等教授,又學達布噶舉的《大印》,一時來學者眾,門庭頗為興盛。
迅魯朱又以香派密法傳其侄甲欽•降巴白(1310-1390)。宗喀巴大師(1357-1419)曾從降巴自學香派之法,也從甲派的沫欽•南卡朗覺巴學《六臂大黑天》等法。沫欽弟子怕桂袞噶桑布建道那多吉丹寺,以法傳其子鄭喬•頓悅堅贊,鄭傳子第二達賴之父吉•袞噶堅贊等。
建橋大師湯東傑布⑥(1358-1164)從日貢瓦的上路傳承沫欽•堅贊白桑布之徒降森敬巴桑布聽聞香派之法,後在曲水縣境之加桑卡建加桑拉章,把香派之法宏傳布於前藏一帶。他的後來出現藏日吾齊等三個傳承系統⑦,其傳承至今未絕。總之甲派後來發展上、下、中三路傳承,其法嗣遍於達布噶舉的怕竹、噶瑪派⑧之內。甲派桑定派的支系甚多,由於派系愈分愈小,勢力薄弱,後大多併入其它宗派之內,不能獨立成系了。
香派教授為新譯密法,其所依本續主要有《密集》、《勝樂》、《喜金剛》、《怖畏金剛》、《大幻》等。修法次第則各依本尊灌頂,受三昧耶戒,然後修生圓二次第。實修教授主要為《尼古五金法》:一、如樹根的《尼古六法》;二、如樹幹的《大手印》;三、如枝椏的《三轉道用》;四、如花朵的《紅面空行母法》;五、如果實的《無死無錯誤教授》等。這些法門與瑪巴所傳噶舉並無多大差別。惟其中解脫道的《大手印盒》修明空無別而現證光明的教授,則頗具特色。
第二、達布噶舉。
噶舉派本來創始於瑪巴譯師和米拉日巴二人,但他們二人均未廣修建寺廟,招聚僧團,故傳法事業並無多大發展,到他們的第三代達布拉吉時,才在達布地區建立岡布寺,廣聚門徒,宏傳瑪米二人所傳噶舉教授,一時法緣興盛,此時才傳出達布噶舉之名。後來他的法嗣發展的支系亦多,通常有四系八支之稱,遍布於阿里、衛、藏、康、青等地。至今未衰。
瑪巴譯師,本名卻季羅朱(1012-1097)十五歲時赴印度曾從耶協寧布聽講《事續》,後參拜那若巴,傳以《喜金剛》等教授。依照那若巴指示,向耶協寧布學《密集》,向古古熱巴學《摩訶摩耶》,向彌勒巴學《大手印》,向若比堅金學《四座》。他三次赴印四次赴尼婆羅,獲得《那若六法》等四大語旨的全部傳授,回藏後駐洛扎卓窩壠宏傳語旨教授,並從事種田、經商,一生並未出家。他的門徒最著名者為四大柱弟子,前三弟子如俄敦•卻古多吉(1036-1102)得到《喜金剛》等續部講解和《溶遷》教授;楚敦旺額得到《密集》和《五次第》的教授;麥敦村波得到《摩訶摩耶》和光明的教授,以上三弟子得到的是密經講解的傳授,最後一弟子米拉日巴得到以《拙火》為主的密法實修傳授。
米拉日巴(1040-1123)生於阿里貢塘。父早死,受叔父欺凌,以學咒術殺死怨家多人,深悔犯罪,依瑪巴學法。瑪初未傳法先用種種苦行折磨他,後才圓滿傳授給以語旨教授。他注重實修,一生以苦行告終。米拉有最為上首弟子二人:一為熱穹巴多吉扎,一為達布拉吉。熱穹多吉扎(1083-1161)他曾往印度兩次,首次從瓦羅尊扎學《忿怒金剛手金翅鳥裙法》,後一次遵師命往印度拜訪那若巴,彌勒巴等二人的弟子諦普巴請得傳授《無身空行法類》和其他的教授甚多,回藏後以大法獻與其師米拉,米拉命恩宗敦巴寫著成書,從此傳下來的則名為《勝樂耳傳》,熱穹巴自己直接傳給弟子的則名為《熱穹耳傳》。熱穹巴亦系阿里貢塘人,後往衛部山南的涅洛若加玉等地弘傳米拉教授。他自己的教授則有《溶遷三類法》、《溶遷九類法》等,他有弟子甚多,最有名者為洛基俄巴等十三人。後來他的教授大部為主巴噶舉派人所繼承。帕竹弟子穹倉巴得到耳傳教授,他傳瑪吉昂覺,以後依次第傳給藏巴甲熱,其後為崗倉噶舉派所繼承。噶瑪拔布亦得過熱穹的教授。其它如《圍裙法》等教授則廣泛流傳於薩迦、噶瑪、格魯等派之中。
米拉的第二大弟子即達布拉結(1179-1153)。達布地名,拉結意為醫生。又名岡布瓦,岡布是他駐錫的寺名。本名孛南仁欽(1079-1153)。二十一歲時從噶當派格西、夏巴林巴出家受戒,後來衛部北方依止噶當派僧甲域瓦,女絨巴,甲日貢喀瓦等學習噶當派的阿底峽所有教授。後從阿闍黎降曲森巴學實修教授。後回鄉,偶從它人聞米拉日巴之名,生大敬信,欲往鄭地拜謁,臨行噶當諸師勸說,我們噶當教法已經完備,何必再往他處。達布堅持要去,他們只好說千萬不要拋棄我們噶當的特色。見到米拉日巴後,米傳以《金剛亥母》灌頂,又傳以《拙火定》法,修習後頗有效應,回前藏1121年始在達布建岡布寺,收徒傳法。達布之師米拉生前常以《大印》和方便道同時傳授,從不分別傳授一法。達布則改變為宜於授密法者則僅授以《方便道》教授。不宜於灌頂而合于波若波羅密⑨之器者則傳以:出離心。菩提心結合《大手印》之教授。他把噶當派的《道次第》和米拉的《大手印》教授融合一起著成《道次第解脫莊嚴論》將噶當的教法和米拉所傳《六法》、《大手印》二大教河使其合流,並以《大印俱生和合》的導引次第來教誨後學。《大印俱生和合》,主要在認識真心、妄心和法身本是俱生,用此方便導入大印。其它還有《掃除本性垢污》、《中陰導引》、《金剛身秘說》、《四瑜伽》等等。形成了自己獨特風規。他的傳承法嗣則稱為達布噶舉派,岡布寺則成為達布噶舉之祖寺。達布拉結圓寂後即由其侄達布•楚逞寧布繼承法位。
達布拉結的門徒不少,其中如噶瑪巴,蔡巴,鮑絨,怕竹等四人又分別在康藏各建寺宏法,發展了達布噶舉,形成了四個支系,其中怕竹一系又分出八個小系,如止貢,達隆,主巴,亞桑,超普,修賽,葉巴,瑪倉等。主巴又分上中下三主派。以上總稱為噶舉的四系八支。列表如下:
達布噶舉派的四系八支(四大八小)

噶瑪噶舉
蔡巴噶舉
瑪巴、米拉日巴、達布拉結─達布噶舉─ 鮑絨噶舉 止貢噶舉
帕竹噶舉─ 達隆噶舉 上主巴
主巴噶舉─ 中主巴
亞桑噶舉 下主巴
超普噶舉
修賽噶舉
葉巴噶舉
瑪倉噶舉
噶舉一派雖然分出若干支系,但他們的主要宗旨仍以奉行語旨傳承的《那若六法》和《大手印》為正修根本,其差別處是各各為了隨順機宜的領悟程度和接受能力,先用許多善巧的導引方法,引導初業行人⑩逐漸趨入大印,由於根基不同,導引方便亦有不同,各樹獨持的風規,遂產生派別。
一、噶瑪噶舉。達布拉結的弟子都松勤巴(1110-1193),都松多康人,本名卻季扎巴別名康巴伍色。他先依阿底峽弟子越卻旺等學噶當派教授和顯教大手印。又依多師學顯教經論,三十歲時參見達布拉結獲得大手印要旨。又往洛若參拜熱穹巴,盡學那若巴與彌勒巴所傳《六法》和《大手印》等教授,1147年在昌都類伍齊建噶瑪拉頂寺為其駐錫地。後又在前藏建楚浦寺,收徒傳法,逐漸形成噶瑪噶舉派。
他的二傳弟子桑結熱欽,桑結弟子邦扎巴,邦扎巴弟子為噶瑪拔希(1204-1283)。傳說噶瑪拔希是都松欽巴的轉世。從噶瑪拔希起開始創立了活佛轉世制來繼承法位。以後又出了黑帽系和紅帽系兩個活佛系統。
黑帽活佛第三世為讓炯多吉(1284-1339),他有弟子名扎巴僧格(1283-1349)曾得元朝封為國師,賜紅帽。扎巴僧格死後又有轉世,從此開出紅帽轉世活佛的系統。
紅帽活佛第一世為扎巴僧格,十七歲時從耶協僧格學噶舉的密法《方便道》,因他出生讓古族,所以又稱他為讓古熱巴。1333年他建乃囊寺,1490年又建羊八井寺,後成為紅帽活佛主要的坐床處。他的弟子最有名者為雅德班欽(1299-1378)。(《青史》620-628)
紅帽活佛世繫到第十代名卻朱嘉措,因勾結廓爾喀兵侵藏,⑾廓軍被清庭擊退,卻朱革職查辦,他畏罪自殺。詔令不許再覓紅帽活佛之轉世,從此這一轉世系統便宣告結束了(《宗派源流》118-121)。
噶瑪派的教授導引有《不可思議》、《風心無別》、《四要》、《指明三身》、《甚深內義》等等,導引後學,遂形成了噶瑪噶舉一派。
二、蔡巴噶舉、蔡巴派始於達布弟子尊追扎巴(1123-1194),大約是他在30歲時(1152)依止達布拉結,達布傳他《俱生和合法》後依達布之侄楚逞寧布繼學達布噶舉法,又依沃喀瓦學慈心、悲心、菩提心等教授,在他二十歲時於拉薩附近蔡莊園建寺,傳法收徒。蔡巴的重要教授是《唯一白法》,此法由明空雙運定引生頓悟本元心⑿,復依《方便道》使風息入、住,融於中脈引生大樂成為樂空雙運的大手印⒀。其它法要有《究競勝道》、《聖法—密意趣》等導引。隨學弟子甚多,此派傳承系統則稱為蔡巴噶舉。但傳數代後,大寺被毀於火,法脈漸衰了。
三、鮑絨噶舉。始於鮑絨巴•達瑪旺秋,達布拉結弟子,得師傳授《大手印》頗有修證,後在藏北建鮑絨寺,將師傳之《溶遷》教授實相大手印,即樂空大印,改為《溶遷法》。此法專為不能悟心實相,乃憑使佛力把自己心識遷移溶入佛心往生淨土,快速成佛之一法。又傳出《單追覺性小道》這是求悟心見性法門,本派由此得名。他的弟子中有一名為帝師熱巴頗有名氣,此派似乎沒有多大發展便失承了。
四、帕竹噶舉。是達布拉結弟子帕木竹巴所首創。帕木竹巴(1110-1170)本名多吉傑布,幼年就依止多師廣學經教,學過寧瑪派的大圓滿法。後來他遇到向蔡巴學噶舉派法要,向領他去岡布,參拜達布拉結得其教授,頓然契悟大印法門。他四十九歲,在帕木竹地方建丹莎梯寺。他的及門弟子很多,後來由他的最有名弟子發展成為八小派。帕竹丹莎梯寺座主由郎氏家族所承襲,十四世紀時帕竹不但宗教上有勢力,而且在政治上獲得萬戶長的職位,到大司徒堅贊時,甚至還統治過前後藏的地方。帕竹的宗風也是繼承他的教師岡布瓦的思想走顯密結合的漸修路子。他的《午姿論》就是把噶當的教授與《大手印》相結合的典範。另外法要述有《總持陀羅尼》等。後來,他的有名弟子八人,又分出八個支派:八支派有止貢、達隆、主巴、亞桑、超普、修賽、葉巴、瑪倉等。
Ⅰ、止貢噶舉。本派系帕竹弟子郊巴•義敦貢布所首創。義敦貢布(1143-1217)幼年依止帕木竹巴,三十七歲時建止貢寺宏傳帕竹所傳教授。他也是嚴守律戎,從之學者甚多。聞其某次講經聽眾曾達五萬多人,授戒的達十萬多人,1290止貢寺變焚燒了止貢寺⒁。從此逐漸衰落。止貢派的法要主要也是顯密融合如《三戒一要》等,止貢所傳《大印》就是用大悲心與大手印結合而修的,其它還有空性與菩提心結合,空性與緣起因果結合,與四無量心結合等,認為這樣結合便是二諦雙融之旨。密乘方面止貢的《五具》是導入大印的方便道。
Ⅱ、達隆噶舉。本派創始人達隆巴•扎西白(1140-1210)。二十四歲時師事帕竹,接受了顯密結合的思想,他自己曾說:“當修諸法自性空而無我,即在此無我之中同時兼修四無量心和諸方便法,這才是獲得無住涅槃之道⒂”。他也從噶當派伽喀巴學噶當派教授,從復惹瓦授比丘戒,1180年在噶當派博多瓦駐錫地建達隆寺,他的宗風也是注重律戒,因此派名大振。
本派的法要有《三十九本事》⒃等,1267年由其及門弟子把本派的法要傳到朵康在類伍齊建寺,從此達隆本寺則稱上塘,類伍齊寺稱下塘,傳承到十八世紀後,逐漸消沉了。
Ⅲ、主巴噶舉。創始人為林熱•白瑪多吉(1128-1188)。三十八歲時依止帕木竹巴,學其六法大印等的講解與導引,駐錫熱隆寺,其弟子藏巴嘉熱(1161-1211)又依之學《六法》和《俱生和合》。據說他們修成內外風息合一,制伏一切煩惱,得平等一昧境界。掘出伏藏得《平等一昧法門》,修建主寺,派名大張。主巴可能是繼承米拉宗風,重苦行修練,主巴門中多作乞人。本派特點還特重對境修習,因為對境潛伏的煩惱種子才能現行,才能將實執等一齊拔掉,所謂轉煩惱為道用,故他們有《怨親平等》、《染淨平等》、《平等一味》的法要,其它還有《緣起與一味》、《六種一味》等等皆是導入《大手印》的方便。此外還有《八大導引》,也是導入《大手印》的方便。藏巴嘉熱的弟子後來又分出主巴上下二支系,主寺稱中主巴,合稱為主巴上、中、下三支系。
上主巴,創始人為郭倉巴•貢布多吉(1189-1258)。原為衛部洛扎地區人,初從師學習噶當道次第,中觀,因明等學,十九歲時依止藏巴嘉熱,藏教他修定的方法和皈依、發心、四瑜伽,後傳以《俱生和合》、《方便導引》、《平等一味》等密法。曾週遊前後藏,游到阿里協噶爾地方,修建郭倉寺,宏傳其師所傳教授,派名大振,因其寺在上部河裡故稱上主巴,本派中有名弟子為鄔堅巴仁欽白(1230-1309),其法要有《坐山三類法》、《隱說》、《度中陰險途》等。
下主巴創始人為洛若巴•旺秋尊追(1187-1250)亦為藏巴嘉熱弟子,得《拙火》傳授,受過比丘戒,又修苦行數年,五十五歲時始在亞隆河谷建噶波曲隆寺,後成為下主巴派的主寺。他的弟子甚多,分頭建寺收徒,始形成一個派系。本派的特點重誠信心,厭離心,轉煩惱為道用,教授有《八大導引》、《八小導引》、《六類法》等。
Ⅳ、亞桑噶舉。初創人為格丹•耶協僧格( ? -1207)他是帕木竹的弟子。得師傳授迦舉法要,廣傳弟子,其中主要者為卻門朗(1169-1233)。卻門朗繼承耶協僧格所傳帕竹法要,於三十八歲時建亞桑寺,他又廣傳弟子,後各建分寺甚多,遂稱此派為亞桑噶舉派,主寺座主中有一位曾任萬戶長,後其轄境為帕竹大司徒所兼併,從此亞桑教派亦逐漸消失矣。
Ⅴ、超普噶舉。創始人為帕竹兩個弟子即傑操(1118-1195)和袞敦(1148-1217)。傑操十九歲時依止帕竹學《大手印》生起證悟。袞敦為傑操之弟,為其兄送糧至帕竹,對帕竹生敬信,亦依之學法,得殊勝證悟。彼二人之侄為超普譯師,降巴白(1173-1225)。建超普寺,從印度迎請克什米爾之班欽釋迦室利廣宏律戒,超普之名於是大振。超普得傑操、袞敦傳授一百三十六種不同風規之教授和十三種語旨。本派法要有《九字要門》、《十二種心言》、《大手印九義》、《百種要門》等等。
Ⅵ、修賽噶舉。創始人為吉貢•楚赤僧格(1144-1204),十九歲時從帕竹學法,1181建修賽寺宏噶舉法。據說他對希解派法特別重視並廣傳授,後來他的法嗣也併入希解⒄一派,傳承遂斷。
Ⅶ、葉巴噶舉。創始於帕竹弟子耶協孜巴建葉浦寺宏傳噶舉法要,後來此派與他教派合併,嗣承早絕了。
Ⅷ、瑪倉噶舉。創始人為瑪倉•喜饒僧格為帕竹弟子,得帕竹教授,建瑪倉寺,傳迦舉法,法嗣有耶協堅贊和仁飲林巴等人,後來這一派與康區白玉的寧瑪派合併,傳承遂絕。

二、噶舉派的法要

噶舉派的經典和教法都是來源於印度,合稱為四大語旨。瑪巴派語旨的教授有《大手印》和《那若六法》。《六法》所依的密乘經典有父續《密集》,母續《摩訶摩耶》,心要續《勝樂》、《喜金剛》、《怖畏金剛》、《金剛空行母》、《時輪金剛》,其它本尊和護法有《六臂大黑天》、《金剛亥母》、《四座》、《觀音馬頭金剛》、《無身空行法類》、《無我母》、《澤仁五姊妹》等等。教授內有:《噶白》、《解脫點》、《桑布扎》、《篤哈藏》、《六法幻身》、《六法夢境修》、《遷識》。香巴噶舉亦系語旨傳承,故其續經與瑪巴噶舉均相同。其教授類則有《幻身大灌頂》、《空行五教》、《大手印盒》、《尼古六法》、《幻身道》、《不死幻輪》、《四過》、《轉為道用》、《六臂大黑天》、《勝樂五尊》、《亥母秘修》、《觀世音》、《摧破金剛》、《金剛手》、《不動尊》、《三身自現》等等灌頂教敕。
以上所舉續部及其解釋經續要義和實修尚多,不勝枚舉,上面僅談其大概而已。

三、噶舉派的教義

第一、教義概述:

不同教派都各有不同的因、道、果三方面的理論來概括自己的教義。“因”就是眾生的根基或起點,“道”就是所入法門和所修教法,“果”就是修證成佛成聖的結果。噶舉派因、道、果的理論又是怎樣的呢?
噶舉派教理的因、道、果
因──分析粗、細、最細的三身和三心。
方便道─六法(重在修身也講悟心)
道─
解脫道─大手印(重在修心)
果──圓滿現證三身
①.關於因的理論。噶舉派的特點從實際出發,承認眾生有佛性,但現在不是佛,還是凡夫,凡夫有凡夫的身心,是粗身心。要修證成佛,須要從粗身心逐步轉變到最微細的身心始能成佛。根據身心的粗細,修證方法亦有大小等級之不同。
關於因,指身心實際存在的情況,身心各有三種。
有粗、細、最細的三心和三身。
粗心─分別妄想,無明實執之心。
三心 細心─瑜伽者住三摩地或空性之心。
最細心─本元心,亦稱佛性即明空不二之心。
因身的實際情況:
粗身─由蘊、界、處合和而成,有血肉的質礙之身。
三身 細身─由風脈明點所成之身,此是修二色身之依據。
最細身─由最微細風心或俱生智所成之本元身,即明空、光明、
離戲之心。
根據身心的情況,採取各各相符之方便,即所修道之次第亦各有不同。
②關於道。總分為前行與正行。正行中又分解脫道與方便道。
┌ 前行──成熟道──灌頂、授三昧耶戒、供養、承侍等。

道│ ┌─顯教規─空性見與大悲雙運
│ ┌ 解脫道─大手印│ ┌─離戲大手印(實相大手印即
│ │ └─密教規─│ 明空雙運)
└ 正行─│ └─樂空大手印
│ ┌ 無上瑜伽之生起次第──總括為那若六法 ┐
└ 方便道│ ┌─有相──┐ │
└ 無上瑜伽之圓滿次第──│ │─密乘大手印
└─無相──┘
解脫道本派有名的教授是《大手印》,講明心見性的法門和寧瑪派一樣,是頓悟一心的無功用法門,要上根利器才能接受,一般化機還是從有功用的法門修生、圓二次第的方便道入手。生圓次第就是方便道,是以善巧方便引導學人使之從速悟道的一種手段。方便道中生起次第則用假想的方便,轉變凡夫執著自身和所處境界為凡俗平庸的思想,把自身觀為本尊或生起種子字,所處環境觀為本尊所住之壇域,通過這種鍛練,自身就能生起佛慢⒅,所處環境成為淨土,這是成就報化佛之因,也是把蘊、界、處和合的粗身逐漸轉為細身的一種方便。圓滿次第,則進而修細身的風、脈、明點成為精微,轉為俱生光明和佛智身,證成報化二種色身之果。但圓滿次第中的收攝次第⒆又是從有相到無相,逐漸融入空性之中契悟本性,成就佛的法身。故圓滿次不僅是一種方便道,也是頓悟法身真性的一種方便,又屬解脫道。此二次第為密乘的根本大法。本派的圓滿次第總括為有名的那若六法:《拙火》、《幻身》、《光明》、《夢境》、《遷識》、《中陰》⒇等。總之修大手印悟心和生起次第鍛練粗重之心,都是在心上用功夫,修圓滿次第六法重在身之風、脈、明點的轉變上,即在身上用功夫。因為只講見性悟心,可成法身,若心已證法身,但身還是凡夫平庸的粗身,如何成得了佛,成佛必須具備三身。噶舉派祖師瑪巴說過:他的宗風的特點就是具有從一個凡夫起可以修證成佛的教授,尤其是他所傳的無上瑜伽教授,不但可以即生成佛,而且可以即身成佛。即身成佛的教授即指的是那若六法,能將粗身轉為最微細身的法門。《六法》是噶舉先祖德洛巴和那若巴從無上瑜伽的重要續經中總結出來的教授,為究竟之圓滿次第。《拙火》是根據母續《勝樂金剛續》和《喜金剛續》; 《幻身》、《光明》是根據《密集金剛續》;《夢境》、《中陰》是根據《金剛空行母續》和《戒生續》;《遷識》是根據《桑布扎續》和《四座》等。
《六法》的次序和名數,噶舉內部各有不同說法,俄巴大師把《六法》的精要總結為《溶(合)遷(轉)》二法。瑪巴大師總結為由修成佛之《拙火》;不修成佛之《遷識》和《業印》;睡眠中成佛之《夢境》和《光明》;自然了白而成佛之《大手印》共分為四支或八法。米拉尊者的四支八法又為《拙火》、《業印》為一雙,《夢境》、《中陰》為一雙,《光明》、《雙運》為一雙,《遷識》、《奪舍》為一雙,總為四雙八法。熱穹巴許“三溶合”或者《九溶遷》。止貢熱巴許首先成熟道為灌頂授戒等,解脫道為正行。此又分為漸修道《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之《拙火》;頓悟道之《光明》。至於覺性勝住之《奪舍》、《遷識》、《夢境》、《中陰》等則皆為其支分,總安名為《那若十法》。其它還有將《六法》並為《四法》的等等甚多。
以上說法皆大同小異。然大多數均承許六法,共同的分法如下:
┍ 拙火(為道之樹桿)─依喜金剛續
│ 幻身(為道之輔助)─依密集續
┍ 根本四法│ 光明(為道之精華)─依勝樂續
│ ┕ 夢境(為道之火候)─依摩訶摩耶續
那若六法│
│ ┍遷識(奪舍)(為道之護送)
┕ 支分二法 │
┕中陰(為道之保證)
六法的中心思想。噶舉派是提出即生成佛和即身成佛。即生成佛指在此生中就要現證佛的法、報、化三身。噶舉修明空印雖然可以即生見性,悟到佛的本來面目成本元心,本元的俱生智,此智亦僅成就佛的法身,即身難成本元身之報化身,所以須進行修練幻身,即修最細之本元身。由幻身才能修成報化身。六法中除主修《拙火》,《光明》外其餘皆是修幻身的方便。修幻身的根據就是微細風的意身,與意身同品的還有凡夫夢中之身,臨終中陰之身亦為同一之性質之身,故修《幻身》也修《夢境》和《中陰》,其它《遷識》等法皆是修幻身之支分。若即生未證三身可修習掌握意身,以便在臨終時轉意身為報化,若轉不成還可自在《遷識》,往生他方淨土,遷識也是遷此意身,故《幻身》等修法也是對即生成不了佛可以作為對治生有,死有,中有三者(21)之方便。其它修光明可以徹見自心本性(本元心),修《拙火》即證色心不二之大樂身(22)(本元身),是身心兼修之法門。
第二、關於方便道的《六法》。《六法》又名《六成就法》
第一、拙火成就法,《拙火》又譯《猛烈火》。《拙火》(23)的要義在能引生,樂空俱生智,《拙火》究竟,還能引生離一切戲論相之樂空大手印,獲得究意解脫,這是方便道而兼解脫道之法。
《拙火》的修法,是修風、脈、拙火的瑜伽。觀三脈四輪,在臍輪燃拙火,以寶瓶氣(24)助氣,溶化頂門之白菩提(25),菩提液下降,引生四喜(26)四智,打開脈結,生死業氣則從左右二脈納入中脈,生起樂空俱生智,證大手印。
《拙火》之效應,初步淨化蘊、界、處,全身生起暖樂,進而引生四喜四智,出現四空(27)開顯法身光明,最後引生大樂成報化身,依《拙火》則可現證法、報、化三身獲得解脫。
《拙火》的四喜生起方法,有自身生起法和依他身生起法,《拙火》要引生的樂空雙運雙融不二智。因此首先則要了悟空性的“空”,在悟空的基礎上方能進行,不能只有“樂”而無“空”,則不會有什麼雙運,反會變成單純的肉慾,而入邪道,根本就不是佛法。且雙身法屬有功用法門,易出偏差,風險很大,(要經過假死階段)。求頓悟一心者則不需有功用之法。
六法之樂空大手印或稱為密乘大手印。
第二、幻身成就法。
幻身的要義在引生現空無別俱生智(28)。依最微細的風心本元身,而證佛的報化身。幻身有多種,這裡指的不是一般所說幻化不實之身軀為幻身,而是隱秘講述的最微細風心之幻身。
隱秘之幻身修法,是先用《三遠離》(29)和緣《金剛誦》(30)強迫出現臨終時的死有光明(31)。由大光明所乘之本元細風起現不淨幻身。不淨幻身又要在光明中清淨,運用《整持》和《隨滅》(32)二種靜慮清淨之,使由業風轉為智風,意身則成為本元身。不然,無色界天和乾達婆也有意身,他們為什麼成不了佛,因為他們的意身是帶業識的風心,業報滿後仍墮輪迴,成不了佛。清淨的幻身則稱為大樂俱生的雙運身或圓滿的報身。
第三、光明成就法。光明的要義在引生明空俱生智。
光明是自心本性,即明空俱生智,非其它因緣所造成,佛與眾生同具。光明的妙用為能現三有世間輪迴涅槃種種境界之現源,是法界緣起,宇宙緣起之根本。見性悟心體空是根本,修道見光明是從體起用,有體有用算悟心圓滿,故修光明亦是非常重要,光明有本有光明,修中光明,睡眠光明,死有光明等等。本有光明為因,為母光明,修道中之光明為道光明為子,使母子光明相會即二光融為一體成為佛果之光明。達到究竟了悟實相,可以成就報化二身。
心的光明既為本具,故不管你修不修道,認識不認識,光明隨時都顯露出來,由於眾生因業障蔽所以不能明見。光明成就法,就是修認識見光明之法。要徹見大光明,即用甚深的圓滿次第,強迫業風納入中脈,轉成智風,本性光明才能出現。
此外修光明還應抓四個時機:一、熟睡,六識已不清明,漸次收入阿賴耶識中(識蘊);二、夢境,意識同行蘊俱起時(行蘊);三、常時,起能所二執相入意識境,意識明顯之時(想蘊);四、等引(33),感受往生習時(受蘊)。四個時機均是光明出現之時,通過要訣,才能認識。
抓四分位。即抓心王住處及心識活動情況,施以對治方便可以成就四身。熟睡心王在心間,愚痴睡眠壓迫如昏迷狀,此時用《光明》教授可起法身。夢境心王在喉頭,具有風動無風動之相,用《夢境》教授可起報身;常時,心王在臍輪,起各種妄念實執之想,用《幻身》教授可起化身;等引,心王在頭頂,染著難於阻止之貪慾,具有二根合會之想蘊,用《拙火》可起大樂身。也有分作五個時機的:常時、夢境、往生(臨終)、中有、等引。此每一分位由一主要識起作用,對此五時若能認識,其本質即五智體性,轉識成智,則可把一切分位所起迷相轉為道用。
光明是萬有之本源,故修光明易人歧途,因不明光明之本為自心本性,則偏面耽著於光明境界。正如米拉日巴道歌所說:不證萬法本一味,修觀光明成常見;不證大樂雙運理,修觀空性成斷見。
第四、夢境成就法。夢境的要義在引生覺空俱生智(34)。所謂夢境,按密乘的說法是由於睡眠風心均收入脈內而出現夢境,所現內容完全由習氣薰習而成,夢中之身比粗身還細小之細身,其體性為風心之身,相似於幻身。由於它是業習薰而成,所以又叫習氣身。當沉睡後從四空所出之微細風心成習氣身亦即意身,為修幻身之依據。
如何修夢境,修夢境有四個要點:掌握、熟識、轉變、融合。掌握,先白天想一件事物,要繼續的想,夜晚則用密訣中之強制二要點(35),進行掌握,若不能掌握有魔障干擾者則應作驅魔法事,於是白晝所想之事則能在夢中出現並能掌握它。所謂掌握就是對夢中所現皆能認識。其次若熟識己,則應修練觀想夢境如幻,夢中雖出現恐怖境界,了解其為自心業力所變,幻化無實,不起畏懼,用足踏之。如是聯繫白晝所觀諸法亦皆如夢境,把世法與出世法聯為一起(36)可得二諦(37)雙融之境界。
再次轉變夢境,練習心力可以隨意變化。對夢中現所想天身和四大進行變化(38),如以大變小,以少變多,改變夢中境界。隨將世問事或出世佛法進行鍛練可得如幻三摩地(39)。最後將夢境與光明溶合,觀真實義(40)。白晝所見亦如夜間夢境如幻如化,將此二者交融,可起現夢境之幻身。又以夜間夢境如幻之喻,可以結合在白晝現境中亦可決擇其無實如幻。修練成熟,在臨命終時顯現境界亦如幻夢,則可免除中陰怖畏之險途。此法應在生前修習,以便臨終套用。修習夢境成就,則能在實際之生、死、中有三階段證悟無有自性之真如性。
第五、遷識成就法(往生)。遷識的要義是引生無分別俱生智(41)。所謂遷識,指人在臨命終時能以自力(氣心力和定力)把自己的心識遷往他方淨土或其他世界,使心識在遷往途中毫無障難而行,它則作為最佳之護送者。主要的關鍵在得氣心自在(42),才能隨意遷移。本派遷識法門最多,有三融遷,九融遷。融遷法即遷移識神與道融合的方法,在人臨命終時業氣自然融入中脈,此時則採取融遷法的次第修法使之轉變遷移於佛身和光明境界。但用此法應在生前勤修《生起次第》、《拙火》、《光明》及《幻身》等成就法,臨終方能套用。遷識法又名為不修成佛之法,是最快最易的法門。一般是觀頭頂佛身,脈道相通,然後用寶瓶氣破頂門而出,直達佛心與佛成為一體,獲得佛身成就。遷識中最上乘者為遷於光明之中,在臨命終時,四大收攝,觀真實義,毫不散亂,則與本有光明融合無間成就法身。其次如前修幻身法中所說,死時對三境界(43)後之死有光明若未能認識,則用心力放射想起現幻化報身之法,亦可起現幻身。此外,在道中還有修四遷識法,一、淨心遷識;二、調整身要遷識;三、強迫法遷識;四、奪舍遷識(44)等等。各有修法要訣,此則從略。
第六、中陰成就法。中陰或譯中有。中陰要義為引生三世俱生智(45)。中陰,指人在臨命終時,出現四空光明(46)所起之意身,此意身與幻身同一性質,是最微細的風心所成。中陰的種類分法甚多,現依《米拉道歌》中說的中陰六法,分為六種:1、生死中陰;2、輪涅中陰;3、道上中陰;4、中有中陰;5、夢境中陰;6、生有中陰。人在臨命終時出現中陰又分為三個階段:最初階段為“生死中陰”或名“死有中陰”,此時四大收攝,一切煩惱業識暫時解脫,出現“死有光明”,若能如實認取此為法身光明,生前證悟本心實相之光明為子光明,臨終所現死有光明為母光明,二光相融成為此光明母子相會,在光明道中可獲得解脫。若不能認識則墮輪迴,所以這時期是輪迴涅槃交界之時,故又名為輪涅中陰。要認識這種中陰,就必須在生前證悟自心實相,或勤修大手印和“光明”、“夢境”等教授,由勤修開顯之光明即為“道上中陰”。中間階段,由不認識死有光明即落入“中有中陰”,或名“世間中陰”,出現意身(中陰身)及種種恐怖之險境。此意身與生時夢境中習氣身為同一品類,故生前應修夢境法,在夢中認識意身並加以轉變,觀生起次第之本尊法,可以改變習氣之身成為報身,故名為夢境中陰。此為轉中陰為道用之法門。最後階段為“生有中陰”,即中陰之意身,為業風所鼓動,急於尋求投胎,所以又名“投生中陰”。若此時能記憶上師所傳教授,生起俱生空樂之覺受即可轉意身為俱生大樂身。或以化身方式投胎,或使用堵塞胎門的辦法投生。以上是六成就法的大概,實際修持要依師教而行。
第三、關於解脫道大手印。
大手印總分為顯教大手印和密乘大手印。大手印是開悟自心本性的法門。自心本性就有明和空兩分《米拉道歌》說“自心就是那無隱藏的明空”。又說“我們所有眾生的心都是本來光明,空寂的(明空),不為輪迴之濁所污損,不為涅槃之淨而增榮,這就是因位佛陀,也叫作如來藏”(《道歌》426)。
顯教大印是創自米拉日巴弟子岡布瓦,米拉的上師是瑪巴。瑪巴是後宏密教的開山始祖,他傳米拉日巴的法是密乘,大印也是密乘大手印。米拉弟子岡布瓦因初依止噶當派的博多瓦,博傳他阿底峽的空性大手印,他受噶當派的影響,認為密乘離戲大印要頓悟頓修,要上根利器,不適應於中下之根,為教化中、下根器要逐步導引進入大手印,所以他提出顯教大手印,從小乘的出離心,大乘的菩提心結合證悟空性見,名為二諦雙融的大手印。顯教的大手印只重悟心的空分而不提明分,後來岡布的弟子向蔡巴地提出要顯密結合才能徹底,達到心的明空兩分,圓滿現證三身,因此,密乘大手印之名,始逐漸昭著出來。顯教大手印主張次第修,所以對大印也用觀察修安住修的止觀法門,這是岡布大師為引導初業行人逐步進入大印的方便。因為初學者思想還沒有基礎,必須經過一些調心支分作為準備,如修前須念人身難得,念死無常,畏懼業果,畏輪迴苦,皈依,發心,積資懺罪等等作為前行,正行則修止觀法門。用止收散心:分心住於物,或無所住,如緣想一件事物,或咒字佛像,或無所住,隨心自在。在觀的方面則從小乘的觀人法無我到大乘的能所二取空,或緣起性空。以證空性為大手印這是噶當派阿底峽的傳規。悟心空只是悟心實相的一分,心有明空二分,故噶舉的大印是明空雙運的實相大手印。岡布大師對一類化機也說密乘的明空大手印。在《岡布大師全集》中就明確指出“所謂大手印,就是一切三世諸佛之心,就是那明空無二智慧,到那兒去找呢?要到自己心中去找。”所以他也認為單純證空性,不能得心的全分。”止“只能收放心,由定力生觀察智,“觀”只是證悟空性,但以凡情的觀察智不能親證實相。故欲見自心明空本面,就只有放任自在。眾生由於有了實執,執著太緊,心不能解脫,要除去纏縛才能放鬆,心本來是活潑潑的,不能用止去約束它,也不能用觀慧去求證。大師教人要證悟明空本性,指出平常心是道,他說“什麼是平常心,就是當前顯而空,空而顯,空顯(明空)不二之心,不要去修改,不要去增加,毫無功用地憑內證智自己覺知。”所謂平常心就是在妄心中的真心,不須用安住修,也不用觀察修,只覺照即行。大師說:“所謂心體者,就是俱生智慧,明明朗朗,清清楚楚(明),但又是空空寂寂,無可認持(空)能現前如量感受到。”
吾人本性光明,能現各種境相,能起各種分別,這能現能起皆是心性,本來即有,所謂俱生。大師說,“心的體性是本元俱生,心的本相是境界俱生,心的妙用是分別俱生。”起現均從心性而起,既是俱生,則不求斷,亦斷不了,體相用三者結合為一體的。大師說,“各種分別起動與心體無二無別,各種境界顯現與心體無二無別,此三者無別,則是你的自心本性。”既了知一切境界之顯現,一切念想分別之起動均是法身一體之相用,則不加分別取捨,任運自然方合於道。大師說,“把妄想分別之體了解為法身,心之本相所現了解為法身光明,一切自現境界了解為法身本元之遊戲,為此則能將所有迷現均轉為清淨之智慧。”妄念之起伏,萬有之顯現,皆與不生不滅之法身同體,雙融而成為一味。
證悟此本元俱生心的方法有三要:不散亂,自然放下;不整治,任運松馳;不改變,自然清澄。此三為遠離戲論分別和一切法皆法性中自然化解的三解脫之門。頓門直指人心,立地解脫,見性成佛,不講繁鎖的教理,全在上師直指。
實修次第先求上師開示心體,自己體認,有所省悟,求師印證。
此外尚有覓心法,先觀照所緣之心,明明了了(明),然後尋覓此心,在內在外,形狀像貌,以及來、住、去三者皆了不可得(空),定知此心體是空,此則明空本元之心。若干此心體上讓風息入,住、融於中脈,生起大樂,是則名為樂空雙運無別密乘之見。故密乘大手印又分離戲大手印和樂空大手印。瑪巴,米拉時是密乘的離戲大手印或名實相大手印,即明空雙運之道。大手印本為雙融雙運之義,心的明空二分從來都是雙融的,雙融之義即二合為一,此規律遍於一切法,即無有一法不蓋上它的手印,故名為實相大手印。明空雙運,為宇宙的根本規律。是自心實相,名為佛性,佛與眾生同具,所謂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空”分是萬有之本體,“明”分或者說是氣分,為萬有化現之源,三有情器之顯現,分別妄想之起動,乃至大用流行均是明分之作用變化,明是世界緣起的根源。體為空,明為有,體空不動,用明隨緣變化,故體無生滅,為真,用有生滅,為俗。此空有,體用,真俗都是俱生,二合為一結為一體,法爾如是,非關造作。此即名為如來藏。故如來藏既有空分又有有分,因此成為非空非有之體,但他們不說是非空非有,而說既不可說空,也不可說有,是離空、有、斷、常四邊的戲論,故名為離戲大手印。既然離戲則消除差別,成為平等圓融境界,那裡還有什麼空有斷常之分。明空既是本性,隨時都在,由於眾生在迷而不悟,本性要悟只有頓悟。頓悟即指見此明空真性。本性不是由修得來,故不用漸修。所以學大手印既重在上師的指點,更重的是全靠學人的自悟。
噶舉派認為若人只悟到明空心體,成就空分,而明分,還未完全顯發作用。空分屬心,法身,明分屬色,報化,報化未證得,色空對立的矛盾未曾解決,因此提出密乘樂空大手印。為解決這個對立的矛盾。
密乘樂空大印即修《那若六法》解決空有的矛盾,也即是解決身心矛盾的問題。在講因位實相時就把身、心各分為粗、細、最細三等,身心是互相關係的,有什麼樣的心,就應有什麼樣的身,實相大手印只悟本元心,本元心是最細的心,是佛心,那就應與最細的本元身結合。在凡夫悟了本元心,證法身,但身還是四大五蘊粗重之身,如何成得了佛的報化,故身心二者必須相結合,修密乘大印就是使本元心與本元身結合使對立達到統一。本元心是最細的心,本元身是最細的風,故實際也是解決風(氣)心對立統一的問題。所以修密乘大印先修生起次第的天身瑜伽,清淨蘊界和合的粗身,然後再修圓滿次第淨化風脈明點的細身,並用《拙火》燃滴(47),生四喜智,打開脈結(48),把所有業風納入中脈(49)成為智風,在本元心體上即之悟空性之心體,上引風息入、住、溶於中脈將本元心轉成大樂體性,生起樂空無別俱生智,成大樂身,最細之風心結合為一。風心完全得到自在則可開顯本性光明,圓證三身。
悟大手印還有深淺層次,故又提出修大印的《四瑜伽》,即四個階段,上根利器之機,頓悟頓修,一般中下之根悟境是逐步開展的。四瑜伽:一、專一瑜伽。常常觀照明空自心,專一清明而住,毫不動搖,即自覺智從內自現,親自領受明空覺受(50),這是初證明空境界。二、離戲瑜伽。悟諸法無實,斷二我(51)執,入畢竟空境界,離去是非有無種種戲論,這是心體猶如虛空,極為明朗,這是從有到空的境界。三、一味瑜伽,由現明空雙運,親證一切法平等性,融生死與涅,佛與眾生成為一味,融萬有成一味,親證法性實相,得大自在,這是從空到有的境界。四、無修瑜伽。到此地步則達到無法可修,無果可得,空有雙融,現空雙融,事事無礙的圓滿境界矣。
關於果。證果就是得到六法成就,則可出現深道(52)已達究竟之十果相(53)、八功德(54)、八成就(55)、四事業(56)等之共道悉地,七支分、八自在(57)、四身五智(58)等之殊勝道悉地,尤其能現證空樂空雙運不變,離障如幻之虹體身,得現空自現(59)各各了別之妙智(60)和法身大界之妙智(61),成就具五決定(62)之報身,並能無礙履行大空等等,皆為己得六法究竟之果也。

四、噶舉派的特點

第一、噶舉派瑪巴傳米拉日巴的密教大手印是明空兩點二合一論,顯教大手印是唯空性論,只有空的一面,所以還要結合顯教的大悲心四無量心,緣起觀等等來達到雙運。
但《土觀宗派源流》(63)中說噶舉派的見在瑪米二人時是應成派(64)的空性見。並引了道歌中一段話說“一切諸法都是假名安立,空無自性”(65)這是應成派的唯空性一點論。但是仔細研究《道歌》不是唯空性一點論而是明空兩點合一論。如:“心之自性為明空,直指明空即妙光”(66)《道歌》265頁)又說:“我承洛扎瑪巴上師為我直指說,一切諸法皆是自心,我亦如實悟到那自心就是明空之性”(《道歌》207頁)。又說〃“其實心的本來就是空寂光明(明空),若能證悟此點則是成佛”(《道歌》551頁)。有的法師批評他不懂經典,他回答說:“你的這些經典(文字)我不會,我是以心為學習,所以外境顯現均為經典,與顯境不分離就是與經典不分離,顯境的老師告訴我,外顯諸境即是自心,自心即是明空”(《道歌》536頁)。總之《道歌》中提明空之處甚多可的為證。明空之見噶舉派與寧瑪派相同,噶舉名大手印,寧瑪名大圓滿都不是中觀應成派,他們都主張有自心本性。岡布瓦受噶當派《道次第》(67)的影響提出顯教大印,為適應三根(68)普被,把頓悟頓修的法門變成為漸修漸悟的法門。他以後的弟子,又受他的影響,提出很多顯密結合修大印的導引。由於各自的風規不同,噶舉派門中遂裂為若干小派。後來岡布瓦的弟子噶瑪巴提出的大手印又是明空兩點合一論,於是噶舉的《大印》又與《大圓滿》合而為一了。(69)
空明兩點合一論,實際包括了風心、心物二者對立的統一觀(70)。不過他們提的色心二點,不是象小乘所說色心各有自性,常恆不變的二元論,而是色心二者皆無自性,不然何以能夠雙融不二(二合為一)。這雙融的統一體,就是眾生的心,就是佛性,大手印名如來藏(71),大圓滿名大菩提心(72)。
第二、既悟明空了,空是體,明是用,明屬氣分能化現,故三身本具在明空之中。寧瑪派說悟了明空,只有保任,三身自然顯發,法爾本然,不須用功用去別修報化,雖修亦不成。噶舉派認為三身固然是本具,但悟明空還有層次,低層次的對佛的智德(73)不易顯發,不能不採取密乘的方便,來強制成佛,所以要別修報化身。就是為了解決佛心和佛身的矛盾問題。尤其是要即身成佛,對身和心這個主要矛盾,就必須進行解決不可,換言之用《那若六法》密乘大手印在本元心體上轉成大樂體性的本元身,是化粗身為最細身,這樣的身心結合為一,才能現證三身而成佛。
第三、噶舉派提出“身”的概念來,本來佛教忌說“身”的,因為凡夫的我執就是由執身而起,不過顯教說的身仍指此四大五蘊和合的質礙之身,噶舉派提出的本元身,是屬氣,屬物的,就勝義說心和物一切皆空無自性,就世俗說(74),身和心,風和心,心和物從宇宙一開始就有兩種相對存在,但兩種是結合在一起的,它們都不是恆存的,不然各守自性,則不能結合在一起了。
第四、關於“風心”問題本元身是最微細的風,它從無始以來乃至成佛未曾斷絕,是無始本具,與本元心同時存在。心是精神因素,風(氣)是物質因素,精神和物質也即是說無始以來,心和物二者是結合在一起的,不能分開。不過,不管是精神或物質他們都不承認有自性,若有自性,則各自獨立,不能結合在一起了,因此心物是互相終始的,有心在,就有身在。他們提出悟心外還要修身,其理由就是身是風,解決心的問題,還要解決風的問題,而且風心之中的風往往起主導作用,即使要悟明空之心,但眾生身(氣)上還存在著根本無明(75),貪嗔煩惱八十自性分別(76),都是最微細的風存在身的內最深隱處,若不通過密乘方便,難於斷除。無明是生死流轉的根本,無明不斷,出不了輪迴,悟心無用,並且風是障礙佛的三身顯發的,即使悟明空也悟不徹底。《俱舍論》(77)說風是情器世界的安排者,風(氣)是業氣的負荷者,最難轉變。吾人身心往往不能自主,大多由風不能自主,修風脈瑜伽就是求得風(氣)心自在,佛是風(氣)心得自在者,所以才能出現報化,神通自在。在修行中往往出現心理上難於排除的障礙,也是由於風息引起,妄念流動亦是受風的鼓動。風是宇宙的根本動力,風是很重要的,修密是修身,也即是使修風脈明點和轉粗風成微細風的問題。統一身心,也就是統一風心,使風心成為無別。風心既屬本有,成佛亦不能消滅,只是轉業風為智風而已。從上看來他們說“風心”是不承認宇宙最終元素為單獨精神因素,而是心物合一論。
第五、關於幻身理論的特色。幻身的基礎是本元身,本元身實質是清澄的微細的風(氣分),在凡夫粗身階段時它隱藏得很深不易見到,它是生命的任持者。本元身既為本具,當然不能完全隱秘,必有顯露之時機(78),抓著顯露之時來認識光明幻身這是《六法》的中心思想。時機分為四時機,或五時機。一、睡眠時夢中出現四空最後之身為習氣身;二、臨終時四空最後出現之身為中陰身;三、入無色定(79),住三摩地,不現身根,但有潛伏的微細身,這是帶業識之身,業報完後,仍淪入他趣,不能超出輪迴。四、在修拙火時用遠離瑜伽(80)的強制辦法出現四空心,由微細風而起現報化身,此則名為幻身。這四種身都是同一品類,作為修習幻身的依據。故六法中有抓夢境,入光明定等成就法。若是即身不能成就,為對治生死中有,所以六法中又有中陰成就和遷識成就法,中陰成就法也是修幻身的方法。遷識法則借佛力將微細風心遷入佛心或他方淨土,可以保證不入輪迴的辦法。所謂不修成佛法,這有點像類似內地的禪淨雙修。幻身是風心結合的產物,當然這種風是已淨化了的智風,而不是業風,但也是緣生法(81),緣起無性,由於色心已得自在,可以任意變化,故幻身有如幻化亦非究竟真實,佛的二種色身即報化身也是變化的,猶如幻身。所以就勝義說(82),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性空,這是唯一的;就世俗說,色心二法是緣起相對而有,雖有如幻。緣起是承認兩點,成佛兩點則統於一點,二合為一,消除差別,達到平等圓融境地。以上這就是《大手印》的雙運之義,也是噶舉派的中心教義。

注釋

①前譯密咒派:從後弘期班智達彌底來藏以前所譯續部密經則稱為前譯密咒派,仁欽桑布以後所譯續部密經則稱為新譯密咒派。
②語旨傳授:金剛大持的語旨,由空行母下傳,如香派有《尼古六法》與瑪巴派有《那若六法》兩種教授傳承不同,但均為佛之語旨。
③大圓滿:大圓滿分心部、界部、要門部三部、心部是專重徹見自心本性,顯發自然妙智,成就法身的法門。
④噶當派:噶當派始於公元十一世紀時阿底峽來藏將教授傳給仲敦巴,仲始正式建立成派。
⑤道果:為薩迦派的重要密法名。
⑥建橋大師:唐東傑布的別號,因其生平建橋甚多,利濟商旅故有此稱。
⑦三個傳承:有後藏派,昌都地區的類伍齊派和前藏的加桑卡派。
⑧噶瑪派:即噶瑪噶舉。
⑨波若波羅密:指顯教。
⑩初業行人:指初修學佛法而對佛教又有緣法的人。
⑾廓爾喀兵:指公元1748年卻朱勾結廓爾喀軍侵入後藏事。1791年清派軍擊破之,卻朱嘉措革職查辦,從此噶瑪噶舉紅帽系的嗣承則告斷絕。
⑿本元心:明空光明之心,此指定心於光明空寂之心體上。
⒀樂空雙運:指現境空性與大樂心相接觸之感受。
⒁止貢寺變:約在公元1290年薩迦派與止貢派不合,薩迦阿迦倫引蒙古帖木不花軍入藏,兵打止貢,止貢不支潰敗,蒙軍遂焚燒止貢寺,歷史家稱此事件為“止貢寺變”。
⒂無住涅槃:謂不自住於涅槃安樂而拋棄眾生之意。
⒃本事:系佛說諸弟子過去因緣之經文。
⒄希解派:公元十二世紀時印度僧當巴桑結所傳,由門下喇嘛畏賽等繼承並發展分成為若干支派。其教義主要是修苦行配合般若空性和密法來息滅流轉生死之煩惱根源。
⒅佛慢:克服自認是凡俗的自卑之感,令其生起敢於成當是佛之自尊心。
⒆收攝次第:如觀想壇城收攝於本尊,本尊入於種子字,字入於那達,那達即觀為空。
⒇中陰:或譯中有,指人死尚未投生的中間階段所受之陰形,即無形相之意身。
(21)死有、中有、生有:即命終、中陰、投生三個階段。對治死有用“光明法”認識死有光明,可以在法性中解脫;對治中陰用《幻身法》可以獲得報身成就;對治投生用《遷識法》可以隨意往生。
(22)大樂身:即一切種相大空與殊勝不變大樂雙運之身
(23)拙火:謂以猛烈火燒毀一切不淨之蘊、界、處,根本消滅諸煩惱妄想,從而迅速生起樂空雙運智之最勝方。
(24)寶瓶氣:下體氣息往上提,上體氣息往下壓,留住臍間如寶瓶封口的一種氣功。
(25)白菩提:指精點。
(26)四喜:由溶樂而生之四喜有:喜、極喜、殊勝喜、俱生喜。四智:即由上說四喜所生之四種智慧。
(27)四空:人臨命終時四大收融後,心識停止活動出現四空,即空、極空、大空、一切空的四種境界。
(28)現空無別:"現"指外境。現空,雖現而空、境空雙融二無分別。
(29)三遠離:此為無上瑜伽圓滿次第中之修法。1、用金剛誦成語遠離,2、緣心為境起心遠離;3、依自我加持起現幻身,斂風(氣)歸脈而入於光明。眾生之身心皆依風而轉,全不自主,此為斂風(氣)之重要法門。
(30)金剛誦:極為秘密之咒語,以音助氣,可以斂氣歸脈。
(31)死有光明:人臨命終時一切心識停止活動出現本有光明,此為法性之光,若能認識則可明見本性而解脫。
(32)整持和隨滅:此二靜慮能使不淨幻身在光明中清淨。“整持”將幻身立即收入光明,“隨滅”是從頭到足漸次收入光明,隨即轉入真性空性之中。
(33)等引:即入定
(34)覺空俱生智:心與空性融為一味是自性本有之智。此為法身。
(35)二要點:此指扼著身上之要害並作用寶瓶氣法。
(36)世法出世法:此處世法指凡俗世間之事務,出世法指的是佛法,用佛法的觀點去觀察世間事物。
(37)二諦:此處二諦的世俗諦指世俗認為之有;在勝諦則了解其自性為空,如幻,是空有雙融之義。
(38)四大:即地、水、火、風、空為大物質本名。
(39)如幻三摩地:入觀一切皆如夢幻泡影的三摩地。
(40)真實義:此指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之空性,即非實有之義。
(41)無別俱生智:此指無能所相分別之本元智慧。
(42)氣心自在:"氣"指外面境界內身而根皆是氣分之轉變,氣心二者不能分離。人心不能自在,多系氣分不能自在的原故,密法圓滿次第中則專門有控制氣分之法,使氣得自在,心亦自可得到自在。
(43)三境界:人死時四大融攝則顯現紅、白、暗三境界,此三境界又名為明、增、得三境界。
(44)奪舍:使自己的識神遷入其它剛死的人或動物屍體內又可得到再生的一種法術,即俗說的“借屍還魂”。
(45)三世俱生智:此指中陰本元,雖經生、住、滅三相然仍僅是微細之風,心,它連線前後三世,從無始起直至成佛。
(46)四空光明:四空以後出現之光明。
(47)燃滴:指拙火熾燃,溶頂上菩提液下滴。
(48)脈結:眾生有貪嗔煩惱,常使內氣抑鬱致脈絡成結。
(49)中脈:密乘說人身有三條主脈,中間的乾脈稱又中脈。
(50)覺受:感受或體驗。
(51)二我執:即人我執和法我執。
(52)深道:即甚深妙道,指密法中生圓二次第如《集集的密五次第》、《時輪的六支行》等。
(53)十果相:如修《拙火》等扼著身要出現十種徵兆:1.見煙,2.見陽焰,3.氣宇軒昂,4.皮膚潤滑,5.光采奪目,6.身輕,7.月出他人不能見自己身影,8.白晝能不現形,9.常現無雲睛空之相,10.生起離戲俱生智等。
(54)八功德有:1.可以變出山林樹木等而又可收回,2.可以變出一切眾生,而又收回,3.有情無情之物皆可自由變化和收回,4.僅用意略想即可到任何地方,5.明現鬼妖等均來禮供,6.隨欲變化一切,7.凡所願得者皆能得到,8.有鎮壓收降之威力。
(55)八成就:1.寶劍升空,2.開天眼,3.丸藥長壽,4.神足,5.采精英,6.護毒靴,7.水銀,8.掘伏藏寶。以上諸條各續部所說又各有不同。
(56)四事業:即息、增、懷、誅。共道悉地指世間法一般成就。
(57)七支分和八自在:七分支有1.受用圓滿、2.和合、3.大樂、4.無自性、5.大悲周遍、6.利生無間、7.永住不滅。八自在有1.身,2.語,3.意,4.神變,5.遍入,6.住德,7.原欲,8.令他生心。
(58)四身五智:四身有1法身,2報身,3.化身,4.體性身。五智:1.大圓鏡智,2.平等性智,3.妙觀察智,4.成所作智,5.法界體性智。
(59)自現:自然顯現,本有顯現
(60)妙智:此指了別境、空各別自現之妙智。
(61)法身大界之妙智:指總該萬有一真法界之智。
(62)五決定:1.住決定,永住色究竟天,2.身決定,相好莊嚴身,3.眷屬決定,諸菩薩聖眾,4.法決定,大乘法,5.時決定,住世乃至輪迴未空之間,此為報身佛所具五種特法。
(63)見《土觀宗派源流》141頁。
(64)應成派:是繼承印度大師佛護,月稱之學,為中觀中之一派。承認諸法無自性,僅有名言,全無所得。不自立宗唯說如若許有,將應成何過一語以破他宗,由此特點故成派名。
(65)見《米拉日巴傳及其道歌》482頁。
(66)妙光:非虛妄色塵之光,其光妙不可說故稱妙光。
(67)道次第:指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炬論》中提出三士道次第,重次第修行,噶當派則以之作為實際修持。
(68)三根:指上、中、下三種資質之眾生。
(69)見讓炯多吉所作《大手印願文》。
(70)風心:即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
(71)如來藏:指能攝持一切染污諸法在煩惱中之真如自性。
(72)大菩提心:為眾生本具之覺性,即明空佛性。
(73)智德:即智慧德相,指佛之四身五智。
(74)就世俗說:指凡夫所執之世間境界。
(75)根本無明:有貪、嗔、痴、慢、疑等。
(76)八十自性分別:是與生俱來的最微細之風心,常時多不現行,最難克制。在人命終時,隨著臨終出現明、增、得三境,始能出現。明出現三十三種自性分別種子,增出現自性種子四十,得出現七。詳見《知識總匯》中(697-702)。
(77)俱舍論:即《阿毗達磨俱舍論》世親著。
(78)時機:謂時會機遇。
(79)入無色定:為無色界四天所入之定。
(80)遠離瑜伽:即三遠離。
(81)緣生法:謂因緣所生法、無自性、有生滅。
(82)就勝義說:就聖人所見真實境界來說。
本文參考分目
《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達布•岡布瓦著
《甚深內義》噶瑪•讓炯多吉著
《風心無別》噶瑪•木覺多吉著
《知識總匯》公珠•雲丹嘉措著
《大手印願文》貢噶上師講授
《青史》遜魯白著
《智者喜筵》保沃•祖拉逞瓦著
《宗派源流》土觀•卻季尼瑪著
《瑪巴傳》查通傑布著
《米拉日巴傳及其道歌》若比堅金著
**********************************************************************
【由王小軍居士輸入並提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