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拉齊鎮

薩拉齊鎮

薩拉齊鎮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東部略偏南,是包頭市土默特右旗旗委、旗人民政府駐地。地處呼包鄂經濟圈中心地帶,地理位置優越,東靠蘇波蓋鄉,南與海子鄉毗鄰,西和明沙淖鄉相連,北與溝門鎮接壤。土地面積2379平方公里。薩拉齊源於波斯語SARA意為聖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薩拉齊薩拉齊

戰國前為北方遊牧民族活動地。

戰國時屬趙國雲中西界地區。

西漢為鹹陽、犢和兩縣。

北魏為懷朔鎮東南境。

開皇四年(公元584年)置油雲縣。

唐朝置雲中守提使。

遼金時為雲內州轄地。

嘉靖時為西土默特牧地。

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設薩拉齊協理通判。

民國元年改設縣知事。

1949年成立薩拉齊縣人民政府。

1958年撤銷縣制劃歸土默特旗。

1969年將土默特旗西部地區分出,設土默特右旗,隸屬包頭市管轄。

行政區劃

薩拉齊薩拉齊

薩拉齊鎮下轄:

交通街、後炭市街、大西街、柴火市街、大南街、回民街、迎春街、青山街、新建街、大北街、影院街、林蔭街、老窩鋪、阿刀亥街、和平街、大東街、復興街、解放街、太平街、興隆街、車站街、東勝街、建設街、小東街、團結街、振華街、一0六街。

黃河二處街28個居委會;大北、太平、後炭、復興、大東、和平、建新7個村委會

人口民族

人口

薩拉齊薩拉齊

總人口35萬(2004年),其中農業人口占84.1%。

轄18個鄉、3個鎮。

旗人民政府駐薩拉齊鎮。

民族

全旗16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3.3%,蒙古族為主體少數民族。

蒙古族0.81萬人,其他少數民族0.29萬人。

地理環境

北倚大青山,南傍黃河,土地肥沃,水源豐富,地下水資源達869.7億立方米。氣候適宜。

年平均氣溫6℃-8℃,年降水量400毫米,無霜期140天。

自然資源

北部山區礦產資源豐富,以著稱,儲量約達1.68億噸。

還有鐵、黃銅、銀、金屬礦。

經濟發展

薩拉齊薩拉齊

經濟以農業為主。

主要作物有小麥、莜麥、糜黍、玉米、高粱、穀子、養麥、馬鈴薯

經濟作物有葵花籽、甜菜、胡麻、菸草以及青山黨參、正北黃芪桔梗、枸杞等名貴藥材。

沿山盛產水果

1990年農業總產值24779.94萬元,解放後農業經濟發展較快。

1989年全旗糧食產量11.9萬噸,是1947年的5倍,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

工、交、財貿、文化科技都得到相應發展。

交通運輸

薩拉齊鎮薩拉齊鎮

北靠大青山、南臨黃河

地處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自治區最大的工業城市包頭市以及“煤都”鄂爾多斯市“金三角”腹地。

旗政府所在地薩拉齊鎮西距包頭45公里,東距呼和浩特市103公里,境內京包鐵路110國道、丹拉高速公路、薩涼公路、薩托公路、薩明公路、薩大公路橫穿全境。

三條跨黃河出口公路與鄂爾多斯市相連,是“呼、包、銀經濟帶”、“呼、包、鄂經濟圈”,特別是“大包頭城市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事業

薩拉齊現有的大中專院校及重點中學和國小:

學校一覽表

國小 蒙古族國小 ​ ​回民國小 ​東勝街國小
​中學 ​薩拉齊民族第一中學
​薩拉齊第四中學
​中專 ​薩拉齊職教中心
​高中 ​薩拉齊第二中學
​薩拉齊第一中學
​大學 內蒙古農業大學薩拉齊分校
薩拉齊鎮薩拉齊鎮

文化薩拉齊蒙校基礎設施建設築起新型中等城市建設的堅實底盤。

薩拉齊在年均15億元的城建投入的基礎上,今年繼續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強度投入、高標準建設的原則,加快建設新區,大力改造舊城,進一步完善城區功能,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年內組織實施城建項目32個,完成投資15億元以上。

加大城區道路建設力度,實施太平東街、大包街、站前街、光榮巷、振華大街東段、泰來門廣場南側、磐安門廣場和農牧民文化活動中心兩側共10條5.8公里城區道路工程,擴建城區東、西立交橋,力爭開工建設110國道北繞城線和城區段拓寬改造項目,實施城區南出口改造工程。

加快完善城區公共服務設施,鋪設城區污水、供熱、供氣管網33.1公里,城區污水收集率達到80%以上,集中供熱覆蓋率達到95%以上,集中供氣覆蓋率達到80%以上。

啟動自治區級園林城鎮和國家級衛生城鎮創建工作,全面實施道路、公園、廣場綠化工程,實行點、帶、片綠化相結合,進一步提高城區綠化水平,完成城區綠化5.1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

薩拉齊鎮薩拉齊鎮

加大環衛設施投入和建設力度,建成占地196畝的生活垃圾填埋場和5座垃圾轉運站,維修改造16座公廁,購置擺臂車、機掃車等一批垃圾收集清運設備,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城區道路、廣場、公園實行全天候保潔。

提高房地產開發檔次,嚴把項目規劃設計關,集中體現薩拉齊厚重的歷史文化;加強項目建設管理,實施的25個房地產項目全部開工,今年房地產開發總規模達到65萬平方米,竣工面積達到30萬平方米。

新區商務區全面開工建設,高標準新建金融商務區和住宅項目。加快舊城拆遷改造步伐,完善舊城公共服務功能,完成商業歷史文化公園仿古步行街建設工程,已經啟動的房地產開發項目全面進入實質性開發建設階段。大投入的城建力度會讓城區面貌再換新顏,功能進一步完善。

以教育論,早在同治初年就有文山創建了書院,以後演變為大東街學堂(即後來的一完小),就僻居塞外,位居中國北方之地而言,這種開化風氣,甚是鮮有的。民國元年,又有回民鄉賢“二王一馬”創辦了清真國小(1956年改為民族國小,今日之回民國小),以後又有多所國小,甚有女校。

20世紀40年代,曾有康有為的二小姐到啟智女校演講,此人大概就是文革前期尚健在北京的康同璧先生。至於教會學校、民間私塾也有興盛的歷史。

對照統計數字,到1949年,全國以萬人計,平均一萬人中有大學生(包括大專)1.9人,而以舊日的薩拉齊人口計,1949年解放時是16萬人,有大學生不下六七十人!有不少人在北京上過名校。

民國年間,鄉人白鏡譚等人就在省城歸綏參與創立過中山學院等教育事業。至於1949年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家鄉上大學的小青年更多,有的更深造為碩士、博士,有的還漂洋過海,留學外國。

特殊的,故鄉向有習武之風。清季直到民國,就出現了大武術家榮連珍(亦習傳名為雲連生)、程全忠(美號鐵胳膊程老二),此二公曾先後成為兩次舉辦的綏遠國術館的台柱子武師,程全忠還參加了1931年有華北六省武師參加的青島擂台賽,曾以第二名獲得青鋼劍一把,此劍現存於孫中才家。

榮、程二公外,地方上有功夫的人甚多,在前的有趙老同、游四喇嘛、霍茂、關興保、郭三、爛鑼等,中有張全盛、楊圪達兒,在後有孫繼先、李振海、孟榮、韓富、胡文廣、文秀兄弟、潘文等。

薩拉齊興盛戲劇。同治年間,同興園茶館就演出晉劇。民國期間,各地名角會聚薩拉齊,據故鄉老人傳言,20世紀40年代有“京劇四小名旦”美譽的李世芳,就是其母李子劍赴薩拉齊演出,生於後炭市街的。

本地也出過名角,如“獅子黑”張玉璽更是名震華北的“花臉大王”。說到二人台藝術,迄今世人都公認這是出自土默川的曲藝,鼻祖即是清季的蒙古族藝人云雙羊,他那蒙漢混合的唱白,多少年來留在了鄉人的口頭語中。

有此根底,到20世紀50年代初,家鄉出了趙三、劉銀威、劉全這樣的新角就不奇怪了。直到近幾年,在呼和浩特市幾處公園演出二人台,知情的聽眾,都以薩拉齊的唱腔為正宗。

家鄉有特殊的傳統廟會,其中,以歷年久遠的“六月廿四”溝門廟會為最,會日,當地人山人海,遠處的人也趕來參加。薩拉齊也出現過各種“人傑”,各行各業都有過“能人”。

僅以蒙古族同胞人才而言,榮祥不只是愛國愛鄉人士,更是名震於世的“塞上文豪”。曾多年擔任土默特旗旗長、副旗長的任儒、雲福祥,都是優秀的民族幹部,清官、好官。

旅遊景點

美岱召

美岱召美岱召

原名靈覺寺,後改壽靈寺。

是內蒙古地區重要藏傳佛教建築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京藏高速公路的北側,東距包頭市約50公里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

美岱召四角築有外伸約11米的墩台,上有角樓。

進入泰和門,迎面就是"大雄寶殿",它是喇嘛教傳入蒙古的一個重要的弘法中心。

寺周圍築有圍牆,土築石塊包砌,平面呈長方形,周長681米,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

隆慶年間(1567-1572),蒙古土默特部主阿勒坦汗受封順義王,在土默川上始建城寺。

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建成的第一座城寺,朝廷賜名福化城。

西藏邁達里胡圖克圖於萬曆三十四年來此傳教,所以又叫做邁達里廟、邁大力廟或美岱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