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家堡村

蔣家堡村位於平遙古城北10公里處,現有農戶399戶,人口1356人,勞力670人,耕地1716畝,農民人均純收入4865元。該村基礎設施建設良好,全村已實現五通,但缺少路燈。

山西省平遙縣南政鄉蔣家堡村

村情概況

蔣家堡村位於平遙古城北10公里處,東靠小徐村,西傍汾河三壩,南連東劉村,北接文水徐家鎮,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導產業,現有農戶399戶,人口1356人,勞力670人,耕地1716畝,農民人均純收入4865元。民營企業發展較快,現已形成以鑄造公司第五、第六分廠為代表的鑄造產業發展格局。
蔣家堡村歷來兩委班子團結,是縣級推進村,鄉里樣板村,各項工作名列前茅。村兩委成員共9人,支部成員:書記付秉前,副書記常永平、李堅剛,委員:張振業、常培才;村委成員:主任常永平,副主任付建亮,委員:申樹琴、李思元、李安元。
2008年之後,新的兩委班子組建以來,村兩委群策群力,迎難而上,為全村做了許多民心工程,一是新建國小一座,讓全村及鄰村的小學生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學習;二是修建沼氣池30餘個,廢物利用、省時省錢,美化環境;三是修建村南排水渠6餘公里,方便全村灌溉,全村耕地畝產提高顯著;四是在環境綜合整治及汾河綠化工程中,行動快、措施實,力度大,共出動150餘人次,車輛100多台次,配合縣鄉圓滿完成了任務。
今年的蔣家堡是南政鄉的典型村,明天的蔣家堡將會是縣裡甚至市裡的樣板村!

蔣家堡村規民約

為了提高全體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能力,促進全村的安定團結和兩個文明建設,根據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政策規定,結合本村實際制訂本村村規民約,每個村民必須自覺遵守並受其約束。
1、每個村民要認真學習、宣傳、執行﹑遵守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自覺履行公民的義務,回響政府號召。
2、講文明、講禮貌、講道德、講秩序,贍養老人,教育子女,鄰里和睦,團結互助,照顧孤寡老人,幫助五保戶、困難戶和殘疾人。
3、嚴禁飲酒鬧事,無理取鬧或故意挑起事端;嚴禁虐待老人、妻子、兒女。
4、學科學、學文化,搞好計畫生育,自覺遵守國家婚姻法,實行晚婚、晚育、優生、優育,嚴禁出現計畫外生育。
5、積極參加農技培訓,學習科技知識,搞好優質種植等生產,開展多種經營,增產致富。
6、不得亂占濫用耕地,土地屬集體所有,任何人不得拍賣,須用地者應先批後用,否則交土地主管部門或司法機關處理。
7、維護、管理好果園,禁止破壞或偷盜。違者,按實際價值賠償外,另處以1—10倍的罰款。
8、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要求用水、農田灌溉、必須有專人放水。
9、節約用電,安全用電,杜絕偷電和違章用電行為。
10、禁止未經批准在村內主要道路兩側、公共胡同堆放物料,占用道路。
11、禁止偷盜、賭博、打架鬥毆和封建迷信,破除陳規陋習。提倡健康民俗,搞好社會治安綜合管理,維護農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保證村民的權利和利益。
12、嚴禁在地頭焚燒秸稈、野外生火,以免引起火災。一旦發現,嚴肅處理,重者送公安機關拘留。一旦發現火點,每個村民都應及時上報和撲救。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335.00畝(其中:田904.00畝,地431.00畝),人均耕地0.86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751.00畝,草地116.00畝;荒山荒地0.00畝,其他面積98.00畝。有木紋石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378戶通自來水。有378戶通電,有33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7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87.57%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6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78戶(分別占總數的68.78%和100%)。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水泥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8輛,拖拉機41輛,機車50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1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20戶;建有小水窖0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13.00畝,有效灌溉率為65.21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0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9 畝。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4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8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8萬元,占總收入28.9%;畜牧業收入148萬元,占總收入的26.61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62頭,肉牛376頭,肉羊40頭);漁業收入0.3萬元,占總收入的0.004 %;林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1.45%;第二、三產業收入274.7萬元,占總收入的40.1 %;工資性收入26萬元,占總收入的3.8 %。農民人均純收入321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42人(占勞動力的60%),在省內務工425人,到省外務工17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養殖、種植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省內。2010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9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8.91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木紋石開採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木紋石粗加工產業。擁有企業2個。

人口狀況

該村現有農戶378戶,共鄉村人口1555人,其中男性917人,女性638人。其中農業人口1555,勞動力922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464人,彝族89人,傣族1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人,占人口總數的0%(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42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1.61 %;享受低保32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公里。該村建有公廁4個,建有2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村內有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378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招銀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插甸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00公里,距離中學1.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97 人,其中小學生175人,中學生42人。

發展方向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薄弱,水利條件較差,科技意識較低,項目資金短缺,民眾思想意識落後。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木紋石產業,以科技為依託,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以種植業帶動養殖業,發展運輸業,逐步改善村容村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