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鞋

蒲鞋

蒲鞋,蒲草編織的鞋子,屬於特種草鞋。有冬季蒲鞋和夏季蒲鞋兩種。

蒲鞋城市裡很難看到的蒲鞋

蒲性清涼,在炎熱夏天穿蒲鞋,有清涼、爽快的感覺。

冬季專用的蒲鞋,是蘆花曬乾後搓成花繩,嵌於鞋底,外加船形鞋幫,厚實大方,防寒保暖,尤為舒服。特別是在雪地里行走,穿蒲鞋最為適宜。這種鞋,有的地方又稱蘆花靴蘆花鞋

蒲鞋也有用稻草和茅草製成的。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蒲鞋已經很少作為基本生活用品,而作為工藝品旅遊紀念品銷售了。

載於典籍

《西遊記》第五十回:“身穿破,足踏蒲鞋。”

《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又不修邊幅……靸著一雙破不過的蒲鞋。”

《何典》之《序二》:“一路順手牽羊,恰似拾蒲鞋配對;到處搜須捉虱,賽過迷露做餅。”

許傑《平湖秋月的紅菱》:“我在湖邊徘徊,很想脫下腳下的蒲鞋,到貼身的湖水的懷中去親近一回。”

與草鞋的分別

蒲鞋普通草鞋一般沒有鞋幫
蒲鞋的製作方法同草鞋大同小異,唯其比草鞋更緊密結實。

草鞋沒有鞋幫,而蒲鞋像布鞋那樣有鞋幫,鞋幫全用茅草編織。

製作時,先在鞋底周圍通過擰插,拉出細股茅草繩,再將茅草緊挨著拉出的細股茅草繩交叉編上推緊,確定鞋幫深淺後,再間隔拼股拉出茅草繩用來完口。

編制蒲鞋要比推制草鞋要費料費時。20世紀60年代中期,一雙草鞋賣七八分或角把錢,而蒲鞋要賣2角錢左右一雙(以江蘇海門為例)。農民下田時以穿草鞋為主,不會輕易將幾角錢一雙蒲鞋穿到田地去。

蒲鞋有鞋幫,鞋底又比草鞋稍為厚實細膩,宜於夏天赤腳穿,春秋再穿雙布襪子或舊的紗襪子上集鎮、走親訪友,這要比穿草鞋顯得大方、體面又客氣。

當代蒲鞋

蒲鞋溫州雙嶼鎮仍然有蒲鞋加工出售

《溫州日報》2007年06月09日報導:

浙江溫州雙嶼鎮上伊村有幾位老太太坐在暘間和道坦底打蒲鞋。年齡小的66歲,大者85歲。

蒲鞋有人定期收購,每雙3.5元,每天最多也就打2雙。蒲鞋用於喪事或漁民出海時在船上穿用,以防滑倒。

地名:固化的歷史

浙江嘉興便民橋附近有條小街叫“蒲鞋弄”,因為該弄舊時就以編售蒲鞋為其特色。

浙江溫州有“蒲鞋市”,從地名可以想見曾經的繁華。

附錄

蒲鞋溫州漫畫,諷刺營運機車亂要價
一、吳地俗語:拾蒲鞋配對(不論好壞,撿著就是)
語出《何典》之《序二》。
因為蒲鞋寬大,不分左右,隨意配對,所以有此說。

二、詩《詠蒲鞋》作者:唐朝劉章

吳江浪浸白蒲春,
越女初挑一樣新。
才自繡窗離玉指,
便隨羅襪上香塵。
石榴裙下從容久,
玳瑁筵前整頓頻。
今日高樓鴛瓦上,
不知拋擲是何人。

三、繞口令《皮鞋蒲鞋》:

一隻皮鞋,
一隻蒲鞋。
皮鞋補蒲鞋,
蒲鞋補皮鞋。
皮鞋蒲鞋,
蒲鞋皮鞋。

蒲鞋溫州有個蒲鞋市,它不是“市”而是街道
四、民間故事《“蒲鞋浜”的故事》
網址:http://xbz.songjiang.gov.cn/asp/shengyu_detail.asp?xb_id=100

五、小說《蘆花鞋》
作者:曹文軒
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小說講述了一個鄉村男孩與城市女孩的故事。在充滿了天災人禍的歲月里,他們樂觀地生活著,從容應對洪水、蝗災等一切苦難,而在12歲那年,命運又將女孩召回到她的城市……

小說描述農家兩個少年經受苦難的歷程和各自顯示的風度。他們遭遇火災、水災、蝗災的摧殘,他們在風雪、嚴寒、飢餓的折磨中挺立,他們就是青銅葵花。而當緊急關頭,全村人都“挺成一棵樹”,這一場景顯示,曹文軒這部書所呼喚的,不僅是個人,而且是整個民族對待苦難應有的強勁風度。

作者曹文軒,1954年1月生於江蘇鹽城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協副主席,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環球鞋網之《鞋履文化》
《草鞋蒲鞋蘆花靴》

曹聚仁萬里行記》中有蒲鞋的敘述。

《尋找遠去的物件——鹿城民間老行當調查側記》
載於《溫州日報》2007年06月09日
網址:http://www.wzrb.com.cn/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