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嶼鎮

雙嶼鎮

雙嶼街道位於溫州西部,溫州鹿城區。 雙嶼街道曾是溫州市三十強鎮,浙江省百強鄉鎮,並先後兩次被國家統計局評定為全國千強鎮。街道區域範圍東至翠微山、黃龍山、翠微大道,南至景山、甌海區郭溪街道,西至下嶺山、嵇師新街(山後路)、臥旗大河(西排河道),北至甌江,面積13.1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04萬人,常住人口8.7萬人,下轄營樓橋、甌浦垟、康龍、垟田、黃龍、牛嶺、新澤7個社區,營樓橋、甌浦垟、牛嶺、垟田、箬笠岙、雙岙6個行政村。

基本信息

雙嶼街道

雙嶼鎮 雙嶼鎮

雙嶼街道,是浙江省溫州市城市西擴、經濟西拓的工業重鎮,街道區域範圍東至翠微山、黃龍山、翠微大道,南至景山、甌海區郭溪街道,西至下嶺山、嵇師新街(山後路)、臥旗大河(西排河道),北至甌江, 面積13.1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04萬人常住人口8.7萬人,下轄營樓橋、甌浦垟、康龍、垟田、黃龍、牛嶺、新澤 7個社區,營樓橋、甌浦垟、牛嶺、垟田、箬笠岙、雙岙 6個行政村。   金溫鐵路、高速公路、330國道穿越該鎮,聞名遐邇的“中國鞋都”、溫州物流中心、鹿城工業區坐落其間。該鎮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經濟發展格局,工業發展堅持以技術創新、產品創優為目標。2002年,美特斯邦威集團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共投入資金4177萬元,開發技術研究中心和改進技術設備;全年開發新產品5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2項,市級2項,獲專利4項。截至2002年,全鎮共有私營企業430家,個體工商戶2000多家,其中90%以上是輕工企業,主要生產五金刀具、化工產品、眼鏡、皮革、服裝等。實現工業產值25.9億元,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絕大部分。全鎮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64家,超億元產值企業1家。

特點

主要有四個特點:

一是區位交通便捷。雙嶼地處溫州市區西大門,轄區有雙嶼客運中心,位於溫州市鹿城區雙嶼鎮西郊,毗鄰金麗溫高速溫州(西)出入口,交通便利。公共運輸,市內乘10、14、37、48、59、65、75、94、101、105、111、113等公車均可到達雙嶼客運中心,貫穿市區至雙嶼的BRT快速公交建設已完成,於今年12月正式通車試運營,交通十分便捷。

二是文化底蘊深厚。據記載,清朝時,街道轄區分屬永嘉縣孝義鄉二十都和二十一都。明國時期分屬永嘉縣的和平鄉和忠孝鄉。抗日戰爭時期,稱白樓鄉和嶼頭鄉,抗戰勝利後,將白樓鄉改稱雙嶺鄉。1956年3月,雙嶺鄉、嶼頭鄉、仰義鄉三個鄉合併,改稱雙仰鄉。同年10月,原仰義鄉重新劃出,剩下的區域以雙嶺和嶼頭首字為名,改稱雙嶼鄉,歸三溪區人民政府管轄。1958年改稱雙嶼管理區。不久管理區撤銷,分別成立嶼頭生產和雙嶺生產隊,分屬於溫州市梧梃公社。次年分屬近郊公社。1961年,嶼頭仍為一個生產隊,雙嶺則分為五個生產隊(牛嶺、嵇師、雙岙、箬笠岙、垟田)合稱雙嶼分社,屬城西公社。1962年下半年,改稱雙嶼公社,屬近郊區。1984年稱雙嶼鄉。同年底,鹿城區人民政府成立,鄉屬之。1985年改鄉為鎮,取名雙嶼鎮。2011年4月,雙嶼撤鎮改設街道辦事處至今。

三是經濟產業發達。雙嶼素有“中國鞋都”之稱,轄區有中國鞋都產業園區和1015畝的原鹿城工業區,形成了以康奈集團為龍頭眾多鞋業聚集,以皮鞋為主、以服裝、眼鏡、打火機為輔的產業結構。建成了溫州(國際)鞋城、國際輕工淘寶城、溫州電子信息城等3大專業配套市場,落戶企業33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123家,成功申報國家級鞋業產業集聚區,並獲得了浙江省製鞋專業商標品牌基地稱號。

四是發展潛力巨大。雙嶼是溫州城市西擴、經濟西拓的主陣地,雙嶼的轉型發展受到省、市、區的高度重視,並被列入全市“3+1”亮點區塊建設之一。2013年省委夏寶龍書記到雙嶼進行調研,並就雙嶼“減員增效”綜合整治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近些年來,雙嶼街道迎難而上,綜合施策,全力推進雙嶼綜合整治。如今的雙嶼,區域轉型的架構已然成型。以產業轉型探求發展之道,以城市轉型重構空間之形,以管理轉型凝聚內生之力,在“三駕馬車”牽引下,雙嶼正駛向全省“減員增效、有機更新”的示範區。

雙嶼鎮 雙嶼鎮

雙嶼是一個多省份、多民族同胞聚居的典型“移民城鎮”,常住人口33.5萬,外來人口卻有37.5萬。為了讓更多優秀的外來務工者能紮根雙嶼,雙嶼街道辦事處切身考慮到“新溫州人”異地謀生的辛勞,變企業屬地管理為屬地服務,於2006元旦推出了“職工創業卡”,只要是非溫州戶籍,在雙嶼務工3年以上,與企業簽訂正式勞動契約,思想品德優秀的外來優秀員工,經考察核實合格後,即可享受“創業卡”帶來的就醫、購物、子女入學以及雙嶼及溫州市區部分文化娛樂場所的各項直接優惠。  

農業狀況

雙嶼街道蔬菜生產歷史悠久,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主導力量。1999年全區首個蔬菜示範園區在雙嶼泮岙林建成,首期建設面積213畝,總投資720。主要設施:混凝路1650米,8米鋼管大棚183隻,只連棟大棚8隻,排水三面光渠2600米,建水微電腦控制。軟體設施很豐富,到園區種植菜農,必須經過“綠色證書”培訓,並持證上崗,堅持市場為導向,最佳化品種,為菜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服務。園區效益顯著,已充分發揮了示範與輻射作用。

歷史名人

葉適,字正則,號水心,出生於瑞安縣城,十三歲時,隨其父遷居今溫州市鹿城區。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以進士第二名(榜眼)及第,歷任吏部員外郎、泉州知州、兵部侍郎官等職,後至敷文閣學士、寶文閣學士,轉正議大夫。

葉適是一位唯物主義思想家,是永嘉學派學說的集大成者。他把薛季宣、陳傅良二人事功思想的一些論點發展成為理論體系,並從解決南宋現實政治的高度來提倡事功思想,使永嘉學派成為南宋時期同朱熹的道學、陸久淵的心學鼎立的三大學派之一。葉適也是著名的文學家與詩人。其散文,議論英發,自成一家。其詩,宋人吳子良《林下偶談》說:“水心詩,早已精嚴,晚尤高遠。”一生著述極其宏富,有《水心文集》、《水心別集》、《習學記言序目》、《水心詩鈔》等。

夏承燾 夏承燾

夏承燾(1900—1986),字瞿禪,晚號瞿髯,永嘉城區(今溫州鹿城區)人。1918年畢業於浙江省立第十師範學校。1920年入南京高等師範暑假學校,曾結識胡適、梅光迪等人。後任西北大學講師,之江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太炎文學院和浙江大學教授。建國後任浙江師範學院、杭州大學教授,並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浙江省語言文學研究室主任、浙江省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浙江省分會副主席、中國韻文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顧問、《文學研究》(後改為《文學評論》編委、《詞學》主編等。

鞋文化

鞋文化博物館選址於溫州市鹿城區雙嶼街道臥旗山。該山北鄰溫州中國鞋都產業園區,南連前洋山,東接江濱路,北靠甌江,三面環繞。山體高50米,山頂開闊地約1.2公頃,最大落差12米,總建築面積為1230平方米,是一座歷史性、思想性、藝術性很強的建築物。

雙嶼鎮 雙嶼鎮

人類最初的鞋中國鞋文化博物館是秉承傳統記錄發展,以文興鞋的重大文化工程,是溫州市實施“中國鞋都”戰略的重要載體,是中國鞋都產業園區最重要的配套工程。中國鞋文化博物館立足溫州、放眼中國、包容世界,廣泛吸納鞋文化的精華,展示了淵源流長、豐富多彩的鞋文化,為提升傳統產業的文化內涵和整體品位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右圖是一件仿製品,它反映了遠古居民獸皮裹腳的原始形態。數十萬年以前,人類為了保護腳部不受傷害,已學會了用動、植物的皮或莖裹腳。特別是皮革之類的東西是狩獵以後得來的剩餘產品,因為它的質地堅韌耐磨,防寒保暖,所以被用來當作服飾和"鞋襪"穿。這就是人類最初的鞋。

鄉鎮特產

打蒲鞋

雙嶼鎮 雙嶼鎮

在雙嶼街道上伊村有一支“七大姐”之稱的草編小組,所謂小組是當地7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婆,年齡小的66歲,大者85歲,別看她們歲數大,動作卻嫻熟輕快,那靈巧快速的編制動作,令年輕姑娘望而興嘆!她們每天聚集一起編制蒲鞋,晚年的日子就在這輕鬆和諧的手工勞動和嘮家常中充實度過。打好的蒲鞋有人定期來收購,每雙3.5元,每天最多也就打2雙。蒲鞋用於喪事或漁民出海時在船上穿用,以防滑倒。

銅擔

雙嶼正岙村一位72歲的老人,家裡還保留了一副二三十年前的打銅擔。打銅擔前頭是工具箱,分幾層抽屜,底層有風箱,攜帶炭爐和小板凳,後頭吊一副腳籃。主要服務   項目有:補鑊、修理灶具、定做白鐵冷作、修配五金機械等。過去農村還有補碗和水缸等服務項目,現水缸酒缸不用了,破碗被視為不吉利,誰家還補著用呢?可那時候這副打銅擔卻是他安身立命的全部依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