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李白詩句]

《床前明月光》[李白詩句]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靜夜思》的第一句,這是五言絕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只有這四句。此詩的寫作時間是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寫作地點在當時揚州旅舍。其《秋夕旅懷》詩當為《靜夜思》的續篇,亦同時同地所作。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建國後,全國各家出版社共推出了幾十個不同版本的《唐詩三百首》,其中李白的《靜夜思》都是這樣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基本信息

詩歌簡介

《床前明月光》《床前明月光》
唐朝詩人李白的膾炙人口的詩篇《靜夜思》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因此許多人也以其第一句指稱這首詩。
此詩作於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當時詩人寓居現在的湖北安陸。這首詩被朱炯遠《唐詩三百首譯註評》推為“千古思鄉第一詩”。
這首詩意境優美,語言卻淺顯如白話。但是對於其中的“床”字,卻有睡床說、胡床說、井欄說3種解釋。
在版本方面,也有4種不同版本。

原文鑑賞

原文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注釋】:
1.靜夜思:在靜靜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懷疑,以為。
3.舉頭:抬頭。
【韻譯】:
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低頭鄉思連翩呵連翩。
【賞析一】: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這首五言絕句從“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鄉圖。詩歌的語言清新樸素,明白如話;表達上隨口吟出,一氣呵成。但構思上卻是曲折深細的。詩歌的內容容易理解,但詩意卻體味不盡。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這首《靜夜思》可以說是李白詩歌的“自然”和“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藝術特色的極好說明。
【賞析二】:
《靜夜思》是大家都非常喜歡的詩,不管是年輕人,還是上了年紀,也不管是客居他鄉,還是與親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國人,就沒有不會背這首小詩的,為什麼這樣一首語句平白如話,情感樸實無華的詩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喚起了深深的共鳴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詩歌的開頭是平白的敘事,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戶外室內,沒有一點聲響,只有那寧靜皎潔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灑下了淡淡的青輝。在不經意間,低頭一望,還以為是地上落了一層薄薄的秋霜呢。這顯然是一種錯覺。也許,作者本來已經睡著了,在睡夢中回到了家鄉,可是卻被強烈的思鄉情懷喚醒,在朦朦朧朧中,錯把地上的月光當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傳神,細緻地反映了當時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覺,因為自己也隱約地意識到,在屋裡是不應該有霜的,可見第一反應是霜,而第二反應就有點懷疑了,等到醒悟過來,這並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時,其實已經是第三反應了。至於為什麼第一反應恰恰是秋霜,則又是頗為令人尋味的,因為秋霜歷來是一種感傷的暗示,它表示這又是一年秋風起,喚起無數客子心中深藏的年華易逝的遲暮之感,對此,李白是深有體會的,“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內心的表白。在他的筆下,秋霜時而鋪在了床前,時而又染在了頭頂,可見他把秋霜當做了一種寓意豐富的象徵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雖然四下里沒有一點聲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卻好似在無聲地傾吐著什麼,使得詩人的內心再也無法平靜了。他感到怦然心動,有一股同樣是無聲卻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動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隻看不見的手,無聲地播動了他的心弦,從而使他再也無法平靜下來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時他已經完全清醒過來了,明白自己身處何地,而當他抬起頭來,順著光線向上望去時,窗外那娟娟的月輪正靜靜地掛在夜空。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麼觸動了自己的心弦,原來就是那揮之不去、召之即來的思鄉之情呀,它無所不在,白日裡,有事的時候,它就靜靜地蟄伏在心靈的角落裡,而到了此時,月亮從天上,月光在地下,雙雙喚起他心中對家鄉的思念,對親人的掛牽,舉頭仰望,低頭沉思,俯仰之間,神馳萬里,真是一首“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應麟甚至認為此詩是“妙絕古今”。
李白這首清新質樸、婉轉如歌的小詩因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遊子的靜夜思鄉之情,才獲得了永久的藝術生命力。大概只要有離家不歸的人們,就會有人在月下吟起這首百讀不厭、體味不盡的《靜夜思》的。
【賞析三】:
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像,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像,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淨!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緻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裡,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評析】:
這是寫遠客思鄉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像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

藝術評價

《床前明月光》《床前明月光》
作者李白是唐代著名詩人,文學史上稱之為“詩仙”。
此詩平白淺淡卻又餘韻悠長,短短二十字,把羈旅之人思念故園的一片脈脈情懷寄托在銀白色月光之中。時移事易,春光流轉,但此份溫情卻一直瀰漫在歷代世人心中,久而彌堅,揮之難棄。
此詩可以說是李白詩歌的“自然”和“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藝術特色的極好說明。
因其用字淺顯,也有人說,若非出自詩仙之手,只怕拿去給一般詩社評選,反而要被列入“打油詩”,被剔出來。

版本之疑

《床前明月光》《床前明月光》
建國後,全國各家出版社共推出了幾十個不同版本的《唐詩三百首》,其中李白的《靜夜思》都是這樣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據考證,這首詩有4種不同版本:
一、“萬曆本”。明代趙光等在萬曆刊本的《唐人萬首絕句》中,《靜夜思》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二、“康熙本”。清康熙皇帝欽定的版本《全唐詩》中,《靜夜思》的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三、“別裁本”。康熙年間由沈德潛編選的《唐詩別裁》中,《靜夜思》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四、“乾隆本”。清乾隆年間蘅塘居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其中的《靜夜思》就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版本。
有人認為,最早的版本自然是“原版”(正版)。但是,又有人認為,明朝後期的版本不可信,是篡改了李白原文。

詩歌分析

“點金成鐵”說

李白《床前明月光》
早已有人提出疑問:此詩是五言絕句,古人作詩,一字千金,怎會出現“明月”一詞的重複。
既知是明月之光,心何必疑。床前望月,頭又何必舉?既雲明月之光,後當雲“好似地上霜”,豈不更為妥當。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本卷六,此詩原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學者解釋云:因看生疑,自然而然。山月為山所掩,就非舉頭不可。“山月”與“床前”,點明了寫作的地理環境。山中氣候較寒,疑月色為霜色,入情入理。
但是這種說法並不能得到一致認同。又有人認為詩中“明月”是詩魂所在,不可隨意改動。

“床”字——睡床說

此外,詩中的“床”所指何物,也是爭議頗大的。
詩中的“床”就是睡覺的床鋪。這是最常見的理解。
人們多認為這四句詩是抒發李白的思鄉之情,夜裡躺在床上,
睡不著,看著月色,聊以思鄉。
但是,用現代漢語的語義解釋中古漢語是不可靠的。唐代的“床”有多種含義,如果理解為睡床,與“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情景不合。

“床”字——胡床說

胡床,坐臥兩用的家俱。此說亦與詩意不合。
胡床可作坐臥兩用,有人則直指是“馬扎”,即移動的胡床。
從詩意看,那是已經是深秋初冬有霜的季節,搬張椅子或小馬扎到外面,坐著看月光,似乎不合情理。

“床”字——井欄說

古代井欄也叫銀床、井床。
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係,其關係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說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牆之意。“韓”字後來假借為他義,但井欄卻由此而直接用“床”來稱呼。
將“床”理解為井欄比較合適。在古代,“井”與“月”便是代表鄉關之情的意象符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亮是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意象符號之一,其意韻十分豐富。月意象更是古典詩歌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常用來表
達相思、期盼、憂傷、祝福等種種感情。井與居民生活關係緊密,水井常在村落、閭里的中心,因此有“市井”和“離鄉背井”之說。可見“井”與思鄉之情有天然聯繫。

“床”的演變

《辭海》解釋,“床”字有三義:“臥具也,古坐具亦曰床”;“井上圍欄”;床形物。
河南信陽長台觀出土的戰國彩漆大床,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床實物。
晉代著名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所畫的床已和今天的床相近。
但是,古代的床往往“身兼數任”——可坐、可臥、可讀書、可就餐等。唐代以降,桌椅出現,床才由最初的多功能家具,慢慢變為純粹的睡臥用具。

作者簡介

李白李白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之稱。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後有電影《永不消失的電波》中“李俠”的原型李白;《胭脂扣》等多多部小說作者李碧華原名李白。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但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卻在漫遊中度過,遊歷遍跡了大半箇中國。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陝西西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李白不願應試做官,但詩名遠播,詩歌在其年輕時已經唱響天下,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可歷史上沒有韓荊州對於李白的回覆,直到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杜甫《飲中八仙》里就有“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奇句。在當時封建王朝複雜歷史的背景下,李白又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 。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一說喝醉了酒,在水中撈月亮而溺水身亡。

相關內容

上海錦文堂《唐詩三百首》上海錦文堂《唐詩三百首》
第一部分:關於版本
《古典詩詞言語教學的文化觀照》
浙江省衢州學院,沈茂生,教育碩士
發表於《青海師專學報》2005年第5期
第二部分:關於“床”字釋義
1、《後漢書·五行志一》中說:“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京都貴戚皆竟為之。”
2、《木蘭辭》中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間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應是以坐為主的胡床。
3、白居易《池上即事》:“移床避日依松竹,解帶當風掛薜蘿。”——應是可移動的胡床,後代椅子的雛形。
4、“床”指井欄的例證:
(1)《樂府詩集·舞曲歌辭三·淮南王篇》:“後園鑿井銀作床,金瓶素綆汲寒漿。”
(2)李商隱《富平少侯》詩中“不收金彈拋林外,卻惜銀床在井頭”。
(3)唐彥謙《紅葉》的“梧桐墜井床”。
(4)杜甫《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詩中有“風箏吹玉柱,露井凍銀床”等詩句中的“床”皆指井欄。
(5)李白還有一首詩叫《長干行》:“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乾里,兩小無嫌猜。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小男孩騎著竹馬所繞的床顯然不是室內的床,而應當是井的圍欄。
(6)李白還有一首《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孤月滄浪河漢清,北斗錯落長庚明。懷余對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崢嶸。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玉床金井”連用,“床”非臥具無疑。意思是說寒夜霜濃,井邊欄桿因結霜成了“玉床”。
5、朱炯遠《唐詩三百首譯註評》,持“睡床說”。
6清人王琦編注的《李太白全集》,持“睡床說”。
7、王維《鄭果州相過》詩:
麗日照殘春,初晴草木新。
床前磨鏡客,樹下灌園人。
五馬驚窮巷,雙童逐老身。
中廚辦粗飯,當恕阮家貧。
再三玩味詩意,“床前磨鏡客”之“床”是“井床”,不可能是“寢床”或其他幾、案之類。
8、許嘉璐先生(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文化學者)所著《古代的衣食住行》一文中說“‘胡床’可以摺疊,類似現代的馬扎、摺疊椅”。
9、《<夜靜思>的“床”是什麼?》作者: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揚之水,認為“馬扎說”不合理。
10、博物館館長、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在央視《百家講壇》的講座,持“馬扎說”。
11、魏明倫《李白<靜夜思>中的“床”是井欄》,持“井欄說”。
12、《靜夜思》中的床是馬扎嗎——持“胡床說”。
2008年05月12日來源:中華讀書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