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墓

蒙恬墓

秦將蒙恬墓,位於陝西省綏德縣城西大理河畔。墓冢成饅頭形。據《綏德州志》記載,墓高50餘米。後因歷史久遠,風雨剝蝕和施工修建等人為因素,使墓冢成不規則形。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1984年,有關部門進行考古鑽探,清理出秦代夯土層。蒙恬墓原有清代石碑兩通(其中1通斷為兩截),碑高1.42米,系清·乾隆年間知州張元林所立,鐫刻“秦將軍蒙恬墓”,為知州江士鬆手書。

蒙恬簡介

蒙恬(?~前210年)秦武將,山東省蒙陰縣人,故里在蒙陰縣城西南7.5公里處的邊家城子村。據考證,“蒙”以蒙山為氏。先世為齊國人,戰國時,祖父蒙驁於齊投靠秦昭王,領軍攻打韓、趙,累官至“上卿”。父親蒙武也為秦將,曾任秦內史,與秦將王翦聯手滅掉楚國。

蒙恬引出身於一個世代名將之家。祖父蒙驁為秦國名將,事秦昭王,官至上卿。蒙恬成長於武將之家,深受家庭環境的薰陶,自幼胸懷大志,立志衝鋒陷陣,報效國家。他天資聰穎,熟讀兵書,逐漸培養了較高的軍事素養。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九年),蒙恬由於家世的關係,被封為秦國將領,跟隨大將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一路長驅直入攻占了齊都臨淄。由於蒙恬表現突出,戰功卓著,於眾多武將中脫穎而出,被秦始皇封為內史,成為秦始皇的心腹大將。莊襄王二年(前248),曾經伐韓、攻趙、取魏國城,為秦立下了戰功!其父蒙武曾為秦裨將軍,與王翦一起滅楚,亦屢立戰功。蒙恬少年習刑獄法,擔任過審理獄訟的文書。

蒙恬死因

傳說,一日蒙恬閒暇,出外圍獵,見一狐狸和一黃鼠狼從古廟中逃出,便張弓搭箭射之。狐狸和黃鼠狼見四周刀槍劍戟,無處逃生,便伏地求饒,淚如雨下。蒙恬見狀,頓生惻隱之心,便收回弓箭,示意侍衛放其逃生。未過幾日,蒙恬忽接始皇遺詔,立少子胡亥為太子,並斥扶蘇與他諸多罪名,賜其二人自盡。蒙恬知是朝中奸佞弄權,置自己和扶蘇於死地。

他既為遭陷而悲憤,更為秦室江山不穩而悲痛。沉思中迷糊入夢,只見兩少女跪其面前道:“我兩乃為前次將軍圍獵時放生的狐狸與黃鼠狼。今始皇駕崩,胡亥與李斯、趙高狼狽為奸,合謀篡位,假傳先帝遺詔賜將軍與扶蘇死。我等深知將軍忠勇仁慈,心無異舉,必欲以死報君恩,故不敢強求萬一。只因受將軍活命之恩,卻不能救將軍於危難之中,願以一死相報!”說完一同撞壁而死,顯出原形,果是日前圍獵放生之狐、狼。蒙恬救之未及,倏地驚醒,見一狐一狼躺地而死,不禁感慨萬端,潸然淚下。

蒙恬得此顯化,又獲公子扶蘇自刎之訊,毅然決定以死報君。但他仍然惦念秦室江山,欲於盡忠之前上書一封,箴諫胡亥納良避奸,珍惜秦始皇統一大業。欲寫奏章,但身邊無一士卒,又無刀筆,只有已死之狐、狼,甚感嘆惜。不由自主順手撫摸狐、狼周身,竟覺狐尾狼毫柔而堅韌。內心一動,便分別揪下一撮狐尾狼毫,束於木桿,蘸其唾液,地上一畫,竟顯出筆畫來。隨即撕下袍袖,咬破手指,飽蘸熱心,痛心疾首,匆匆草成奏章一折,毅然自刎身亡。

蒙恬含恨死後,部下將士無不悲憤痛切,將其遺體葬於綏德城西大理河畔,數千萬將士用戰袍兜土成墓,狀似山丘。其後,蒙恬部下將士和上郡黎民百姓便效仿其生前所用之筆,製作了許多毛筆。從此,毛筆的製作和使用逐漸流傳全國。清人閻秉庚曾題詩曰:“春草離離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枝筆,難寫孤臣一片心。”

榆林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