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產業

草產業在中國是一項新興產業,儘管近年來取得了迅猛發展,但整體產業水平與已開發國家仍存在著巨大差距。草產業在國際上已經是一個獨立的技術密集型大產業,是一個大而複雜的生產經營體系,具有很強的拉動效應,世界農業經濟發展證明,草業不僅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各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

概述

(圖)草產業草產業

草產業理論是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於20世紀80年代首先提出來的,他預言創建知識密集型沙產業、草產業,將是21世紀在中國出現的第六次產業革命。經過中國西部的內蒙古甘肅寧夏、新疆、陝西等省區的成功實踐,不僅證明了錢學森先生知識密集型沙產業、草產業理論的科學性、前瞻性、戰略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證明了發展知識密集型沙產業、草產業是推動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選擇。

目前,許多已開發國家草地牧業的產值已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80%,而中國只有10%左右。歐美和澳洲等一些國家對草業十分重視,將其看做“綠色黃金”,澳洲人更稱其為“立國之本”。“立草為業”的理念我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提出。1984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首次提出密集型草產業的問題。一年之後,錢學森又對草業做了進一步詮釋:“以草原為基礎,利用日光能量合成牧草,然後用牧草通過家畜、生物,再通過化工、機械手段,創造物質豐富的產業。”錢學森說:“草產業的概念不僅是開發草原、種草,還包括飼料加工、養畜、畜產品加工。最後一項也含毛紡織工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草原生態學家任繼周認為,草業的內涵從草地的生境(大氣、土地等自然因素)開始,到草地,到家畜,到產品,到市場流程,這是一個很長的產業系統,而不是單純資源性的自然再生產。

草業界研究者和投資者普遍認為,中國西部地區出現的新一輪草業投資熱將有助於逐漸縮小中外草產業的發展差距。

現狀

(圖)草產業草產業

隨著國家草地生態安全戰略的實施和現代化畜牧業的發展,中國牧區的草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由於受到自然資源條件、牧區分散的經營方式、地理位置偏僻等原因的制約,牧區草產業的發展還是不能盡如人意,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

中國牧區草產業發展現狀
中國草原地處大陸沙漠的外圍,草原總面積約為58億畝,除了作為草地畜牧業的生產基地以外,還是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非常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中國主要河流的發源地,在我國的生態系統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因開墾草原、超載過牧、氣候變暖等原因,中國草原生態遭到了嚴重破壞,直接威脅到了東部地區。在這種狀況下,國家實施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封山綠化”等一系列生態建設措施,生態環境的治理需要草產業快速發展。
中國五大牧區之一的青海省經過20多年的發展,牧草產業從無到有,逐漸發展壯大。隨著近年來天然草原保護、圍欄建設畜棚建設、防災基地建設、牧草種子基地建設、飛播牧草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一大批與草產業相關的基礎設施項目的實施,種草規模不斷擴大。據了解,1994年——1999年間,青海省牧草種植面積連續5年徘徊在100——110萬畝之間,但自2000年以後,牧草種植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全省牧草種植面積已經突破了350萬畝。
中國第一大牧區內蒙古近年來加快了農牧業產業化進程,這給全區的飼草飼料產業化帶來了機遇。目前,內蒙古人工草地保有面積已經達到4000多萬畝,飼用灌木保有面積也達到了2000多萬畝。
新疆是中國北方草地牧草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經過科技人員多年培育,新疆大葉苜蓿阿勒泰雜花苜蓿新疆伊犁蒿等18個新品種通過了全國牧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是我國重要的牧草種子繁育基地。2001年以來,國家先後在新疆投資建設了6個牧草種子基地。在現有的基礎上,新疆制定了人工草地建設目標規劃,預計至2010年,建設人工草地3000萬畝。

通過多年的發展,目前中國草產業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品種資源開發、種子生產及推廣、質量監控管理體系已基本形成。草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地區將草產業開發作為調整農業結構的突破口和提高農牧民收入新的增長點,草產業呈現出政府支持引導型、龍頭企業帶動型、企業自我發展型、民眾自我發展的種草養畜型等多種發展模式,加快了草產業的發展。

優勢

(圖)草產業草產業

在乾旱的西北,越來越多的草產業投資者、研究者、政府官員和農民清醒地意識到,西北地區發展草產業對國家、農民和企業來說,應該是一個“三贏”的結果。

業內人士認為,西北地區發展草產業可以充分發揮″兩個優勢″,即發揮獨特的氣候資源和土地資源相對豐富的優勢。西北98%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森林草原只占2%,天然就是旱生草灌植被當家。在這一地區,耐旱的草灌木耗水少、見效快、周期短、投入低,能與養蓄結合和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結合,還能在退化土地重建中發揮自我生態恢復的功能。

草是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先鋒植物。據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所測定,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區種草覆蓋後,在中等雨量條件下,比不種草的地方減少沖刷80%-90%。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的系列試驗證明,農業系統中加入牧草(含灌木)可提高土地利用率33%,降水利用率提高14%-29%。據測定,種植3年的苜蓿地每畝含氮素約10公斤,相當於施加22公斤尿素的效果。

制約因素及存在問題

(圖)草產業草產業

總體來看,中國草產業規模經營發展勢頭較好,但也存在不少制約因素和問題。
1、科技技術在實踐中的運用不足,草產品品質和效益都很低。以內蒙古為例,這個區的人工草地保有面積雖然達到了4000多萬畝,但單位面積產量並不高,仍屬於廣種薄收。 據了解,目前中國牧草的集中生產區並未真正形成,不利於充分發展科技技術滿足牧草生長的特殊要求,從而提高牧草的單位面積產量。
2、牧區偏僻的地理環境、分散的經營方式制約了草產業發展。由於受自然資源條件限制,牧草種植地域分散、規模小、品種多而雜。目前,青海省牧草種植區大部分均為小面積種植,收穫的牧草也大多以自用為主,難以大規模發展草產品加工業和發揮規模效益。
另外,牧區傳統的經營模式和人口科學技術素質普遍較低的現狀也造成了草產品加工能力不足、生產良種化程度低、經營粗放、成本高等問題。據調查,青海省由於各地牧區的牧草收割、運輸機械設備沒有配套發展,很多地區大面積種植的牧草無法收穫,造成牧草資源的極大浪費。還有一些地區草產品的加工設備落後,生產的草捆類產品重量輕、體積大,使得草產品的運輸費用甚至超過了草本身的銷售價格,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
3、牧草種子繁育體系不健全,牧草品種單一,品質不高。由於體制的制約和法制不完善,嚴重影響了牧草新品種的培育及推廣,加上草種繁育體系存在缺陷,生產的草籽品種混雜,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
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絕大部分地區海拔在3000米以上,有效積溫和降水量本來就不足,加上牧草品種單一,品質不高,大規模開展人工種草更受到了限制,就目前比較成熟的種草技術來看,廣大牧區適宜種植的多年生牧草十分有限,且品質較低,影響了草產業的發展。

措施

(圖)草產業草產業

一是加強草種培育研究。產業要發展,種子是核心。據了解,中國培育的草種只有30多個,而且絕大多數已被生產淘汰。草種生產大多採用天然野生種或地方土種,種子系譜不清、品種混雜、質量低劣、病蟲雜草嚴重。草坪種子除採集野生草種外,其餘全部依賴進口。要發展草產業,必須有好種子,而目前國內草種培育水平較低,短期內雖然可選擇直接進口草種的捷徑,但從長遠來看,沒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草種必然制約國內草產業發展,而且國外直接引種還存在地域適應性問題。

二是大力扶持農民種草養畜。目前農民面臨種植結構調整,單一的糧食種植結構已導致農民難以增收,而經濟作物的趨同現象又導致市場價格走低,農民出現賣難。扶持農民種草養畜是調整農業結構,幫助農民增收的一條現實之路。

三是積極扶持草產業的龍頭企業。產業化離不開龍頭企業的支撐和帶動。目前,涉足草產業的公司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做草產品加工,另一類做草種培育。草產品加工企業的市場同樣分為兩大類,即出口日本、韓國市場和向國內東部沿海地區飼料企業、奶牛養殖場銷售。

一些關注草產業的投資者普遍認為,西北地區種草的同時,積極發展牛羊養殖,尤其是養羊業的發展,會推動草產業發展規模,而且養羊在西北地區農村有傳統,市場需求量較大,資金回籠快,相對利潤較大。任何一項新興產業的發展初期,都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扶持,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時間表。一旦產業規模初成,政府完全可以放手,由市場去發揮調控作用。

意義

(圖)草產業草產業

大力發展沙產業、草產業,會使西部成為中國新的戰略能源基地、綠色生態屏障,會為未來新增人口提供生存空間。中國的綜合實力和民族凝聚力也將因此得到可靠的物質保障、生態環境保障。

一是把大力發展沙產業、草產業補寫進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當中。國務院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農業部、林業局等都曾下文強調積極發展沙、草產業。甘肅省把沙產業寫進了“九五”、“十五”計畫,內蒙古連續三年把沙產業、草產業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並列入自治區“十一五”規劃。國家發改委應把“發展沙產業、草產業”明確補寫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一五”規劃。其相關內容包括:1.研究制訂專項規劃,加強對沙產業、草產業優先發展領域、重點發展地區、重大示範項目的前期工作;2.落實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3.加強條塊協調,形成支持合力。

二是把大力發展沙產業、草產業寫進正在規劃、起草當中的國家《西部開發促進法》,以保證西部大開發又好又快地深入進行。

三是要在今後的大部委中設立一個沙產業、草產業的專門管理機構,從促進我國建設生態小康社會建設和保護全球生態安全的角度,舉國家之力,統一規劃、協調指揮、有序推動全國沙產業、草產業的健康發展。錢學森院士1992年就建議:“今後幾年國家體制改革中,在國務院應設沙業部”。

四是在內蒙古、甘肅和其它有條件、基礎好的地區建立試點,作為我國沙產業、草產業健康發展的試驗示範基地,在資金、政策和基礎公益性項目上給予傾斜,激發企業、個人和社會組織參與沙產業、草產業項目開發的積極性。走出一條有別於以色列“貴族農業”的,中國特色的,融合知識農業、陽光產業、高新技術、系統思想、循環經濟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的新路來。千方百計實現“生態生計兼顧,治沙致富並重,綠起來、富起來結合”的雙贏目標。

五是支持、鼓勵圍繞沙產業、草產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加強“中國沙產業、草產業網站”建設,利用國際網際網路宣傳、交流沙產業、草產業的成功經驗;完善沙產業人才隊伍的培養機制,在西部高校開辦“錢學森沙產業獎學金班”的基礎上,開設新型專業,編寫專門教材,培養沙產業、草產業人才。在宣傳十七大建設生態文明的內容中,加進科學發展沙產業、草產業的內容。

發展前景

(圖)草產業草產業

中國農科院預測,中國草產品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草產業發展前景廣闊。以國際市場而論,目前對紫花苜蓿產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亞洲,為了降低畜產品生產成本,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都想從我國進口質量可靠,價格便宜的苜蓿產品,且需求量很大,以往這些國家主要是從美國、加拿大等地進口,中國苜蓿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具有明顯的地理優勢。
就國內需求而言,東南沿海一帶崛起的奶業、肉牛業等對批量穩定、質量優良的草產品具有很大的需求,另外,中國目前近5億頭只牛羊也需要大量的越冬飼料。青海省共有草食性牲畜2200多萬頭只,據統計,每年牲畜飼料缺口在3億公斤左右,同時由於三江源生態保護、退牧還草等項目的實施以及舍飼畜牧業的進一步發展,對草產品的需求也將回越來越大,草產品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多方努力、多種舉措推進草產業快速發展
中國草產品市場前景廣闊,草產業的發展對於生態環境建設、農牧區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牧民收入都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專家建議,加快牧區草產業發展,應採取制定科學合理的草產業發展規劃、大力培育草產業龍頭企業、提高草產業科技水平和扶持水平等措施,推進草產業快速發展。
1、制定科學合理的草產業發展規劃。結合各地實際、儘快制定草產業發展規劃,明確階段發展目標和不同區域草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建立不同類型的牧草產業化加工生產基地,推動草產業發展。
2、大力培育草產業龍頭企業。進一步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吸引社會資金,發展規模種植,培育龍頭企業,提高草產品加工水平,按照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產品標準化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選擇基礎條件好的地區,扶持草產業產業化經營項目,從牧草良種推廣、種植收穫加工機械、倉儲等環節給予支持,拉動草產業快速發展。
3、加大草業科研開發和推廣力度,提高草產業科技水平。要加大牧草良種、種植技術、收儲加工利用技術的推廣,達到飼草料科學種植、合理搭配、種養結合、增產增收的目的。加大對優良牧草種子研發和擴繁的支持力度,積極發展適應性強、品質優、產量高、易商品化的草產品。
4、制定草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促進草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制定相應的草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