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威基

茲威基,瑞士天文學家。主要貢獻是對超新星現象的研究。在星系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他和沙普利曾分別發現星系成團傾向;他還認為星系之間有瀰漫星群以及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雲。一生倡導形態學研究方法,著有《形態學天文》以及大量關於超新星的論述。

茲威基

正文

瑞士天文學家。1898年 2月14日生於保加利亞瓦爾納,1974年2月8日卒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1920年從蘇黎世理工學院畢業後留校工作。1925年赴美,1942年被聘為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天體物理學教授,曾在威爾遜山天文台工作,直到1972年退休。
茲威基的主要貢獻是對超新星現象的研究。他曾在1934年和巴德一起確認宇宙中有比新星更激烈、釋放能量更多、光變幅更大的災變天體。例如,銀河系內1054年、1572年和1604年觀測到的客星仙女星系中1885年出現的比典型新星亮一萬倍的“新星”,他把它們定名為超新星。1934年他開始對室女星系團照相巡天搜尋河外星系超新星。1936年在他的倡議下,美國帕洛馬山天文台建成45/65厘米施密特望遠鏡,這在當時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廣角天體照相儀,立即將它投入河外星系巡視。到1941年為止,在茲威基主持下,用它發現18個超新星(同時還用100英寸望遠鏡發現了另一個超新星),而前人總共只是偶然觀測到12個。根據巡天觀測,推算出平均每一個河外星系,每三百年產生一次超新星爆發。這個爆發頻率值在以後的四十年一直與觀測資料相符。從三十年代起,茲威基每當發現一個河外星系超新星,即和威爾遜山天文台的哈勃巴德、R.閔可夫斯基周密觀測爆發過程中的光度和光譜,積累了大量資料。後來,他提出根據光變曲線、譜線特徵、膨脹速度等因素,將超新星分類。從1958年起他主持 120/180厘米施密特望遠鏡的遙遠星系團超新星巡天,作為該台的常規科研項目,一直持續到逝世之後的1975年,共達18年。1959年他倡議並組織國際超新星聯合觀測,全世界先後有十多個天文台參加。他一生共發現超新星122個,占當時超新星總數的30%。
茲威基在星系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他和沙普利曾分別發現星系成團傾向;他還認為星系之間有瀰漫星群以及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雲。
他認為宇宙物質的演化是沿著從稀到密和從密到稀兩個方向進行的,超新星爆發是雙向演化的典型:一方面外部物質拋散到空間,另一方面內部物質收縮為緻密天體。根據這思想,他預言應有中子星存在,還預言可能有整個星系核的大規模爆發。他一生倡導形態學研究方法,著有《形態學天文》以及大量關於超新星的論述。他主編《星系和星系團總表》六卷,《緻密星系、星系的緻密部分、爆發星系和爆後星系表》。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