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姓

茲姓是歷朝古都洛陽的一個家族姓氏。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魯國時期卿大夫公孫茲,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通志·以名為氏》記載:“茲,姬姓。魯桓公之孫公孫茲之後。其孫毋還,以王父字為氏。”這裡所說的公孫茲,就是周公姬旦的後裔魯桓公姬軌之孫。
公孫茲的孫子叫毋還,從他開始,以祖上名字為姓氏,稱茲氏,讀音作zī(ㄗ)。

第二個淵源

源於己姓,出自上古少昊帝裔孫茲於期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周武王封少昊子重之後茲於期於莒,其後為茲氏。”
己重,是上古五帝之一少昊的兒子。己重的後裔茲於期在西周初期被周武王找到,將莒地(今山東莒縣)賜封給他做食邑。在茲於期的後裔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茲氏,讀音作zī(ㄗ);也有以先祖封邑為姓氏者,稱莒氏。

第三個淵源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僖公之子廩邱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世本》中記載:“陳僖子生廩邱子尚意茲,因氏焉。按廩邱蓋所食邑,子尚字,意茲名。”這在《左傳·哀十四年》中杜預有註:“廩邱子意茲。亦作廩邱子鑿茲。”
陳僖公(陳釐公)媯孝(公元前831~前796年)生有八子:媯鞅、媯穆、媯枋、媯尚、媯芒、媯禽、媯寤、媯廩邱,後來分別成為姓氏,即子鞅氏、子穆氏、子枋氏、子尚氏、子芒氏、子禽氏、子寤氏、廩邱氏。
在廩邱的兒子之中,有一個叫做尚意茲的,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茲氏、尚氏、廩邱氏,茲氏讀音作zī(ㄗ)。

第四個淵源

源於,出自唐朝時期西域古龜茲國,屬於以國名漢化為氏。
龜茲國,是中國古代西域的大國之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東縣一帶,擁有比莫高窟歷史更加久遠的石窟藝術它被現代石窟藝術家稱做"第二個敦煌莫高窟"。居民擅長音樂,龜茲樂舞發源於該地區。
龜茲,在唐朝時期為安西四鎮之一,又稱丘慈、邱茲、丘茲,為古來西域出產鐵器之地。龜茲的古代居民屬印歐人種,到回鶻人到來後,人種和語言均逐漸被回鶻化。
龜茲古國以庫車綠洲為中心,最盛時轄境相當於今新疆輪台、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新和六縣市之地,都城設在在延城,唐朝時期稱其為伊邏盧城(今新疆庫車皮朗古城)。
西漢時期,龜茲地區隸屬於匈奴。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龜茲服從於漢王朝。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漢王朝在龜茲東烏壘城設西域都護。王莽篡漢之後,龜茲重又隸屬於匈奴。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漢朝派班超經營南道,北征匈奴,西域各國重新與漢朝聯通。漢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龜茲再次降於漢王朝。漢朝以班超為都護,居龜茲它乾城。但後來因與中原交通被阻,西域都護撤回。終整個漢朝之世,龜茲叛服不常。
曹魏、晉朝時期,龜茲國曾遣使入貢。其後,先後順屬於前涼國、前秦國、北涼國。侯又向北魏王朝遣使朝獻。
公元五世紀中葉,龜茲國一度為柔然部控制,到公元五世紀末期,又曾隸屬於大月氏人的分支噠國。此後,龜茲國曾先後遣使於北魏、北周和南朝梁。
隋朝時期,龜茲國臣屬於北方的西突厥汗國。隋煬帝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龜茲國曾遣使入朝。
唐朝初期,龜茲國與唐王朝有交往,但仍附屬於突厥。唐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軍大將李靖率軍攻焉耆,龜茲國與焉耆國連兵相拒。到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軍大舉進擊龜茲國,翌年擒其國王、權相,滅龜茲國。之後,唐王朝移安西都護府於龜茲。後由於吐蕃王朝的勢力進入西域,唐王朝被迫多次放棄龜茲等四鎮地區,直到武則天長壽元年(公元692年)才恢復四鎮。此後約百年間,安西都護府得以穩定在龜茲地區,故龜茲故王城又稱作安西城、安西府
在唐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前後,龜茲地區再次被吐蕃占領。
唐開成五年(公元840年)以後,龜茲地區屬於西州回鶻族的勢力範圍,人種也逐漸被回鶻化。隨著黑汗王朝(操突厥語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亞建立的封建王朝)的強盛,在公元十一世紀末,龜茲地區脫離西州回鶻歸附喀什噶爾汗,皈依了伊斯蘭教,在此之前,整個龜茲地區一直以佛教為國教,是西域小乘佛教的中心。從此,龜茲地區不再是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政權實體。
清朝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龜茲地區歸入大清版圖,定名為庫車。
唐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唐王朝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都城,下設龜茲、于闐、焉耆、疏勒四鎮,龜茲開始成為唐王朝統治西域的中心。其時,有故龜茲人以國名為姓氏,漢化稱龜茲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茲氏,讀音作cí(ㄘˊ)。

第五個淵源

源於匈奴,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東蒲類王茲力支,屬於以先祖名號漢化為氏。
茲力支,生卒年待考,匈奴族,他是西漢晚期的匈奴東蒲類王,實際上就是北匈奴的一個小部族,遊牧於蒲類海(今新疆哈密巴里坤湖)。
到了西漢元帝劉奭執政時期(公元前48~前33年),大漢王朝在西域地區復置戊己校尉,率漢軍屯田於車師前王庭。是時,遊牧在蒲類海(今新疆哈密巴里坤湖)的北匈奴的一支蒲類部單于茲力支率領部眾一千七百餘人歸降車師都護府,都護(即戊己校尉)徐普分車師後王之西的一塊地區(今新疆吐魯番西北部)安置了茲力支所部。
西域地區都護府的最高行政長官“戊己校尉”這種官職,為漢元帝劉奭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所設定,專司管轄西域地區,西域三十六國,後在東漢、三國、曹魏、西晉時期斷斷續續均有設定,一直到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和二年(公元327年),前涼政權的世祖文王張駿擊俘戊己校尉趙貞,改其治所為高昌郡治,延續了三百七十六年的此官職遂徹底廢黜。
在茲力支的後裔子孫以及部族人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漢化省文簡改稱茲氏、支氏等,世代相傳至今,主要分布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吐魯番市。

第六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初期王室侍從佌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佌士,就是西周時期君王的近身侍從。“佌”即近身、貼身之人,是侍服於君王、王公貴胄的侍從,既為王室親信,亦是忠僕奴隸。
在佌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佌士氏,後省稱佌氏。至東周中期,戰國七雄並起,佌氏社會地位日賤,因去“人”而稱此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改茲氏、慈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茲氏、慈氏的正確姓氏讀音皆作cí(ㄘˊ)。

二.遷徙分布

今山東省的莘縣,北京市,天津市的武清縣,遼寧省的瀋陽市,山西省的運城市等地,均有茲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號

1.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武陽郡:亦稱東郡、陽平郡,即今山東省的聊城地區北部。武陽歷史悠久,唐虞三代,聊城屬古兗州之域。春秋時期,聊城、茌平、高唐、東阿、陽穀屬齊國,莘縣、臨清屬衛國,冠縣屬晉國。戰國時期,聊城、茌平、東阿、陽穀、高唐仍屬齊國,莘縣改屬魏國,冠縣、臨清改屬趙國。秦行郡縣制,境域均屬東郡。漢承秦制,西漢初曾封王建國,郡國並稱。至武帝始設州部,分全國為十三個刺史部(州),是時,聊城、東阿、陽穀、莘縣屬兗州部東郡,冠縣、臨清屬冀州部魏郡,高唐屬青州部平原郡,茌平分屬兗州部東郡與青州部平原郡。東漢正式定州、郡、縣三級。聊城、東阿、莘縣、陽穀、高唐、臨清仍屬原州郡,茌平改屬兗州部濟北國,冠縣改屬司州部陽平郡。三國襲漢制,境域統屬魏地,聊城、茌平屬青州部平原郡,莘縣、冠縣、臨清屬司州部陽平郡,高唐屬冀州部清河郡,陽穀為縣王國,東阿仍屬兗州部東郡。晉朝仍為州、郡、縣三級制,聊城、高唐、茌平屬冀州部平原郡,臨清、莘縣、冠縣屬司州部陽平郡,東阿、陽穀屬濟北國及東平國。南北朝時期仍承晉制。後魏,聊城、茌平屬濟州部平原郡,臨清、冠縣、莘縣屬濟州部濟北郡,高唐屬濟州部南清河郡。齊周,聊城屬平原郡,臨清、高唐、茌平屬清河郡,陽穀、東阿屬濟州部濟北郡,冠縣、莘縣屬司州部陽平郡。隋朝初期廢郡存州,後又廢州為郡,聊城、冠縣、莘縣屬魏州武陽郡,臨清、高唐、茌平屬貝州清河郡,陽穀屬濟州濟北郡,東阿屬兗州濟北郡;武陽郡治所在貴鄉(今河北大名)。唐朝時期又改為魏州。其時武陽郡轄地廣大,相當於今河北的大名、磁縣、涉縣、武安、臨漳、肥鄉、魏縣、丘縣、成安、廣平、館陶,河南的滑縣、濬縣、內黃及山東的冠縣、莘縣一帶等縣地。
洛陽府: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始置洛陽縣,縣城以設在在洛水之陽(北岸)而名,當時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洛陽開始成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時期的曹魏國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郡的轄境曾一度抵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唐、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歷史上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2.堂號

洛陽堂:以望立堂,亦稱白馬堂。
會稽堂:以望立堂,亦稱山陰堂、紹興堂。
武陽堂:以望立堂,亦稱東郡堂、聊北堂、陽平堂。

四.歷史名人

茲力支:(生卒年待考),漢朝人。匈奴族;蒲類海人(今新疆哈密巴里坤湖)。著名漢朝時期匈奴東蒲類王,茲氏鼻祖之一。 西漢元帝劉奭執政時期(公元前48~前33年),漢朝在西域地區復置戊己校尉,屯田車師前王庭。
是時,活動在蒲類海(今新疆哈密巴里坤湖)的匈奴蒲類部的東支單于茲力支主動率領部眾一千七百餘人歸降車師都護府,都護分車師後王之西的一塊地區(今新疆吐魯番西北部)安置了茲力支所部,後逐漸成為車師國人。
茲 成:(生卒年待考),宋朝熙寧進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