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盪鎮

茫盪鎮

茫盪鎮得名於“茫茫雲中海,蕩蕩谷生風”,2002年8月由原茂地鎮大洋鄉合併組建,政府駐地在茂地村,2003年5月黃墩街道安豐村劃歸茫盪鎮,8月政府駐地遷移到安豐村。位於延平區北部,東經118度04分-118度16分,北緯26度46分-26度57分,北與建甌市交界、東接大橫、南聯黃墩、紫雲、四鶴、西鄰西芹、來舟、王台、峽陽,鎮政府駐地安豐村距南平市區8公里、距省城福州184公路,距武夷山149公路。

基本介紹

茫盪鎮茫盪鎮
茫盪鎮總面積204.6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28米,最高峰1363.5米,最低81.2米,屬中亞熱帶季風兼高山森林氣候,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降雨量1879毫米,無霜期287天。

茫盪鎮下轄19個行政村、74個自然村、109個村民小組,總戶3960戶,總人口14060人,均屬漢族建甌方言。鎮黨委政府機關在編幹部53人,茫盪鎮有26個黨支部,657名黨員,鎮內有2所中心國小,教師72人,在校生260人。

茫盪鎮總面積269408畝,其中有林地面積241908畝;耕地面積18500畝;毛竹山面積58966畝;經濟林面積8496畝;反季節蔬菜播種基地面積6200畝,劃為生態公益林74241畝,劃為自然保護區106203畝。

歷史沿革

茫盪鎮茫盪鎮
2002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閩政文[2002]262號)批准同意撤銷茂地鎮、大洋鄉,設立茫盪鎮。

2003年,將黃墩街道的安豐村劃歸茫盪鎮管轄,同時將茫盪鎮政府駐地由茂地村遷移到安豐村。

附:茂地鎮位於延平區中北部,茫盪山北麓,距市政府12千米。 1941年設茂地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2年建鎮。1997年,面積93平方千米,人口0.6萬,轄北山、寶珠、謝地、茂地、小楠坪、仲溪、照口、汶漿、筠竹、依朝10個村委會。

附:大洋鄉位於延平區北部,距市政府15千米。1950年為第七區,1961年改大洋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93平方千米,人口0.7萬,轄大洋、聰坑、三樓、上際、岩頭、百際、蓋頭、際頭8個村委會。

特色產業

茫盪鎮蓮花山
旅遊業:1991年7月經省政府批准,茫盪山正式列為省級風景區,境內有著名朦瞳洋、石佛山、古道三千八百坎蓮花山、寶珠、天湖,大洋文明塔、獅子岩、杉木王、千年古樟、百丈瀑布、龍盤山原始森林等景區。這裡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具曠、險、奇、幽特色,集聲、色、神、氣一體,是天然的避暑、探險、休閒養老勝地,素有“福建廬山”之稱。鎮內高等植物達2000多種,超過歐洲多倍,還有南方紅豆杉王、杉木王、楠木王、樟木王、伯樂樹王等名樹古木371株。岩頭柳杉、茂地細柄阿丁楓、茂地甜儲、聰坑閩楠等4個古樹群,山巒林海中棲息著熊、豹、鹿、山羊、穿山甲等珍禽異獸28種、鳥類89種、昆蟲45科315種。野生中草藥更是品種繁多,杜仲、靈芝、九死還生草、七葉一枝花等名貴藥材十分豐富,土特產品主要有木、竹、節竹、白筍乾、紅菇、香菇、茶葉、毆柑、板栗、揚梅、黃花梨等。“半岩茶”曾一度作為朝廷貢品。依託這些生態優勢,我鎮正在積極打造著名的養老勝地。
茫盪鎮百合花
針紡業:茫盪鎮鎮址安豐溝,有大型企業南紡、南針和100多家針紡中小企業,茫盪鎮已有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康明針織、信普針織、慶元針織、藝昕針織、佳偉針織)和20多家小的針紡企業。茫盪鎮將依託南紡龍頭優勢,積極打造延平區第二針紡工業平台,壯大現有企業和引進更多的針紡企業。

石材業:茫盪鎮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龍盤山黑色石材“南平黑”,是現代高級建築裝飾和藝術雕刻的優質材料,產品暢銷日本

特色農業:做大做強茫盪反季節蔬菜、百合花、聖女小番茄、八角瓜、木槿花。已種植了小番茄1200畝,八角瓜380畝, 百合花600畝,木槿花150畝,成立百合花、反季節蔬菜和農副產品流通等協會,註冊了“茫盪山”無公害蔬菜商標,引進鐵觀音種植和茶葉加工廠,重塑茫盪高山名茶的品牌。林業以抓好紅豆杉種植為主,已種植3200多畝,打造全區最大的南方紅豆杉種植基地。

發展規劃

茫盪鎮茫盪鎮
1、抓好高山農業建設。大力推廣高山反季節蔬菜,種植木槿花、茶葉,發展優質果,改造低產竹林,發展紅豆杉等珍稀樹種種植,開發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完善工業小區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筠竹工業集中區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大力引進針紡加工企業落戶園區,形成針紡企業園,促進勞動力就近轉移,不斷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減輕農民對生態資源的依賴性。

3、加快農村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穩步推進信息網路平台建設和勞動技能培訓中心建設,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技術、信息服務體系和農村勞動轉移培訓服務體系,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增強農民就業能力。

茫盪鎮茫盪鎮

4、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行政村路面硬化步伐,重點抓好謝地、依朝、寶珠、聰坑、三樓、上際等村的公路硬化、不斷改善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5、加速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抓住市政府“二水”重點工程的契機,加快對集鎮自來水改造。抓好里村小(一)型和大洋小(二)型水庫骨幹水源工程建設,不斷完善飲用水工程,提高居民生活用水質量。抓好安豐溪加固防護工程建設,確保人民的生產生活安全。

民俗傳說

茫盪鎮古廊橋
茫盪鎮上際村村尾有座古廊橋,始建於宋代淳熙三年(1177年)歲次丁酉年。宋代時的上際村稱富沙村,是個遠近聞名集市村,戶越八百,人傑地靈。村水尾的石拱橋稱富沙橋,初建為廊橋,全橋長約30米,寬約6米,為單孔石橋;有橋亭與廟宇連線,橋頭有八角閣樓,飛檐斗拱,高低參差,錯落別致,具有典型的徽派南方園林建築風格。橋端石階古道,橋下清溪飛瀑,藏匿於古木參天,青山疊翠之間。人們站立於橋上有著“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遙看炊煙縹緲的村落,時隱時現,如夢如幻。傳說徐霞客遊歷此地時曾題“石虹連蟾宮勝景,水瀑過蓬萊洞天”。石橋把守村尾水口,地勢險峻,是村民出入的重要門戶,宋朝進士楊鵬舉曾有楹聯云:“山橫南北含牛鎖,水行東西富沙盆。”遠看橫山,仿佛兩頭夜宿水牛互為問候一般。橋聯曾還有“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往卷龍背上行”之佳句,後因橋亭毀壞而消失。

相傳當時建築工人為圖省工料,瞞過師傅,私將橋向上游移挪了五丈位,並在基石上刻有“御園天落,漈流勇退”的字樣,寓意橋身永固,水患瞬息,待師傅發現時,工程已過大半,只得將就作罷。石橋歷經千年滄桑,幾度晨暉夕陽,潮起潮落,無數天災劫難,至今風韻依存。後來,村民對橋基上的“落、退”字有忌諱,鬧得沸沸揚揚,揚言要拆毀此橋以正風水。有清朝鄉紳陳華捷出面添改成為“御園天落神仙會,漈流勇退進士賢”。勸誡後人功成退隱,樂事農耕,得富且安,知足常樂,暫平風波。解放前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要舉行祭橋廟會,祈求安泰和諧,廣聚財源。有人行善積德在橋上留贈草履松明,方便過路行人。富沙石橋給村民帶來生活和生產的便利,又是祖先留給後人的珍貴文化遺產,是社會公共財富,如今村民都能自覺地加以珍惜愛護,祈願此橋永遠給人們帶來福祉。

特色村屯

茫盪鎮蓋頭村
蓋頭村位於延平區茫盪鎮原大洋鄉南部,東至筠竹村,南至汶漿村,西至峽陽鎮洋安村,北至百際村。海撥600米,距鎮政府30公里,全村有4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現有224戶957人,有許、蔡、王、宋等諸多姓氏,其中,許姓占50%。該村總面積13865畝,其中山林面積12100畝;耕地面積1513畝;用材林8492畝;毛竹2000畝;木材蓄積量3000立方米。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64萬元,水果40萬斤,毛竹9000根,村財收入11萬元。人均收入4312元,比2005年增加16%萬元。到2006年主村安裝了自來水,20%的住戶安裝了固定電話,大部分村民購置了手機。

仲溪村位於茫盪鎮西北部,富屯溪畔,距316國道20公里,與王台鎮、峽陽鎮相鄰,距鎮政府所在地40公里,海拔300米,全村100戶,400人口,4個村民小組,有葉、黃、余、陳、潘姓氏組成,其中以葉姓占總人口的80﹪。全村總面積約9505畝,其中耕地面積855畝,林地面積7000餘畝,毛竹400畝,經濟林50畝,生態林2100畝,木材蓄積量約5萬立方米。2005年實現農業總產值75萬元,第三產業收入84萬元,糧食產量150噸,水果產量30噸,村財收入7萬元,人均收入3500元。到2005年可接收電視7個頻道,有30﹪住戶安裝固定電話,90﹪以上的住戶配備了手機,有3戶購置了運輸車。100﹪的農戶住上了樓房,解放以來共培養大中專生28名。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