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大傳

本書生動翔實地講述了范蠡理性務實、浪漫傳奇的一生,同時借著這位經營之神的事跡激發各位讀者思考人生和事業經營的策略。故事情節跌宕有致,無一不曲盡其妙,范蠡與浣紗美女西施的傳說更是令人興味盎然。

圖書名稱:《范蠡大傳》(又名:陶朱公傳奇)
出版日期:
2006-06-01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780195478

定價:¥25.00

作者:陳文德

類別:人物傳記

版次:1

開本:16開

簡介

范蠡,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期越國的軍人政治家,佯狂倜儻,傲然負俗,與文種相偕入越,被越王句踐用為謀臣,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韜略,協助句踐徹底擊敗吳王夫差而雪恥復國,繼而助句踐北向稱霸中原。

完成任務後,范蠡毅然放棄高官厚祿,帶著驚世美女西施,浮海至齊國經商,掙下千萬家產。齊王欲拜他為相,他卻歸還相印,散盡千金,與族人移居於陶(今山東定陶),自稱陶朱公。在陶地,范蠡十九年間三次賺得巨萬家財,終成一代巨賈,成為中國歷史上商賈富豪第一人,被譽為“中國商戰之始祖”。

書摘

錢財的迷思
倉庫中糧食充裕,人民才能講求禮節;衣食豐足,才有榮辱之心。富足的社會講究禮儀,貧窮的地方萬事俱廢。是以君子富足時多德行,小人富足時多力量,貧窮的人也很難有所貢獻。潭水深自然會聚集很多魚,山嶽深則野獸就會出入棲息,人愈是富足也才愈有力量去行仁仗義。富有的人,前往協助者也多,貧窮家庭賓客會紛紛離去。……俗語說“千金家庭的孩子絕不會在刑場中被處死”,這種講法絕非虛言,所以說“天下忙忙碌碌.皆為求利:紛紛亂亂,皆有奪利。”即使千乘王室、萬家諸侯、百室主人都為錢財而煩憂,更何況升斗小民的匹夫呢?

這是《史記·貨殖列傳》中的一段記載,它明確地表達出司馬遷對於錢財的見解。司馬遷的觀點接近道家,不困於仁義道德與繁文縟節而著眼於現實問題,故而使他的《史記》更接近於真實。

沒有錢便沒有力量,再多的理想、原則也沒有用,所以追求富足是必要的。金錢,沒有所謂的好壞,它既是工具也是力量,因此不必執著於錢財的追求,也不必執著於排斥。尤其是在政治上——眾人的事,沒有錢更是辦不成。

個人或許可以安於貧窮,但沒有錢的社會必陷於混亂。或許理想的社會不需要錢財,但除非每個人都能覺醒,真正了解生命的“空無”,否則光憑倫理道德等空言是不會有助益的。

計然獻策,句踐復國
《史記·貨殖列傳》中第一位創造大財富的傳奇人物,是春秋末期的軍人政治家——范蠡。從前越王句踐被困於會稽山上時,任用范蠡、計然。計然提出“智慧團”的策略。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了計然向句踐提出的建議:

“要知道如何戰鬥必先懂得整頓軍備,準備的重點首先要了解萬物生長的時序,並以此來觀察萬貨之情。年歲逢金則豐收,逢水則歉收,逢木就鬧饑荒,逢火必成旱季。旱季時應先準備船隻,水季時則應先準備車馬,這是依照萬物之理推算的。因為農作物有六年的豐收就必然有六年的歉收,每十二年會有一次大饑荒。斗米值二十(錢),農民必遭受損失;斗米值九十(錢),則商賈必定要虧損。商賈虧損,就沒有人願意從事買賣;農民遭到損失,便沒有人願意耕種,田地就會荒蕪。”

“所以斗米價格,上限不超過八十(錢),下限不低於三十(錢),則農民及商賈都有利潤可圖,米價亦能維持均衡,市場稅收自能活絡,此乃治國之道也。囤積貨物的方法首在保持品質,囤積過久是不利的,容易腐損的貨物切勿囤積,也不可以囤積來調高物價。了解存量的有餘及不足。便可判斷其貴賤。”

“價位漲高到極限便會反彈下跌,跌至谷底時又會攀升。物資貴的時候要視如糞土,絕不出手購買,下跌時則可視如珠玉。擇其最好的搶購之,使錢財流通如河水一般,以發揮其功用。”

中原傳統的政治文化,喜歡唱高調講空話,表面重視民生,一味要求人民節儉忍耐,卻提不出任何具體辦法,最後只得高唱:“不患寡而患不均。”由此使中國五千年歷史大多時候都是“朱門酒肉臭”,大多數的平民百姓只能生活在均貧之中。地大、人多、物資貧乏,是歷史上中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動亂不斷的最主要原因。

能如計然一般,提出具體物質建設策略,真正關懷民生經濟者,可謂絕無僅有。是以越國在經過二十年準備,終能在破國之殘瓦中再度復甦,國家富裕,給戰士最好的待遇,讓他們能勇敢地冒著被箭射、石打的危險衝鋒陷陣,宛如口渴時以水止渴般迫切。因此越國能擊敗吳國。揮師中原,成為一代霸主。

句踐能反敗為勝,從亡國之君成為中原新霸主,計然的策略應是最大的助力。

商賈富豪第一人:陶朱公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范蠡幫助句踐洗雪亡國恥辱後有感而發:“當年計然擬訂七項復國策略,越國只用了其中五項,便能復國而得意於諸侯問。這些策略既能施於國之大政,定也能行之於家。”

於是范蠡乘扁舟,來往於五湖間,改名換姓,到齊國後自稱為“鴟夷子皮”;居於陶,稱為朱公。朱公以陶地(今山東定陶)位於天下之中央,與諸侯國的交往四通八達,是貨物交易的重要樞紐,而在此置產設業,觀察時機,以為投資不重人為的努力,做生意的態度非常靈活,選擇最適當的人才。創造最好的時機。

他在十九年內三次賺得千金巨財,並將之均分給貧窮的同業和族人,可謂樂於行德的富人。年老之後他將產業交予子孫經營,代代皆戰戰兢兢,謹慎為之,遂成億萬富翁。

生意人不必在乎自己的名字,最重要的是商號,即公司名,“鴟夷子皮”和“陶朱公”應都屬於商號。“陶朱公”遂成為有錢人的代名詞。計然,何許人也?

范蠡的事跡在《史記·越王句踐世家》和《史記·貨殖列傳》中均有記載。有人認為他是南陽人或徐州人,較為一般人採信的是《史記·正義》引用《會稽典錄》中的記載:“范蠡,字少伯,越之上將軍也。本是楚宛三戶人。佯狂倜儻負俗。”據說流傳中的《范子計然》三卷,便是他的著作。

“計然”一詞,多數史家皆視為人名,有稱之為計仁的(如小說《吳越春秋》),有稱之計研或計倪的。徐廣在《史記音義》中,則稱計然是范蠡之師,名研。計然既是范蠡的老師,在句踐幕僚群中地位必定無比崇高,但《史記.越王句踐世家》中卻沒有關於他的任何記載,僅在《貨殖列傳》出現如下兩條記載:

昔者句踐困於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計然曰:“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以及——

范蠹既雪會稽之恥,乃喟然而嘆日:“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漢書》及《隋書》中則均無計然這個人的相關記載。這不禁令人懷疑是否真有其人。如果從字面上看,再參照所有相關數據,計然恐非人名,而是一本書或一本策略的綜合記錄。

大部分史書均確定《范子計然》一書為范蠡所作,《唐書·藝文志》則認為是范蠡和計然的對話錄,但目前留傳下來的書籍卻是句踐和計然的對話錄。

句踐復國是項非常龐大的計畫,涉及的範圍甚廣,恐非重要幹部范蠡及文種兩人所能全部勝任。因此有可能是以他們兩人,特別是以范蠡為主所組成的幕僚團擬訂的策略,在春秋時代“計”也稱為“廟算”,這些“計”的集結便稱為“計然”。《史記·貨殖列傳》中,范蠡所謂“計然之策七”的語句,以這個角度去了解似乎更真實些。

孫子兵法》首篇《始計篇》討論的便是廟算中的五事、七計和詭道。換言之,計然應不是人名,而是一本策略的集結記錄,是范蠡及其幕僚團的共同創作。由這個角度來觀察范蠡、陶朱公和《范子計然》,其間的相關性就清楚多了。

完全沒有輸的大贏家

范蠡在軍事上的成就不亞於孫武吳起,但他的作品並未被列入兵法經典中,主要是因為《范子計然》一書屬集體創作,且偏向具體政策探討,非完全在軍事上。

這也是范蠡更偉大的地方。《孫子兵法·作戰篇》只提及錢財和物資的重要性,未做具體的探討,更不知如何去做準備。《范子計然》一書對此則有詳細的分析,特別是在以農立國的時代,本書對於各色各樣的農產品都有研究及記錄。因之,范蠡日後成為陶朱公,絕非偶然。

吳越爭霸在中國歷史上是相當精彩的一段,不論闔閭、夫差、句踐、伍員、孫武、文種、范蠡都是難得一見的人才。三位最富個性及野心的君王,加上四位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天才,稱霸的時間雖短,但他們主演的這齣戲可歌可泣、精彩絕倫,更可以稱得上是整個春秋戰國四百多年歷史中最富戲劇性的一段。其中,范蠡是唯一完全沒有輸的大贏家。《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記載陶朱公日後的事跡,使范蠡的生涯更顯豐富而多元化。

《范蠡大傳》是從范蠡的角度來重整這段複雜而多樣化的記錄,作者儘量採取正史資料,並酌情參考稗官野史、小說資料以歷史小說的題材來完成這部史料太少而且殘缺的真實故事,並給予合理性的解釋及串聯,其觀點或與一般史家看法相左之處,還請不吝批評指正。

目錄

編者的話
前言 中國商神傳說
人物小傳

第一章 動亂中的冒險

一 偉大商人兼軍事奇人

二 晉吳聯盟抗楚

三 吳陷楚都郢城

四 夫差誓報父仇

五 文種:具膽識、謀略

六 狂士奇才:范蠡

七 喬裝獵戶,尋訪范蠡

伯樂千里馬:文種與范蠡

第二章 吳越爭鋒

一 發展國力,句踐遷都

二 攜李對壘,闔閭傷重身亡

三 不忘父仇,勵精圖治

四 一意孤行,步入險境

五 引越軍人彀:決戰夫椒

六 會稽受困,句踐求和

第三章 忍辱負重

一 行賄太宰豁,尋求生機

二 句踐乞盟,伍員反對

三 句踐人質吳國

四 爭取信任,范蠡獻策

第四章 臣服重生

一 句踐嘗夫差糞便

二 句踐歸國,嘗膽自勵

三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第五章 十年生聚

一 準備復國,句踐疲吳

二 愛民:治國施政重心

三 復國寶典:《范子計然》

四 糧食、布帛、錢財

五 士為知己者死

六 平穩物價,活絡物資

七 發展農畜及養殖業

八 鐵制武器,增強作戰力

第六章 瞞天過海

一 野心作祟,君臣反目

二 重建越都,增強防禦力

三 鑄造兵器以壯實力

四 充實人口,增加軍源

五 訓練死士,震懾吳軍

六 伐吳九術,耗吳國力

七 越獻神木,吳建姑蘇台

第七章 美人計

一 句踐獻美。夫差笑納

二 夫差奢靡,越計謀得逞

三 共體時艱,復國為重

四 轉戰各國,圖霸中原

五 窮兵黷武,敗象暗伏

六 好大喜功,修築運河

七 子貢獻計,吳軍伐齊

第八章 陷害宿敵

一 諛臣易伐,伯豁誤國

二 吳王夜夢惡兆

三 吳魯聯軍,艾陵敗齊

四 越王請糴,欺吳耳目

第九章 陰陽時機

一 沉潛惕勵以待時機

二 伐吳關鍵,待時而舉

三 夫差北會諸侯,太子守國

四 句踐襲吳,吳太子友被俘

五 強於黃池,以制諸侯

六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第十章 勝負之間

一 夫差悔悼伍子胥

二 楚軍乘隙侵吳

三 文種主張攻吳,句踐遲疑

四 智慧、信心、勇氣

五 整軍備戰,全面動員

六 越軍渡江,擊潰吳軍

第十一章 悲情霸王

一 伐楚欺吳,誤導夫差

二 鴿派與鷹派之爭

三 越兵臨城下,吳突圍無門

四 霸主末路,夫差自剄

五 西子下落,傳說紛紛

第十二章 兔死狗烹

一 號令諸侯,尊輔周室

二 信立而霸,大行封王

三 越王為人,不可與同利

四 振衣千仞崗,范蠡求去

五 隱姓埋名,浮海出齊

鳥盡弓藏,文種下場淒涼

七 霸者之後,難以久立

第十三章 大道中人

一 范蠡三徙,皆有榮名

二 御用商號:鴟夷子皮

三 中國商戰始祖:陶朱公

四 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後記 兵法和商戰

附錄 吳越大事記

人物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變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乃我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