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錦

苗錦

苗錦在我國傳統織錦中獨具特色,至今仍保有傳統藝術風格和織造技術。苗錦是苗族婦女利用當地所產的蠶絲、苧麻、木棉等纖維染彩而織。《黔書》稱這種織法為“通經回緯”。苗族織錦又稱織花,即以編織形成的花紋織物。其本色經細,彩色緯粗,以緯克經.只顯影緯不露經線。彩緯充分覆蓋在織物表面,正面色彩艷麗。花紋生動活潑,反面呈不規則狀。緯線並不貫穿整個幅面,花紋輪郭邊界與地紋之間的交接處,留有一定的空隙,俗稱“水路”。如細品味,很有些雕刻鏤紋的立體效果。

簡介

苗錦苗錦
中國苗族的民族織錦。原料採用彩色經緯絲,基本組織為人字斜紋、菱形斜紋或複合斜紋,多用小型幾何紋樣。苗族服裝用以鑲嵌衣領、衣袖或作其他裝飾。苗錦以緯絲起花,採用多把小梭子織造。開口用多片綜(或提經竿),可以兼用挖梭織法。製作比較費時,但紋樣色彩優美,富有民族風格,深受民間喜愛。(見彩圖)

製作工藝

苗錦苗錦
織錦在苗族中很盛行。其方法,是把牽好的經紗軸擱在織機上,再用一塊光滑的竹片按照花紋需要,向經紗的一根或數根挑通,而後引進一根緯線。黔東的織錦有寬窄兩種,窄的只有四、五分到二寸左右,作帶子用。台江縣清水江邊用作裙圍的織錦,寬約尺許,都是彩色絲線織成,花紋五彩繽紛,鮮艷奪目。黃平、施秉西部和凱里市北部的挑織,全用白棉線織成,寬約一尺,染作藏青色,作婦女衣背用。麻江、丹寨、凱里一帶的織錦,全用細絲(不統成線)織成,白紗為經,青紗為緯,圖案多呈幾何形,黑白分明,精密細緻,鮮淨素雅。全幅寬約八寸,每天最多只能織寸許。主要是作背帶芯用。
苗錦織錦方法有挑織、機織、編織三種。挑織都屬寬錦,機織和編織只用於錦帶。挑織寬錦的地區不多,而織錦帶則較普遍。織錦花紋和配色,各地略有區別。 
挑織
將牽好的經線上筘,並引進“綜線”(織布時使經線交錯上下分開,以便擲梭引進緯線的設備)後,放在織布機上,用一塊長約一尺、寬約五分的光滑竹片,按照花紋需要,向經線逐一挑通,然後擲梭引進一根緯線,拉筘拍緊。接著利用綜線交錯上下分開經線,像織平布一樣織一根緯。第三根緯線仍為挑織,如此循回織成的寬錦,稱為挑織。挑織寬錦,主要流行於貴州台江、劍河、凱里、麻江、丹寨、黃平、施秉等縣、市,但各地的具體情況又有所區別。
台江縣的城郊、施洞、革東和劍河縣的溫泉等地,都是挑織彩色寬錦,用五六色的絲線套織而成。有的以紅線為基色,配以白色,間套藍、黑、黃、紫等色;有的以黑色為主,輔以深藍,套用紅、白、黃色;有的用大紅、淺綠、黑三色為基礎,套用桃紅、深藍、橙黃;或以紅、綠、黑為基色,套織白、桃紅、正黃諸色。花紋主體是幾何圖形,部分花紋為動物圖案。一般是中心的菱形框內,以龍體圖案或一種花為核心。菱形框架都是幾層,空隙處織滿各種花紋圖案,全幅飽滿,無大空隙。全幅花紋,乍看似乎左右對稱,詳看才見左右花紋不盡相同。這種挑織的“苗錦”,寬可盈尺,技藝精緻,色彩鮮艷,美觀大方,是姑娘和少婦製作前裙圍的精品。
苗錦苗錦
凱里、麻江、丹寨三縣、市接壤一帶的挑織寬錦,全用絲紗(不絞成線)。以白絲紗為經,黑絲線和白絲紗為緯,並用紅、綠絲線分別裝在四把木梭上。將牽好的經紗捲軸、上筘並引進綜線後,放在織布機上。開始時,以白絲紗按平布織法織約五分長後,即改用竹片按照花紋式樣,將經紗逐一挑通,引進一根黑絲線,拉筘拍緊,再照平布織法,織一根白紗。反覆織長約五分時,即姚織紅、綠絲線各一根。反覆織長約四五尺(或更長)為一件(背帶心)。花紋都以大菱形框為主幹,菱框互相連線,內外都織滿形狀不同的花紋。由於經紗太細,穿挑不易,所以每挑片刻,必須稍停,否則挑錯一紗,花紋就會變樣而損美觀。技藝熟練者,每天只能織成寸許。這種織錦,工藝精湛,紋理顯明,樸素大方,是女工中精華之作。這一帶的織錦,現在只作背帶用。
黃平、施秉、凱里相連地帶苗族的織錦方法,與上述略有區別。在織布機上挑織時,以七八根至十餘根竹籤,按花紋式樣,將經紗逐一挑通,引進緯線。每簽所挑花紋不同,但花紋是緊緊銜接的。用這些竹籤挑織,周而復始。每天可織五寸。青年多用原色絲線挑織,中老年用原色棉線。織成後,染成藏青色,作衣背用。 
機織
機織即用織布機織錦,與一般織布的設備有所不同。織平布只用兩個綜線,而織錦用的綜線至少是五個。每個綜線都聯著一塊踩板,腳踏踩板,牽動綜線而將經紗交錯上下分開。每次只能踩兩塊,依次進行,或周而復始,或踩畢倒回。機織的花紋要簡單一些,不如挑織的多樣,並且都是左右對稱,千篇一律。一般多用於織錦帶。
編織
編織即以手代替挑板或綜線來交錯上下分開經線的編織方法,只能用於寬一寸以下而經線較粗的錦帶。一些少女在上山幹活或放牧時,將牽好的經線卷好、上筘(短筘),隨身攜帶,在空閒時,即以一端繫於小樹上,一端繫於腰帶,手揀經線而引進緯線。編織的花紋同機織一樣。下列地區,幾乎挑織、機織、編織都有。

工藝特色

苗錦苗錦
苗錦在中國傳統織錦中獨具特色,至今仍保有傳統藝術風格和織造技術。苗錦是苗族婦女利用當地所產的蠶絲、苧麻、木棉等纖維染彩而織。《黔書》稱這種織法為“通經回緯”。苗族織錦又稱織花,即以編織形成的花紋織物。其本色經細,彩色緯粗,以緯克經.只顯影緯不露經線。彩緯充分覆蓋在織物表面,正面色彩艷麗。花紋生動活潑,反面呈不規則狀。緯線並不貫穿整個幅面,花紋輪郭邊界與地紋之間的交接處,留有一定的空隙,俗稱“水路”。如細品味,很有些雕刻鏤紋的立體效果。
苗錦紋飾題材廣泛,飛禽走獸,花草魚蟲,山川日月。無所不有。其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既有規律性的幾何紋,又有古典式的菱形,四方形、還有介於幾何紋與自然紋間的裝飾紋樣。藝術手法簡潔、大膽誇張,巧妙地運用了點。線、面的疏密虛實、粗細大小、斜直長短等進行變化與組合捧列,總體布局均衡,結構嚴謹,在安靜中有動勢,規整中有變化,展現了一種明快活潑而又樸實純真的藝術情趣。
苗錦中最精者首推貴州凱里市舟溪、麻江縣下司和丹寨縣南皋一帶的“短裙苗”絲錦。這一地區苗族以細絲為經緯紗,在織機上藉助竹片挑紗和腳踩躡拉動經紗,然後投梭拉筘,織出的錦細膩有光澤,手感輕柔,色彩淡雅,圖案有飛鷺、浮萍、游魚、八角花、壽字紋、幾何紋、菱紋等。
苗錦同銀飾、刺繡、蠟染一起,被稱為苗族四大服飾工藝。對此,清代著名學者梁玉繩在《黔苗竹枝詞》中吟道:“普歷黔南路八千,幾端苗錦勝吳縑”。說的是黔南的苗錦遠勝蘇杭的絹帛。可見苗錦作為中國紡織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有著相應的社會地位。
苗錦有幾種,最常見的是平錦,是以加工過的土布為底,按布紋的經緯走向,用彩色絲線挑織而成,因而也叫挑錦。繡好的平錦,土布底上遍綴著用不同色彩的梅花點組成的幾何圖案,圖案之間有棱狀錦條相間,松宮民族特色。除平錦的挑法外,縐、卷、瓣也是製作苗錦的特有技法,即先以七色絲線編成繩絲,再根據需要,用不同技法嵌在底布上,然後剪絨。這種技法適宜於表現各種動物造型,如在動物造型的空隙處,用平挑的技法綴以花卉及幾何圖形。縐、卷、瓣突出了動感,平挑又給人以靜感,幾種技法並用,使整幅構圖透出一種渾厚凝重、古樸英雅的韻味。還由於採用了平挑和縐、卷、瓣相結合的技法,織出苗錦給人以淳雕般的立體感。“雙鳳朝陽”、“九龍戲珠”、“雄獅繡球”、“水牛春犁”均為苗錦常用圖案。“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這正是對苗錦最好的,也是最形象的概括。

傳說

相傳古時候有個叫“阿莎”的苗族姑娘,第一個把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繡上苗家的布上。她繡的錦中物,形象逼真,引得小伙子們羨慕不已,姑娘們紛紛向她求教。從此,苗錦工藝便在苗家婦女中流傳下來。

貴州省特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