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萼樓

花萼樓

花萼樓是現存古建築,客家土圍樓的典型代表之一,花萼樓位於廣東省大埔縣大東鎮聯豐村,距縣城有45公里,建於明朝萬曆36年(公元1608年),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花萼樓是粵東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最具有開發價值的客家土圍樓。該樓整體保存完好,樓中間有較大的活動空間,周圍自然環境優美,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正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信息


簡介

花萼樓花萼樓
花萼樓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86平方米,屬土木結構的圓形建築。共有三環,內環為一層30個房間, 二環為二層60間,外環為三層120間,共有210個房間。樓高11.9米,樓的牆體用生土夯築而成,底層寬2米。頂層寬1.3米,樓頂為木樑灰瓦。樓的第一層不設窗,第二、三層牆上設有內小外大呈三角的槍眼,整座樓只有一個大門供出入,大門框用厚而寬的花崗岩石板組成,大門板釘上堅厚的鐵皮,這些門窗設施是為抵禦外人侵擾而特意設計的。樓內有面積為283.4平方米的圓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鵝卵石鋪成,中心裝飾著一個直徑3米的古錢幣圖案,寓意著人們祈求豐衣足食的心愿。天井一側有口古井,用於防火和生活之用。樓內還有礱、碓等常用生活設施。整個土樓布局合理、通風采光、冬暖夏涼,現樓內還住著十多戶林姓人家。2000年10月,客家土樓千人茶會在這裡成功舉行。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中國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秘書長郭旃前來考察後,認為該樓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條件。目前,大埔縣正積極準備相關材料,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樓內建築

花萼樓花萼樓內部
花萼樓是民居建築造型藝術中最粗曠、最典型、最富魅力,屬世界著名的四大民居建築之一的古建築。花萼樓構 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608年,距今已近400年的歷史。該樓占地面積2886平方米,坐西北向東南,背靠虎形山,面向梅潭河,周圍群山環抱,碧水環繞。該樓與天地渾然一體,圓的外形與天穹呼應,本色的黃土牆與大地密接。牆體厚度為1.2米,用土夯實;樓頂木樑灰瓦,樓高三層,層內加開兩個半層,頂層外牆開窗,內設有一環形迴廊,寬度為1.2米;里外三重,內底外高,最高點達11.9米;樓內可供28戶人口生活住宿,各戶可單獨上頂樓,通過迴廊,戶戶通連,公共梯口設在大門右內側,全樓共有房間210間;樓內天井占183.6平方米,全用鵝卵石鋪成,中心有一個圓的古幣圖,直徑達3.8米;天井南邊有一水井,深達18.6米;樓內房屋正中為大廳,是合族議事的地方;大廳對面是該樓的唯一大門。門框用寬而厚的花崗岩石板組成。門板釘有厚厚的鐵皮,門頂設有一個蓄水池,二樓不開窗,多處設有槍、炮眼,供滅火、防盜之用。花萼摟構建匠心獨運,按易經八卦形態設計,玄藏天機,文化內涵豐富,包含著客家獨特的建築風格。

土樓特點

花萼樓花萼樓
土樓的特點是建造工期長,一般要花兩三年時間才能完工,較大者甚至要積數十年、幾代工匠的辛勞。所用木材須300~500立方米。因土牆下厚上窄,堅實牢固,“三防”(防風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還能防火(三環土牆便是3道封火牆),特別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嘆服,幾乎所有土樓都曾經受過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驗,皆安然無恙。好的土樓即使經歷地震也僅在樓與樓之間裂一條裂縫,由於圓樓牆結構下面厚1.2米,向上延伸時略向內斜,呈梯形狀,向心力強。70多年來竟神奇地自然彌合,現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寬的裂縫。土樓建築的另一特色是結構極為規範,房間的規格大小一致。大多數土樓均只有一個大門供出入,樓內均有天井,可儲半年以上糧食,猶如一座堅固的城堡,易於防盜和防匪(舊時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壘築高大土牆以防不測)。由於牆壁較高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熱納涼,優點甚多。客家人建土樓時,將煙囪砌入土牆內,使廚房免受黑煙污染,十分潔淨。土樓的興建,也是舊時客家人篤信風水的表現。迷信說法,認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處有“凹煞”。建方樓時,他們以為其某個角會碰上“煞氣”,就在樓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當”字樣以避邪,或在樓角釘上繪有八卦、寫上字元的木板,用以“制煞”。圓樓無角,據說“煞氣”能滑走,所以為避“煞”,清代以後的土樓多為圓樓。總的看來,建土樓講求實效性是顯而易見的。

土樓不僅在建築風格上特色鮮明,大多數土樓的命名也寓意雋永、意味深長。土樓作為福建客家人引為自豪的建築形式,同時又揉進了人文因素,堪稱“天、地、人”三方結合的縮影。數十戶、幾百人同往一樓,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處的家族傳統。因此,一部土樓史,便是一部鄉村家族史。土樓的子孫往往無須族譜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築成高大的樓堡,化平凡為神奇,又體現了客家人征服自然過程中匠心獨運的創造。20世紀60年代後,傳統的土樓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閩西和閩南保存有數百座形態各異的土樓,其中永定縣和南靖縣的數量最多,各有100多座大小土樓。在永定,土樓麇集於湖坑、古竹等少數鄉鎮,僅湖坑鄉就有54座;在南靖則以書洋、梅林等鄉為多。絕大多數土樓保留完好並依然住人。與一般民居錯雜共存,使龐然土樓猶如鶴立雞群,格外引人注目。

傳說

相傳花萼樓是由林姓的第五代上祖援宇公經手興建的,當年,援宇公家境清貧,衣不蔽體,為避風遮雨而寄宿在
花萼樓花萼樓
獅頭山上的一個石洞里,常年來往於福建、江西、饒平等地,靠擔鹽,挑石灰為生。援宇公忠厚老實,為人正氣豪爽,雖家境貧寒,仍時常接濟更加貧困之人,深得鄉鄰口碑。據說,有一天,援宇公擔石灰到饒平回家,感覺很困,尚未吃飯寬衣便昏昏沉沉睡了,睡夢中,仿佛看見觀音娘娘端坐蓮花座,駕著祥雲,領著三頭白馬向他走來,朝他笑了笑便不見了,醒來後,他覺得很奇怪,便到山洞四周尋找,結果發現了三大缸白銀,於是他便用此銀兩建造了這座土圍樓,並把村里所有沒有房子住的鄉鄰都接到這裡來住,因為所建圓形樓形似花萼,又取兄弟鄰居相親相愛之意,所以取名為花萼樓。後來人們就說這是大慈大悲的觀音娘娘同情人間的災苦,顯靈為他們蓋了這棟房子。為感其恩德,到現在,獅頭山上的石洞裡還供奉著觀音娘娘的蓮花座像,林姓族人逢年過節都會去拜祭。

被毀的花萼樓

花萼相輝樓代表了盛唐宮廷建築的最高成就,在當年號稱大唐第一樓,是各種慶典活動的中心,尤其是有唐玄宗與民眾同歡共樂的動人故事,並展現過無數氣勢恢弘的宮廷樂舞藝術而彪炳於世,引起歷代文人學者的青睞與矚目。它與江西滕王閣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山西鸛雀樓統稱為天下五大名樓。遺憾的是被焚毀於唐末之戰亂,令世人為之嘆息。
唐興慶宮是古長安十三王朝中最為豪華富麗的宮殿群,也是唐王朝鼎盛時期的皇宮御苑,其建築技術在當時達到了頂峰,宮中的各種樓堂殿宇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和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花萼相輝樓是興慶宮樓殿的精華,又是唐代建築藝術的風範,創建於開元八年(公元720年),位於興慶宮內的西南隅,樓名取自《詩經》“棠棣”篇,意即花復萼,萼承花,相互輝映之意,在開元天寶年間聲譽齊天,流傳有大量的詩賦頌揚。花萼相輝樓屬於高大建築,唐人高蓋在《花萼樓賦並序》中寫道:“幸夫花萼之樓,遙窺函谷之雲,近識昆池之樹。”花萼相輝樓代表了盛唐宮廷建築的最高成就,在當年號稱天下第一樓,集多種功能於一體,又與著名的勤政務本樓相近,是各種活動的中心。花萼樓的首要用途是國宴的重要場所,《唐六典》記載,大型宴會多在花萼樓上舉行,唐王朝曾和世界上三百多個國家及地區相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國使者來到首都長安。朝廷在興慶宮花萼樓設國宴為使者洗塵,詩人鄭嵎寫道:“千秋御節在八月,會同萬國朝華夷。”
唐玄宗李隆基重視兄弟情誼,修建此樓的目的之一,就是為和諸王歡宴。花萼相輝以象徵兄愛弟,弟敬兄,兄弟親愛相扶。時寧王憲、薛王業、岐王范、申王輝宅環於宮側,“帝時登樓,聞諸王音樂,鹹召升樓,同榻宴謔”。諸王兄弟每五日朝於側門,玄宗與其登樓縱飲,擊鍵鬥雞,或賞樂賦詩。玄宗有詩《夏首花萼樓觀群臣宴寧王山亭回樓下又申之以賞樂賦詩》,“樓上風花媚,城隅賞宴歸。九歌揚政要,六舞散朝衣。天喜時相合,人和事不違。”唐玄宗亦常在此樓與百官宴飲,上元觀燈,時陳魚龍百戲,百姓聚觀樓下,歡聲如雷。王湮《花萼樓賦》記其盛況:“獻春之望,嚴更羅守。月上南山,燈連北斗,魚啟鑰與樓上,龍銜燭於帳口,帝城縱觀而駕肩,王宮望瞻而仰首。鼓吹更落,琴聲夜久。清歌齊升而切漢,妙舞連軒而垂手。”史載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樓,以千秋節百官獻賀”。

相關影片

花萼樓在花萼樓拍攝的嫂娘
花萼樓設計精巧、結構獨特,顯示了客家人圓滿、團結、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是目前廣東土圍樓中規模最 大、設計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築,是世界民居建築的一大奇觀。1992年12月,中央電視台在該樓拍制了《神州百姓鬧元宵》文藝節目;1993年4月廣州電視台在該樓拍制了《客家人》專題片;1999年1月中央電視台、中國影視公司又在該樓拍制了八集電視連續劇《嫂娘》。該劇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知青張敏生長在大城市,被遣返回鄉接受“再教育”,並與當地的農民結婚,但不久她的丈夫意外死於車禍。這部電影劇由當紅影星佟大為宋佳主演,宋佳除了主演《嫂娘》外,還為《嫂娘》寫了主題歌詞,並請著名作曲家趙季平為該詞譜曲,最後親自演唱了這首深情的歌曲。

圖片欣賞

花萼樓花萼樓
花萼樓花萼樓
花萼樓花萼樓

相關詞條

田螺坑土樓群懷遠樓如升樓振福樓光裕樓衍香樓馥馨樓環極樓

梅州市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