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寺

芙蓉寺

芙蓉山上的芙蓉寺,在韶關市內很多地方都能望見,它就在那座裝有雷達的山峰下半山腰裡。從新華南路市拖拉機廠門口經過市捲菸廠拾階而上,約二十分鐘就可到達。寺廟為全青磚大石結構,高有二十幾米,莊嚴肅穆,蒼老而完美。居高臨下,氣勢非凡。

基本信息

簡介

寺內分前殿、後殿、祖堂及兩側僧舍廂房共一千幾百米的建築。脊龍壁虎,檐雕牆刻,宏偉而壯觀。寺廟前有一寬廣草坪,足可停放二十幾部汽車(公路已修到山頂,寺右側有專門停車場)。大小兩對石獅把守大門兩側,周圍古老蒼勁的大樹直插雲天。大草坪下坡還有一座小小的山神土地廟。整座寺廟就安藏在一片鬱鬱蔥蔥,遮天蔽日的樹林之中,懸崖絕壁之下,令香客遊人有一種高深莫測之感,肅然起敬、悠然懷古之心。

歷史

查訪當地最年老的長者,沒有一個人能說出芙蓉廟到底有多久年代;查閱當地最年久的史料,沒有一處有記載芙蓉廟建於何年何時。只見明朝有一位熊士達居士在《重建芙蓉庵》一文中說:“芙蓉山之著如韶,始自東漢時(公元25——220年——筆者注),異人修真(即佛道兩家修行——筆者注)之地。”可想而知,芙蓉廟的立廟之日肯定比這些出家人來此修行的時間更為早。就是說,芙蓉廟可能在公元前就有了吧。在《六祖法寶壇經》中,記載當年六祖惠能和尚住持曹溪寶林道場時,常被韶州府韋剌史請到城內大梵寺講經說法,經堂里總是擠滿了一千多僧道在聽六祖開緣。估計當時芙蓉寺就有不少修行者參拜。六祖來曹溪是唐高宗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在韶州大梵寺前後開緣三十七年之久。一九九一年在芙蓉寺附近出土的一塊墓碑上記載“芙脈光耀、廣東道韶州府曲江縣城南君住處士諱康湖別士……葬於芙蓉庵右……”落款是“萬曆叄拾貳年歲次甲辰立”。萬曆三十二年即公元1573年,至今也有四百多年歷史了(此碑現在安置在寺後品泉池石壁上,遊客見到時別誤以為此地就是康湖處士之墓)。至今在前殿右廊牆壁上嵌有兩塊青山碑,一塊是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6年)為記載當年“重修芙蓉山真武聖帝殿”而立。“真武聖帝”乃是指道教玄武,此碑證明三百多年前芙蓉寺已被道教徒占去了。當年此地是道教的宮觀。而另一塊記載“重修芙蓉寺收安數目開列及芨”的,可惜其餘全部碑文幾乎都無法辨認,完全被風化了。兩碑同樣一種石,而這塊風化腐蝕到如此程度,可想其年代是多么的久遠了。

越是古老的文物,越是令人頓生不可思議的幻想。由於芙蓉寺既有過佛僧,又有過道士,所以成了佛道兩教的兩棲聖地。僧來講佛教,道來講道教。僧來修寺,道來修觀。這就不能怪芙蓉寺時至今日還保留既寺既觀的建築風格,既佛既道的雕刻藝術,這在全國範圍內恐怕都是極少見到的奇蹟。

芙蓉寺在抗戰前還有幾個和尚修行,以後被戰亂荒廢,甚至一度作囚人監倉,所謂“極樂世界”、“人間仙境”一下子變成了地獄刑場,山門早已破落,空無一物了。直至一九八三年市政府才開始對芙蓉寺進行修葺。但又苦於一直請不到高僧來此住持管理寺廟,所以也只能是空廟一間,既無佛像,更無佛事。一九九0年市宗教局官員向省佛教協會求援,省佛協會才派光峰法師從廣州來韶管理芙蓉寺。經過這幾年光峰法師及其弟子們的努力,在各界人士的支持贊助下,不僅使寺廟“三寶”齊全,佛像披金,法事正常,香火旺盛,還在半山腰裡修建了一條長長的水泥石級路,又修通直達寺廟的汽車公路,為上山遊人香客提供了極大的交通方便。目前正在規劃擴建、興建諸如齋堂、海會塔、望關台、品泉亭等二千多平方米的建築,到那時更是“芙蓉留勝景,古剎劌名山”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