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火麒麟”

舞火麒麟是廣東省英德市大灣鎮元宵夜驅邪引福的民間習俗,相傳由南海商人傳入,有近300年的歷史。

簡介

 

1

舞火麒麟廣東省英德市大灣鎮元宵夜驅邪引福的民間習俗。

“火麒麟”用竹枝紮成,再用多層素色紙粘封,有口、耳、眼、鼻和角,形象極像傳說中的麒麟。舞“火麒麟”最大的特點是突出一個“火”字,“火麒麟”被鞭炮“炸”到支離破碎、體無完膚時,就叫“劏火麒麟”,是為高潮。元宵夜,舞“火麒麟”者上身赤膊,口咬生菜,舞動“火麒麟”,迎“火”而上,一家一戶舞過去。“劏火麒麟”的人將點燃的鞭炮扔向“火麒麟”。此時,鞭炮聲、鑼鼓聲此起彼伏,硝煙迷漫,火光閃閃,十分熱鬧。一家鞭炮放完了,“火麒麟”才轉到另一家,直至“火麒麟”被“劏”。

鬧元宵,是大灣鎮傳統的風俗民情,別有特色。舞火麒麟相傳由南海商人傳入,已有300多年歷史,元宵夜舞 “火麒麟”伴隨花燈飄色遊行,琳琅滿目,五光十色,生氣勃勃,人心振奮,情景動人。

“火麒麟”分為頭尾兩部份,均用竹枝紮好,再用多層素紙粘封嚴實,有口、耳、眼、 和角,是獨角麒麟,麒麟的眼睛安裝上直流電燈,舞動起來,炯炯有神,虎虎生威,光芒四射。“火麒麟”頭尾各由一人舞動。因為這種“麒麟”愛惹炮竹,常常惹得硝煙迷漫,火光閃閃,所以叫“火麒麟”。傳說,舞“火麒麟”能驅邪引福。舞“麒麟”的人上身赤膊,下體只穿短褲,為避免炮竹硫磺味的熏嗆,口咬潤喉,舞“火麒麟”時,從街頭到街尾,一家一戶舞過去,圍著“火麒麟”放炮竹,直至“火麒麟”被炮竹放到支離破碎,體無完膚時,就叫“火麒麟”“當刂 ”了,“火麒麟”的人家是“英雄”麒麟被“當刂 ”了,又是“昇平盛世”的體現。

英德大灣鬧元宵其他節目

 

1

花燈,有個人手擎的,裝著多種動物生動的神態,更有精工的人物組合造型,諸如:趙子龍單騎救主、逼上梁山、岳飛報國、木蘭巡營、武松打虎等人物故事。花燈的人物形象逼真,神態栩栩如生,集體造型優美,可謂精緻藝術品的匯集。

飄色,由青少年化裝扮成。有的坐騎、有的坐車、扮成桃園三結義、昭君出塞等,臉譜多樣,人物傳神,情景逼真。遊行時,飄色跟著花燈,“火麒麟”在忍氣吞聲。伴隨著鑼鼓八音,絲管弦琴,有聲有色,引人入勝,目不暇接,給人們以美的欣賞,美的享受。

傳說

傳說中的麒麟是神獸,是是民間太平、吉祥的象徵。舞火麒麟一方面可鍛鍊勇敢、鼓舞鬥志,另一方面可表現人們祛邪扶正、匡扶正氣、團結一致、不怕惡魔、勇於行動和追求美好生活、太平盛世的願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