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豆腐

九龍豆腐

九龍豆腐是英德九龍鎮特產,以當地特有山水磨豆製成,觀之白而不亮,細若凝脂;摸之嫩而不滑,托於手中晃而不散,富有彈性;擲於湯中波浪不驚久煮不碎;入口,則清鮮柔嫩,細膩醇厚,滿口留香,令人回味無窮,終生難忘。

簡介

1九龍豆腐
九龍豆腐是九龍鎮特產,以當地特有山水磨豆製成,吃來口感嫩滑、豆香盈口,在英德人人皆知。吃九龍豆腐一定要到九龍鎮,那才是正宗。要做真正的九龍豆腐,其實並不需要什麼秘訣。全靠當地的水質好。首先,把挑揀好的本地黃豆用十幾米以下地層的水浸泡三個小時,再用磨盤將之磨成豆漿,榨出豆汁,此謂之“榨漿”;把榨出的豆汁加熱後沖入加了石膏粉的大木桶,叫做“沖漿”。 最後,把豆漿倒入一個個半米見方的木格里,讓其自然凝結,再用木板和大石板壓上木格,將多餘的水分擠掉,雪白凝脂般的豆腐就做出來了。把豆腐放在加熱的鐵板上微微煎烤片刻,豆腐塊的表皮呈現焦黃,內里仍舊雪白如故,這樣就可以擺上攤擋銷售了。古老的石磨把豆子磨成漿要花去好幾個小時,現在用上“打漿機”,電源一開,二十分鐘就磨好了。有質量、有效率。目前,九龍製作豆腐的作坊有十幾家,除供應本地鄉鎮,有的已把生意做到珠江三角洲的酒樓去了。

特點

1九龍豆腐

觀之白而不亮,細若凝脂;摸之嫩而不滑,托於手中晃而不散,富有彈性;擲於湯中波浪不驚久煮不碎;入口,則清鮮柔嫩,細膩醇厚,滿口留香,令人回味無窮,終生難忘。

九龍豆腐好吃,一方面是因為做豆腐用的水,是沒有受到一絲污染的山泉水,並且鹼性較大;另一方面是九龍豆腐的製作工藝,在壓水的流程中,採用大木桶,成型的豆腐可以用筷子夾起不碎,即使在鍋里煮很久也不會爛,這是九龍豆腐的一大亮點。

現已現代化生產的九龍豆腐,在英德市場上很搶手,人們爭相購買正宗的九龍豆腐,而九龍豆腐的烹飪方法有很多,有蒸、炸、爆、煲、焙、鹵、氽、煎等等。九龍鎮的豆製品中更有出名的九龍豆腐皮,豆腐泡腐竹等也是聞名清遠市。

英德九龍鎮

同粵北山區的許多小鎮一樣,英德九龍鎮坐落在一峰峰松青柏翠花紅柳綠的山腳下,一條彎彎的小河從小鎮的旁邊潺潺流過。小河叫九龍河,河水是從不遠處的山谷中流出來的,清澈見底,甘甜如露;河兩岸楊柳青青修竹依依芳草萋萋,遍地的野花一年四季常開不敗,景色美不勝收,有“小桂林”之美稱。是英西峰林走廊最有名的景點之一。可以想像,以獨一無二的特色而聞名於世的九龍豆腐出自這樣一個如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也就不足為奇了。在英德九龍鎮,那裡的村村寨寨、家家戶戶都會做豆腐,都愛吃豆腐。特別是逢年過節,每家每戶幾乎同時開工做豆腐,整個小鎮都氳氤在一種豆腐的清香之中。

發展

“浛洸菜,大灣妹,九龍豆腐霉!”豆腐,無疑作為一個美食,成為英德一大特色。但此美食,何時發揚光大傳承,成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大產業呢?
在九龍鎮,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於九龍金礦的開採等原因,當時據統計,有來自全國10多個省市97個縣(市)共有5萬多外來人口,而當時九龍鎮全鎮本土人口不到5萬。那時,可以說是九龍豆腐產量最大的時候,九龍社區居委會下岩口村,全村30多戶全部都是以做豆腐為業的,後來隨著九龍金礦的封礦等因素,以及當地政府種果、種竹筍等政策引導,而目前,全村只剩下陳樹森一戶在做豆腐為業了。而如今,在九龍鎮,大約總共有80戶專門做豆腐生意,主要是銷往英德、清遠及珠三角等地,年產值約1000萬元,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一大產業。
而九龍豆腐作為一種地方美味品,能否作為闖天下的一把“鑰匙”呢?九龍金雞村的25歲青年羅水生也許體會最深。2003年前後,羅水生國中畢業後,和三個志同道合的本地青年,湊了幾千元錢,想以九龍豆腐為品牌,到廣州從化區闖天下。在去“探路”前,羅水生特地自從化拿了兩大桶水,用汽車運回九龍,專門用從化水和九龍水做豆腐作比較,以此嘗試一下九龍豆腐是否與水質有很大關係。在從化做豆腐的半年時間裡,由於缺乏人脈及被當地做豆腐排擠等因素,羅水生等青年遺憾沒有闖出一片天地。總結當年失利經歷,羅水生說:“當時,主要是缺乏宣傳及市場開拓,否則九龍豆腐一定會在當地打開市場!”如今,他在家幫助家裡人做豆腐,暫時還做豆腐生意,藉以東山再起。而九龍鎮許多青年,在家鄉學到的做豆腐技藝後,到珠三角的大豆腐加工場,專職做豆腐師傅,成為致富立業的一大技藝。
英德市已將九龍豆腐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傳承,九龍鎮黨委政府也已充分認識到九龍豆腐這一品牌,在去年創廣東省食品安全鎮中,加強對九龍豆腐檔口食品生產的監督衛生,對符合衛生條件的,頒發工商執照、衛生許可證等,藉此規範經營,確保食品安全。而興辦九龍大豆腐加工場,也作為一大招商項目向外推廣招商,但由於運輸、儲存等問題,大規模生產外銷條件暫時還不成熟。但當地政府的目標很明確,發揚九龍豆腐品牌,做大做強九龍豆腐產業,使之成為當地奔康致富的一大產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