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泡

豆腐泡

豆腐泡是一種傳統豆制食品。南方稱之為油豆腐。北方統稱為豆腐泡。豆腐坯下鍋油炸時,油溫要掌握在120度左右,才能使豆腐坯膨脹變形鼓起。 當油溫低於要求時要少下坯,豆腐坯炸至鼓起定型時撈出,再放到180度高溫中炸透,撈出控油、冷卻、不要大堆存放,避免擠壓變形,就能得到理想的發泡效果。

基本信息

製作方法

家常做法

油的選擇:炸油以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為主。

制油炸坯:

豆腐花 豆腐花

做法11.一斤乾豆子磨8.5到9斤漿,先把第二遍漿和第三遍漿混合一起煮,千萬不要煮開,煮到85度到90度之間就停止加熱出鍋;

2.然後把第一遍生漿(生漿比較濃)與出鍋的漿液混合,沖勻後用凝固劑沖之;

3.蹲腦15分鐘左右上框,上滿眶大概壓下去一半,油炸豆腐坯的含水量是介於豆腐和豆腐乾之間;

4.油炸豆腐坯的含水量是介於豆腐和豆腐乾之間。

做法2

白豆腐 白豆腐

1.豆漿的濃度與制豆腐乾的濃度相同,濾漿後待漿溫降至80℃左右時加入涼水,降至70℃時點腦;

2.每100千克豆漿加入涼水10千克、蘇打100克、用滷水點之;或者豆漿中不加蘇打,每100千克豆漿加入涼水15千克,用滷水點之;

3.下滷水要慢,翻漿也要慢。腦要點嫩些,蹲腦時間稍長些;

4.點好腦後上模型壓榨,壓好後的坯子應表面亮無麻點,一斤乾豆出兩斤左右的坯子。

油炸方法 採用兩步法:

1.油炸豆腐泡第一階段,第一階段採用較低的油溫炸之,溫油時入鍋,坯子

豆腐泡 豆腐泡

內部的水分氣化膨脹,表面緩

慢失水,使豆腐坯徐徐膨脹;

2.第二階段為高溫定型階段,其目的是在初膨脹的基礎上,使坯子充分膨脹,油溫一般控制在160度到180度之間,炸好後撈出。

油炸後要注意:

1.豆腐坯子含水量過低,或炸制時攪動過大,或坯子表面不光滑,或在油溫中炸制時間過長,都容易產生豆腐泡喝油現象;

2.油溫要控制好,油溫過高,則不易起泡,引起 “放泡”,很不安全。

豆腐泡 豆腐泡

工業做法

點漿:制豆腐泡的豆漿可以稍淡,以每千克大豆制豆漿10千克為宜。為促進豆腐泡的發泡,可在熟漿中加10%的冷水。點漿時豆漿溫度宜掌握在85℃左右,凝固劑宜用27%鹽滷,用水稀釋到10%再使用,點漿方法同豆腐乾。

脹漿:時間5~10分鐘,方法同其他豆製品。

扳泔或汰泔:扳泔方法與豆腐乾扳泔相同,但一定要把板插入豆腐花缸底部,要扳兩下,扳足,使豆腐花翻得徹底。只有把豆腐花點足、扳足,才能使豆腐泡發透、發足。汰泔就是在鹽滷停止點入豆漿內,銅勺仍應繼續不停地左右攪動,使豆腐花繼續上下翻動,直到泔水大量泄出,豆腐花全面下沉為止。這個工藝俗稱“汰”。採用“汰泔”工藝製作的豆腐泡比“扳泔”法的產品發得透,發得足,但得出品略低些。

抽泔:方法與豆腐乾抽泔相同,即抽去豆腐花表層的黃漿水。

澆制:與豆腐澆制方法相同。

壓榨:豆腐泡坯子澆好後,應移入榨床,壓榨15分鐘。豆腐泡坯子不宜榨得太乾,太乾,豆腐泡發不透;太嫩,水分過多,油炸時不易結皮,耗油多。豆腐泡坯子的老嫩程度應介於豆腐乾與老豆腐之間。採用汰泔工藝的豆腐泡坯子不必壓榨,只要坯子壓坯子就可。

劃坯:劃坯應趁熱進行。坯子冷卻後,刀口會發毛而增加油炸時的耗油量。坯子可根據需要劃成小方塊、三角形、大方塊及粗、細條子等形狀。

油炸:待坯子冷透後進行。油溫高低宜根據坯子老、嫩而定。坯子嫩的,油溫要高,宜掌握在155~160℃;坯子老的,油溫宜低,可掌握在145~150℃。一般油炸7~8分鐘即成熟。

製作要點

①豆腐泡坯子的老嫩要掌握好。太老會使豆腐泡不發;太嫩會使豆腐泡不結皮或爆裂,增加耗油量。

②豆腐泡炸得太老,豆腐泡結皮過硬,既耗油又不適口。

③豆腐泡炸得太嫩,豆腐泡要癟下去,會發僵。當坯子炸7~8分鐘即將成熟時,可以先取幾隻觀察,如會癟下去,應再炸一會。

④如油溫太高,豆腐泡坯子下陷,馬上結皮,豆腐泡不發,應採取緊急措施,抑制爐火,降低油溫,並把坯子用笊籬撈出,在豆腐泡上灑水,使坯子發軟後再油炸,可使豆腐泡發透發足。

規格質量:每100千克原料出成品120千克,耗炸油16千克。成品呈金黃色,塊型整齊,內有蜂窩,每500克為70~80塊。水分含量50%~68%,蛋白質不低於20%。

質量問題

油豆腐坯過密實

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凝固溫度高、凝固(靜置時)時間長、豆漿濃度大。為保證油炸時能發泡,制坯時首先對豆漿進行調整,新煮好的豆漿溫度較高,應降溫,油豆腐制坯凝固溫度以70到75度最好;

油炸時溫度影響

豆腐坯下鍋油炸時,油溫要掌握在120度左右,才能使豆腐坯膨脹變形鼓起。當油溫低於要求時要少下坯,豆腐坯炸至鼓起定型時撈出,再放到180度高溫中炸透,撈出控油、冷卻、不要大堆存放,避免擠壓變形,就能得到理想的發泡效果。

不宜多食

豆腐泡是人們公認的保健佳品,其在防病保健上的奉獻是多方面的,適量地食用豆腐泡確實對人體健康大有好處。但是,食豆腐泡並非多多益善,過量也會危害健康。製作豆腐泡的大豆,含有一種叫皂角苷的物質,它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但又能促進人體內碘的排泄。長期過量食豆腐泡很容易引起碘的缺乏,發生碘缺乏病。

豆腐泡中含有極為豐富的蛋白質,一次食用過多,不僅阻礙人體對鐵的吸收,而且容易引起蛋白質消化不良,出現膨脹、腹瀉等不適症狀。
在正常情況下,人吃進體內的植物蛋白質,經過代謝變化,最後大部分成為含氮廢物,由腎臟排出體外。人到老年,腎臟排泄廢物的能力下降。此時,若不注意飲食,大量食用豆腐泡,攝入過多的植物性蛋白質,勢必會使體內生成的含氮廢物增多,會加重腎臟的負擔,使腎功能進一步衰退,不利於身體健康。

豆腐泡含嘌呤較多,嘌呤代謝失常的痛風病人和血尿酸濃度增高的患者均應慎食。豆腐泡性偏寒,胃寒者,易腹瀉、腹脹之脾虛者,或常有遺精之腎虧者也不宜多食。美國醫學專家還研究指出,豆製品中含有極為豐富的蛋氨酸,蛋氨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轉化為半胱氨酸,後者會損傷動脈管壁內皮細胞,使膽固醇和甘油三脂易於沉積於動脈壁上,促進動脈硬化的形成。因此,食豆腐泡也應適量,不宜天天吃,一次食用不要過量。老年人、腎臟病人、缺鐵性貧血病人、痛風病人、動脈硬化患者要控制食量,特別是痛風病人要少食。

相關菜品

薑汁豆腐泡

材料:豆腐泡150克、生薑15克、醬油20克、白糖10克、水200克

做法:

1、生薑洗淨去皮,切絲;在碗裡倒入醬油和清水,調勻成湯汁;炸豆腐泡洗淨瀝乾水分。

2、將洗淨的炸豆腐泡連同薑絲放入砂煲中,倒入調好的湯汁、白砂糖。

3、大火煮開後轉中小火慢慢熬制,待湯汁濃稠後即可關火。

三鮮豆腐泡

主料:油豆腐:300克

輔料:豬肉餡:1碗、冬筍:1塊、黑木耳:1把、香菇:1把、姜:適量、蔥:適量、食鹽:適量、澱粉:適量、生抽:適量、橄欖油:適量、水:適量、胡椒粉:適量

步驟:

1、將薑末,鹽,生粉,生抽,胡椒等調料放入肉末中

2、用筷子順著一個方向攪拌起勁,醃製十分鐘

3、將豆腐泡打開

4、將醃好的肉餡放入豆泡中間

5、同樣的方法將其他的豆腐泡中間都放上肉餡

6、準備好其他的配料,將筍和香菇切成塊,黑木耳撕成小塊;將蔥和姜切成絲;將小蔥切成末

7、將豆腐泡切口的地方粘上生粉

8、將鍋燒熱,加入適量的油

9、將裹了生粉的一面朝下放入油鍋中

10、煎一下,讓豆腐泡定型

11、將煎好的豆腐泡都盛出來

12、用鍋中剩餘的油下入薑絲和蔥絲煸炒

13、煸炒出香味後,加入準備好的筍,香菇和黑木耳片

14、一起翻炒幾下

15、再加入剛煎好的豆腐泡一起翻炒

16、再加入適量的料酒

17、再加入適量的水一起煮

18、煮開後大火收汁,加入適量的鹽,胡椒等調味料

19、裝入盤中

20、再在上面撒上小蔥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