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華鄉

興華鄉

河南省興華鄉位於洛寧縣西南山區,伏牛山腹地,南依熊耳山,北臨洛河水,省道安虎線穿鄉而過,據洛陽市120公里,原名中山鎮,為紀念革命烈士張興華而名為興華,屬豫西重鎮。地域面積187.5平方公里,轄25個行政村,1.8萬口人。境內森林茂密,竹林如海,草地廣闊,礦藏俱多,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還有吉林省梅河口市興華鄉、黑龍江省拜泉縣興華鄉、黑龍江省寧安市興華鄉、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興華鄉。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2006年,轄25個村委會:興華村、西南村、新莊村、毛原村煙洞村旺窪村、瓦雜廟村、長命溝村、薛嶺村、夏前村、袁窪村、楊峪河村、北嶺村董寺村高窪坪村、溝口村、程家嶺村麥張溝村瓦廟村、溝門村、窯子頭村、北寨後村程窯村潘村、西坡村。

產業結構

興華鄉興華鄉
興華鄉境內森林茂密,竹林如海,草地廣闊,礦藏俱多,自然資源十分豐富,興華鄉黨委、政府帶領全鄉人民勵精圖治,理清思路,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積極實施強鄉富民工程,大力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了以菸葉、礦產品開發為主,農產品加工、畜牧、勞務等多策並舉的產業。鄉財政稅收和農民收入年年上台階,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民眾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與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興華自古人傑地靈,山清水秀,風光怡人。有倉頡造字台遺址、歷史古樹劉秀柏、全寶山千年祖師廟等名勝古蹟;盛產小麥、玉米、黃豆、菸葉、木材等;蘊藏這金、銀、銅、鐵、鉛、鉬等10餘種礦藏,以開發礦區10處,礦產品加工企業10餘家,沿興華西澗河的工業園區已初具規模。

禹門河水庫---上古大禹治水,今朝人民治河,相傳大禹劈龍頭,使落水入川的禹門河,現為洛寧縣投資上億元正在建設的反調節水庫。

地方特色

興華鄉竹燈籠
興華鄉淡竹---歷史悠久,面積廣闊,質堅性韌,色翠層多,素有“綠竹之鄉”之美稱。擁有民間竹匠300餘人,竹編工藝品花樣百出、惟妙惟肖、手工竹燈籠,遠近聞名,所產的燕簾遠銷西安、廣州、日本等地。南大園泉水,自百畝竹林孕育濾化,吸翠竹之精蘊,味道甘醇,常飲健身康體。

興華“秤鉤”豆腐---唐朝初年自安徽淮南傳入,有1300多年歷史,早已聞名於河洛大地。採用優質泉水,漿水點制,豆香濃郁,色澤白嫩,質嫩味鮮,硬而不老。興華豆腐宴乃當地一絕。

全寶山省級森林公園---主峰海拔2130米,為洛陽最高峰,春夏秋冬景色各異,風景如畫,森林茂密、古樹參天,名花爭艷,珍禽異獸出沒于山林,青魚蝦蟹戲游於清流,千年古廟氣勢宏大,高峽幽谷溪流潺潺,仙人腳、老婆坑、大石門、無底潭等景點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是休閒旅遊避暑聖地。

基礎建設

興華鄉興華鄉
2007年以來,興華鄉黨委、政府認真貫徹縣新農村推進工作會議精神,在形式載體上突出了創造性,在狠抓落實上突出了實效性,創新領導機制,找準工作切入點,全面開展了新農村建設工作。

1、路容路貌和村村整治:以新農村黨支部分類管理為動力,以“三清七集中”為主要內容,明確任務,動態管理,嚴格獎懲,定期督查,要求各村做到有人員、有制度、有保潔工具、有保潔經費,建立衛生保潔長效機制。

2007年完成了新莊、董寺兩個市級重點整治村建設,全鄉共建成垃圾池89個、垃圾集中堆放點32個,清運垃圾2629方,修復殘牆斷壁及改造沿線房屋外觀21處計1300米。三是全鄉現已硬化通組入戶道路13.2公里,完成興華、新莊、董寺、溝口、南村、溝門的村莊綠化,栽植綠化樹木5680棵,基本達到了亮、美、淨的效果。

2、市級示範村建設:興華村是2007年確定的市級示範村之一,村兩委從開展“三清七集中”村容村貌整治行動入手,全年總計投資215.336萬元,消除髒、亂、差面貌:一是投資6.27萬元,建垃圾池6個,垃圾填埋場1個,建公廁1個,栽植綠化樹木500棵,牆體粉刷5000m2建沼氣池80個;投資18萬元,建起了興華村綜合辦公樓,一層11間;二是投資1.3萬元,硬化文化大院場地1650m2;繪製文化牆38米(兩面用);三是投資1.6萬元,舞台整修改造;投資9.8萬元,整修殘牆斷壁1400m。;四是投資34.2萬元,硬化村內主幹道2.3公里;投資6萬元,建排水渠500米;五是投資5.97萬元,新開寶山路1.3公里(待硬化);六是投資64萬元,硬化通組入戶道路4.96公里;六是投資30.14萬元完成二層、548m2鄉小教學樓建設工程;七是後期投資37.336萬元,完成固定健身器材、護村大堰搶修、新開道路綠化等。

興華鄉興華鄉
3、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溝口村被確定為20t)7年扶貧開發整村推進村之一,全年總投資55萬元,完成了以下工程:(1)完成主幹道硬化1條153m,次幹道硬化6條554m,通組入戶道路硬化14條661m,硬化村內主渠道120m,次渠道580m;(2)完成道路綠化7OOm,栽植柏樹100棵,楊樹400棵;(3)開挖沼氣池26個,建成1個,建成垃圾池2個,修復殘牆斷壁8戶、290m2。(4)鋪設自來水主管道2863m,解決563口人、321頭大牲畜吃水問題。窯子頭村被確定為2008年扶貧開發整村推進村,現己投資35萬元,硬化通組入戶道路3公里。

4、沼氣池建設:鄉政府投資10.8萬元購買模具36套,拿出近10萬元對鄉村幹部進行獎代補,通過抓示範帶動、抓宣傳引導、抓培訓服務等措施加快建設進度,成立鄉級服務站1個,村級沼氣協會10個,全鄉2007年共建成沼氣池918座,占縣分任務910座的102%。

5、移民扶貧搬遷工程:科學規劃,倒排工期,任務與時間同步,投資518萬元,在興華村高標準建成了可安置54戶的扶貧搬遷新村,現已全部具備搬遷條件。同時,完成了10戶零星搬遷戶的房屋建設工程。

6、“萬村千鄉”農家店建設:嚴格標準和審批程式,積極向籌措資金,完成了全鄉11個“萬村千鄉”農家店建設工程。

模範村莊

興華鄉興華鄉
興華村位於洛寧縣西南部,距洛寧縣城32公里,是興華鄉政府所在地,也是全鄉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中心。全村12個村民小組,2591口人。農作物主要以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主要以蘋果、梅子、仁用杏為主,全村有杏林200多畝、竹林76畝,興華秤鉤豆腐遠近聞名。

城內有中學和國小各一所,幼稚園2所;通有線電視近500戶,安裝固定電話460多戶,擁有手機700多部;對16米寬、1800米長的老街道進行了拓寬改造,對村內2300米主幹道和1500米通組入戶道路進行了硬化,並對村內所有土坯房進行了整修改造,幫助60%以上的農戶建起了新房。

在家搞種養殖、農產品加工和做豆腐為主的農民達60%以上,戶均年收入8000多元,常年在北京、廣州、深圳、江蘇等地務工農民500多人,人均年收入7000元以上,全村2006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150元以上,高於全鄉平均水平。集體經濟主要以經營竹林為主,年收入六萬元左右。同時,村里建立了“紅白理事會”、“村務監督小組”、等民眾性自治組織。深入開展“五好文明戶”、“科技致富標兵”等創建活動,教育引導全村民眾形成了“鄰里和睦,團結互助、依靠科技、勤勞致富”的濃厚氛圍。村黨支部分別在2004年、2007年被省委組織部評為“農村五好黨支部”,2006年被市定為“文明創建先進村”,被縣委、縣政府定為“綜合工作先進村”2007年確定為新農村建設“市級示範村”。

興華村又是紅色革命聖地,抗戰時期革命烈士張興華同志就是在這裡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為紀念他,這裡由中山鎮改為興華鎮,後變革為興華公社、興華鄉、興華村也由此得名,延用至今。

招商項目

興華鄉興華鄉
竹編工藝品開發

一、項目概況:洛寧縣興華鄉現有淡竹1000餘畝,竹質好,竹節長,起層多,柔韌度高,光滑堅硬,素有“綠竹之鄉”之美稱。竹編工藝歷史悠久,有民間工匠300餘人,竹製品品種多達幾十種,竹編涼蓆,柔軟可疊,光滑涼爽不粘身,遠近聞名,興華燕簾已打入國際市場,遠銷日本、韓朝等國,深受歡迎。花籃、果盤等工藝品,精巧雅致、清新自然、美觀實用,富有自然氣息,極具觀賞、收藏、實用價值,是饋贈親朋之佳品,市場潛力大,極具開發價值。

二、建設內容:征地20畝,籌建竹編工藝品開發公司,需建設廠房15間,辦公用房10間。

三、項目概算:投資200萬元。

四、效益分析:年加工工藝品10萬套(件),年可創產值300萬元,利潤120萬元。

五、合作方式:合資、獨資或產品代理均可。

興華鄉興華鄉
禹門河水庫旅遊綜合開發

一、項目概況:禹門河水庫位於洛寧縣興華鄉袁凹村禹門河組,水庫旅遊綜合開發可以休閒度假、旅遊觀光,同時還可兼營水產品養殖及水產品加工開發。結合禹門河風景區的自然環境條件和基礎設施現狀,本期將擬建設的項目有:道路及其附屬工程、給排水工程、供電工程、通訊、環衛及綠化等建設項目。

二、項目投資:計畫總投資4000萬元。

三、效益分析:景區主要以旅遊觀光、休閒、停車、住宿、餐飲、外賣、租賃、漁具出租、副食品供應、暫存等服務收入為主,年營業收入可達到770萬元以上。

四、合作方式:合作、合資、獨資均可。

興華鄉興華鄉
特種養殖野豬項目

一、項目概況:特種野豬是經過人工馴化改良後的一個野豬品種,基因穩定。它不同於家豬,形似野豬,故取名為特種“野豬”。特種野豬保持了野豬瘦肉率高、適應性強、野味濃厚的優點,又克服了野生母野豬僅在春季發情和人工圈養下不易成活和難以發情等缺點,使之能正常飼養繁殖。擬在興華鄉瓦廟、溝口等村建一個圈地面積1500畝的野豬繁殖基地,飼養野種豬1000頭,杜洛克母豬1000頭,年產純種野豬172頭,雜交一代種野母豬696頭,商品野豬2016頭。

二、項目投資:計畫總投資120萬元。

三、效益分析: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50萬元,創利潤40萬,利潤率15%,投資回收期為5年。

四、合作方式:合作、合資、獨資均可。

吉林省梅河口市興華鄉

興華鄉興華鄉
概述

興華鄉地處梅河口市東北部,距市區55公里。東北與磐石市接壤,西北與康大營鎮,西南與一座營鎮,東南與牛心頂鎮接壤,幅員面積114平方公里,南北長13公里,東西寬8.77公里。下轄12個行政村,33個自然屯,84個村民小組,現有住戶3482戶,總人口12998人,其中農業人口12708人,非農業人口290人,勞動力6247人。

經濟狀況

興華鄉屬半山區,總耕地面積4.4萬畝,其中水田1萬畝,旱田3.4萬畝,林地面積6.7萬畝,水利資源較豐富,擁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7座,塘壩330座。雙鳳山下有豐富的礦泉水資源。

興華鄉黨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團結務實,努力加強班子建設,以“三個代表”思想為己任,以項目建設統攬經濟工作全局,以招商引資為主攻方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根本出發點,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載體,以生態建設為重點,全面發展興華經濟,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項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到二00六年底全鄉社會總產值實現1.7億元,財政收入實現147.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78元,分別比二00一年增長25.7%、26.8%和32.6%。各條戰線也捷報頻傳,二00二年至二00五年連續四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鄉鎮;二00四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優秀鄉局級領導班子。

黑龍江省拜泉縣興華鄉

興華鄉興華鄉
概述

興華鄉隸屬拜泉縣管轄。位於縣境北部,東北部與克東縣毗連,南至拜泉鎮。鄉政府駐地距縣城9.5公里。興華鄉全境屬丘陵地帶,建有豐收水庫。全鄉總面積18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0萬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豆、玉米、亞麻、向日葵等。畜牧業以養馬、牛、羊為主。鄉辦工業有鐵木加工廠等。全鄉共轄紅星、永利、永寧、長久、自興、眾家、春發、春光、豐收、中和、集體、保衛、致祥、富源、順利、興華等16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2.7萬人,其中滿族約占總人口的2%。鄉政府駐地興華村。

歷史沿革

興華鄉駐地興華村田家圍子屯形成於清末。1909年,有名叫田鳳年者到此開荒建宅,並修有圍牆,遂稱“田家圍子”。東北淪陷後,1938年5月,設興仁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初設興仁區,後改為第九區。1956年3月,撤區劃鄉,設定興華鄉。1958年9月,改稱興華人民公社。1984年初,改為興華鄉。

興華鄉興華鄉
特色經濟

拜泉縣興華鄉按照省市縣會議精神,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大力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拓寬轉移渠道,強化轉移服務,做大做強勞務經濟。全鄉共有勞動力13345人,其中男動力8340人,女勞力6075人,截止2008年6月末現已轉移5256人,組織轉移2631人,出現經濟人95人,男性63人,女性32人。在工作中主要採取以下幾項措施:

1、從實際出發,層層建立領導組織

為了能使勞動力轉移工作卓有成效的開展,鄉政府加大了勞動力轉移的工作力度,層層建立了領導組織。鄉里成立了鄉長為組長的勞動力推進工作組,各村支部書記負總責,與工資掛鈎,並有相關的獎勵措施。

2、互通信息,以典型引路

為了實現本地勞動力資源的輸出,面向全國做大做強勞務輸出工作,以典型引路,依靠能人創造市場。遵循的原則是:一手抓市場,只要肯出去,一定有活乾;只要肯出力,一定有錢賺;只要有技術,一定能發展。同時以典型引路和能人帶動創造各種輸出途徑。全鄉勞務輸出人員已分布到內蒙古、山東、湘江、河北等十幾個省市,有的還輸出到俄羅斯蘇丹等國家和地區。

3、內引外聯,提供強有力的後方保障

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的方針,做務工農民的思想工作,解決故土難離的思想,為勞務輸出拓寬市場,重點考慮青壯年勞動力,讓他們走出去。鄉、村幫助解決家裡種地問題,比較貧困的為他們賒種賒肥,解決外出人員的後顧之憂,通過引進來,就地解決婦女勞動力和年齡較大的勞動力務工問題。

黑龍江省寧安市興華鄉

興華鄉興華鄉
興華鄉隸屬寧安市管轄。位於縣境中部,牡丹江北岸。鄉政府駐地距縣城20公里。興華鄉全境地處丘陵區。全鄉總面積72.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2萬畝。經濟作物有白瓜籽、烤菸等。全鄉共轄興華、興隆店、大興屯、紅旗、小蘭旗溝、帽山、紅土、江沿、眼溝、得利、胡家溝等11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6043人,其中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14%。鄉政府駐地興華村。

歷史沿革

興華鄉駐地興華村,原名“范家屯”,清代寧古塔通往吉林烏拉的官道從鄉境中部東西穿過,故開發較早。中華民國時期,隸屬寧安縣鄉望鄉。東北淪陷時期,1933年隸屬第三區渤海保,1939年改隸七間房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初屬第三自治區,1947年5月劃歸鏡泊縣,劃為第五區。1948年8月,鏡泊縣並人寧安縣後,改為第七區。1956年5月,撤區劃鄉,設定興華鄉。1958年9月,並人東京城鎮人民公社。1961年1月,劃歸東京城公社。1965年秋,撤銷東京城公社,分設興華、中馬河、城東3個公社。1984年4月,將興華公社改為興華鄉。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興華鄉

興華鄉興華鄉
概述

興華鄉隸屬呼瑪縣管轄。位於縣境偏北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77公里。興華鄉全境地勢多為山地丘陵,沿呼瑪河兩岸分布著少量平原。全鄉總面積759平方公里,有耕地3.8萬畝,主要種植小麥。全鄉共轄新立、興華、東山、三合、新民、宋家店、日升利等7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為1889人。鄉政府駐地興華村。

歷史沿革

鄉名源於駐地興華村名。興華村,原名“興亞屯”,又名“河口”。東北淪陷後期,1943年日本殖民主義者強遷寧安縣農民行程長達半個多月,來此地移民墾荒,建立“興亞屯”。後來,居住在河口(今呼瑪河渡口)的居民也陸續遷來,故又稱“河口”,隸屬呼瑪縣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7年改名“興華”,隸屬第二區。1956年撤區劃鄉,設定興華鄉。1958年9月,改稱興華人民公社。翌年與金山公社合併為興華公社。1961年恢復金山公社,社址由金山生產大隊遷回興華生產大隊。1984年初,改為興華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