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乳菀

興安乳菀

興安乳菀(學名:Aster dahurica)是菊科紫菀屬的植物。分布在蒙古、俄羅斯以及中國大陸的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遼寧等地,生長於海拔500米至1,4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鹼地、山坡草地和草原,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別名

乳菀(東北植物檢索表)

基本信息

界: 植物界 Plantae

興安乳菀興安乳菀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

目: 菊目 Asterales

科: 菊科 Asteraceae

屬:紫菀屬Aster

種: 興安乳菀 A. dahurica

二名法

Aster dahurica

DC.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較細長,徑2—2.5毫米,平臥或斜升,被褐色鱗片,全株被密乳頭狀短毛和微剛毛,下部近無毛,莖直立,單生,堅硬,徑2—3.5毫米,黃綠色,基部紫紅色,具

興安乳菀興安乳菀

明顯的條紋,上部分枝,枝較細弱,直立或稍內彎。葉密集,斜上或稍開展,下部葉在花期常枯萎,中部葉線狀披針形或線形,稀長圓狀披針形,長4—8厘米,寬3—8毫米,頂端長漸尖,基部漸狹,邊緣稍粗糙,具3條脈,兩面,或稀僅上面有腺點,上部和枝上的葉漸小,線形。頭狀花序較少數,在莖和枝端排列成疏傘房花序,花序梗細弱,稍彎曲,具1—2個線形的苞片;頭狀花序較大,長10—15毫米,寬15—25毫米,具30—60個花,總苞近半球形,長3.5—6毫米,寬8--10毫米,總苞片3—4層,黃綠色,背面被短毛,或少有近無毛,外層小,狹披針形或披針形,葉質,頂端急尖,具l條脈,內層大,長圓狀披針形,近膜質,頂端鈍或稍尖,有時紫紅色,具3條脈,具白色狹膜質邊緣。外圍有10一20個舌狀花,舌片淡紫紅或紫藍色,長15——16毫米,寬2—2.5毫米;中央的兩性花多數,花冠管狀,黃色,或有時帶淡紫紅色,長6—8毫米,檐部有5個長圓狀披針形的裂片;花柱分枝頂端有卵狀三角形的附器。瘦果長圓形,長3—4毫米,被白色長柔毛;冠毛白色或污黃色,糙毛狀,長6—8毫米。花期7—9月。

產地分布

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洛古河、安達、嫩江、齊克特、青崗、松江、饒河、乾安、洮南、經棚)、內蒙古(額爾古納旗、額河)。蘇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蒙古也有。生長於山坡草地,鹼地和草原,海拔500—1400米。

菊科·乳菀屬植物

乳菀屬,菊科,40種,分布於亞洲和歐洲,我國有12種,產東北部至西北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