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的第四篇。

概述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的第四篇。作者從鈷姆潭西小丘,又西行一百二十步,忽然聽到竹林後傳來如佩環相鳴的淙淙水聲,不由得"心樂之"。"伐竹取道"後又見到潭水清冽,潭石崢嶸,潭樹青翠,蒙絡搖綴,這是在心樂之下所見到的情景。文章在以引人入勝的筆墨點出小石潭之後,便緊緊抓住"水尤清冽"一句展開描寫。首先它從石字上落筆,刻畫"全石以為底"的小石潭的形狀,從而寫出潭水清澈的原因。然後再運用實中寫虛、靜中寫動的手法,通過描寫"皆若空游無所依"的魚,反襯出潭水清澈的程度。這裡沒有一字一句寫水,只是藉助客體去表現主體,使它象浮雕一般給人一種立體感。同時他描寫潭水之清,又是為下文"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作好鋪墊,從而將自己當時那種抑鬱失意的心情,巧妙地寄寓在淒清幽邃的自然境界之中。接著他細看清潭中的游魚
潭中魚可數百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出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中魚數語,體物神妙。柳文峻潔清深,於斯畢現。此時此刻,宛若莊子觀魚時的那種物我同一,樂而忘形的境界。然而,這種怡樂的心境起了變化。當他抬頭西南遠望水源時,見到水流曲折明滅,岸勢犬牙交錯,"不可知其源",有一種變幻無定,深不可測的感覺,這時他仿佛受到了震動,四周的竹樹再也不復是先前那"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生氣勃勃的景象,而顯得"寂寥無人,淒神寒骨",以至"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而匆匆離去。此文在遊歷程式上與前三篇相銜接,而在寫景狀物上更趨精粹,在心態表露上更趨隱蔽。儘管《小石潭記》在八記中算是色調比較明麗的一篇,然而讀到最後還是能體會到淒冷抑鬱的心緒。

題記:

《永州八記》作於元和四年以後。那時,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敗被貶永州,即今湖南永州。文章寫的都是當時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風景,文章短小、輕靈,樸實、順暢,為歷代所傳頌。其中以《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最為著名,作者通過他的筆向人們描述出了一個清幽寧靜的小石潭風景。文章引人入勝,雋詠無窮。開頭用未見其形,先聞其聲的寫法展示小石潭。以魚寫潭,則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見;以魚寫人,則人羨魚樂之情溢於言表。作者狀形、傳神、布影、設色,筆墨經濟,手法高超。結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寫淒寒悄愴之感,情景交融。
柳宗元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曆八年(773年)出生於京城長安,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於柳州。一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號柳河東或柳柳州。
柳家與薛、裴兩家被並稱為“河東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後,柳家與李氏皇族關係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間,柳家屢受武則天的打擊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時,其家族已衰落,從皇親國戚的特權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階層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縣令一類小官。其父柳鎮,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說,柳氏到他這一代,已經“五、六從以來,無為朝士者”。安史之亂,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衝擊。戰亂中,柳鎮送母親入王屋山避難,自己攜著一家匯入逃亡人流,逃到吳地。在南方,一度生計艱難,有時竟薪米無著。柳宗元的母親為了供養子女,常常自己挨餓。柳宗元正出生於“安史之亂”後,他的幼年便是在窮困艱難中度過的。柳宗元九歲時,又一次大規模的割據戰爭--建中之亂爆發,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飽嘗戰亂之苦。柳宗元成長於動亂年代,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對人民遭受的苦難有一定的了解,對社會現實有一定的認識,這對他以後的文學成就和思想建樹不無影響。

評論: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少精敏絕倫,為文卓偉精緻,為時輩推仰。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又中博學鴻辭科,授集賢殿正宇。調藍田尉,拜監察御史。他和劉禹錫等人參加了王叔文集團革新政治的活動。順宗時,官禮部員外郎。王叔文失敗後,貶永州司馬,十年後調柳州刺史,死於貶所。世稱柳柳州或柳河東。有《柳河東全集》。
小石潭,愚溪旁,下遊興建水電站後,水位提高,雖是清瑩澄沏,但舊址已被淹沒,可以按照柳宗元所寫的“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找到小石潭。2002年,永州市為保護文化遺產,炸掉水壩,還小石潭“全石以為底”的原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