鈷鉧潭西小丘記

作者眼前的這些小景,幽深宜人,展示出永州山水的特有風姿。柳宗元曾經說:“余雖不合於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他的意思就是說雖然因永貞革新遭挫,但他未改本色,於是借山水之題,發胸中之氣,洗滌天地間萬物,囊括大自然的百態,在用筆讚賞山水美的同時,把自己和山水融化在一起,藉以尋求人生真諦,聊以自慰。因而,柳宗元在《永州八記》中刻畫永州山水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動態美,不是純客觀地描摹自然,而是以山水自喻,賦予永州山水以血肉靈魂,把永州山水性格化了。可以說,永州山水之美就是柳宗元人格美的藝術寫照,物我和諧,匯成一曲動人心弦的人與自然的交響華章。

鈷鉧潭西小丘記

得西山後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嶔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衝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問其價,曰:「止四百。」予憐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剷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雲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遊,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茲丘之勝,致之澧鎬鄠杜,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之。價四百,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書於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注釋:

①尋:沿著。②湍而浚:急而深。魚梁:捕魚的石堰。③突怒偃蹇:高聳而有曲折起伏。④嶔:高峻。⑤衝然:突起的樣子。羆:比熊大,能直立。⑥貨:賣。不售:賣不出去。
①器用:器具。刈:割除。②舉:全部。熙熙然:和樂的樣子。③瀯瀯:水流迴旋的聲韻。④匝旬:滿一旬。⑤灃、鎬、雩、杜:均長安近郊。

【譯文】

尋到西山以後八天,沿著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鈷鉺潭。潭西二十五步,正當流急水深處築有壘土阻水,開缺張網的魚梁。樑上有個小土丘,丘上生長著竹子樹木,丘石或驟然突起、或兀然高聳,破土而起,競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狀的,幾乎數都數不清;有的傾側堆壘而趨下,就像牛馬在溪邊飲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較量著爭向上行,就像熊羆在山上攀登。
這小丘小得不足一畝,似乎可以裝進袖子裡去一般。我向小丘的主人打聽情況,他回答說:“這是唐姓某家廢棄的土地,標價出售卻賣不出去。”我又問地價多少,答道:“僅僅四百兩銀子。”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買下了它。當時,李深源、元克己與我同游,都十分高興,以為是意想不到的收穫。
於是就又取來了一套用具,剷除敗草,砍掉雜樹,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燒去一切荒穢。(頓時),佳好的樹木似乎挺立起來,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顯突。由竹木山石間望出去,只見遠山高峙,雲氣飄浮,溪水流淙,鳥獸在自由自在地遊玩;萬物都和樂怡暢地運技獻能,而呈現在這小丘之下。鋪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涼明爽的景狀來與雙目相親,瀯瀯的流水之聲又傳入耳際,悠遠空闊的天空與精神相通。深沉至靜的大道與心靈相合。我不滿十天中卻得到了二處勝景,即使是古時喜嗜風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運啊!
唉,憑著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長安附近灃、鎬、鄂、杜等地,那末愛好遊樂的貴族人士競相爭購的,將逐日增價一千兩,也愈來愈不能購得。現在棄置在這永州,農人漁夫相經過而看不起它,求價僅四百兩,卻多年賣不出去,而我與深源、克己偏偏喜愛並獲得了它。這難道是確實有所謂遭際遇合嗎?我將得丘經過書寫在石上,用來慶賀與小丘的遇合。

【題解】

柳宗元被貶在永州時寫了一組共八篇山水遊記散文,即著名的“永州八記”。文章寫的都是當時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風景,文章短小、輕靈,樸實、順暢,為歷代所傳頌。本文是“八記”中的第三篇。作者以工巧生動的筆觸描繪了鈷鉧潭上小丘的美景,通過景色的描繪,抒發了自己身懷奇才異能卻因橫遭貶逐而不得施展的鬱抑心情。文中著重刻劃嶒磊落的奇峰怪石,正是作者性格才能的自我寫照。景色佳勝的小丘成為“唐氏之棄地”,雖賤價出售卻連年無人問津,但最終還是有人賞識;正隱喻作者自己被唐王朝擯棄蠻荒,長期得不到有力者的同情援引的痛苦
第一段:寫小丘的發現經過及其概貌。
第二段:記述購買小丘的經過和整飭後小丘的優美風光
第三段:發表議論和感慨,實際上是借題發揮,以小丘自比,抒發個人長期被貶、懷才不遇的悲憤心情。
思想內容:
本文借小丘徒有嘉木、美竹、奇石、溪流,但終因穢草惡木的包圍而成為唐氏之棄地的遭際,暗喻自己被排擠、貶謫的境遇;借小丘經過整飭終於得到游者的珍愛,表達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新起用的心情;同時又借小丘終因棄置遠方而得不到富貴游士賞識,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
寫作特點:
① 成功地運用了以動寫靜和擬人化的手法,使景物描寫生動傳神。
② 作者把自己強烈的主觀感情傾注於景物描寫中,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③ 當作者以景寓情尚不足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感情時,就繼之以議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