鈷姆潭西小丘記

然而如此美好奇特的小丘,居然是主人的"棄地"。 得意之餘,回想發現和得到小丘的過程,不禁感慨系之。 小丘的面積很小,"不有一畝"。

原文

得西山後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鑽鉧潭。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嶔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衝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問其價,曰:“止四百。”余憐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已時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剷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雲之浮,溪之流,鳥獸魚之遨遊,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鄠、杜,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之,賈四百,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已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書於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翻譯

尋到西山以後八天,沿著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鈷鉺潭。潭西二十五步,正當流急水深處築有壘土阻水,開缺張網的魚梁。樑上有個小土丘,丘上生長著竹子樹木,丘石或驟然突起、或兀然高聳,破土而起,競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狀的,幾乎數都數不清;有的傾側堆壘而趨下,就像牛馬在溪邊飲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較量著爭向上行,就像熊羆在山上攀登。
這小丘小得不足一畝,似乎可以裝進袖子裡去一般。我向小丘的主人打聽情況,他回答說:“這是唐姓某家廢棄的土地,標價出售卻賣不出去。”我又問地價多少,答道:“僅僅四百兩銀子。”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買下了它。當時,李深源、元克己與我同游,都十分高興,以為是意想不到的收穫。於是就又取來了一套用具,剷除敗草,砍掉雜樹,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燒去一切荒穢。(頓時),佳好的樹木似乎挺立起來,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顯突。由竹木山石間望出去,只見遠山高峙,雲氣飄浮,溪水流淙,鳥獸在自由自在地遊玩;萬物都和樂怡暢地運技獻能,而呈現在這小丘之下。鋪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涼明爽的景狀來與雙目相親,瀯瀯的流水之聲又傳入耳際,悠遠空闊的天空與精神相通。深沉至靜的大道與心靈相合。我不滿十天中卻得到了二處勝景,即使是古時喜嗜風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運啊!
唉,憑著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長安附近灃、鎬、鄂、杜等地,那末愛好遊樂的貴族人士競相爭購的,將逐日增價一千兩,也愈來愈不能購得。現在棄置在這永州,農人漁夫相經過而看不起它,求價僅四百兩,卻多年賣不出去,而我與深源、克己偏偏喜愛並獲得了它。這難道是確實有所謂遭際遇合嗎?我將得丘經過書寫在石上,用來慶賀與小丘的遇合。

作者簡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唐河東人(今山西永濟縣西)。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十四年登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正字,調藍田(在今陝西藍田)尉,後拜監察御史。因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擢為禮部員外郎。王叔文集團失敗後,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司馬,十年後任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刺史,卒於任上。世稱“柳河東”、“柳柳州”。
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主將之一,與朝愈同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並稱‘韓柳’。所寫山水遊記,最為世人稱道。柳宗元的詩歌也很有成就。與韋應物並稱為“韋柳”。
公元805年,柳宗元因參加政治革新運動失敗,遭到政敵的迫害,被貶到永州當司馬。當時,名義上還是政府的官員,實際上沒有任何的權力,不能過問政事,實際上跟罪人一樣。他在柳州這個偏僻的山溝里,整整住了十年,此間他發憤讀書,寄情山水,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其中,著名的《永州八記》就是他在永州時寫成的。《鈷潭西小丘記》是八記中的第三篇,第二篇叫做《鈷潭記》。鈷潭是冉溪的一個深潭。冉溪是瀟水的一條支流,也叫冉水,又寫作染水。“潭”就是“淵”,南方方言叫“潭”,鈷潭的形狀是圓的,好象一個鈷(圓形的熨斗),故取名為“鈷潭”。小丘,就是一個小山包。這個小山包沒有名字,所以只能說鈷潭西面的那個小丘。用臨近地區的名字或者方位來說明它的存在。後來柳宗元在另一篇文章中,給這個小丘起了一個名字叫“愚丘”,他還把“冉溪”的名字改為“愚溪”。這含有深刻地諷刺意味。“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這一篇屬於山水遊記。

賞析

賞析1
 《鈷姆潭西小丘記》是《永州八記》第三篇。鈷姆潭的形勢,主體是水;小丘的形勢主體則是石。作者著重描寫石的"奇",同樣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突怒偃蹇",不僅寫出了石的形狀,更寫出了石的神態,再進一步,用一個"負土而出"的出字,又寫出了石的動作。石的奇狀既多到殆不可數,當然無法寫盡,於是舉出其中的兩組作為代表,"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衝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生動細緻,可謂"詞出意表,而刻畫無上"。
然而如此美好奇特的小丘,居然是主人的"棄地"。棄到價止四百,而且連歲不能售。小丘的遭際震動了作者的心,於是他憐而買之。得到小丘後,"即更取器用,剷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這番去除務盡的行動,是對自然界穢草惡木的憎惡,但又何嘗不是傳達出作者對社會邪惡勢力的深惡痛絕!聲東擊西,指桑罵槐而已。當剷刈焚燒之後,嘉木美竹奇石一下子展現在新主人面前,小丘恢復了它天然幽美的風姿,而且:
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雲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遊,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謀,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得意之餘,回想發現和得到小丘的過程,不禁感慨系之。小丘就是小丘,放在帝畿則為名勝,在遠州則為棄地。被棄置的小丘"農夫過而陋之",為作者和他的朋友所賞識,從而徹底地改變了命運,而這僅僅是偶然的機緣巧合,太難得了。如此前寫小丘之勝,後寫棄擲之感,高興之餘頓處淒清,轉折之中獨見幽憐。名為小丘,實為作者而已。
賞析2
這是"永州八記"的第三記。它記敘了柳子買小丘、修小丘的經過,游小丘時的喜悅心情,著力描寫了小丘環境景物的優美,同情小丘長期被棄置的命運,藉以抒發自己懷才受謗、久貶不遷的感慨。
作者首先精確地描繪出小丘的地理位置和奇特的風姿。先寫得鈷姆潭,後寫發現小丘,與後面"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遙相呼應;寫小丘"生竹樹",為下面寫剷除穢草雜樹而後"嘉木立,美竹露"作好鋪墊。接著,作者敏銳地抓住小丘的獨特之處,狀奇寫異,採用比擬的手法描繪小丘的奇特風姿。小丘上的岩石,有的突起如怒,有的高傲聳立,都頂著泥土向上鑽,爭相呈現各種奇異狀態,多得幾乎難以盡數。那些高高地聳起互相重疊又傾斜著向下延伸的,宛如牛馬探身在溪邊飲水,那些昂然突起象獸角一樣排列向前的,猶如熊羆在往山上爬。石頭本是靜態的,然而一出現在作者的筆下就活起來了,動起來了。作者在此寫其景,傳其神,把這些嶙峋的山石寫得鮮活生動,仿佛它們都具有生物的靈性,富有情感,呼之欲出。這種來源於生活現象的比喻,新穎貼切,給人栩栩如生的動態感,極富創造性和感染力,簡直叫絕。小丘如此之美,怎不會令人慾得呢?所以往下寫買小丘的始末。
小丘的面積很小,"不有一畝"。當問到小丘的主人及其價錢,得知是久售不去的棄地"只要四百文"。這樣一個奇美的小丘,竟任其荒廢,沒有人看得上眼,只要四百文都賣不出去,可見其境遇的冷落。小丘的命運使貶謫南荒的柳子產生同病相憐的感情。柳子於是買下這個小丘,自己與朋友都為此十分喜悅。他還和朋友們一道取來工具,剷除雜草,並用大火燒掉穢草惡木,使小丘面貌煥然一新:"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一個橫遭冷落的小丘終於將其固有的奇美本色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在此,作者用寥寥數語描繪了他發現小丘,整治小丘,創造小丘的全過程。接著,作者著重抒寫他開發自然勝境之後的喜悅情懷。站在小丘上舉目向周圍望去,高聳的山峰,飄浮的雲彩,流淌的溪水,以及遨遊的飛禽走獸,全都歡暢地顯現出奇巧的姿態,仿佛都在向人們呈技獻巧。呈獻出高超的技藝,這個小丘上下簡直是個大舞台。山也好,雲也好,溪也好,鳥獸也罷,在作者的筆下都是那樣風彩多姿,富有情感。"勞動創造美"。由於作者親自動手,除穢去惡,開拓出小丘的自然美,內心充滿了無比的喜悅,此時此刻,在他的眼裡一切都顯得格外美好,山水、雲天、鳥獸無不千嬌百媚,姿態橫生。這種境界,與其說是永州自然山水的展現,不如說是作者內心情緒的表現;這種筆墨,與其說是寫景,不如說是作者在抒情。柳子沉醉於眼前的美景之中,心懷十分舒展,因此乾脆鋪席設枕,躺了下來。明淨清涼的景色映入眼帘,潺潺的水聲縈迴耳際,恬淡空虛的境界融入神思,深沉幽靜的氣氛沁入心靈。這時他的心神已經與四周的景物契合無間,情與景完全交融一體。
高明的畫家,總是要在他的畫面上顯示出詩意來;精美的文章,總要寫出它深邃的意境來。在文章的最後,作者巧具匠心,直揭本文主旨:憑著這個小丘的勝景,如果把它搬到長安附近的灃、鎬、戶、杜等地,那么愛好山水的公子王孫必定爭相購買,即使每天增價千金可能還是不能買到。現在被遺棄在這偏遠的永州,連農夫漁父從這裡經過也看不上眼,價錢低到四百文,也還多年賣不出去。他感慨奇美的小丘被棄置在南荒"連歲不售"的命運。以由物及己,以"唐氏之棄地"又聯想到自己的被"棄",不禁悲從中來,憤從心發。篇末慶賀小丘交上了好運,它的奇美終於有人發現,有人賞識。這一方面是以樂言憂,藉以發抒自己的不平;一方面憂中言樂,也包含著一種期待,表達了祈盼重新獲用的渴望。
注釋(1)魚梁:捕魚的石堰。
(2)偃蹇(yǎnjiǎn):高聳。
(3)嶔(qīn)然相雷:傾斜重疊。
(4)熙熙然:快樂的樣子。
(5)瀯(yíng)瀯:流水聲。
(6)匝:滿。
(7)陋:看輕。
(8)遭:遭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