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責

自責

自責,因個人缺點或錯誤而感內疚譴責自己。積極的自責既是一種對他人的道歉,也是一種自我心靈的解脫,它既可以化暴戾為祥和,也會使人真誠相待。消極的自責常常表現為過度的責備自己,致使自產生沮喪、悔恨、鬱悶、絕望等心理,影響身心健康。

基本信息

釋義

自責
自責

自己譴責自己,如沉痛自責。英文[condemn oneself;reprove oneself]

示例: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二回:“吾聞‘慢人者,人亦慢之。’君先慢我,乃不自責而責我耶?”

現象

自責(autopunition)因個人缺點或錯誤而感內疚,這是正常現象。如反應過分,甚至對一些並不嚴重的缺點或失誤出現罪惡感,對之念念不忘,悔恨,並要求給予懲罰,即為自責。見於各種抑鬱症,人格障礙。

表現

在正常情況下,人們因個人缺點或錯誤會感到內疚,但有人格障礙的患者,往往反應過分,對任何事都謹小慎微,甚至對一些並不嚴重的缺點或失誤出現罪惡感,對之念念不忘,悔恨,並要求給予懲罰,即為自責。[3]

影響

自責適用得當,有利於調節人的心理平衡,保持自知之明,提高修養水平。自責是人應有的正常現象,但有的人反應過分,則是不正常的。
如有的人對一些並不嚴重的缺點或錯誤出現罪惡感,對之念念不忘,悔恨至極,並要求給予懲罰。這種自責常常陷於不可自拔的程度,是有損人的身心健康的,應予防止。老年人由於年老體弱,在生活上會遇到不少困難,又常常需要別人料理,內心常出現自責心理狀態,應注意及時調適,使心理恢復平衡。[1]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自責被認為是好的,有價值的。這種觀點在如“孩子不打不成器”這樣的諺語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認為成長的道路充滿了懲罰和矯正,結果自責變成了一個習慣,一個自然而然的反應。
其實自責常常損害了正面的自我評價,使人變得敏感、鬱悶、沮喪。這就好像一隻鸚鵡落在你的肩膀上,時不時地在你耳邊嘮叨著“不對”,你可以想像這對你的自信心打擊有多大。

舉例

在一個深山老林里,有兩座相距不遠的寺廟。甲廟的和尚經常吵架,人人戒備森嚴,生活痛苦,乙廟的和尚一團和氣,個個笑容滿面,生活快樂。
甲廟的住持看到乙廟的和尚們天天和睦相處,相安無事,心裡非常羨慕,但又不知其中的奧妙所在,於是,有一天他特地來到乙廟,向一位小和尚討教秘方。住持問:“你們是用什麼好方法使廟裡一直保持和諧愉快的氣氛呢?”
小和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因為我們經常做錯事。”
正當甲廟住持感到疑惑不解之時,忽見一和尚匆匆從外面回來,走進大殿時不慎 摔了一跤。這時,正在拖地的和尚立刻跑過來,一邊扶他一邊道歉:“真對不起,都是我的錯,把地拖得太濕,讓您摔著了。”
站在大門口的和尚見狀,也跟著跑過來說:“不,不,是我的錯,沒有提醒您大殿里正在拖地,該小心點。”
摔跤的和尚沒有半句怨言,只是自責地說:“不,不,是我的錯,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甲廟住持看到這一幕,恍然大悟,終於明白乙廟和尚相片的奧妙所在。

作用

積極的自責既是一種對他人的道歉,也是一種自我心靈的解脫,它既可以化暴戾為祥和,也會使人真誠相待。逃避責任只會引起人與人之間無為的爭吵,使得隔閡加深。

消極的自責

消極的自責常常表現為過度的責備自己,致使自產生沮喪悔恨鬱悶絕望等心理,影響身心健康。

案例

看看你做了些什麼!你是一個十足的白痴。你怎么會這么愚蠢呢?你老是把事情搞砸,為什麼你總是這樣沒用?為什麼你不能把事情考慮得周全一些?你真是一個廢物!
——這是是阿洪在電腦突然斷電以致即將完成的重要檔案丟失時的自我責罵。 旁觀者看來,這樣的自責實在是過於嚴厲。可自責的念頭其實暗伏於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裡,稍有不如意時常常會露出它嚴苛的嘴臉。
現在,阿洪已完全放棄了自己的這項工作。他實在覺得沮喪,只想關起門來獨自舔他的傷口。他本來計畫和朋友們一起度周末的,但是現在只能告訴他們自己病了。他坐在家裡什麼也不乾,腦中空空的,悶悶不樂地想著他的將來。他看不到任何可能改變事實的跡象,認為繼續下去還有什麼意義。
——事實上,有很多事情根本不是阿洪的錯,譬如這次斷電事件,可卻被他用來證實他的無用,完全歸罪於他個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凡事考慮不周。你大概能夠想像出阿洪此時此刻摻雜著挫折和絕望的感覺,以及對他來說要平靜地面對這些窘境是多么困難。

誤區

自責普遍存在於都市人之中。譬如,愛走極端的人,愛用極端的辭彙評價或總結自己。它們可能反映了非黑即白的思想,事實上,事實通常沒有那么絕對。又譬如,你習慣於為自己制定非常高的工作標準,常常害怕在對自己更加寬容後,自己會一事無成,其實對自己不寬容才更有可能導致一事無成。
一個凡事過於苛刻的人,自責或多或少都是一種生活方式。每當消極的自我觀念被經歷的事情證實時,就會責備自己,垂頭喪氣地告訴自己應該做得更好。不肯放過每一個微小的弱點或錯誤,會因為所有應該做但沒有做的事情而責備自己,也為所有不該做但做了的事情責備自己,甚至還會因為自己過於苛刻而責備自己。

影響

從下列自責的人常用的辭彙中,可以體會到過度自責對個人信心情緒的消極影響—— ⑴沒用的,⑵軟弱的,⑶悲傷的,⑷低劣的,⑸愚蠢的,⑹尷尬的,⑺醜陋的,⑻不討人喜歡的,⑼不能適應社會的,⑽毫無價值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自責被認為是好的,有價值的。這種觀點在如“孩子不打不成器”這樣的諺語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認為成長的道路充滿了懲罰和矯正,結果自責變成了一個習慣,一個自然而然的反應。
其實自責常常損害了正面的自我評價,使人變得敏感、鬱悶、沮喪。這就好像一隻鸚鵡落在你的肩膀上,時不時地在你耳邊嘮叨著“不對”,你可以想像這對你的自信心打擊有多大。

克服的辦法

自責自責

白紙黑字記錄自責
克服自責想法的第一步是要學會注意你常在什麼時候責備自己,觀察它對你的情緒及生活方式的影響。
當你責備自己時,你所感受到的情緒可能不同於你所預感的會出現焦慮恐懼害怕和恐慌,你更可能會感到負罪感、恥辱、悲傷、尷尬、對自己失望、生自己的氣、挫折感、憂鬱、絕望或毫無希望。這時,用筆和紙記錄下所思所想。
為什麼非要白紙黑字記下來,而不是在自責的想法出現時只是把它記在腦子裡?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你不把它記下來,就意味著它沒有發生過。”書面實錄可以促使你注意到在自我感覺很差時你腦子裡面在想些什麼,更加清楚地了解這些想法是怎樣影響了你的生活,怎樣形成了自責的惡性循環。
不久你會發現,同樣的或相似的自責的想法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出現。幾天之後,你將會對情緒的變化以及產生這種變化的自責想法更加敏感。你在腦子裡一定要有這樣一個觀念,即這些想法只不過是一種看法或一個舊的習慣,而不是你為人的真實反映。這樣,你就可以在開始系統地對它們提出質疑之前遠離困惑

評論

禮貌,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必要儀態,是一種文明舉止,應該人人遵守。禮貌,也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相互尊重的行為規則,不能只要求對方而寬容自己。這中間,沒有貴賤的區分,更沒有上級與下級、尊卑的區別。不能只苛求賤者、卑者和下級對待貴者、尊者和上級必須彬彬有禮,而後者卻可以隨便,不需以禮回應,尤其不能錯誤認為自己的這種態度是理所當然。正如孟子要求妻子守禮而己可以不守禮。其實,他無視“問孰存”的禮俗,是趁人不備,干涉了別人的私生活。明明是自己的無禮,反責怪別人不懂得禮。孟母的一番話,才是真正的在講道理。可見,聖人做的事,未必件件都正確。孟子能自責,仍應是一位明哲之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