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震預報

臨震預報

臨震預報是對某地幾天以內,在較小範圍內可能發生的地震破壞性地震做出的預報。

概述

臨震預報臨震預報

臨震預報是一項世界性的難題。不準確的預報,給人們造成心理恐慌,擾亂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突然降臨的大地震,對毫無準備的人們來說,將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臨震預報是很困難的。人們對地球的認識還很膚淺。雖然目前最深的鑽井已經深入到了地下10公里處,但是只是在極個別地點。至於更深處,人們還只能依靠間接的了解。而且地震孕育的情況非常複雜,規律性很差。目前人們對專家們提出的關於地震的中長期預報看起來倒還是認可的。

所謂臨震預報是什麼含義?能夠提前十天、半個月,提前一兩天、幾個小時、甚至只提前半個小時發布的地震預報,就都可以算是臨震預報。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災後的救治工作已經逐步從救人向災後重建的轉移。災後重建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我們要有更廣闊的視野,更為寬廣的思維。災後重建決不只是廣泛發揮各種募捐等善舉,重建我們失去的家園的問題。誠然,這些問題都很重要,而且應該抓緊落實,保質保量做好。然而,尚有更重要的問題在於,以此為基礎,我們應該對地震的發生有一個經驗上的總結與學理性提升,形成我們關於地震,特別是中國地震的系統認知,奠定中國地震科學,特別是臨震預報科學的更為豐富的知識基礎。就知識界來說,這應該是我們的當務之急與重中之重。

災後重建決不只是廣泛發揮各種募捐等善舉,以重建我們失去的家園的問題。尚有更重要的問題在於,要以此為基礎,我們應該對地震的發生有一個經驗上的與學理上的提升,形成我們關於地震,特別是地震的系統認知,奠定中國地震,特別是臨震預報科學的更為豐富的知識基礎。

臨震預報的目的主要是給人民打一聲招呼,以儘可能減少、避免生命財產損失;臨震預報的成功案例說明其是可能且可為之事;臨震預報的表面問題主要表現在學派門戶森嚴,非主流學者沒有話語權;臨震預報的深層次問題主要是,科學研究缺乏自主創新機制。因而中國地震學的自主創新研究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其目的

在不同環境中怎樣避震在不同環境中怎樣避震

給人民打一聲招呼
任何研究都有其特定的目的。依其學科性質不同而有所差異。專家耿慶國先生指出,“我們搞地震預報工作,一個是總理的要求,代表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一個是因為災區人民的呼聲,要我們震前打一聲招呼就好了。”周恩來總理在我們國家上一個地震活躍期(1966年到1976年)非常重視地震工作:到災區視察,召見地震工作者,號召搞地震預報。這就是為什麼耿慶國先生將搞地震預報的第一個目的視為總理的要求、視為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的原因所在。實際上,地震預報工作的最主要的原因還在第二個,也就是震前打招呼,以著力避免、儘量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
既然如此,地震預報理當成為我們地震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加以研究。相比震災救治而言,地震預報應該排在更為優先的地位。雖然“地震預報工作是世界上科學難題,還在探索當中,還沒有解決。但是,應當把力量集中在臨震預報的突破上。能夠在震前、臨震應急上多做工作,不是地震後,而是在地震前爭取打招呼。”因此,關於臨震預報,我們應該堅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觀點。“要以預防為主,要立足於有震,這是非常重要的。”
立足於有震,也就是要做有震推定,而不是無震推定。特別是對於那些活躍的地震帶,更是要做有震推定。道理很簡單,根據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原則,一旦我們漠視這些地震,其結果就有可能是頃刻間數萬人遇難,一切都將毀於一旦。5•12汶川大地震已經讓不知道地震威力有多大、多恐怖的國人大大開了眼界。一旦地震意識深入到我們每一個人心中,我們就會主動去學會如何應付地震,如何保衛我們自己。我們就會將地震後的求生與保全的本領與基本技能教會給我們每一個人。
而不是地震發生之後,我們惶惶不知所措。就算我們預測失誤,最多也就是人們恐慌,騷動。並且,一旦發生了地震,或者有些前震,人們馬上就知道要以最快的速度避難求生,保全自己、護衛親人、扶助鄰居、告慰遠朋親友,求其放心。再者,根據地震帶的分布,重大地震大多發生在那些地震活躍帶。而這些是比較容易預測的。當人們逐漸習慣了以後,恐慌也就慢慢消逝。唐山大地震因為懼怕騷亂,特別是北京騷亂,而不做出臨震預報,而導致24萬餘人遇難就是最好的明證。

判定方法

監測儀每小時傳回一個信息監測儀每小時傳回一個信息

1、必須有20年以上的地面氣象觀測記錄月報資料做為工作的基礎條件。

2、必須進行歷年同日地面氣象同一要素的每年同時性對比。

3、鑒於地球每年圍繞太陽在黃道軌道上攻轉一周,故作為一級近似,可以認為每年同一天地球繞日公轉所占據的荒島軌道上的位置(即在黃道軌道上的日地距離)和地球在每年同一天所接受的太陽光熱輻射量是幾乎相同的,因此把歷年同日地面氣象要素觀測資料進行歷史同時性比較,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排除掉(地球繞日公轉所致)年變化的影響。

4、必須及時掌握所研究地區地面氣象觀測記錄的歷年同日資料才能進行比較。

5、在確保資料可靠、異常落實這一前提條件下,氣象要素五項指標異常的判定方法是:從第一項指標出現異常(即達到歷年同日極端值)之日起,到五項指標都相繼出現異常止,到發生Ms��5.0級地震,整個過程歷時不得超過30天。

6、若五項指標異常從出現到完成本身已超過30天,則超過30天的五項指標異常應當堅決予以作廢,而不能勉強算做“短期氣象要素五項指標異常”。

7、顯然,五項指標異常從出現到完成本身所占用的時間越長,則實際上用於短期臨震預報和預防地震所用的時間越短。也就是說,若五項指標異常從出現到完成本身已占用了25天時間,則實際上用於短期臨震時間預報的有效期只有最後5天的衝刺時間,因此必須當機立斷;但當超過第6天時,如尚未發生Ms��5.0級地震,則將被判定為一次虛報。

8、須知:五項指標異常突破天數(即異常個數)越長,則此項異常越可靠,其後對應的地震震級越大。在五項指標中,權重是不相等的。首先,以日平均氣壓達到歷年同日平均氣壓的最低值這項異常指標的權重為最大。

相關震例

(1)1966年3月8日05時29分河北邢台Ms6.8級地震(據河北省邢台震中區資料);
(2)1966年3月22日16時19分河北邢台Ms7.2級地震(據河北省邢台震中區資料);
(3)1967年3月27日16時58分河北河間裡坦Ms6.3級地震(據河北省河間震中區資料);
(4)1969年7月18日13時25分渤海Ms7.4級地震(據山東省濟南資料);
(5)1973年12月31日19時01分河北河間裡坦Ms5.3級地震(據北京市資料);
(6)1974年4月22日08時29分江蘇溧陽Ms6.8級地震(據江蘇溧陽震中區資料);
(7)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遼寧海城Ms7.3級地震(據遼寧省營口市資料);
(8)1976年4月6日00時54分內蒙古和林格爾Ms6.3級地震(據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震中區資料);
(9)1976年7月28日03時42分河北唐山Ms7.8級地震(據北京市資料);
(10)1976年11月15日21時53分天津寧河Ms6.9級地震(據北京市資料);
(11)1979年3月2日15時18分安徽固鎮Ms5.0級地震(據安徽宿縣地區資料);
(12)1979年7月9日18時57分江蘇溧陽Ms6.0級地震(據江蘇省南京資料);

案例分析

指對10日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指對10日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一是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7.3級地震。
此次地震做了很好的預測工作。臨震前,遼寧省地震辦公室和瀋陽地震大隊他們的工作非常好,他們抓得很好,把地震短臨預測和預防工作做得很好。當然也包括有前震,有小震鬧,也包括有一些其他的觀測的異常,包括當時有的地殼形變,水準的異常,地磁的異常,還有土地電、土應力和巨觀異常。海城地震是取得了很好的預測預防效果的大地震,轟動了全世界。美國地質勘探局地震學家露西爾•瓊斯也指出,歷史上迄今最準確的一次強震臨震預報是1975年中國遼寧海城地震。也正是這次成功預測,從此奠定了中國臨震預報的世界領先地位。
二是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7.8級大地震。
2006年07月31日,在回顧反思唐山大地震三十年,回答搜狐網友時,耿慶國先生對唐山大地震的臨震情況至今依然堅持如下看法,也著重提出一些值得關注的事實:“海城7.3級大震發生後,華北地區大震的危險性並沒有過去,1975—1976年仍須密切注視河北、山西、內蒙古南部及寧夏東部地區的大地震動向,要時刻警惕可能出現波及北京、天津、石家莊、太原或包頭的震級為6級以上、甚至7級以上強震的危險性。特別值得注意的地區是“第一、張家口、唐山、滄州、邯鄲、介休、大同、張家口這一地區;第二,包頭、五原、磴口;第三,銀川、固原。

唐山大地震臨震前,唐山的老百姓,甚至包括北京、天津的老百姓都感到很悶熱。1976年6月29日至7月5日,五項指標中,日降水量、日平均氣溫、日最高氣溫、日最低氣溫均突破了歷年同日的極值,只差一個平均氣壓沒有突破了。根據震例總結,我認為可能要有地震。北京地震隊1970年成立,到1979年後,合併到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十年間北京地震隊調子最尖銳的一個簡報就只有這么一份。當時‘七大異常’,包括華祥文,她是搞地震活動性研究的,她根據地震活動性的分析,提出了很好的預測,擔心還有大的地震,還強調唐山灤縣這個地區。還有李宣瑚,他是用地下水氡含量異常來預測,感到有情況。陳克中,還有劉慧林,他們發現大灰廠地形變異常。另外地電,趙廣全,他覺得異常是很大的。他談到有7級的地震。還有研究地磁的一些有關專家提出來,地磁有異常,還有地下水位異常。這就是剛才我說的‘七大異常’。”“地形變、水氡、地電地磁、地下水位、地震活動性和氣象異常。都是七個方面的前兆異常。這表明唐山大震前,雖然沒有前震,但前兆異常是十分明顯的。”

專家耿慶國先生說:說老實話,在當時的情況下,對京津唐張地區打一個招呼,報一個5—6級地震,是應該能做到的。我一再講,我們沒有水平報出1976年7月28日幾時幾分,但我們有水平報7月底8月初這段時間。因為我的五項指標管30天,7月24日北京隊內部會商的時候,張閔厚他做的地磁K指數異常,他就講了,1976年7月26日正負2天將在京、津、懷來、唐、渤、張地區發生4級以上地震,外圍震級更大。我當時說你要把震級提到5級以上,我就報,包括北京、保定在內的京津唐張地區有六級以上地震。我們沒有水平報唐山丰南這個具體地點,但是我們有水平報京津唐渤張這個地區。因為地震這么大,7級以上地震,它的烈度6度區很大。我們沒有水平報7.8級這個震級,但我們有水平根據資料報震級可以達到5級或6級以上。

專家耿慶國先生說:我的老師傅承義先生是地震資深專家。在1984年2月,他審查我《中國旱震關係研究》這本書的時候,談到唐山地震,我的老師講了,唐山地震看來只是前震不明顯,前兆還是十分明顯的。第二句話,根據當時的情況,打一個五、六級地震的招呼,減輕人員傷亡是能夠辦到的。我們這裡大篇幅援引耿慶國先生原話,不是為了證明耿慶國先生的事後諸葛亮。從耿慶國先生的說法中,我們還是可以發現,唐山大地震並非空穴來風,有這么多的前兆和指標,只可惜智見未能發揮作用。終致災難發生。這也是為了證明其關於當時唐山大地震的預測還是有其自己及其同仁的獨特觀察、看法和理解的。我們不要死套臨震預報的三個要素(震級、時間和地點)一個不錯。對於一個世界科學難題,我們能夠達到一些預測指標就已經相當不錯了。問題只是在於,在如此多地震專家同仁提出嚴重警示之前,我們對此持有什麼樣的心態,是確信其有,還是相信其無?
三是新近發生的5•12汶川8.0級大地震
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我們的主流媒體和主流觀點,以及相關機構和主管機關基本上對地震發生的前兆沒有給予任何、至少是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然而,這並不等於,汶川大地震就沒有任何資料說明或者預示其發生的可能性。恰恰相反,我們有相當的資料可以證明其存在著一些值得關注的跡象。

資料佐證

四川省地震局副局長鄧昌文今日在接受中外媒體集體採訪時表示,此次汶川大地震前未能作出臨震預報。四川省地震局副局長鄧昌文今日在接受中外媒體集體採訪時表示,此次汶川大地震前未能作出臨震預報。

資料一:陳學忠先生2002年就提出2003年以後要警惕四川地區發生地震
陳學忠在《四川地區7級以上地震危險性分析》(原載《國際地震動態》2002年第12期)一文提出要警惕四川近年來發生地震。文章指出,“自1900年以來,四川地區7級以上地震平均時間間隔為11年,最長為19年,最短為3年。自1900年以來四川地區發生的7次7級以上地震之前1~3年中國大陸地區都發生過717級以上的巨大地震。從1976年以來四川地區已經26年沒有發生7級以上地震,遠遠超出平均時間間隔。在這種背景下,2001年11月14日在青海-新疆交界發生了8.1級巨大地震,很可能指示在未來1~2年內,四川地區將發生7級以上地震。從2003年起就應該警惕四川地區發生7級以上地震的可能!”“如果發生,要注意每年的3、4月和8、9月。”
資料二:美國《國家地理》:科學家一年前就已經發出地震預警!
在2007年7月中期的《地殼》雜誌中,中國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們寫道:“斷層的長度已經足以引發一次強烈的撼動地面的地震,它的潛力將成為爆發區域性地震的來源。”“我們已經明確的標示出了這些活躍斷層的潛力,”“但這個信息事實上被鎖進了一份學術期刊。”“我們的證據顯示從12000至13000年前開始,北川就始終伴隨著使地表斷裂的地震。”“根本上說,(2008年)地震的原因是印度和亞洲地殼板塊持續且不可阻擋的碰撞,其速率約為一年20-22毫米。”“這次地震是西藏的山區向東邊成都平原移動。”隨著西藏高原北移,“西藏的中部地區正在塌陷,就像乳酪剛從烤箱中拿出來放到冷空氣中一樣。”而且,隨著印度板塊持續撞向西藏,“它正在製造新的斷層”,同時也意味著新的危險。
資料三:聯合早報報導:蟾蜍大遷徙,官方漠視預兆
香港明報報導,四川阿壩州汶川縣昨日發生地震前,四川先後發生過兩次“地震疑雲”。汶川附近的綿竹市西南鎮檀木村上周五(5月9日)出現蟾蜍大規模遷徙的異象,引起民眾的猜疑和驚慌,認為是“天災預兆”,但當地政府當時安撫民眾指蟾蜍只是正常遷徙。5月3日阿壩州當局還專門闢謠,指阿壩州坊間流傳的“將要發生大地震”是誤傳。
地震預警官指謠傳
而早在5月7日,內地網際網路上亦有自稱地質專家的網民準確預測昨日(5月12日)內地會有大地震,全國都會有震感。在內地搜房網的討論區上,早在上周三(5月7日)就有一名自稱是地質學家的網民發表文章,稱根據掌握的資料及與國外同行的交流,預測2008年5月12日中國將發生地震,“大致位置會在四川和湖北中部,可能整箇中國都有震感”。文中說,由於沒有確實證據,此預測不能在官方傳媒發布,但因他是武漢人,預測震央距武漢不遠,所以發表文章提醒老鄉。此文貼出後曾被譏為“唯恐天下不亂”的造謠帖,但昨天被內地網民驚為“神人”,不少人埋怨當局忽視民間的預警。至昨晚,該文已被人從網際網路上剷除。
資料四:地震預報專家欲哭無淚:今天的強震有人預報
據李世輝先生披露,耿慶國先生曾於2006年根據旱震關係,預報近年阿壩地區將發生7級以上地震。2008年4月26日和27日在地球物會下屬的“天災預測委員會”經集體討論,作出“在一年內(2008.5-2009.4)仍應注意蘭州以南,川、甘、青交界附近可能發生6-7級地震”的預報(文字報告已報中國地震局等,4月30日密件發出),而且,耿慶國先生根據強磁暴組合,明確提出“阿壩地區7級以上地震的危險點在5月8日(前後10天以內)”(以上地震預報三要素:震級、地點、時間均已明確)。作出這一預測的中國“非主流地震家”有耿慶國先生、汪成民、任振球、王迪興、李世輝等。
以上資料都從某一個方面說明了汶川地震發生的可能性。陳學忠先生的文章告訴我們要警惕2003年以後四川7級以上的地震,且可能會發生在3、4月間;美國科學家在一年前的警示,則告訴我們要注意2008年北川地區發生地震的可能性;最早報導蟾蜍遷徙的《華西都市報》提出村民的擔心,動物反常是否預示著天災,則被香港、新加坡等海外媒體廣泛關注。實際上,震前動物行為異常是重要的巨觀異常之一。不是說一定會發生地震,而是可以作為參數來加以考慮。在發表5•12地震的神人地質學者的驚人預測,則提供了另一種民間預測的聲音。“天災預測委員會”的報告,中國地震局是否收到?耿慶國先生等老專家的精確預測為何置若罔聞?為何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至今,我們看到的都是中國地震局多次強調其沒有收到任何臨震預報。到底應該對此做何解釋?
如果我們將這些信息綜合起來,我們會發現,此次汶川大地震不是沒有前兆。國內外的學者都對此提出了不同的警告。既有時間段的,也有相對具體時間的。只可惜,我們重視不夠,我們未能防患於未然。特別是,耿慶國先生等資深學者對地震的發生把握得還是相對較為準確。這說明,我們的臨震預報還是具有可能性的。當然,也說明,我們對地震發生的警惕性尚不夠。我們給人民打招呼的意識也“年久失修”。如果我們能夠堅持前述的有震推定的原則,我們就會時刻關注著各種關於地震預報的意見和觀點。多方求證,實地觀察,綜合分析,將國內外的科學研究與實地觀察結果有機結合起來。最終做出一個儘可能科學的臨震預報。

所反映出的問題

加強災害預測研究把損失降至最小加強災害預測研究把損失降至最小

一、 臨震預報的表面問題:學派門戶森嚴,非主流學者沒有話語權
當今中國的學術界,門戶等級森嚴,派別勢力嚴重。非我族類,其心必衣。同為學者,同為一個領域的專家,也就勢必水火不相容。有些人土霸王思想嚴重,一山不容二虎。倘有不聽話者,掃地打發出門。在一次次排擠打壓之後,學術界最後就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勢力群體和利益集團。而且這些人逐漸壟斷了學術話語霸權,搖身一變成了“意見領袖”、“英明決策”的化身。在科學領域,諸如地震學這樣的學科,一旦形成這種格局,其後果不堪構想。其典型表現就是,非主流的觀點和邊緣的聲音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建國以來,地震科學的研究似乎有這樣的傳統。在耿慶國先生看來,“我們國家老科學家裡面,能在地震預測第一線率領我們衝鋒陷陣的,一個是李四光,地質部的專家,一個是翁文波,石油部的專家,他們兩個人都是資深的學部委員,也就是資深院士。但是他們是親自帶頭搞地震預測的。”“翁文波院士搞的是信息預測,是和傳統的統計預測不一樣的。翁文波的信息預測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這是我們國家自主創新的成果,但是現在仍得不到重視,這很奇怪,成為非主流派。”

而且,權力主導學術,學術屈服於權力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就唐山大地震而言,耿慶國先生亦有同感。“我至今仍認為,如果在北京地震隊震情告急期間,從7月14—26日這12天裡,如果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他們用自己手中的權力開一個京津唐張地區的震情會商會,把北京地震隊、天津地震隊、唐山、河北地震局都找來談一下,說不定一碰頭,情況就會好一些,對監測預報工作有利。”

其實,當耿慶國先生說出這些的時候,無不包含著對我們當下學界的憂思,以及對個人身世的憂慮。現年67歲的耿慶國先生又何嘗不是非主流派呢?地震科學尤其如此,因為其一不小心將導致的是數以萬人的性命從此消逝,數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成就一夜垮台,所有的一切都將將毀於一旦。這次汶川大地震我們已經見證了,而且是痛心地見證了。因而,科學準確地預測,做好地震的預防工作也就顯得格外重要。

學術研究應該儘量少些派別之間,多些寬容與求同存異。每個人的眼光不同,視角不同,立足點不同,關注的重心不同,應該互相敬重,互相交流,形成合力,攻克難關。比如,合力攻克臨震預報的難題問題。因為其換來的不只是學者個人的研究成果的積累、科學理論的建立,學理模型的創見,最重要的是,它會關係到最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人民的生命保全問題,人類的存在與否問題。
二、 臨震預報的深層次問題:科學研究缺乏自主創新機制
中國的地震研究可以在利用我們的悠久資料的基礎之上,結合西方最新的科研成果,逐步摸索出我們的自主創新。我們應該逐步走出一條屬於我們自己的路。何況我們已經具備一些良好的基礎。“我們有3000年的史料可以研究,我們的國土非常遼闊,版塊內部的地震也是很獨特的環境,關鍵就是要搞自主創新,而且是中國的原始創新。不要老跟著外國人跑,外國人沒搞中國人就不能搞,這種標準是不行的。”我們不能亦步亦趨。其實中國地震學搞好了,也完全可以引領世界地震學的發展。這就是說,地震學研究也應該有中國特色。而且也已經有一些中國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特色。正如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力學所研究員鄧乃恭先生所指出的,“中國在地震預報方面是走在前列的,而且有相當成功的先例。中國預報地震的方法很多,包括地球物理方法:地震發生前,地磁場、重力場等可能會發生改變;還能通過地應力和地形變來探測,也包括對地下水所含氡氣的含量以及關於動物異常行為的研究”。
任何科學研究應該多元並存,共同發展。地震研究概莫能外。而目前的現狀恰是,“黨中央胡總書記號召我們自主創新,但我們在地震預測方面的一些自主創新方法,唐山地震後至今仍得不到支持。”這樣的格局應該徹底打破。要打破地震研究的派別門閥,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地震科學的自主研究確實需要多方支持,而且是實實在在的支持。僅僅有國家領導人的空頭支票、卻無力踐行、無法踐行。確實值得我們反思。
耿慶國先生至今尚有一些美好的願望:“希望國家對防震減災要加大投入,要特別鼓勵和支持自主創新預測方法研究,要對綜合交叉學科的群體科學家正在從事的巨災和災害鏈研究給與切實的支持,以造福於祖國和人民。”“我們覺得,人民的安危重於泰山,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我們要很好的把臨震預報搞好。特別希望能夠在臨震預報方法的自主創新方面得到有關方面的認真支持和落實。”如此有良知、有責任感的地震學者,這樣的要求並不過分。這既體現了學者的學術自覺與學術良知,又體現了學者對人民、對國家高度負責的憂患意識。我們國家、社會理當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研究條件和研究環境。關於如何發揮科學的社會作用,已故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倫敦大學教授J.D.貝爾納指出了其問題,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議。“由於科學日益成為國家正常行使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部分,科學家的獨立和批判的態度減弱了。”因而,科學家更多的會考慮問題,比如政治穩定問題,而不是科學自己的研究和創新問題。恐怕當今中國的地震科學尤其如此。更要命的在於,“由於科學家人數越來越多,大多數人也越來越明白,他們在這方面的希望是極小的。於是他們就傾向於同行政人員和職員一起,更加集中力量來改善自己的實際境遇。”這是我們“科學家”的悲哀還是科學的悲哀,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要充分發揮科學的作用,至少需要做到兩點。其一,需要改變科學研究所處的環境。包括環境、政治環境、社會環境與科研環境。“要想使科學組織發揮好應有的作用,就需要對社會的、經濟的和政治組織進行適當的改革。如果沒有這些改革,即便能在科學上做一些小小的改進、糾正某些弊端,也不能使目前的效率低下的、浪費的和令人沮喪的制度產生根本的變化。”由此可見,一個良好的科研環境何其重要!其二,還需要科學家自己的積極爭取。具體來說,如何使國家較好地扶植科學呢?“只能通過有政治覺悟的科學家的個人合作並且通過他們同進步的政治力量的聯合,才能使這種情況發生。要做到這一點將是困難的,因為這需要政治運動的領導人和民眾都能真正理解科學的重要性以及它的需要。”(貝爾納,1982:513-541)這就是說,我們要去開啟政治家的明智,開啟廣大民眾的明智。

這些任務都落在科學家身上。既要搞好研究,又要開啟這么多人的明智。這也就注定了有偉大抱負的科學家勢必勞苦不堪。能隨心所願者,皆屬大幸。貝爾納的這些建議對於當下中國來說,尤其切中問題的要害。改革開放以來,一切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旗之下,我們放鬆了對大自然、對各種自然災害的警惕。於是,一旦大自然張開她的巨口,與我們不和諧、甚至要吞噬我們之時,我們如此被動、如此束手無策、茫茫然不知所措。如此看來,中國的科學研究,尤其是缺乏相應機制與制度環境的自主性研究,其前路依然任重道遠。

應急準備要點

逃生演練逃生演練

在已發布破壞性地震臨震預報的地區,應按照政府公告要求,做好以下10個方面的應急工作:
1、備好臨震急用物品:檢查前面準備的食品、水、藥品和日用品,放到一個結實方便提攜的“地震包”中,以供隨時帶走備用。
2、建立臨震避難場所:可臨時搭建防震、防火、防寒、防雨的防震棚。各種帳篷、農村儲糧的小圓倉等都是很好的抗震房。
3、劃定疏散場所,轉運危險物品:城市人口密集,人員避震和疏散比較困難,為確保震時人員安全,震前要按街、區分布,就近劃定民眾避震疏散路線和場所。震前要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資及時轉運到城外存放。
4、設定傷員急救中心:在城內抗震能力強或空曠開闊的場所,或在城外設定急救中心,備好床位、醫療器械、照明設備和藥品等。
5、暫停公共活動:得到正式臨震預報通知後,各種公共場所應暫停活動,觀眾或顧客要有秩序地撤離;中國小可臨時在室外上課;車站、碼頭可在露天候車。
6、組織人員撤離並轉移重要財產:如果得到正式的臨震警報或通知,基層政府和單位要迅速而有秩序地動員和組織民眾撤離房屋。正在治療的重病號要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對少數思想麻痹的人,也要動員其到安全區。農村的大牲畜、拖拉機等生產物資,臨震前要妥善轉移到安全地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車輛要開出車庫,停在空曠地方,以便在抗震救災中發揮作用。
7、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城市發生地震可能出現嚴重的次生災害,對化工廠、煤氣廠等易發生地震次生災害的單位,特別要加強監測和管理,設專人晝夜值班。
8、確保機要部門的安全:城市內各種機要部門和銀行較多,地震時要加強安全保衛,防止資產損失和機密泄漏。消防部門的車輛必須出庫,消防人員要整裝待發,以便及時撲滅火災,減少經濟損失。
9、組織搶險隊伍,合理安排生產:臨震前,各級政府要就地組織好搶險救災隊伍(救人、醫療、滅火、供水、供電、通信等)。必要時,某些工廠應在防震指揮部的統一指令下暫停生產或低負荷運行。
10、做好家庭防震準備:在已發布地震預報地區的居民須做好家庭防震準備,制訂一個家庭防震計畫,檢查並及時消除家裡不利防震的隱患。
①檢查和加固住房:對不利於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離。對於笨重的房屋裝飾物如女兒牆、高門臉等應拆掉。
②合理放置家具、物品:固定好高大家具,防止傾倒砸人,牢固的家具下層要騰空,以備震時藏身;家具物品擺放做到“重在下,輕在上”,牆上的懸掛物要取下來成固定位,防止掉下來傷人;清理好雜物,讓門口、樓道暢通;陽台護牆要清理,拿掉花盆、雜物;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③準備好必要的防震物品:準備一個包括食品、、應急燈、簡單藥品繩索、收音機等在內的家庭防震包,放在便於取到處。
④選擇避險避難場所:選好家裡適合避震的地方和撤離通道,並在住家附近地區選好避難場所。
⑤進行家庭防震演練:進行緊急撤離與疏散練習以及“一分鐘緊急避險”練習等。

相關建議

臨震預報臨震預報

(1)充分使用全國260個氣象台站觀測資料,運用氣象要素五項指標異常方法,對Ms��5.0級地震進行短臨前兆的日常監測。這是少花錢、成效大的方法。

(2)以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及各省市地震台網中心為依託廣泛發動中學生、老年人和社會各方面站崗執勤人員,用上網的辦法,廣泛收集各種巨觀異常現象和自然變異現象,日積月累、持之以恆,作為提供臨震巨觀異常並開展動態監視分析研究的信息歸口。對提供重大臨震巨觀前兆異常者,事後給予重獎。

(3)必須認真求實地總結海城大地震成功預測、預報、預防的寶貴經驗。必須認真吸取唐山大地震臨震預報功虧一簣的血寫的教訓。必須對人民、對歷史講真話。學習了耿慶國短期臨震氣象要素五項指標異常判定預測方法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震局葉民權採用這種方法對1986年4月26日發生在新疆阿圖什縣Ms5.6級地震作出成果的預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出版了《天地生綜合研究》論文集,發表了會議期間交流的論文。論文集264��266頁發表葉民權《短期臨震氣象要素五項指標異常對1986年新疆阿圖什縣Ms5.6級地震的預報》:

1986年4月26日台北時間00點12分在新疆阿圖什縣發生了一次Ms=5.6級地震,震中位置40.2��N,77.3��E,是繼1985年烏恰7.4級地震以來新疆第一次Ms>5.5級的地震。筆者根據耿慶國提出的短期氣象要素五項指標異常的方法,在4月24日例行會商會上曾作臨震預報是:4月24日��29日將在烏恰地區發生Ms��5.5級地震。後來地震發生的實際時間、震級是對的,地點在離烏恰150公里的阿圖什縣內的哈爾峻。

這個成果的預測震例非常有意義,說明其他地震預測工作者採用耿慶國詳細總結介紹的方法,也能夠成功地預測地震,同時印證了耿慶國短期臨震氣象要素五項指標異常預測方法的科學性。

對於中國以及世界地震學與地震預測科學做出的世界意義的重大貢獻的耿慶國教授,從1976年唐山地震以來,一直到31年後的今天,他的“旱震關係研究”的進一步研究,他據此提出來的地震中期預測方法的實踐套用與進一步推廣,以及耿慶國1975年5月提出來的短期氣象要素五項指標異常前兆研究成果,不僅始終得不到中國地震局領導與“專家集體”的任何實質性的支持與推廣,反而被越來越“邊緣化”、排斥與忘卻。

相關新聞

臨震預報臨震預報

中國力爭在2020年做出具有減災實效的臨震預報
國務院近日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意見提出,中國將紮實做好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力爭到2020年做出有減災實效的短期預報或臨震預報。

意見提出,到2015年,基本形成多學科、多手段的覆蓋中國大陸及海域的綜合觀測系統,人口稠密和經濟發達地區能夠監測2.0級以上地震,其他地區能夠監測3.0級以上地震;在人口稠密和經濟發達地區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報網,20分鐘內完成地震烈度速報;地震預測預報能力不斷提高,對防震減災貢獻率進一步提升。

同時,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設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擴建工程全部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建立比較完善的抗震救援隊伍體系,破壞性地震發生後,2小時內救援隊伍能趕赴災區開展救援,24小時內受災民眾基本生活得到安置;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社會公眾基本掌握防震減災知識和應急避險技能。

意見明確,到2020年,建成覆蓋中國大陸及海域的立體地震監測網路和較為完善的預警系統,地震監測能力、速報能力、預測預警能力顯著增強,力爭做出有減災實效的短期預報或臨震預報。城鄉建築、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能抗禦相當於當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建成完備的地震應急救援體系和救助保障體系;地震科技基本達到已開發國家同期水平。

生活中的自然現象

人的意識也是以自然方式發生的物質世界。人和人的意識是自然界發展的最高產物。物質世界具有系統性、複雜性和無窮多樣性。它既包括人類已知的、也包括人類未知的物質世界。讓我們一起走進自然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