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監測預報

地震監測預報

地震監測預報是根據地震地質、地震活動性、地震前兆異常和環境因素等多種手段的研究與前兆信息監測所進行的現代減災科學。地震預報必須同時包括時間、地點和強度,由於地震情況複雜,有些地震能預報,有些則無法預報,現在全球預報地震的準確率只有20%多。

(圖)溫家寶進一步加強地震監測預報工作溫家寶進一步加強地震監測預報工作

現狀簡介

地震預測預報是全球性科學難題之一,至今仍處於探索階段,目前的地震預報,無論是成功或是失敗,都是探索過程中的試驗性預報。中國的地震預報由於國家的重視和明確的任務性,經過長期的努力,無論是中期預報,或是短期預報,或是震後判定,都有一定進展,已居於世界先進行列。中國目前的地震預報水平和狀況,大體可以這樣概括:對地震孕育發生的原理、規律有所認識,但還沒有完全認識;能對某些類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預報,但還不能預報所有的地震;作出的較大時間尺度的中長期預報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臨預報的成功機率還相對較低。

面臨問題

地震預報的艱巨性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首先,震源情況無法直接探測。地震大多發生在15公里左右的地殼中。在近代科學發展的今天,雖然藉助於天文望遠鏡,人類的目光已經達到數百億光年之外的遙遠天體,但對於地殼,就是套用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花費巨額的資金和力量,目前其最大鑽探深度也僅12公里。因此,人們無法直接探測震源情況,只能通過在地殼表層布設測震、地殼形變、地下水位、水化學、地磁、地電、重力、地應力、動物巨觀等觀測手段,間接探測地殼深處的變化情況。

其次,地震孕育的複雜性。通過專家多年的研究,現在逐漸認識到地震孕育、發生、發展的過程十分複雜。在不同的地理構造環境、不同的時間階段,不同震級的地震都顯示出相當複雜的孕育過程。

再次,地震預報實踐機會少。具有破壞性的7級以上的地震,雖然全球每年平均發生10多次,但大部分發生在海溝或人煙稀少的地區,而在有稠密觀測台網的地區卻發生得比較少。大陸地區強烈地震在同一區域重複發生的周期往往在百年或千年以上。因此,人們從事地震預報的實踐機會較少。

地震前兆

1、地震的巨觀前兆
(1)地下水異常:中國農村大都以河水和井水作生活和牲畜用水,故而對地下水的水位與水質變化十分敏感,許多事實證明,地下水對地震十分敏感。經反覆驗證,現將其總結為震前地下水巨觀異常歌謠:
井水是個寶,前兆來得早;天雨泉水渾,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氣泡;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
天變雨要到,水變地要鬧;建立觀測網,異常快報告。

(2)動物異常:據調查,震前有異常反應的動物達130多種,有低等動物,也有高等動物,有地上走的,也有天上飛的、水裡游的。穴居動物如蛇和鼠都比地面活動動物的感覺靈敏,小動物比大牲畜靈敏。人們經過總結,將動物異常歸納成動物異常歌:
震前動物有前兆,群測群防很重要;
牛羊騾馬不進圈,豬不吃食狗亂叫。
鴨不下水岸上鬧,雞飛上樹高聲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貓銜著小貓跑。
兔子豎耳蹦又撞,魚躍水面惶惶跳。
密蜂群遷鬧轟轟,鴿子驚飛不回巢。
家家戶戶都觀察,綜合異常作預報。

3、地震的微觀前兆
地震前,人們不能直接感覺到但能被儀器記錄到的與地震有關的地球物理場的變化,稱地震微觀前兆。微觀前兆的表現有:地殼形變、地面傾斜、海平面升降、地下水化學成分變化、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以及地應力、地磁、地電、地溫、重力等變化。在這些前兆中,地應力異常是最直接和本質的前兆。岩層中地應力大量集中,使那裡的電磁場變化,使地殼發生變形。地殼形變又是地下水情況變化的重要原因。微觀前兆出現時間早,過程長,是更為準確的前兆信息,是地震預報的基礎。

相關法規

第九條 國家加強地震監測預報工作,鼓勵、扶持地震監測預報的科學技術研究,逐步提高地震監測預報水平。

第十條 國務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全國地震監測預報方案,並組織實施。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根據全國地震監測預報方案,負責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地震監測預報方案,並組織實施。

第十一條 國務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地震活動趨勢,提出確定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意見,報國務院批准。

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加強地震監測工作,制定短期與臨震預報方案,建立震情跟蹤會商制度,提高地震監測預報能力。

第十二條 國務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加強對地震活動與地震前兆的信息檢測、傳遞、分析、處理和對可能發生地震的地點、時間和震級的預測。

第十三條 國家對地震監測台網的建設,實行統一規劃,分級、分類管理。

全國地震監測台網,由國家地震監測基本台網、省級地震監測台網和市、縣地震監測台網組成,其建設所需投資,按照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由中央和地方財政承擔為本單位服務的地震監測台網,由有關單位投資建設和管理,並接受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的指導。

第十四條 國家依法保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危害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地震觀測環境應當按照地震監測設施周圍不能有影響其工作效能的干擾源的要求劃定保護範圍。

本法所稱地震監測設施,是指地震監測台網的監測設施、設備、儀器和其他依照國務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設立的地震監測設施、設備、儀器。

第十五條 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應當避免對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造成危害;確實無法避免造成危害的,建設單位應當事先徵得國務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的同意,並按照國務院的規定採取相應的措施後,方可建設。

第十六條 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

地震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程式發布。任何單位或者從事地震工作的專業人員關於短期地震預測或者臨震預測的意見,應當報國務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按照前款規定處理,不得擅自向社會擴散。

重大意義

準確地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做好地震短臨預報,是減輕地震災害最經濟的方法,也是全世界地震學家所孜孜以求和奮鬥的目標。如l975年發生在海城7.3級的地震前作出了中期和準確的短臨預報,使震區能及時地進行地震應急措施,及時地疏導民眾撤離房屋,從而減少幾萬人的傷亡和40多億元的經濟損失。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頒布的《發布地震預報的規定》,明確規定地震預報由省級人民政府批准,並適時向社會發布,同時上報國務院。已發布地震中期預報的地區,無論已經發布或尚未發布短期或臨震預報,如果發現明顯臨震異常,情況緊急,當地市、縣人民政府可以發布48小時之內的臨震警報,並同時向上級報告,任何單位或個人都無權對外發布地震預報,無論任何部門和個人也無權以任何形式承擔和發布涉及他國的地震預報。從非正規途徑得到的地震預報訊息都是違反上述規定的,是誤傳或謠傳,切忌盲目信謠傳謠,或輕易採取不必要的行動。

發展現狀

1、中國地震監測預報的現狀
目前中國已經建成有人值守的國家地震台站 139個 ,區域地震台站276個,市縣級地震台站588個,遙測地震台站3O個(約400個子台).以上4類地震台站共有測震儀器824台套,地形變儀器492台套,地電儀器 159台套,重力儀 21台套.還建有 GPS基準站 27個,基本站56個,不定期觀測點 1000個;流動觀測場地 300多處,流動測線長 15萬 km;企業辦地震台851個,民眾業餘測報點 8000個.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建設,我國地震台網已初步形成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專業與群測、微觀與巨觀、固定與流動相結合的,同時用於地震監測預報與科學研究的,多方法、多手段的地震觀測網路系統。

中國地震監測預報在“邊監測、邊研究、邊預報”的思想指導下,初步形成了基於“以場究源、場源並舉”的地震預測研究思路 ,基於地震前兆監測基礎和震例經驗之上的長、中、短、臨漸進式預測工作體系和經驗性地震預報方法.同時,對地震預測理論和模型進行了積極探索,相繼建立了單個地震震源孕育、發生、發展的理論模型和成組強震孕育、發生的理論模型.目前,完成大陸強震機理與預測、華北地區大震震源區細結構探測等項 目,為進一步探索震源孕育過程和發展大陸強震預測理論提供了初步條件。

為了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中國的地震科學家在對地震孕育機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套用經驗性預報方法,取得了對海城7.3級、松潘7.4級、孟連7.3級以及雲南寧浪6.3級和岫巖5.4級等2O多個地震成功預報的實驗。在中長期地震預測的十年尺度強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判定、中期年度地震預測、以及短臨震情跟蹤判定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使中國在地震預報的實踐方面處於國際前沿。但是,多年的實踐證明,無論是在地震孕育機理的研究,還是在前兆複雜性的認識等方面,仍然與地震準確預測有較大差距,需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地震預報的新突破.

2、中國地震監測預報的水平
地震監測的目的,是實現有顯著影響和具有破壞性地震的速報,積累地震孕育過程中的地球介質及各種物理場變化的連續、完整和可靠的資料,為地震的預測預報和各項地震科學研究提供基礎數據。地震監測預報是減輕地震災害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次成功的地震預報可以大大減輕人員的傷亡和財產的損失。中國的地震預報由於國家的重視及其明確的任務性,經過一代人的努力,已經居於世界先進行列。在上一個地震活動期間,中國曾成功地對海城等幾次大震做出短臨預報而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作為唯一對地震做出過成功短臨預報的國家被載入史冊。但是,從世界範圍來說,地震預報仍處於探索階段,尚未從科學上真正地掌握地震的孕育過程及發生規律。目前的預報方法主要是根據多年積累的大量觀測資料和震例而做出的經驗性預報,因而這種預報不可避免地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3、開展地震預測預警工作
地震預測預警是減少地震災害損失和影響的重要手段,現代防震減災安全觀特彆強調要關注地震預測預警工作.首先,要關注震情監視工作.空間對地觀測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微電子技術的飛躍發展,為人們深入開展震情監視工作展示了更廣闊的前景。人們必須不斷吸收和引進高新技術,發展先進的震情監視手段和方法,更有效地監視地震動態.其次,要正確部署震情跟蹤工作。這是實現有減災實效地震預測的關鍵措施。必須通過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建立和更完善科學合理的震情跟蹤工作機制。進而,要抓好震情分析和判斷工作。這是實現地震預測的重要環節.通過改革震情會商制度,不斷發展震情分析判斷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實現地震預測由經驗預測向物理預測的轉變。最後,要抓好地震預警工作。考慮地震科學發展現狀,在 目前還無法做出地震準確預報的情況下,要改變傳統地震三要素預測觀念,應該提出先實現分區域的地震危險程度的機率預測,向社會公眾發出預警,增強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