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脫位

膝關節脫位

膝關節為屈戌關節,周圍有堅強的韌帶和肌肉附著,關節比較穩定。發病較少,多為青壯年,男性居多。膝關節骨性結構雖不穩定,但關節周圍和前節內有較堅強的韌帶和肌肉保護,故膝關節脫位較為少見。偶有脫位也是在強大的直接暴力撞擊脛骨上端或間接暴力使膝關節受鏇轉或過伸性損傷,致脛骨上端向後、向前兩側脫位。完全脫位時,不僅關節囊破裂,十字韌帶、內外側副韌帶、半月板以及周圍肌肉的撕裂;甚至合併脛骨棘、脛骨結節撕脫性骨折和股骨髁骨折。內側脫位嚴重者可發生腓總神經牽拉性損傷。嚴重後脫位者,可致膕動、靜脈破裂、栓塞、壓迫,引起肢體壞死和缺血性攣縮。

基本信息

簡介

膝關節為屈戌關節,周圍有堅強的韌帶和肌肉附著,關節比較穩定。發病較少,多為青壯年,男性居多。

【發病機制】

多為強大的暴力,經各個方向來的均可,作用於脛骨上端或股骨下端,同時使小腿鏇轉,因此脫位由於暴力方向不同,可有前脫位及後脫位或側方脫位,而以前脫位較多。脫位後使側副韌帶、交叉韌帶和髕韌帶均可損傷,並可能合併骨折、神經血管的損傷,使下肢麻痹感覺運動喪失,肢體缺血造成壞死。

【臨床表現】

膝關節外傷史,肢體有畸形、腫痛,活動受限,根據脫位方向,脛骨可向後向前和側方移位,因韌帶撕裂使關節不穩定並有反向活動。X線片檢查,就可知道脫位情況和是否並發骨折

【治療說明】

(一)單純脫位很易復位,牽引即可,復位後膝在屈曲10~15°功能位固定4~6周,去除石膏,進行功能鍛鍊,有時在復位後3~5天行關節腔積血抽吸,在固定期間練習股四頭肌收縮以防止肌萎縮,1月後帶石膏行走加強功能鍛鍊。若足背和脛後動脈搏動消失應在關節復位行血管探查,若有栓塞去除,血管撕脫進行吻合,若不能對接,可取大隱靜脈移植。
(二)韌帶斷裂、關節不穩者可在傷後3月進行修補,取半腱肌肌腱,闊筋膜等自體材料。
(三)傷後關節酸痛活動受限,年青人、體力勞動者可採用膝關節固定術。
(四)對年老者可作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檢查

影像學檢查:標準的正、側位X線平片,有助於診斷及鑑別診斷,若需進一步明確韌帶損傷情況,可藉助於MRI檢查;CT掃描則有助於對骨折情況的判定。

診斷

1.外傷史多有典型的外傷史,應詳細詢問,以求判定與推測傷情及韌帶受累時的損傷情況等。
2.臨床表現主要為膝關節腫脹及疼痛,如有脫位所形成的畸形,則更易診斷。應注意是否合併神經血管損傷。局麻下膝關節內外側加壓試驗及前後抽屜試驗等均有助於明確診斷、分類及治療方法選擇等。

治療

膝關節脫位後常可用手法閉合復位取得滿意的整復。對關節內的血腫應以無菌操作給予吸出。然後,用大腿石膏固定於膝關節屈曲15°~20°這是一種臨時的良好的治療措施,因可避免膝關節不再受到其他的損傷。大腿石膏臨時固定5-7天。在這段時間內,可精心挑選一個周到的合適的修復韌帶的手術方案。如像手法復位後膝關節不穩定,特別是膝關節向後外側脫位,若膝關節顯示整復後不穩定,則往往可能是有其他組織嵌入在關節中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