脹果甘草

脹果甘草

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in),別名:歐甘草。被子植物,豆科,多年生草本,高30-80cm,葉面綠色,光亮。邊緣起伏。總狀花序腋生,較鬆散,花紫色。莢果紫紅色,長橢圓形,飽滿。發布於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生於鹽漬化砂地。

基本信息

形態

脹果甘草脹果甘草資料圖片
脹果甘草是多年生草本根櫱型植物。高50~80厘米,根皮紅褐色,具鱗片。莖直立,常局部被微柔毛或幾無毛,有黃褐色腺點。羽狀單數複葉,長10~16厘米;小葉3~5個,卵形、狹卵形或長圓形,長1.5~5厘米,寬0.6~2.8厘米,頂端急尖或鈍,邊緣微反卷,波浪狀。總狀花序與葉約等長;花小,長6~8毫米,排列疏鬆;苞葉卵狀披針形,紅褐色,被疏柔毛;花萼長3~4毫米,萼齒披針形或狹長三角狀披針形;花冠蝶形,紫紅色或下部白色。莢果長圓形,短,直立,膨脹,光滑或具腺毛,果皮革質,堅硬,種子3~5粒,腎形,褐色。細胞染色體:22=16。

分布

脹果甘草在中國的分布主要在新疆南疆,東線可達甘肅河西走廊,再往東很少。北疆大部分地區年均溫度低,濕度大,缺少脹果甘草所需要的乾燥度和光熱,分布極少。

生態要求

年太陽總輻射量140卡卡/厘米2以上,年日照時數2800小時以上,年平均溫度10-12℃,≥10年積溫3500-4000℃,無霜期180 天以上,降水量150毫米以下;土壤條件除基本上與甘草相同外,在含鹽量較高的土壤中也能良好生長。土壤以棕鈣土、灰色草甸土和灰棕漠上、草甸蓋上為主。在含鹽量較高的土壤中也能良好生長。

特性

脹果甘草野外生長的脹果甘草
根系由主根、水平根和垂向根三部分構成。主根粗壯,直徑達3厘米或更粗;表皮紅褐色,橫切面淡黃色。主根上端每年生出新枝,形成株叢。主根通常在約30厘米處開始長出水平支根,但隨土壤水分鹽分、質地不同而有變化,鹽土上發生部位較深,約50厘米;極度乾旱的沙丘低地甚至約1米左右。水平支根直徑1.5~2厘米。水平根可出現多層,長度1.5~2米或更長。壯年植株的水平根具有較多的休眠芽眼,發育成新的地上枝條;多數休眠芽發育為垂向根,較細,向下生長達50厘米。整個根系一般可深達1.5米或更深。分布區屬暖溫帶氣候,春季氣溫上升較早,3月中旬萌發新枝,條件適宜時,半個月內生長高度可達20~30厘米。5月中、下旬開花,花期6~7月,盛花期1個月左右。果期8~9月,9月果實成熟、開裂,種子落地。具有耐熱、耐旱、抗鹽的特性。分布的中心區,年均氣溫9~11℃,7月份平均溫度25~26℃,絕對最高溫度超過40℃。年降水量僅25~60毫米,年蒸發量高達3000毫米以上。脹果甘草有龐大的根系,能充分利用地下水,發育成為潛水超旱生的特殊生態類型,是甘草屬(Glycyrrhiza sp.)中之首。抗鹽性也較強。

脹果甘草廣泛發育在鹽化草甸和草甸土上,甚至可以在結皮鹽土上生長。地表鹽結殼的含鹽量最高可達40%~60%,0~30厘米土層內含鹽量也都在5%以上,鹽聚層以下含鹽量在2%以上,直到底土還有1%左右。大量資料證明,脹果甘草耐鹽最高極限為24.8%,最適為2%~3%,鹽分中以硫酸鹽為主。當土壤含氯鹽達0.85%時,生長受抑制,達到3%時逐漸死亡。脹果甘草隨地下水位、土壤含鹽和土壤質地的變化,可以與多種耐鹽植物組成不同的群落。在河旁階地砂質或砂壤質輕鹽化草甸土上,地下水深1~2米,因河水淡化,水土條件良好,形成茂密的群落,脹果甘草高可達1米,覆蓋度30%~60%,混生假葦拂子茅(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疏葉駱駝刺(Alhagi sparsifolia)、大花野麻(Poacynum hendersonii)等。在草本層上發育有稀疏的灌木層,優勢種為多枝檉柳(Tamarix ramosissima)和鈴鐺刺(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灌木高1.5~2米,覆蓋度10%左右,在地下水位2米左右的草甸鹽土上,與矮禾草小獐茅(Aeluropus litoralis)、矮生蘆葦(phragmites oustralis)組成群落,總蓋度20%~40%。混生個別的剛毛檉柳(Tamarix hirsuta)、鹽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等。在湖泊和窪地周圍濕潤的壤質鹽化草甸土上,與耐鹽中生小雜類草乳草(Glaux maritima)、鹼蓬等組成群落。當地下水降到6米時,脹果甘草仍可正常生長,說明它具有靠發達的多層次根系形成的抗旱能力。在河流沿岸的其他鹽化草甸草地中,也時常遇到脹果甘草伴生其中。

價值

脹果甘草已至收割期的脹果甘草
1、畜牧食料 脹果甘草是適口性較好的牧草之一,各種家畜均採食。山羊、駱駝喜食。嫩綠時全株被採食;開花後,食其花序;乾枯後,食其枯葉及當年生的枯枝。適口性依季節變化而改變。5~6月,青鮮植株體內單寧含量達8.4%,莖葉分泌黏膩物質,家畜幾乎不食。採食後,家畜發生“吐水”,採食鮮莢果,引起腹部疼脹。乾枯後,無毒害,各類家畜均喜食,尤其羊最愛食。花期營養物質含量高於一般禾本科牧草,在花期調製乾草,不失為一種優良牧草。幼嫩期粗蛋白質含量達20%以上,粗脂肪含量也高於一般豆科牧草。

2、藥用價值:脹果甘草的根是重要的中藥材,根內含有極高的甘草甜素,味甘,性溫和,能調和諸藥,解毒。功效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腕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1.5~9g。

3、甘草還廣泛套用於食品工業,精製糖果蜜餞口香糖。甘草浸膏是製造朱古力的乳化劑,還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澤,製作某些軟性飲料和甜酒;香菸矯味。在化工、印染工業中,甘草也廣有用途。

主要化學成分

根及根莖含三萜類化合物甘草甜素(Glycyrrhizin),主要為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的鉀、鈣鹽,為乾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後產生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一分子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c acid)。尚含24-羥基甘草次酸(24-Hydroxyglycyzzhetec aced)。尚含黃酮類化合物,主要有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異甘草甙(Iso-Liquirit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異甘草甙元(Iso-Liquiritigenin)、新異甘草甙(Neoisoliquiritin)等。還含β-谷甾醇甘草查耳酮I(Licochalcone I)等。

鑑別

脹果甘草入藥的脹果甘草資料圖片
與甘草、廣果甘草鑑別。與其他甘草區別為植物體局部常被密集成片的淡黃褐色鱗片狀腺體,無腺毛。有時有微柔毛或無毛。根狀莖粗壯木質。小葉3~7,卵形, 橢圓形至矩圓形,邊緣波狀,乾時有皺褶,上面暗綠色,具黃褐色腺點,下面有似塗膠狀光澤。總狀花序一般與葉等長。莢果短小而直,膨脹,無腺毛,僅略有不顯眼的腺瘤。種子比光果甘草少。花期7~8月。

一、性狀鑑別

1、甘草:根圓柱形,長30cm以上,直徑0.6~3.5cm;表面紅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有不規則縱皺紋及溝紋,並有多數橫長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外皮有時呈鱗片狀剝裂而露出黃色內皮;質堅硬,折斷面粗纖維性,黃白色,有粉性,橫切面棕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至皮部偏彎,並常成放射狀裂隙。根莖表面有芽痕,並有削去莖枝和根的疤痕;斷面中心有髓。氣微,味極甜。

2、脹果甘草:根及根莖木質粗壯,有的分枝;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木質纖維多,粉性小;根莖不定芽多而粗大。

3、光果甘草:根及根莖有的分枝;外皮灰棕色,不粗糙,皮孔細而不明顯。飲片性狀:為橫切或斜切薄片,厚約2mm,外表棕紅色或暗棕色,去皮的則顯黃白色;切斷面黃白色或淡棕色,形成層環紋明顯,射線時呈放射狀裂隙;木部導管孔點較小,有時隱約可見年輪狀的環紋。根莖飲片,中心髓部明顯。蜜炙甘草表面老黃色, 微有光澤,略帶粘性,氣焦香, 味甜。

二、顯微特徵

1:甘草根和根莖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紅棕色細胞。皮層較窄。韌皮部有晶纖維;射線稍彎曲。形成層環不甚明顯。木質部導管直徑大,常單個或2~3個成束;有晶纖維。根莖髓薄壁細胞含紅棕色物質。薄壁細胞含澱粉粒。甘草粉末, 淡棕黃色。①纖維細長,微彎曲,直徑8~14μm, 壁極厚,微木化。纖維束周圍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的壁不均勻增厚,微木化或非木化;草酸鈣方晶類雙錐形、長方形或類方形,長至24μm。②具緣紋孔導管形大,直徑約至160μm,具緣紋孔較密。③木栓細胞棕紅色,壁薄,微木化。④澱粉粒單粒橢圓形、卵形或類圓形,直徑3~10μm,臍點點狀或短縫狀;復粒稀少。此外,可見草酸鈣方晶、棕色塊、射線細胞等。

2、脹果甘草:根和根莖橫切面:皮部木質部射線多皺縮而形成裂隙;皮層無含棕色物細胞。粉末中草酸鈣方晶直徑7~17μm,長至34μm;緣紋孔導管直徑約至144μm,具緣紋孔較密或極為緻密。

3、光果甘草根和根莖橫切面:韌皮射線平直不偏彎,少裂隙。

栽培

脹果甘草脹果甘草的花
1、土壤選擇:脹果甘草是豆科甘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發達,入土深,宜旱作,耐鹽鹼,強陽性,喜鈣,怕澇,生命力很強。栽培脹果甘草應選擇地下水位1.50米以下,排水條件良好,土層厚度大於2米,內無板結層,PH值在8左右,灌溉便利的沙質土壤較好。翻地最好是秋翻,若來不及秋翻,春翻也可以,但必須保證土壤墒情,打碎坷垃、整平地面,否則會影響全苗壯苗。

2、品種選用及種子處理:良種是奪取脹果甘草高產的內在因素,採用種子做播種材料者,播前種子用電動碾米機進行碾磨,或將種子稱重置於陶瓷罐內,按1千克種子加80%的濃硫酸30毫升進行拌種,用光滑木棒反覆攪拌,在20℃溫度下經過7小時的悶種,然後用清水多次沖洗後晾乾備用,發芽率可達90%以上。

3、播種:脹果甘草在春、夏、秋三個季節均可播種,其中以夏季的5月份播種為最好,此時氣溫較高,出苗快,冬前又有較長的生長期。播前施用優質農家肥每畝4000千克、磷二銨每畝35千克做基肥,若用種子播種,播種方法可採用條播或穴播較好,播種量每畝2-2.50千克,行距30-40厘米,株距15厘米,播深2.50-3厘米,每穴3-5粒,播後覆土耙耱保墒。

4、田間管理。施肥:栽培後的第2、第3年每年春季秧苗萌發前追施磷二銨每畝25千克。並開溝施於行側10厘米深處,溝深15厘米,施肥後覆土。灌水:播種當年灌水3-4次,每次灌水量一般在每畝85立方米,第1次灌水在出苗後1個月左右進行,以後每隔1個月灌水1次,10月中旬灌越冬水,第2、第3、第4年可逐漸減少灌水次數。間苗:當脹果甘草秧苗長到15厘米高時可進行間苗,株距15厘米,每畝保苗約2萬株左右。中耕除草:播種當年一般中耕3-4次,以後可適當減少中耕次數,結合中耕主要消滅菟絲子等田間雜草。

5、病蟲害防治:脹果甘草主要病害有白粉病灰斑病鏽病,需加強田間管理,注意排水,通風透氣。若有病害,發病初期用粉銹寧1000倍液噴霧,也可用0.3波美度石硫合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600倍液,每7天~10天噴一次,噴2次~3次即可。

6、採種:若採用人工栽培時必須年年採種,在開花結莢期摘除靠近分枝梢部的花與果,即可獲得大而飽滿的種子。採種應在莢果內種子由青變褐時,即進行定漿中期最好,此時種子硬實率低,處理簡單,出苗率高。採種時間不宜過早,否則播種後影響種子的發芽率,造成缺苗斷壟,導致產量低下,經濟效益欠佳。

7、收穫:脹果甘草一般生長4~6年收穫經濟效益比較好。收穫前可先割去莖葉,沿行兩側進行深挖,待根莖露出地面40餘厘米後,用力拔出,拔出的根莖要切去蘆頭、根尾、側根,直立根莖稱為“棒草”,橫生根莖稱為“條草”,側生根莖稱為“毛草”。“棒草”再分級、分等,長短理順後。捆成小捆,晾至半乾再捆成大捆,待風乾後上市銷售

生命力最頑強的植物

不論是在陸地還是在海洋,也不論是在沙漠還是在雪原,到處都有植物的身影。植物的生命力令人驚嘆!它們從不挑剔環境,在零下四十度和攝氏八十度的環境照樣有植物在傲然生長!甚至在一些動物無法生存的極端環境裡,例如毒氣嚴重污染等,有些植物仍然默默無聞地展示著盎然生機。地球上正是因為有了千姿百態的植物,才有了豐富多彩的動物,才有了美麗的世界。

沙漠植物種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