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絡膜脫離型視網膜脫離

孔源性視網膜脫離伴有睫狀體、脈絡膜脫離,是一種特殊類型也是較複雜的視網膜脫離稱脈絡膜脫離型視網膜脫離本病起病急發展迅速,有嚴重的葡萄膜炎和低眼壓。如治療不及時,可迅速導致玻璃體和視網膜周圍增生,故預後較差。

基本信息

概述

孔源性視網膜脫離伴有睫狀體、脈絡膜脫離,是一種特殊類型也是較複雜的視網膜脫離,稱脈絡膜脫離型視網膜脫離。

流行病學

此型視網膜脫離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占視網膜脫離的1.5%~18.1%。

病因

脈絡膜循環障礙引起的低眼壓是本病發生的基本因素。另外,高齡和高度近視也是促發因素之一。

發病機制

脈絡膜脫離型視網膜脫離脈絡膜脫離型視網膜脫離

基本過程為視網膜裂孔→視網膜脫離脈絡膜脫離低眼壓液化玻璃體經裂孔進入視網膜下,刺激脈絡膜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高,液體滲出到脈絡膜及睫狀體上腔發生脫離。同時,睫狀體水腫致房水生成減少,引起明顯的低眼壓。低眼壓又加重了脈絡膜血管擴張液體滲出加重,脈絡膜脫離發展,形成惡性循環。葡萄膜炎反應一般認為是由於視網膜下的液化玻璃體刺激了色素上皮脈絡膜,使其發生滲出,以及視網膜下和脈絡膜上腔液中含有的組胺等,引起的毒性反應所致。

臨床表現

脈絡膜脫離型視網膜脫離脈絡膜脫離型視網膜脫離

1.視網膜脫離和裂孔的特點 視網膜脫離範圍一般較大,多在3個象限以上。脫離範圍雖大,當伴有脈絡膜脫離時,視網膜脫離為淺脫離,伴有小的皺褶裂孔常隱藏其中不易發現。有作者解釋脈絡膜脫離就像一個塞子或扣帶將視網膜裂孔封住,不使它向高處發展。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後,脈絡膜脫離的好轉,視網膜隆起度也增加。晚期病例可見到視網膜有廣泛的固定皺褶、視網膜僵硬等表現視網膜裂孔多位於後極部,以黃斑裂孔和馬蹄形裂孔多見。

2.葡萄膜炎 是本病的重要特徵之一。患者可主訴眼痛。檢查時可有眼球觸痛、睫狀充血、房水閃光強陽性及瞳孔廣泛後粘連等玻璃體可有混濁和膜形成。常誤診為葡萄膜炎而延誤手術。角膜後壁有時可見少許色素顆粒但無灰白色角膜後沉著物眼底無脈絡膜炎或視網膜炎等改變可與原發性葡萄膜炎鑑別。

3.低眼壓 低眼壓也是本病主要特徵之一。眼壓多在3.92mmHg以下三面鏡檢查眼底時常因角膜出現皺褶而影響檢查。前房加深虹膜出現同心圓式皺褶,虹膜震顫和晶狀體晃動。由於睫狀體的脫離不但房水分泌減少,眼壓降低,還引起Zinn小帶鬆弛,晶狀體和虹膜後移。

4.睫狀體和脈絡膜脫離 視網膜脫離1~3周或更長時間後可發生睫狀體和脈絡膜脫離,兩者不一定同時存在。睫狀體脫離一般在瞳孔充分散大的情況下可以見到有時不需壓迫鞏膜就可清楚地見到隆起的鋸齒緣的結構。脈絡膜脫離形態和範圍各異,可表現為周邊的扁平狀脫離或占據多象限的球形隆起,向前發展與睫狀體脫離相延續。隆起部分呈棕灰色,有實性感貌似脈絡膜黑色素瘤如果有渦靜脈或睫狀長神經經過則呈多個球形。

併發症:
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早期對本病的認識不足,常未能及時積極治療,可迅速發展成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表現為玻璃體混濁、濃縮、增殖膜形成視網膜上下廣泛增生形成大量的固定皺褶等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的發生和葡萄膜炎及低眼壓有關。由於脈絡膜毛細血管擴張、滲出,滲出液細胞中生長因子等刺激細胞增殖,促使了視網膜周圍增生及玻璃體膜的形成。明顯的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是本病的特點之一,也是治療困難和手術失敗的主要原因。

診斷

脈絡膜脫離型視網膜脫離脈絡膜脫離型視網膜脫離

根據低眼壓狀況及其眼底表現,經輔助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可以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1.葡萄膜炎 典型的葡萄膜炎除有眼痛、充血、房水閃光陽性、瞳孔縮小和灰色角膜後沉著物外,還有玻璃體混濁及眼底改變等。本病雖有明顯的葡萄膜炎改變但很少有灰色角膜後沉著物,眼底檢查無脈絡膜、視網膜炎症表現。如果詳細詢問病史,一般原有高度近視,繼有閃光、眼前黑幕遮擋,以後才出現炎症表現。仔細檢查眼底,均可發現視網膜脫離和脈絡膜脫離。

2.特發性葡萄膜滲漏綜合徵 可以有視網膜脫離和脈絡膜脫離,但視網膜下積液清亮透明並隨體位變動。玻璃體內可有輕度的細胞浸潤,但無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眼壓正常,前葡萄膜炎極其輕微或無。常為雙眼發病腦脊液壓力和蛋白含量可增高。

3.脈絡膜黑色素瘤 一般在後極或其他象限有單個,局限性實性隆起,表面可有色素增生,透照檢查不透光,也可繼發視網膜脫離,一般無葡萄膜炎反應B超及CT檢查有實質腫物。

檢查

眼球B超或眼球CT檢查可以發現眼底的局限性隆起,注意與實性腫物相鑑別。

治療

目前,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的手術方式有鞏膜手術和玻璃體視網膜手術2大類前者包括鞏膜縮短及鞏膜層間加壓術、鞏膜外加壓術和環扎術。對某些特殊病例,還可採用玻璃體腔內注氣結合視網膜黏結術。由於手術設備、術者技術水平或操作習慣的不同以及患者的具體情況,各種手術的適應證沒有十分統一的標準,因此,本節所述各種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手術的適應證僅供參考。

視網膜脫離是常見的致盲眼底病之一,分為孔源性視網膜脫離和非孔源性視網膜脫離;孔源性視網膜脫離較多見,約占90%。由於視網膜裂孔形成,眼內液體流入視網膜下,形成了視網膜脫離。近視眼、視網膜周邊變性、無晶體眼、有眼外傷史者易患。
視網膜脫離的早期症狀有眼前漂浮物、閃光感、中心視力下降、視物變形、視野缺損等,一旦有抗訴表現者需立即就診進行眼部檢查。
孔源性視網膜脫離一經確診應儘早實行視網膜復位手術,減少視功能損傷,防止繼發性青光眼、眼球萎縮等併發症。術前應臥床休息,並進行詳細的眼底檢查。大多患者可選擇外加壓術即鞏膜扣帶術,直視下定位、封閉裂孔、促進視網膜復位。脫離時間較長已形成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和裂孔較大或近後極部者需行玻璃體切割術。術後視力預後與術前黃斑是否脫離、脫離時間長短密切相關。
視網膜復位術後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防止已復位的視網膜再次脫離或新的裂孔產生。高度近視者日常生活中也應儘量防止劇烈運動和眼部外傷。另外,應定期進行眼底檢查,早期發現視網膜周邊變性和裂孔,並進行預防性視網膜雷射光凝治療,可有效預防視網膜脫離的發生,防患於未然。

預後

與脈絡膜脫離範圍及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的程度有關。

預防

1、防止眼睛受傷。
主要是不提重物,防止劇烈的活動和外物傷害眼睛。
2、不要用眼過度疲勞。
主要是保持眼睛的休息,不要總盯著電腦和電視,看書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當長時間用眼1~2個小時後,要休息一下眼睛。
3、預防近視眼的發生。
專家提醒,患有高度近視的人更容易患上視網膜脫落。
4、定期做眼部檢查。
對於患近視眼的患者,特別是眼底不好的近視眼病人,需堅持定期做眼部檢查。

視網膜脫離是可導致完全失明的嚴重眼疾,每年平均每萬人中就有一人罹患該病。這種疾病可在任何年齡發生,尤其好發於中老年人。近視、外傷或親戚曾罹患視網膜脫離者較易發生,也有少數與遺傳有關,因此也可能出現在兒童和青少年。
預防視網膜脫離的三大誤區

1、是老年人的病--十幾歲的孩子也可以遭到突襲。
2、是一種比較罕見的病--其實發病率比我們想像的要高得多。
3、因為意外受傷--僅一少部分。最近遇上一個病人,閒來無事去垂釣,就在雙眼緊盯魚漂時,突然一大片黑飄過來,一隻眼睛失明了。

術後保健

看電視是可以的。另外,眼部的衛生很重要,不一定要用蒸餾水,溫開水也可以。因為手術後有傷口,如果眼睛不潔,容易受感染和發炎,影響手術的最終結果。多休息,不要搬運重物或做運動,及定時滴眼藥水如果有高血壓的話,要控制好血壓。並要視乎手術里醫生有沒有注射氣體或油進眼球內(以固定視網膜)。
如果有注入氣體,醫生會吩咐一些特別的姿勢(如面向下伏兩個星期),而且六至八星期內不要乘坐飛機。辣椒不能吃了!術後增加粗纖維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及適量的豬肝等,忌吸菸,禁飲酒,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避免過度用力大便,保證眼睛恢復時的足夠營養和防止患者視網膜再次脫離的發生。
手術出院後並非萬事大吉,仍要經常複查,密切配合,看書,看電視要適當,注意勞逸結合,避免用眼過度,保證睡眠質量;防止眼部外傷,注意珍惜和保護已恢復的視力,確保手術療效。例如一名從事科研工作的中年患者,因住院手術使研究工作暫時停止了,他心情很焦慮,忍不住翻看資料,更擔憂以後視力恢復不佳,怕影響自己所研究的課題,我們針對其事業心強注重健康及有較強的參與意識等心理特徵,做好耐心細緻的出院指導,追蹤門診複查8個月,患者視力恢復到0.6,已精力充沛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有些患者認為醫院的被褥和病號服大家輪流使用,不符合自己的衛生習慣,回家後迫不及待地進行個人衛生整頓,他們毫不顧忌地洗頭擦澡,長時間的低頭,用力地抓撓,極易造成視網膜再次脫離。出院時我們指導其在家人幫助下或去理髮館,採用仰臥位洗頭法,輕輕地沖洗,並保護好眼睛,勿使頭部劇烈運動,做好保暖,預防感冒咳嗽,遇大力咳嗽或打噴嚏時,套用舌頭頂住上齶,防止患者視網膜再次脫離的發生。
術後3個月內應經常到醫院複查,適當口服一些神經營養藥,如維生素B1、肌苷、三磷酸腺苷等,有利於視網膜功能的恢復,3個月後也應定期來院複查,如眼前出現閃光感或火花閃動,指導其應立即到醫院散瞳檢查眼底,以早期發現視網膜病變部位及程度,及時治療,防止再次視網膜脫離發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