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楊樹

胡楊樹

胡楊,又稱“胡桐”、“眼淚樹”、“異葉楊”。為楊柳科落葉喬木。它和一般的楊樹不同,能忍受荒漠中乾旱、多變的惡劣氣候,對鹽鹼有極強的忍耐力。在地下水的含鹽量很高的塔克拉瑪乾沙漠中,照樣枝繁葉茂。人們讚美胡楊為“沙漠的脊樑”。

基本信息

簡介

胡楊是亞非荒漠地區典型的替水旱中生至中生植物,長期適應極端乾旱的大陸性氣候;對溫度大幅度變化的適應能力很強。胡楊有特殊的生存本領。它的根可以扎到20米以下的地層中吸取地下水,並深深根植於大地,體內還能貯存大量的水分,可防乾旱。胡楊的細胞有特殊的機能,不受鹼水的傷害;細胞液的濃度很高,能不斷地從含有鹽鹼的地下水中吸取水分和養料。折斷胡楊的樹枝,從斷口處流出的樹液蒸發後就留下生物鹼(所以稱為“眼淚樹”)。胡楊鹼除食用外,還可製造肥皂,或用來製革。人們利用胡楊生產鹼,一株大胡楊樹一年可生產幾十斤鹼。

形態特徵

胡楊是最古老的一種楊樹,在一億三千多萬年前就開始在地球上生存。它是落葉喬木,樹高15——30米,幼樹和嫩枝上密生柔毛。葉子變異很大,在幼樹或嫩枝上的葉呈線狀披針形,而中年樹上的葉子卻變成卵形或腎形(所以又稱"異葉楊")。開紫紅色披針形花,結長橢圓形葫果。胡楊還能從根部萌生幼苗,不斷擴大自己的疆域。
胡楊生長較快,它的葉子可作飼料,木材耐水耐腐,是造橋的特質材,也可用於造紙和製作家具。胡楊林可以阻擋風沙,綠化環境;保護農田,是我國西北地區河流兩岸或地下水較高地方的重要造林樹種。

這是胡楊

據統計,世界上的胡楊絕大部分生長在中國,而中國90%以上的胡楊又生長在新疆的塔里木,塔里木是世界第一大的胡楊林,有三千八百多平方千米。目前,沙雅縣擁有面積達366.22萬畝天然胡楊林,占到全國原始胡楊林總面積的四分之三,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及宣傳委員會評為“中國塔里木胡楊之鄉”。另外在內蒙古西北部額濟納旗也有世界著名的胡楊林景區,額濟納旗胡楊汲取黑河水分,生長較新疆塔里木更加密集!目前,沙雅縣擁有面積達366.22萬畝天然胡楊林,占到全國原始胡楊林總面積的四分之三,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及宣傳委員會評為“中國塔里木胡楊之鄉”。2008年,沙雅南部集中連片、密度較高的198.79萬畝胡楊林又被上海吉尼斯授予“最大面積的原生態胡楊林”稱號。胡楊系古地中海成分,是第三紀殘餘的古老樹種,在6000多萬年前就在地球上生存。在古地中海沿岸地區陸續出現,成為山地河谷小葉林的重要成分。在第四紀早、中期,胡楊逐漸演變成荒漠河岸林最主要的建群種。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柴達木盆地西部,河西走廊等地。
高達30米,胸徑可達1.5米;樹皮灰褐色,呈不規則縱裂溝紋。長枝和幼苗、幼樹上的葉線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5~12厘米,全緣,頂端漸尖,基部楔形;短枝上的葉卵狀菱形、圓形至腎形,長25厘米,寬3厘米,先端具2~4對楔形粗齒,基部截形,稀近心形或寬楔形;葉柄長1~3厘米光滑,稍扁,雌雄異株,菱英花序;苞片菱形,上部常具鋸齒,早落;雄花序長1.5~2..5厘米,雄蕊23~27,具梗,花葯紫紅色;雌花序長3~5厘米,子房具梗、柱頭寬闊,紫紅色;果穗長6~10厘米。萌果長橢圓形,長10~15毫米,2裂,初被短絨毛,後光滑。
長期適應極端乾旱的大陸性氣候;對溫度大幅度變化的適應能力很強,喜光,喜土壤濕潤,耐大氣乾旱,耐高溫,也較耐寒;適生於10℃以上積溫2000~4 500℃之間的暖溫帶荒漠氣候,在積溫4000℃以上的暖溫帶荒漠河流沿岸、河漫灘細沙——沙質土上生長最為良好。能夠忍耐極端最高溫45℃和極端最低溫-40℃的襲擊。胡楊耐鹽鹼能力較強,在1米以內土壤總鹽量在1%以下時,生長良好;總鹽量在2~3%時,生長受到抑制;當總鹽量超過3%時,便成片死亡。
花期5月, 胡楊,是生活在沙漠中的惟一的喬木樹種,而且,它自始至終見證了中國西北乾旱區走向荒漠化的過程。而今,雖然它已退縮至沙漠河岸地帶,但仍然是被稱為“死亡之海”的沙漠的生命之魂。胡楊曾經廣泛分布於中國西部的溫帶暖溫帶地區,新疆庫車千佛洞、甘肅敦煌鐵匠溝、山西平隆等地,都曾發現胡楊化石,證明它是第三紀殘遺植物,距今已有6500萬年以上的歷史。如今,除柴達木盆地、河西走廊、內蒙古阿拉善一些流入沙漠的河流兩岸還可見到少量的胡楊外,全國胡楊林面積的90%以上都蜷縮於新疆,而其中的90%又集中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一個被稱為“極旱荒漠”的區域。胡楊雖然生長在極旱荒漠區,但骨子裡卻充滿對水的渴望。儘管為適應乾旱環境,它做了許多改變,例如葉革質化、枝上長毛,甚至幼樹葉如柳葉,以減少水分的蒸發,因而有“異葉楊”之名。然而,作為一棵大樹,還是需要相應水分維持生存。因此,在生態型上,它還是中生植物,即介於水生和旱生的中間類型。那么,它需要的水從哪裡來呢?原來,它是一類跟著水走的植物,沙漠河流流向哪裡,它就跟隨到哪裡。而沙漠河流的變遷又相當頻繁,於是,胡楊在沙漠中處處留下了曾駐足的痕跡。靠著根系的保障,只要地下水位不低於4米,它依然能生活得很自在;在地下水位跌到6~9米後,它只能強展歡顏、萎靡不振了;地下水位再低下去,它就只能辭別塵世。所以,在沙漠中只要看到成列的或鮮或乾的胡楊,就能判斷這裡曾經有水流過。正因為如此,有人將胡楊稱為“不負責任的母親”,它隨處留下子孫,卻不顧它們的死活。其實,這也是一種對環境制約的無奈。塔里木盆地的胡楊,特別是塔里木河沿岸的胡楊,是地球上胡楊最多的一片分布區,曾經十分輝煌。西漢時期,樓蘭的胡楊覆蓋率至少在40%以上,人們的吃、住、行都得靠它。在清代,仍“胡桐(即胡楊)遍野,而成深林”。
但從20世紀的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短短20年間,塔里木盆地胡楊林面積由52萬公頃銳減至35萬公頃,減少近三分之一;在塔里木河下游,胡楊林更是銳減70%。在倖存下來的樹林中,衰退林占了相當部分。造成這種結局的原因,主要還是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胡楊及其林下植物的消亡,致使塔里木河中下游成為新疆沙塵暴兩大策源區之一。有幸的是,人們已從挫折中吸取了教訓,開始了挽救塔里木河、挽救胡楊林的行動。向塔里木河下游緊急輸水已初見成效,兩岸的胡楊林開始了復甦的進程。面積近39萬公頃的塔里木胡楊林保護區已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輪台胡楊公園也升格為國家森林公園;以胡楊林地主體的塔里木河中游濕地受到國際組織的關注,並列為重點保護的對象。第一次受到人類如此高規格禮遇的胡楊林,一定不會辜負人類的斯待,將重展歷史的輝煌! 發源於祁連山的黑河,是甘肅省河西走廊最大河流,內流河,古名弱水,其下游流入內蒙古西部的額濟納,注入居延海。居延海,位於甘肅酒泉往北約400公里處,從西漢至宋、元,歷朝歷代在居延海地區都設有郡縣或軍府,駐兵屯田,曾享有“居延大糧倉”的盛名。西夏在城廓遺址上建有著名的黑城,曾是絲綢之路上繁榮的交通樞紐。13世紀馬可"波羅前往元大都路經黑城時,這裡仍是“水源充足,松林茂密,野驢和各種野獸經常出沒其間”,是個農牧兼宜的千里沃野。直到20世紀40年代,居延海仍有300多平方公里的湖面,周圍從黑河和北大河到額濟納,在平坦而浩瀚的戈壁灘中形成了一塊扇形的林帶,這片林帶從甘肅金塔縣天蒼鄉延伸到額濟納居延河,長約200公里,最寬處15公里,形成了“芨芨蘆葦入望迷,紅柳胡楊闊無邊”的良好生態環境。到了20世紀60年代以後,全流域建成了百萬立方米以上水庫30座,較大的有祁家店、鸚哥嘴、清河灣、鴛鴦池、解放村和黑山湖等水庫。終於把整條黑河水基本吸乾,使下游斷流;加之降水量少,最少的年份只有十幾毫米,而蒸發量竟高達4000mm,居延海隨之乾涸,85萬畝胡楊、紅柳、沙棘等天然植被衰敗死亡,現在每年仍在以5~7萬株的速度遞減,5000萬畝草場沙化,一批批農牧民不得不舉家搬遷,淪為生態難民。 
胡楊雖然生命力極強,“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但也逃不過長期無水的災難,這千年胡楊卻活不到一百年,淚盡沙海。胡楊風景被列入中國十大奇妙勾魂風景之一。

生物特徵

葉片特徵

為了生存,胡楊樹長出不同的葉子。大葉子為了吸收陽光,小葉子為了減少水分散失,葉片上有臘質,能夠鎖住每一滴水。再沒有什麼能夠比胡楊樹更加堅忍的樹了。
英雄樹
塔里木河流域,胡楊樹被世居於此的維吾爾族人稱為“英雄樹”,有“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說法。胡楊是隨青藏高原隆起而出現的古老樹種,中國塔里木盆地分布著世界最大的胡楊原始森林
胡楊在我國西北生長較快,它可以阻擋流沙、綠化環境、保護農田,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造林樹種,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柴達木盆地西部,河西走廊等地。置身塔克拉瑪乾沙漠,看著一株株與命運抗爭的胡楊,令人由衷地感嘆生命的頑強。從合抱粗的老樹,到不及盈握的細枝,橫逸豎斜,雜蕪而立。然而,無論柔弱,無論蒼老,總有一抹命的綠色點染著枝梢。很少有人能夠明白,正是無言流淌的塔里木河孕育出這一片片不屈的生命。
在沙漠腹地生活著二十多種土著動、植物,它們以各自獨特的方式適應著乾旱多風的大漠。塔克拉瑪乾沙生植物仰仗著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及其發達的根系,頑強地生存著。有人測量了紅柳的地下部分與地上部分的比值竟達20:1。蘆葦發達的水平根系是其得以在沙地上穩定擴散種群、維持群落繁衍的根本保證。大部分多年生植物就是用根莖繁殖和延伸的。除了根系繁多,沙生植物的另一特點是種子或果實長有冠毛或翅片,可以藉助風媒傳播後代。如蘆葦、沙拐棗、羅布麻、*枝蔥等。但在缺少地表水的沙漠瀚海中,大量的種子很難找到發芽的機會,只有在低洼、潮濕的丘間地上才有可能生根。沙漠植物還有許多特點。如多乳汁的夾竹科植物羅布麻、菊科*枝鴉蔥、蘿藦拉牛皮消等,不僅有利於抵禦風沙的破壞,還可以減少酷熱和於旱引起的強烈蒸發。還有一些植物葉片雖然退化,或變成膜、鞘、革質等,同樣也可以抵抗狂風,減少蒸發漫長的冬季,那些枯而不落,甚至是枯而不黃的植物成了沙漠中又一迷人景色
胡楊,也稱幼發拉底楊樹( euphrates poplar),早年生活在地中海附近(那時的塔里木盆地也都被河流灌溉著),在塔里木盆地還是河流交織的時候就存在了,如今,科學家們已在塔里木盆地中找到了7條早已乾旱的河道,胡楊圍繞著乾旱河床的兩邊生長(兩邊是比較密的胡楊,中間是一條直直通向遠方的大道,大道就是曾經的河流),在沙漠中,胡楊的樹幹是黃褐色的。另據《探索發現》節目的資料:“塔里木盆地的胡楊林,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後的一片胡楊林。胡楊,見證了億萬年間的海陸變遷,又度過了冰川時代,如今,它正在面對新的災難。缺水正在使大片的胡楊林走向衰敗,它們的後代卻難以成長。”

主要價值

生態價值

胡楊是荒漠地區特有的珍貴森林資源。常生長在沙漠中,它耐寒、耐旱、耐鹽鹼、抗風沙,有很強的生命力。胡楊林是荒漠區特有的珍貴森林資源,它的首要作用在於防風固沙,創造適宜的綠洲氣候和形成肥沃的土壤,千百年來,胡楊毅然守護在邊關大漠,守望著風沙。胡楊也被人們譽為“沙漠守護神”。胡楊對於穩定荒漠河流地帶的生態平衡,防風固沙,調節綠洲氣候和形成肥沃的森林土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荒漠地區農牧業發展的天然屏障。
胡楊是較古老的樹種,對於研究亞非荒漠區氣候變化、河流變遷、植物區系的演化以及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胡楊林在改善荒漠生態方面的作用新疆、內蒙古和甘肅西部地區,有相當一部分為戈壁、沙漠所占據,乾燥少雨,特別是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荒漠氣候尤為強烈。胡楊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瑪乾沙漠的周圍,猶如一條綠色長城,緊緊鎖住流動性沙丘的擴張。
新疆的農業區,主要分布在南北疆盆地沙漠邊緣的片、帶狀的綠洲中,多為沙漠戈壁包圍,處於乾旱、風沙威脅之下,內蒙古、甘肅西部一帶,也處在近似的自然環境中。這樣嚴酷的自然條件,就不能忽視分布在這些地區河流兩岸和洪水侵蝕地上的胡楊林。由於有這些胡楊林的存在,乾旱惡劣氣候才得以緩和。在南疆塔里木河中,上游兩岸以及下游廣大地區分布的天然胡楊林,構成了一道長達數百公里連綿斷續的天然林帶。這條天然林帶,對於防風固沙、調節氣候,有效地阻擋和減緩南部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北移,保障綠洲農業生產和居民安定生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由於大量胡楊林生長分布在河流兩岸,保護了河岸,減少了土壤的侵蝕和流失,穩定了河床。胡楊林的蔽蔭覆蓋,一方面增強了對土壤生物排水作用,另一方面又相對地減緩了土壤上層水分的直接蒸發,抑制了土壤鹽漬化的進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胡楊作為荒漠森林在中國西北地區廣闊的荒漠上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難以用一般數字估價的。

醫學作用

樹脂:清熱解毒,制酸止痛。用於咽喉腫痛,牙痛,淋巴結結核,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痛,胃酸過多;外用治中耳炎,痔瘡。
根:驅蟲。
花序:止血。外用止血。
用法用量:胡桐鹼(樹脂.粗品):2~3錢,水煎服;外用適量。根:3~5錢,水煎服。

經濟價值

胡楊有園藝觀賞用途,常綠,樹型優美,是優良的行道樹、庭園樹樹種。木材供建築橋樑、農具、家具等用。木纖維長0.5-2.2毫米,平均長1.14毫米,也為很好的造紙原料;為綠化西北乾旱鹽鹼地帶的優良樹種。
胡楊全身是寶:它的木質堅硬,耐水抗腐,歷千年而不朽,是上等建築和家具用材,樓蘭、尼雅等沙漠故城的胡楊建材至今保存完好;樹葉富含蛋白質和鹽類,乃是牲畜越冬的上好飼料;胡楊木的纖維長,又是造紙的好原料,枯枝則是上等的好燃料。胡楊林和嫩枝是荒漠區的重要飼料;木材雖不理想但在缺材的荒漠卻仍不失為重要用材;葉和花均可入藥,因此胡楊是沙漠中的寶樹。
胡楊和灰楊木材具有很強的抗腐能力,特別是在浸水後,抗腐性增強。在鹽鹼地區,胡楊的木材用作橋涵的基礎材料,經久不壞。但在乾濕無常的條件下,抗腐性就顯著下降,不到2年時間就會全部腐朽。南疆塔里木河流域一帶,當地民眾常用大徑胡楊乾材鑿制獨木船,維吾爾語稱“卡盆”,成為捕魚、渡河的重要工具。
胡楊木材的纖維質量,優於其它楊樹,可作為造紙工業製造紙漿的原料。據新疆八一農學院楊廷賦等的測定,胡楊木纖維平均長度為1135.83微米,絕對最長達2204.52微米,木纖維的幅度平均為23.17微米,其長度與幅度的比值達68.97。胡楊和其它幾種楊樹木纖維測定比較數據說明:胡楊的木纖維平均長度最大,纖維的平均幅度最小,木纖維的長度和幅度的比值最大,平均數及絕對最大比值也以胡楊居第一。木纖維長度和幅度的比值關係著紙張的質量。因此,以胡楊的木纖維質量最好。
胡楊的葉是一種良好的牛羊飼料,特別是羊最喜吃。綠葉、枯葉以及幼嫩的枝梢,均可使用。在胡楊分布地區,林中每年都有大量落葉,牧民常利用作羊的“冬窩子”,(即冬季放牧草場)。過去牧民放牧不注意保護森林,亂砍樹頭和乾枝,造成林木損失破壞,如果進行適當的區劃,採取合理的修枝撫育,可以達到林木保護與放牧的良性結合。胡楊枝葉還可以加工處理充作肥料
胡楊能生長在高度鹽漬化的土壤上,原因是胡楊的細胞透水性較一般植物強,從主根、側根、軀幹、樹皮到葉片都能吸收很多的鹽分,並能通過莖葉的泌腺排泄鹽分,當體內鹽分積累過多時,胡楊便能從樹幹的節疤和裂口處將多餘的鹽分自動排泄出去,形成白色或淡黃色的塊狀結晶,可入藥,稱“胡楊淚”或“梧桐淚”(因葉似梧桐葉而得名),俗稱“胡楊鹼”。“胡楊鹼”是一種質量很高的生物鹼。在新疆南部和內蒙古西部胡楊生長旺盛的地方,產量很大,採收便易,成為南疆維吾爾族農民的一項副業生產。當地居民用來發麵蒸饅頭,因為胡楊鹼的主要成分是小蘇打,其鹼的純度高達57%~71%。除供食用外,胡楊鹼還可制肥皂,也可用作羅布麻脫膠、製革脫脂的原料。一棵成年大樹每年能排出數十千克的鹽鹼,胡楊堪稱“拔鹽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

繁殖方式

胡楊主要用種子繁殖,插條難於成活。胡楊種子極易失水而喪失發芽能力,應在7~8月份待果穗由綠變黃、蒴果先端開裂露出白絮後,及時選擇優良母株採集果穗,晾乾脫種。選擇濕潤、肥沃、排水良好的細沙土或沙壤土築床、壠床或低床均可,種子拌細沙條播或撒播。2~4年生苗即可造林。直播造林或植苗造林均可。

自然繁殖

胡楊和灰楊在乾旱荒漠地帶形成森林,最初是依靠種子傳播繁殖的。胡楊種子成熟期的7—8月間,正是炎熱季節、河流洪水漫溢的時候。大量帶有冠毛的種子隨風飄散到河流兩岸的河漫灘上、積水湖泊的淺灘上、潮濕的乾溝底部和農區新修輸水渠道邊坡水線上。這些種子迅速發芽,萌發生長,與其它伴生植物一起,形成帶狀和片狀的森林群落。
據1965年在塔里木河下游的英克和卡拉兩個海子(即湖泊)調查,這兩個海子周圍淺灘上繁育著天然下種的胡楊苗達2250萬株,一般沿水的起落線呈帶狀在海子的緩坡地帶分布生長。生長密度平均每平方米達90株,最密處每平方米達900株,每個成苗頻寬約5~10米,因海子水位下降,形成帶間10-50厘米的距離。但在海子的陡坡地帶,由於水位下降快,水分保持差,種子不易滯留,因而成苗稀少。這種自然現象揭示了胡楊和灰楊天然下種繁殖的規律,給人工播種育苗和栽培以科學的啟示。
胡楊的成年樹具有強大的水平根系,這些水平根繫上的不定芽,具有旺盛的萌櫱能力。在土壤水分條件較好,鹽鹼不太重的情況下,能大量萌發出幼苗,成為胡楊自然繁殖的主要方式。在荒漠條件下,胡楊種子繁殖的情況是有限的,根櫱繁殖則是普遍的。在新疆塔里木地區,凡有胡楊生長的地方,沿公路的取土坑裡,與胡楊林相鄰近的農田邊上,在林區內挖過甘草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胡楊的根櫱苗,這些根櫱苗經多年生長,可以長成茂密的次生林。一棵胡楊或灰楊樹周圍20—30米以內,可根櫱繁殖出數十株甚至更多的後代,形成團狀的幼林。這些團狀的幼林,在許多地方,構成了胡楊和灰楊林特殊的林相。

人工育苗

胡楊插條繁殖困難,播種有苗的關鍵是控制苗期鏽病危害。據觀察,胡楊鏽病有以下期律:1年生苗不發病或發病輕。2年生苗最易發病,苗葉發黃枯萎、死亡。5月末發病。7、8月嚴重,9月初基本停止。苗木由下而上感染,在高度超過1.3米的部位不感染或輕微感染。此外,灌水過多,排水不良,夏季降雨量大,都能助長鏽病發生和蔓延
根據上述規律,應採取以下主要措施:
1、注意選擇苗圃地。胡楊育苗地應選在通風、利於灌排的地方,土壤肥沃疏鬆的沙壤土或輕鹽鹼地。
2、合理灌水,及時鬆土打葉。對2年生苗應控制灌水,全年灌水2次,已能滿足生理需要。鬆土除草4次,特別在灌水或雨後及時鬆土。追肥1~2次,間苗2次,保持合理的密度。適當打掉苗下部的部分葉子。有利透光通風,降低地表溫度,不給鏽菌有活動的機會。
3、藥劑防治。一旦發生了鏽病,可用15%的粉銹寧。

植物歷史

胡楊系古地中海成分,是第三世紀殘餘的古老樹種,在6000多萬年前就在地球上生存。在古地中海沿岸地區陸續出現,成為山地河谷小葉林的重要成分。在第四紀早、中期,胡楊逐漸演變成荒漠河岸林最主要的建群種。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柴達木盆地西部,河西走廊等地。生在中國塔里木盆地的胡楊樹,剛冒出幼芽就拚命的紮根,在極其炎熱乾旱的環境中,能長到30多米高。當樹齡開始老化時,它會逐漸自行斷脫樹頂的枝杈和樹幹,最後降低到三、四米高,依然枝繁葉茂,直到老死枯乾,仍舊站立不倒。並且在額濟納旗,人們讚揚胡楊是“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三千年的胡楊,一億年的歷史”。錚錚鐵骨千年鑄,不屈品質萬年頌。
胡楊曾經廣泛分布於中國西部的溫帶暖溫帶地區,新疆庫車千佛洞、甘肅敦煌鐵匠溝、山西平隆等地,都曾發現胡楊化石,證明它是第三紀殘遺植物,距今已有6500萬年以上的歷史。如今,除柴達木盆地、河西走廊、內蒙古阿拉善一些流入沙漠的河流兩岸還可見到少量的胡楊外,中國胡楊林面積的90%以上都蜷縮於新疆,而其中的90%又集中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一個被稱為“極旱荒漠”的區域。
在庫車千佛洞和敦煌鐵匠溝第三紀古新世地層中部發現了胡楊的化石,至少也有6500萬年的歷史。《後漢書·西域傳》和《水經注》都記載著塔里木盆地有胡桐(梧桐),也就是胡楊。維吾爾語稱胡楊為托克拉克,意為“最美麗的樹”。由於胡楊具有驚人的抗乾旱、御風沙、耐鹽鹼的能力,能頑強地生存繁衍於沙漠之中,因而被人們讚譽為“沙漠英雄樹”。西漢時期,樓蘭的胡楊覆蓋率至少在40%以上,人們的吃、住、行都得靠胡楊。在清代,仍“胡桐(即胡楊)遍野,而成深林”。但從20世紀的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短短20年間,塔里木盆地胡楊林面積由52萬公頃銳減至35萬公頃,減少近三分之一;在塔里木河下游,胡楊林更是銳減70%。在倖存下來的樹林中,衰退林占了相當部分。造成這種結局的原因,主要還是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胡楊及其林下植物的消亡,致使塔里木河中下游成為新疆沙塵暴兩大策源區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