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河[黃河支流]

延河[黃河支流]

延河,昔名區水、去斤水、洧水、延水等,是黃河的一級支流,為延安市第二大河。也是陝北第二條大河,全長286.9公里,源於白于山附近,由西北向東南注入黃河。延河發源於靖邊縣天賜灣鄉周山,由西北向東南,流經志丹、安塞、延安,於延長縣南河溝涼水岸附近匯入黃河,全長286.9公里,流域面積7725平方公里。由於延安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根據地,延河被稱為中國革命母親河,寶塔山和延河水是延安最具體的形象。

基本信息

流域概況

延河延河
延河,昔名區水、去斤水、洧水、延水等。《水經注》稱之“清水”,明弘治《延安府志》載:“延水在城東門外,源出安塞縣西北蘆關嶺,東南流入膚施縣境,又經延長縣流入黃河,俗稱濯筋水”。延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為延安市第二大河。也是陝北第二條大河,延河發源於靖邊縣天賜灣鄉周山,由西北向東南,流經志丹、安塞、延安,於延長縣南河溝涼水岸附近匯入黃河,全長286.9公里,流域面積772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2.93億立米,平均比降3.26‰,總落差860米,水力蘊藏量5.580萬千瓦。
流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勢形態明顯地表現為三種類型。河源至真武洞的上游,為峁梁丘陵溝壑區,梁多而峁小,河床比降大,植被稀少,侵蝕強烈,水土流失嚴重;真武洞至甘谷驛的中游,為峁狀丘陵溝壑區,梁窄峁小,河谷寬闊,階地發育,侵蝕不如上游嚴重;甘谷驛至河口下游,為破碎原區,原面窄小,沖溝發育,水土流失不如中上游嚴重。
延河屬於中游發達的河流,河道特徵有下述特點。上游山大溝深,坡陡谷窄,灘多水急,河床比降平均為4.4‰,下蝕強烈,河谷主“V”字型,河道彎曲,僅大溝村至鐮刀灣村之間,14公里的距離就有72道彎,河床最窄處僅10米左右。
真武洞至甘谷驛的中游,河谷開闊,呈“U”字型,河谷平均寬約800米,最寬可達1200米,河流兩岸階地寬廣平坦,支流眾多。
甘谷驛至河口,河流深切基岩,構成谷窄、岸陡、灘多水急的曲流峽谷。從火焰山到河口的20公里距離,兩岸懸崖陡壁,谷寬只有20~30米,逐漸變為線型河谷,著名的險灘有張家灘、閻家灘,跌差可達4~5米。
延河水繫結構呈樹枝狀,主要支流有杏子河、平橋川、西川河、南川河、蟠龍川等,特別在中上游明顯,河網密度為3.4公里/平方公里,較大支流均分布在此段。下游支流短小,呈羽狀水系。流域平均寬度為29公里,最大寬度80.2公里,河口段寬度最小,僅有7公里。
延河長度在2~10公里的小支溝155條,其中左岸有93條,右岸有62條,0.5公里以下的支毛溝共達7706條。長度在10公里以上、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22條。

主要支流

延河延河
延河,又名“濯筋水”、“延水”、“清水”。發源於靖邊縣天賜灣鄉周山,由西北向東南流至延長縣涼水岸匯入黃河。全長286.9公里,流域面積7725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總量2.94億立方米,河道總落差860米,平均比降3.3‰。河源至安塞縣真武洞4.4‰;真武洞至延安2.4‰。在本縣為過境河,由鐮刀灣鄉楊石寺入縣境,經鐮刀灣、化子坪、譚家營、真武洞、沿河灣5個鄉(鎮),至沿河灣羅家溝出境。境內河長90公里,流域面積2649平方公里,占總流域面積的34.29%,流速0.8米/秒。有長流水支流58條,河流切入基岩深達30至50米,河谷由窄深逐漸變為寬淺,呈V型窄谷。化子坪鄉郭家鋪村以上河槽窄深,平均溝寬10至50米,深10至30米。郭家鋪以下河槽寬淺,平均寬40米,深10米。河道轉灣110多處,常流量0.5至1.5立方米/秒,洪峰流量一般100至2000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高達4170立方米/秒(1977年7月6日凌晨3時30分)。汛期水中含沙量300至675公斤/立方米。
2.杏子河俗名“西川水”,又名“渾洲川水”,發源於靖邊縣大路溝鄉關聖塌。由王窯鄉井莊入境,經王窯、招安、沿河灣3個鄉(鎮),至沿河灣鎮黃崖根匯入延河。全長106公里,流域面積148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占93%。本縣河段長40公里,為延河一級支流,流域面積610.7平方公里,占總流域面積的41%。有常流水支流26條,年平均徑流量0.23億立方米,河床寬度25至35米,流速0.7米/秒,常流量為0.8至1.5立方米/秒。境內杏子河主要支流有岔路川主河道,長20.17公里,流域面積137.19平方公里;長尾河主河道長32.88公里,流域面積247.65平方公里;碾盤溝主河道長10.99公里,流域面積34.28平方公里;謝屯溝主河道長19.95公里,流域面積74.33平方公里;灰堆溝主河道長20.37公里,流域面積76.45平方公里;周屯溝主河道長10.54公里,流域面積33.84平方公里。
3.西川河位於本縣南部,因在延河西部而得名,發源於志丹縣曹新莊。由西河口鄉的李盆窯子入境,由西向東流經西河口、磚窯灣、高橋、至郭家砭出境,於延安市蘭家坪匯入延河。年平均流量為0.20億立方米,縣境內河長4.13公里,流域面積644.9平方公里,河寬15至20米,流速0.8米/秒,有常流水支流19條。
4.小川河位於本縣北部,因在小川而得名。發源於王家灣鄉郝家圪台,由北向南流經坪橋郝家坪至劍華寺溝岔匯入延河,全長39.3公里,為延河支流。流域面積337.8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0.17億立方米,常流量0.5至0.6立方米/秒,流速0.4米/秒,河床寬18至22米。
5.小溝河位於縣城以北偏東,屬延河支流。發源於郝家坪鄉大理溝,由東北向西南流經該鄉9個村,至劍華寺入延河。全長10公里,河寬15米,屬常流河。

水文特徵

延河延河
徑流量

延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93億立米,徑流的地區分布差異較大,從上游到下游,徑流量是逐漸減小的。上游多年平均徑流深大於45毫米,中游地區介於30~45毫米之間,延長以下低於30毫米,徑流主要來源於上游。城峁徑流模數為1.48升/秒·平方公里,延安為1.44升/秒·平方公里,甘谷驛只有1.26升/秒·平方公里。
延河徑流的年內分配是不均勻的,主要集中於夏季,夏季徑流占年徑流的51%~60%;冬季徑流最少,只占年徑流的6%~7%,秋季徑流略多於春季。秋季徑流從上游到下游增加,冬夏徑流則相反。各年流量過程線明顯的表現出夏汛突出,春汛不顯,兩汛之間,有冬季枯水和夏季枯水。夏季枯水短暫,冬季枯水較長。最大月徑流一般出現在7月或8月,最小月徑流通常出現在1月。
延河徑流的年際變化較大,變差係數為0.37~0.47,最大年徑流與最小年徑流的比值為2.9~4.2,最大年變率為1.93~2.14,最小年變率為0.51~0.68。
泥沙量
延河流域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很大,各站多年平均含沙量為244~311公斤/立方米,延安站實測最大含沙量1300公斤/立方米(1963年6月17日),閻家灘實測最大含沙量為1100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為7160萬噸,占黃河陝縣站16億噸的5.0%。
延河泥沙來源有明顯的地區差異。含沙量和輸沙模數都是從上游到中游減少的,延安站多年平均含沙量284公斤/立方米,輸沙模數為12400噸/平方公里。從延安到甘谷驛,含沙量減少到243公斤/立方米,輸沙模數減少到9270噸/平方公里·年,到閻家灘輸沙模數略增加到9730噸/平方公里·年。延安—甘谷驛之間的輸沙模數為5764噸/平方公里,甘谷驛—閻家灘區間的輸沙模數為11588噸/平方公里·年。說明延河上、下游水土流失嚴重,中游相對較輕。除了暴雨因素外,與上游坡大溝深的丘陵溝壑地形,土壤抗蝕力差;下游農業行動頻繁,又缺乏植被保護;中游植被較好,特別是延安以南地區梢林廣布等因素有關。

洪水災害

延河幹流的洪水災害較多,這在歷史文獻中都有記述。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七(8)月,延洲水丈余入城,壞倉庫廬舍;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八(8~9)月,延洲南北兩河水溢入城,壞官寺民舍;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六(7)月,延安大雨3日,洪水發三關盡沒,死者百餘人;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六(7)月初四大水入城,沖漂北門;清嘉慶五年(1800年)七(8)月內,河水漲發,沖塌城身、堤數十丈,水流入北門,至北什字並北倉外。本世紀以來,延河發生了數次洪水災害,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嚴重損失,尤其是1977年7月6日延河洪水淹沒了延安城,造成房屋倒塌,人畜傷亡。
延河水系洪水主要發源於白于山區,由於受地形及水汽來源的影響,暴雨走向大部分為西北東南向,基本上與河流方向一致,暴雨常常籠罩比較長的河段。加之延河上游水系網呈扇形展布,容易造成洪水集中。乾支流洪水經常發生相遇,如1917年、1933年、1944年、1977年幾次大洪水,都與各支流洪水相遇有關。
1977年延安特大洪水,暴雨中心位於招安以北附近,暴鬲呈西南—東北向。中、上游各河幾乎同時漲水,使延河幹流出現一個洪峰後,緊接著又是一個更大洪峰,過程線上呈明顯的雙峰型,形成延河流域自1800年以來的稀遇洪水(200年一遇)。延安市洪峰流量達到8960立方米/秒,淹沒、沖毀耕地18萬畝,倒房屋5000多間,死亡134人,沖毀小水庫200多座,洪水流進延安城。

開發利用

1943年,毛澤東親自率領當地人民在西川河修築了一條幸福渠,澆灌西川河沿岸1000餘畝耕地。20世紀70年代又進行了擴建,乾渠長5公里,實灌面積1100畝,畝產達600多斤。
1958年,國家投資680萬元,建成了灌溉萬畝多耕地的配套工程延惠渠。為了解決水源問題,在支流上又修起了八一、馬寺川等百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20世紀末期延惠渠灌溉面積12500畝,已成為畝產千斤的灌區
1959年,又開始全面治理延河及其支流,經過20多年的治理,共砌威石堤34.6公里,造地0.34萬畝,保地0.7萬畝,共移動土石方494.4萬立方米,投勞286萬個工日,投資498.6萬元。
1991年,在聯合國的資助下,延河流水治理工程正式啟動,解決泥沙問題。
1.王窯渠1972年10月動工修建,1974年7月建成,位於杏子河中游,引水於王窯水庫。乾渠總長27公里,流經王窯招安、沿河灣3個鄉鎮,至雲坪村進入杏子河。乾渠渠道設計流量1.05立方米/秒,實引流量0.6立方米/秒。流程內5次橫跨杏子河。有支渠5條,總長13公里。全渠設計灌溉面積0.8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0.62萬畝,保灌面積0.5萬畝。乾渠全部漿砌為石渠,有斗渠26公里,與12個村委會相連。
全渠有大小建築物278座。其中橋式倒虹4處、大小渡槽50座、排洪橋81座、人行橋16座、石隧洞1處、分水閘5處、暗洞14處、跌水37處、涵洞15座、退水29處,其它建築物27座。
全渠興建用工94.2萬工日,投資12.64萬元。
2.真武渠真武渠始建於1957年,1958年竣工。渠首位於縣城北約7.5公里西營村,採用築壩截引延河水入乾渠以施灌溉。壩高4.84米、長80米,乾渠長20公里。流經真武洞和沿河灣兩鎮,至沿河灣的范家溝退入延河。乾渠設計流量1.0立方米/秒。有支渠7條,長3.6公里。全灌區設計面積5373畝,有效灌溉面積4949畝,受益範圍為23個自然村
渠道有大小建築物203座,其中倒虹13座、渡槽6座、排洪橋49座、退水15處、跌水11處,其它建築物109座。全渠投工45.4萬個,投資131.5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30.8萬元。
該渠供水後於1961年開始向受益者收費。因渠道水源受乾旱等影響,且渠道走向複雜,致使灌區下游用水無法保障。
3.杏子渠1956年3月動工,1958年7月竣工。渠首位於沿河灣鎮茶坊村山下,乾渠全長10公里,取杏子河水入渠,渠經沿河灣鎮的雲坪、候溝門、閆家灣、黃崖根、碟子溝5個村委會、15個自然村。設計流量0.67立方米/秒,實引流量0.5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積和設計灌溉面積均為2200畝。該渠有乾渠1條、支渠1條、斗渠28條,大小建築148處。築攔河壩1座,有進水閘、沖沙閘各1座,渡槽11座,倒虹2處,退水16處,排灌橋38座。
1971年和1977年,該渠進行過兩次大的維修。第一次是因河床升高而加高大壩;第二次是1977年7月因水毀大堤而重建大壩。
該渠共投資53.7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8.02萬元,受益區民眾集資5.68萬元。投工6.784個,完成土石方1.25萬立方米,建成後效益甚好。
4.沐浴渠又名譚惠渠,位於本縣譚家營鄉境內,渠首設在孟新莊村,取水於延河。1955年8月興建,1961年10月竣工。乾渠全長7公里,流經孟新莊、沐浴、喬家窯、龍安等4個村委會、6個自然村。設計灌溉面積450畝。共有大小建築物35座,包括滾水石壩1座、大小渡槽5座、倒虹2處、排灌設施15座、跌水12處。
該渠共設資29.1萬元,完成土石方30萬立方。因設計不周等原因,效益不佳。雖經1965年、1971年兩次維修,均未取得效益。到1989年底,全縣有自流引水渠道17條,有效灌溉面積16669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