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喬木故居

胡喬木故居

胡喬木故居,位於鹽城市鹽都區鞍湖鎮張本村。故居原為磚瓦結構的四合院,前後三進,連東、西廂房有數十間。土改時,胡喬木父親胡啟東主動將田地、房產獻出,分給貧佃農,僅留下坐北朝南堂屋三間。1991年當地政府對故居進行了重新修建,現故居占地約200平方米。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胡喬木故居胡喬木故居

胡喬木故居

胡喬木故居胡喬木故居

胡喬木故居,位於鹽城市鹽都區鞍湖鎮張本村。故居原為磚瓦結構的四合院,前後三進,連東、西廂房有數十間。土改時,胡喬木父親胡啟東先生,主動將田地、房產獻出,分給貧佃農,僅留下坐北朝南堂屋三間。1991年當地政府對故居進行了重新修建,現有故居占地約200平方米。

胡喬木簡介

胡喬木,1912年6月1日出生在張本村,幼年在村里讀國小,1924年,國小畢業後考入江蘇省立第八中學 (今揚州中學),1930年考取了北平清華大學。1931年參加革命,1937年門7月到達延安。1941年2月起開始擔任毛澤東的秘書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秘書,一直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發前,長達25年。他還曾擔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1950年至1954年)、中共中央副秘書長 (1954年起)、中共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1956年9月起)、第十二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82年9月至1987年10月),以及擔任新華通訊社社長、《人民日報》社社長、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署長等。

張本村是鹽城市西郊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離市區30里路。蟒蛇河從村中流過。一些農舍和一些簡易的小別墅,散落在與此交錯的一條又一條說不出名的小河兩旁。

春風徐來,空氣中瀰漫著麥苗和油菜花的清香。我們沿著一條水泥小道,繞來繞去,最後來到了張本村。

年輕人對這個沉寂的小村莊,是沒有什麼歷史的記憶的。只有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知道他們的村里曾走出去一個很有臉面的大人物。這就是人稱“中共中央一枝筆”、當了25年“毛澤東政治秘書”的胡喬木。

有人來參觀了,門前掛上木牌(顏世貴/攝)

村子裡沒有幾戶人家,人氣不旺,年輕人都遠走高飛,進城打工去了。陪同的指著一排低矮的陳舊瓦房說,最東頭的就是胡喬木的故居。

我們走過去,未見標誌,也未遇見人,就大聲叫:“有人嗎?”

這時,從前屋北門走出一個老人,聽明了我們的來意,又回屋裡去拿鑰匙。老人領著我們進入後屋側面的小院,打開門。

老人說,這就是胡喬木的故居,原先有幾十間房,戰爭年代,西邊幾間一度住著“和平軍”,共產黨攻不了,不久“和平軍”走了,共產黨回來擔心再被占領就把它拆了,只剩下這三間老房子,還是村里保留下來的。

老人與胡是本家鄰居,今年84歲。說著,他又把放在裡屋的寫有“胡喬木同志故居”的一塊木牌子,掛到門口的東牆上。房屋裡空空蕩蕩的,什麼東西也沒有。只是正面牆上有一張胡喬木的彩色大照片,兩邊牆上貼有介紹胡喬木生平史料的文字和圖片。

陳列室(顏世貴/攝)

1945年8月,胡喬木(右2)隨毛主席赴重慶談判(顏世貴/攝)

資料介紹說,1912年6月1日,胡喬木出生在張本村的一戶地主人家。在有當地名流之譽的父親的感染下,兄弟姊妹先後走上了革命。1930年夏,胡喬木考取清華大學,在歷史系讀了一年被發現是共青團,強迫離開清華,去了北平團市委。1932年春,他回到家鄉,同年在家鄉入黨,參與創辦《海霞》半月刊。1933年秋,他考入浙江大學外語系,兩年後被校方勒令退學去了上海,參加左聯。1937年,他又離開上海來到延安,並將本名胡鼎新改名喬木。

1951年,胡喬木全家照(顏世貴/攝)

1941年,毛澤東看中了胡喬木,自此胡喬木成了他的政治秘書,直到1966年的文革前夕。這當中,胡喬木還擔任過中宣部常務副部長,以及新華通訊社社長和人民日報社社長等職。

到了鄧小平時代,胡喬木登上了他這一生的政治高峰:當選為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從幕後走到了前台。

他的大公子曾同我在一個部門工作一段時間,我有機會跟他去了一次他家。當然沒有機會見到這位老爺子。不過,我遠距離見過這位前輩老鄉。那是在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時候,胡喬木專程來到了人民日報社,我在台下聆聽過他的富有火藥味的講話。

這些都過去了。

我們走出暗淡的房屋,看到躺在門前雜草叢中的這堆殘缺不齊的石塊,就是這座故居留存下來的唯一的遺物了。

老人說,這是胡喬木祖母的“節孝坊”,文革中被紅衛兵破“四舊”拆了做了碼頭,現在又找了回來。就是這三間房,家具沒了,原先當供銷社,後改做大隊部,成了危房,村里修過幾次。在故居東邊,有他家的祠堂,只剩下一株銀杏樹了。他家的祖墳,也在文革中被紅衛兵挖了又填上。

我們在離開小院時,老人轉過身,摘下剛剛掛上去的故居木牌,放進屋裡,鎖好門。這時,走來了一位70多歲的老年婦女,她說是胡家媳婦,當過大隊婦女主任。在同我們的交談中,她一再表示能夠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對胡喬木故居加以保護!

胡喬木的一生,寫了大量的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文獻。起草、整理、修改了一系列載入史冊的重要著作及檔案。

周恩來曾這樣說起胡喬木:“許多檔案只有經胡喬木看過,發下去才放心。檔案經胡喬木修改,就成熟了。”胡喬木的這枝筆,當然也受到過毛澤東的稱讚:“喬木是個人才。”

雖然,胡喬木21歲離開家鄉直到81歲去世前沒有再回來過,但對家鄉還是眷念的。晚年,他和夫人谷羽留下遺願,將畢生珍愛的大量藏書捐贈給了家鄉鹽城。

如今,故去多年的胡喬木與他的同鄉喬冠華一樣,已載入了老家鹽城的史冊。提起“鹽城二喬”,人們自然會想起這兩位“大筆桿子”,已成為家鄉人民的一種驕傲!

胡喬木與毛主席在一起(顏世貴/攝)

1949年3月,胡喬木與毛主席在一起(顏世貴/攝)

被文革砸壞的“節孝坊”(顏世貴/攝)

胡氏祠堂石碑(顏世貴/攝)

故居小院(顏世貴/攝)

據說是當年祠堂倖存的一棵銀杏樹(顏世貴/攝)

報社曾經的婆婆(顏世貴/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