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魯迅故居

北京魯迅故居

北京魯迅故居承載著魯迅先生在北京工作生活的記憶,我們緬懷導師,學習名族魂的重要地方。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魯迅博物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宮門口二條19號,成立於1956年。魯迅博物館主要擔負著魯迅遺著遺物的徵集與保管、魯迅研究與研究生培訓、魯迅文化的宣傳與展示等任務。目前,館藏文物、圖書等藏品7萬餘件。其中,既有魯迅的大量手稿、生平史料、藏書、藏畫、藏碑拓片、藏古代文物、藏友人信札等文物藏品,又有許廣平周作人周建人章太炎錢玄同許壽裳江紹原魏建功瞿秋白馮雪峰蕭軍蕭紅葉紫柔石馮鏗、等人的遺物。還有大量的魯迅著、譯、輯、編著作版本和魯迅研究著作版本、現代文學叢刊與新舊期刊,還有不同時代的藝術家的藝術品等等。院內為魯迅先生的故居,並且是由魯迅先生在1924年親自設計改造的,保存良好,此地是魯迅先生在北京生活的最後一處住所。

魯迅簡介

畫像畫像

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髮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鬍鬚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藏品展示

1889年8月11日,介孚公致伯宜公信,13厘米*21.5厘米 1889年8月11日,介孚公致伯宜公信,13厘米*21.5厘米
1932年12月28日,瞿秋白贈魯迅詩,13厘米*23.5厘米 1932年12月28日,瞿秋白贈魯迅詩,13厘米*23.5厘米
1933年1月17日,蔡元培贈魯迅詩,15.3厘米*27厘米 1933年1月17日,蔡元培贈魯迅詩,15.3厘米*27厘米
1933年1月19日,郁達夫贈魯迅詩,16.8厘米*26厘米 1933年1月19日,郁達夫贈魯迅詩,16.8厘米*26厘米
1933年1月5日,柳亞子贈魯迅詩,16.8厘米*26厘米 1933年1月5日,柳亞子贈魯迅詩,16.8厘米*26厘米
1933年1月25日,許壽裳贈魯迅詩,15.3厘米*27厘米 1933年1月25日,許壽裳贈魯迅詩,15.3厘米*27厘米

故居歷史

故居舊照故居舊照

位於北京魯迅博物館院內的魯迅故居(原為北京市阜成門內西三條21號),是魯迅先生1923年12月購買、1924年春天親自設計改建的一座四合院,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魯迅在此居住,是魯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後一處住所。北京魯迅博物館正是在這個魯迅故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1936年10月22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政府為追悼魯迅先生告全國同胞和全世界人士書》中,提出建立各種紀念設施。第一次明確提出建立魯迅博物館的是郭沫若,他在1945年10月19日《新華日報》上發表的《我建議》一文中說:“我建議:應該設立魯迅博物館。凡是關於魯迅的資料,他的生活歷史,日常生活狀態,讀的書,著的書,原稿,譯稿,筆記,日記,書簡,照片,等等;還有關於他的研究,無論本國的或外國的;都專門蒐集起來,分門別類地陳列。讓研究魯迅者,讓景仰魯迅者的人民大眾得以瞻仰。這博物館可建立於上海,北平,廣州。資料可以分別陳列,不能分割的可用照片。……”當天,又有胡喬木、何其芳、戈寶權、司徒慧敏等11人寫信給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表示贊同,但在國民黨統治下,此建議未能實現。1947年6月,魯迅原配夫人朱安病故,當魯迅故居面臨國民黨劫收的危難之時,王冶秋、徐盈、劉清揚、吳立恆等人通過北平地方法院以“查封”的方式,將這座故居保護下來。

1949年1月北平解放,軍管會文化接管委員會文物部王冶秋等同志立即派人查看魯迅故居,並開始了恢復故居原貌的工作。9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安排矯庸、李育華兩位同志負責看管魯迅故居,並在許廣平的指導下,依照魯迅生前居住的情況進行了布置。10月19日——解放後第一年的魯迅逝世紀念日,故居開放一天,接待各界觀眾參觀、瞻仰。

1950年3月,許廣平將魯迅故居及故居內的文物全部捐獻給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從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了魯迅故居;6月,文化部文物局派人將故居內文物清點完畢並報文化部。11月6日,文物局從上海魯迅故居將魯迅迅藏書裝41箱運往北京,在北京魯迅故居存放。文化部文物局接管魯迅故居後,在保持故居原樣的基礎上,對故居進行了測繪和修繕,並於9月初竣工;10月19日魯迅逝世14周年紀念日,首都文化界舉行隆重紀念會,魯迅故居開放供民眾參觀。此後每年10月開放一次,時間在1個月左右(1954年以後,每周開放2至3天),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56年博物館建成。

1951年初,王冶秋同志打報告請毛澤東主席為魯迅故居題名,毛主席在報告上批:請郭老寫。後來,郭沫若同志親筆題寫了“魯迅故居”4個字,鑲嵌在魯迅故居大門右側牆上。

1954年初,文化部決定在魯迅故居東側籌建魯迅博物館。1955年9月,文化部召開會議審定建館設計方案;12月,開始施工。1956年10月19日新館建成及魯迅生平展陳列正式對外開放。

1958年底,北京魯迅博物館改歸北京市領導。不久又下放歸西城區領導。

1961年8月,北京魯迅博物館重新歸北京市文化局領導。

1976年元旦起,北京魯迅博物館回歸國務院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直接領導。

1978年,在魯迅誕辰100周年前夕,北京魯迅博物館開始第2次擴建,1981年8月竣工,修改後的魯迅生平展9月開放。

1979年8月21日,魯迅故居被北京市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0年3月14日,葉劍英同志為北京魯迅博物館題寫館名。

1993年5月24日,魯迅博物館新展廳工程(現在的陳列廳)破土動工,至1994年9月竣工。1995年11月,新展廳基本陳列《魯迅生平展覽》開始布陳,1996年9月布陳完畢。該展覽榮獲全國“1997年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故居創作

故居外景故居外景

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宮門口二條19號,是魯迅1924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魯迅一生撰寫了許多著作,在此期間,他寫下了《華蓋集》、《續編華蓋集》、《墳》、《野草》、《彷徨》等不朽作品,印行了《中國小說史略》、《熱風》等著作,同時還主持編輯了《語絲》、《莽原》等周刊雜誌。1979年,魯迅故居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報導

北京魯迅舊居是一所普通的四合院,它是1924年春魯迅親自設計改建,同年5月搬來居住的。魯迅在這裡完成了他的《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彷徨》等文集和《墳》、《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在這裡居住時,魯迅一方面在教育部工作,一方面還同時在北京幾所大中學校任教,接待大批青年並為他們編輯刊物,修改稿子。1926年8月,魯迅離開這裡南下,1929年5月、1932年11月,兩次回北平均住在這裡。1956年,魯迅博物館就建在舊居東側,魯迅舊居成為博物館展覽的一部分,為人們瞻仰。1979年8月21日,北京魯迅舊居公布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