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死不下

胎死腹中,不能自行產出者,稱為“胎死不下”。 胎死腹中,氣機不利,不通則痛,故小腹疼痛或有冷感。 證候分析:胎死腹中,故小腹疼痛,陰道下紫黑血塊,胎死瘀久則口臭。

胎死腹中,不能自行產出者,稱為“胎死不下”。
本病早在隋代《諸病源候論·妊娠胎死腹中候》已有認識,“此或因驚動倒仆,或染溫疫傷寒,邪毒入於胞髒,致令胎死”。至金元時期,有以其母體脈證變化來驗胎死的。如河剛傷寒六書》:“……兒死腹中,脈弦數而澀……腹滿急痛喘悶,股已不動者是也。”後世又有以舌色驗死胎者,如《景岳全書·婦人規》:“……或穢氣上沖而舌見青黑者,皆子死之證。”這均可作為驗死胎之參考。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主要是沖任不固,不能攝血養胎所致。因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之氣固,則胎有所載,血有所養,其胎便可正常發育生長。反之,則發生胎漏、胎動不安等病。導致沖任不固的機理,則有氣血虛弱、腎虛、血熱、外傷等。
1.氣血虛弱平素體弱,脾胃久虛,中氣不足,不能化水谷為精微,上奉於心而生血;或久病、大病之後,身體衰弱,氣虛不足以載胎,血虛不足以養胎,而致胎動不安或胎漏等證。
2.腎虛先天腎氣不足,或孕後不節房事,或墜胎小產數傷腎氣,腎虛則沖任不固,胎失所系,因而導致胎動不安或胎漏。
3.血熱孕後陰血下聚血海以養胎元,若陽氣偏盛,陽盛則熱;或孕後得熱病,熱邪內盛,下擾血海,迫血妄行,損傷胎氣而致胎漏、胎動不安。
4.外傷跌扑閃挫,或勞力過度,損傷氣血,影響沖任,以致不能養胎、載胎而發生胎動不安。

【診斷要點】

子死腹中之處理,必須急下死胎,以免影響孕婦的安全。但在下胎之前,對胎兒的生與死應該作出明確診斷,才不致有誤。一般胎死腹中,如發生在妊娠期間,孕婦可自覺胎動停止,腹部不再繼續增大,反而縮小,有時陰道流血,或流出赤豆汁樣液體,口出惡臭,脈澀等症。如在臨產時,胎兒突然死亡者,除胎動停止外,常可伴有腹滿急痛,喘悶等現象。臨證時不能單憑症狀與脈象來診斷其死胎,還須結合現代醫學的檢查方法,如小便妊娠試驗、B超、X線檢查等。死胎一經確診,當及時處理,以免影響孕婦生命安全。如《聖濟總錄》云:“子死腹中,危於胎之未下。”

【辨證施治】

1.氣血虛弱
主要證候:胎死腹中,小腹疼痛或有冷感,精神疲倦,面色蒼白,氣短懶言,食欲不振,或口有惡臭。舌淡黯,苔白膩,脈虛大而澀。
證候分析:由於氣血虛弱,運行無力,故死胎不能自下。胎死腹中,氣機不利,不通則痛,故小腹疼痛或有冷感。胎死日久.腐臭之氣上逆,故口出惡臭。營血不足,不能外榮於面,故面色蒼白。中氣不足,則神疲氣短;氣虛不運,中陽不振,則食慾衰退而苔膩。舌淡黯,脈虛大而澀,亦為氣血虛少,運行不暢之象。
治療原則:養血活血,益氣下胎。
方藥:救母丹(《傅青主女科》)。方中當歸、川芎、益母草養血活血;人參補氣以助運血之功;赤石脂化惡血,使惡血去,而胎自下;炒荊芥引血歸經,使胎下而不致流血過多。
2.血瘀
主要證候:妊娠胎動停止,陰道流血,色紫黑,口氣惡臭,小腹疼痛,面色青黯,口唇色青。舌紫黯,脈沉澀。
證候分析:胎死腹中,故小腹疼痛,陰道下紫黑血塊,胎死瘀久則口臭。面青唇黯,舌紫脈澀,均為血瘀之徵。
治療原則:活血行氣,祛瘀下胎。
方藥:脫花煎(《景岳全書》)加芒硝。方中當歸、川芎活血,川芎又能行血中之氣,肉桂溫通血脈,紅花祛瘀,牛膝引血下行。合而用之。瘀血去而死胎下。更助車前子、芒硝滑利瀉下以下死胎。如流血多者,加血餘炭炒蒲黃、茜草根以祛瘀止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