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障礙

聽覺障礙

聽覺障礙指因聽覺系統某一部位發生病變或損傷,導致聽覺功能減退,造成言語交往困難,也稱聽力障礙、聾、重聽、聽力損失。一般以語言獲得的年齡為界,把聽覺障礙分為學語前聾和學語後聾。聽力損傷既可以發生在出生之前,也可以發生在出生之後。醫學上,發生在出生時或出生前的聽力損傷被稱作先天性聽覺障礙,在後來的生活中發生的聽力損傷被稱作後天性聽覺障礙。在教育上,我們關鍵要看聽力損傷是發生在語言發展期之前還是語言發展期之後。

概述

聽覺障礙聽覺障礙

聽覺障礙指因聽覺系統某一部位發生病變或損傷,導致聽覺功能減退,造成言語交往困難,也稱聽力障礙、聾、重聽、聽力損失。聾未必啞,很多聾人的言語器官並沒有疾病,只是由於聽覺的障礙致使其說話時出現發音不清等現象。聽覺障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在談論和描述某一聽覺障礙時,應考慮聽覺損傷的程度、性質和發生的年齡三個方面。

發生年齡

一般以語言獲得的年齡為界,把聽覺障礙分為學語前聾和學語後聾。學語前聾的兒童在學習語言特別是口語方面處於不利地位,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或很少獲得完整、正確的語言信息。學語前聾還會給兒童造成嚴重的教育問題,如學語前聾的兒童在閱讀方面的成績遜於學語後聾的兒童。

分類

傳音性聽覺障礙——外耳中耳病變。

感音性聽覺障礙——耳蝸及耳蝸後聽神經通路病變。感覺性聽覺障礙——耳蝸病變引起。神經性聽覺障礙——耳蝸以後神經部位病變。

混合性聽覺障礙——既有傳音性聽覺障礙,又有感音性聽覺障礙。

成因

學語前聽覺障礙

聾人女孩手語交流聾人女孩手語交流

絕大多數學齡期的聾或重聽學生(約95%)的聽力損失發生在兩歲以前,為學語前聽力損傷。學語前聽力損傷的原因很多,最為常見的原因有遺傳早產或難產、德國麻疹及先天性細胞巨化病毒,其他原因包括懷孕時的併發症和Rh因子。研究發現,高膽紅素血症、卡那黴素注射史、慶大黴素注射史、低出生體重、化膿性中耳炎可能是新生兒聽力障礙的高危因素。但是,相當比例的學語前聽力損傷兒童的致殘原因不明。

1、遺傳原因
遺傳性耳聾是指遺傳物質即基因和染色體異常所致的耳聾,使先天性耳聾的一個重要因素,約占所有聾童的35%。遺傳性耳聾種類繁多,包括:(1)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耳聾;(2)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耳聾;(3)伴性遺傳性耳聾,大多數只在X染色體上才會發現的隱性基因產生。

2、早產或難產
圍產期一般指妊娠28周至出生後7天。孕婦妊娠毒血症、分娩時難產、早產、產傷引起的新生兒頭顱外傷、缺氧等,影響神經及內耳,導致耳聾。另外,如母嬰Rh因子不合、溶血性黃疸也會致耳聾。一些出生時體重很輕的早產兒會出現聽力損傷,還有一些有腦出血經歷或出生時缺氧的嬰兒也會發生語言發展前聽力損傷。

3、德國麻疹
此種疾病對孕婦非常危險,特別是在懷孕前三個月,因為這種病毒會侵襲正在發育的胎兒,常會導致聽力損傷、視覺障礙、心臟病和許多其他嚴重障礙。

4、先天性細胞巨化病毒
是一種非常有害的病毒。母體子宮受到細胞巨化病毒的感染,使美國胎兒造成聽覺障礙的主要環境因素。當母親在懷孕前三個月已經染上該病毒時,胎兒受影響最為嚴重。目前,可通過羊膜穿刺術技術檢查出細胞巨化病毒,但沒有預防和治療該病毒的手段。

學語後聽覺障礙

在聽覺障礙兒童中,只有5%的兒童是學語後聽覺障礙。學語前與學語後聽力損傷的區別在教育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語後聽力障礙兒童有學習語言和用語言交流的基礎。
引起學語後聽覺障礙的主要原因是腦膜炎中耳炎。其他原因還有藥物、高燒、耳下炎、傳染病和出生之後的外傷。但許多學語後聽力障礙兒童的致殘原因不明。

心理特點

認知特點

(一)感知覺特點

聽覺障礙兒童由於聽覺損失,所以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認識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知覺信息加工不完整,一是指我們在綜合運用各種感官來加工信息時,由於缺少聽覺的參與而使信息變得不完整。

視覺的優勢地位,由於聽覺上的障礙,聾生的眼睛就成為最主動、最活躍、最重要的感覺器官。研究表明,聽覺障礙兒童觀察敏銳,辨別細小物體或遠處物體的技能高於聽覺健全的同齡幼兒。國外也有研究表明:聾童在一年級時,視覺反應速度比正常兒童慢,但到了三年級,聾童的視覺反應速度與正常兒童的差距縮小了,到了六年級時,聾童的視覺反應速度甚至超過正常兒童。

缺陷補償聽覺損傷影響兒童的語言發展,而缺陷補償可以幫助聾童發展語言。例如在早期語言康復訓練中,通過眼睛觀察說話者發音時口形和舌位的變化,利用觸覺和動覺感知發音時是否送氣、聲帶是否振動。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情景教學法,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活動參與來幫助學生理解語言。
視覺等其他感官對聽覺缺陷的補償作用還是有限度的,不能完全取代聽覺。因此,在缺陷補償的同時,不能忽視聽覺障礙學生聽覺技能的培養。

(二)注意的特點

在整個學齡期,聽力障礙兒童注意的兩個方面的發展都比正常兒童緩慢,且無意注意占優勢。鮮明的顏色、生動的形象、突然出現的事物和有明顯變化的事物都會引起聽覺障礙兒童的無意注意。為了培養聽力障礙兒童的有意注意,使其能更集中的參與到康復、訓練和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教具和活動場所的新穎性來引起學生的注意,使課堂、學習、活動變成一件有興趣的事情,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逐漸培養有意注意。

(三)記憶特點

1、無意記憶占優勢:學前期的聽覺障礙兒童可能對背誦兒歌等需要有意記憶參與的活動會有困難,但是如果活動是他們感興趣的,那么他們對這個活動的印象會比較深刻,比如遊覽動物園等。語言康復和訓練就是要利用他們無意記憶的優勢,來發展語言和培養有意記憶。
2、如何促進有意記憶:
活動中培養。鼓勵以激發學生積極的情緒。有意記憶依靠學生的興趣。而興趣是積極情緒的反映。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的進步和成就,喚起積極的情緒,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以達到培養有意記憶的目的。多種感官的參與。有實驗表明,多種感官參與的記憶,其記憶效果要好於單憑一種感官的記憶。
3、形象記憶優於語詞記憶
形象記憶是根據具體的形象來識記材料,而語詞記憶是通過語言形式的記憶。由於聽覺損傷,聽覺障礙兒童主要以形象記憶為主。培養學生的語詞記憶,要依靠其形象記憶,在依靠形象記憶幫助理解的基礎上,運用多種手段來促進語詞記憶。

(四)思維特點

1、思維內容具體,多以形象性的內容作為對象
2、依賴感知的特點、生活情景或物體功用來分類
分類是一種較複雜的思維活動,它要在比較、分析、綜合、推理的基礎上進行的。與正常兒童相比,其分類能力發展較慢,常常依賴感知的特點、生活情景或物體功用來分類,而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例如,把被子、床分為一類;把黑板、多媒體、電視分為一類。但是隨著系統教育的開展,聽覺障礙學生在分類上會縮短與正常兒童的差距。
3、概念的擴大化和縮小化
在概念形成之間,會出現概念擴大化和縮小化的現象。
4、思維發展達到的水平局限
由於聽力和語言發展的局限性,加之視覺的優勢地位和手語的形象性表征,聾童的思維水平與正常兒童相比可能水平較低。20世紀70年代,英海爾德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對聾童的思維進行研究後發現:6~10歲,100%處於前運算階段;11~13歲,60%處於前運算階段,40%處於具體運算階段;14歲以後,60%處於具體運算階段,40%處於前運算階段;能進入形式運算階段。

語言發展特點

聽覺障礙乳兒6、7個月時,也會呀呀學語,但是由於1)得不到反饋;2)得不到強化;3)不能完全聽到一個成人的言語模式。因此,在沒有正常的言語環境下,這種呀呀學語慢慢地消失。
聾童的有聲語言發展存在如下方面的困難:1)發音不清;2)發音不好;3)音節受限制;4)辭彙量少於正常兒童。由此可見,語言訓練是聾童早期康復教育的中心任務,教師應針對聾童語音習得的發展特點,遵循兒童語言發展的規律,採用科學方法,對聾童進行語言康復教育,促進其語言能力的發展。

智力發展

聾童的智商與正常兒童的智商有差別嗎?早期研究結論是,聾童的智力發展也呈常態分配,但至少比同齡人落後2~5歲。有研究者以韋氏兒童智力量表中的操作量表為工具,對全美隨機抽樣的1228名的7~17歲聾童實測,結果表明,聽力障礙兒童的平均智商與正常學生無顯著差異。

情緒與個性發展

(一)情緒的發展
衝動性情緒逐漸減少,情緒的穩定性逐漸提高,由於需要並不能及時地被理解和滿足,因此聾童易衝動。進入學校後,一方面聾童學習語言,使其可以表達需要和其需要被理解;另一方面在與同伴交往過程中和老師的教導幫助下,逐漸會抑制自己的衝動情緒。

高級的社會情感逐步發展。與正常兒童一樣,聾童的社會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也會逐漸發展起來。社會情感是逐漸內化的過程,兒童階段其社會情感的參照大多依靠其父母和老師。我們經常會從兒童的口中聽到,“我媽媽說:撒謊不是好孩子。”“老師說: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等。只是由於聽覺障礙,聾童的在獲取信息方面與正常兒童相比處於劣勢,因此與正常兒童相比,聾童高級情感發展緩慢。

(二)聾童個性特點
脾氣倔強,好衝動。有研究表明,聽覺障礙兒童常有固執性、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控制、衝動性強、易受人暗示等消極的個性特點。

好動、好奇。聾童會經常動動手,踢踢腳,做各種小動作,表現出好動的個性特點。

(三)社會性發展
聾童夥伴範圍狹窄。由於有聲語言發展滯後,聾童在選擇玩伴時,更傾向於聾童,而不是健聽兒童。因此在幼稚園或學校中,教師應當鼓勵聾童參與到正常兒童的活動中,同時也要指導正常兒童如何接納聾童,使聾童在克服自己膽怯和怕別人歧視的心理的同時,能得到更有利的交往環境的支持。

社會交往欠缺,社會常識缺乏。聾童的社會交往只限於個別的同樣是聾童的玩伴和家庭,因此社會交往欠缺。聾童的社會常識貧乏。

教育與訓練

早期聾童教育

(1)加強家長培訓,發展親職教育,使聾童家長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語言訓練技術、評估技術,增強他們的教育意識,使之緊密地與康復中心和學校配合,為聾童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仔細觀察、記錄他們的語言發展情況,為孩子配置合適的助聽器。
(2)訓練專業人員,從事聾童教育的檢查、測試、評定工作,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術。
(3)加強宣傳教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利用廣播、電視來宣傳聾童早期診斷、早期發現、早期教育的必要性。

學校教育與訓練

手語手語

定期體格檢查,加強教育養護,聾生除進校時要進行必要的體格檢查外,還有進行定期的體格檢查。聾校應和醫院建立一定的聯繫,讓耳鼻喉科醫生和學校專業人員經常進行有關聽力的檢查、評估工作,儘可能地採取一些醫療措施,使聾童的聽力得到改善。

建立良好的語言環境,語言環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習環境;二是套用環境。建立一個設備比較齊全的語言學習室或資源教室。儘量多開展社會交際活動,讓聾生在一起,或同聽健學生在一起進行文藝比賽等社會活動,給他們擴大運用語言和進一步學習語言的機會,改進教材,改進教學教學方法,糾正教學要求上的特殊教育正常化。根據聾生的身心特點和不同學生的個別差異,實事求是地進行因材施教、廣泛地開展聾生語言教學的研討和實驗工作,儘量利用視覺信息來彌補聾生聽覺信息的缺乏。

加強思想教育,提高人格水平,聾生由於喪聽力,心理平衡度低,學校教育要利用各種辦法增強聾生的自信心,加強思想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國內外都有相關報導,由於聾生的道德教育受到聽力語言限制,缺乏識別、分析與判斷能力,善於模仿但選擇性差。如果缺乏有效的針對性教育,可能作出一些危害社會的事情,走上越軌甚至犯罪的道路,其中表現比較突出的是偷竊行為。因此,要形成以學校為主題,家長與學校密切配合的教育網路,根據聾生的心理特點做好聾生的超前教育和離校後的管理教育工作,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克服自我中心,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提高聾生的道德判斷水平。

青少年期教育

完成了義務教育的聾青少年,大部分要成為能適應社會生活的勞動者。因此,加強聾生的職業技術教育,培養他們的就業能力,是聾青少年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
勞動就業不僅可以減輕國家和聾青少年的家庭負擔,同時,也能進一步發展他們的智力、能力,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許多聾校的校辦工廠在進行職業教育方面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部分聾青少年,在熟練地掌握了口語和書面語言之後,達到了一定的文化水平,可以升入高一級專業學校進行深造。

強迫症、癔症症狀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