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豐德

聚豐德

位於大觀園附近的聚豐德飯店,1947年由數十家股東集資創辦。其名是從的三個大飯莊的名字中各取一字組合而成,即濟南聚賓園的“聚”字、泰豐樓的“豐”字、全聚德的“德”字,旨在盡取各家烹飪之所長,如聚賓園的“爆”,泰豐樓的“燒”,全聚德的“烤”,聚豐德匯集了三家獨特風味於一廚。

簡介

聚豐德聚豐德
聚豐德飯店是具有60年歷史的中華餐飲名店,半個多世紀以來,她以發掘、創新魯菜為已任,博採眾家之長,以質取勝,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信任,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盛譽,常有中外顧客慕名而來。作為全國綠色餐飲企業,聚豐德飯店堅持履行綠色餐飲企業承諾,樹立綠色經營意識,倡導健康飲食,在原料的採購、使用、科學營養及就餐方式等方面,嚴把生產、操作和服務各個環節,並自覺接受社會和消費者的監督,為健康飲食營造良好的氛圍。

聚豐德飯店歷屆經營領導者,一貫奉行“誠信待客”的經營理念,採用科學方法管理企業,重視科研創新,重視對技術人員的培養和使用,充分發揮他們的技術優勢,保證飯店的優質的飯菜,良好的企業形象服務於社會,為老字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王建國副經理,從師於“魯菜大師”程學祥先生,現任濟南市勞動局烹飪技術鑑定委員會評審、市烹飪協會理事、高級烹調技師,他研製的宴席“齊魯宴”突出了傳統魯菜的烹調技法,味形多樣、色澤搭配均勻、營養成份合理、鹹香脆嫩、汁濃味醇,保持著正宗魯菜的特色,蘊含著濃厚的齊魯文化,被評為“濟南名宴”。

聚豐德飯店製作的精細麵點,具有50多年的歷史,她以選料講究、做工精細馳名國內外,豆沙包、長壽桃、五仁包、八寶飯等名優麵店被收錄在《中國菜譜》、《中國名菜》中,多次獲得全國、省、市“名優小吃”稱號。

來歷

聚豐德聚豐德
說起聚豐德的來歷,還有一段佳話在其中。1947年,王丕有、王興南程學祥七人集資湊股,在已停業的紫陽春飯店的舊址上,興建了新的飯店,新店開張,要為它起個響亮的名字,幾個人苦苦思索之後達成共識:一定要把新飯店辦成齊魯名店,要博採眾家之長形成自己的風格。因此他們決定,從當時濟南北京的三個大飯店中各取一字,即濟南“聚賓園”的“聚”字、“泰豐樓”的“豐”字、北京“全聚德”的“德”字,組成“聚豐德”,含有取三家烹飪技藝之長的意義。當時,“聚賓園”的“爆”、“泰豐樓”的“燒”、“全聚德”的“烤”都是很有特色的。聚豐德開業以後,正是靠吸取眾家之長,發揮自己技術力量雄厚的特點,迅速成為泉城飲食行業的佼佼者。 

開業半個世紀來聚豐德堅持正宗魯味取優,他們在烹調技藝上博採眾長,兼收並蓄,堅持正宗做法,保持傳統風味。他們的菜餚選料精、下料準,配料齊全,刀口均勻,火候適度,色、香、味俱佳。其中烹製的“九轉大腸”、“乾燒魚”、“蟹黃魚翅”、“烤鴨”等幾十種色香味俱佳的菜餚,以及與菜品齊名的精細麵點“五仁包”、“豆沙包”、“油鏇”、“宴席點心”等,均被收錄在《中國菜譜》、《中國名菜》中,深受國內外賓客的歡迎。其中,“油鏇”還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華名小吃”。近半個世紀以來,聚豐德飯店的魯菜和小吃名揚四海,聚齊魯大菜,匯四海小吃,吃魯菜到聚豐德成了濟南人的共識。

然而近年來,由於體制不靈活等因素,企業多年來處於大鍋飯狀態,整個主業經營沒有起色,再加上人才流失,沒有創新機制,開始出現了經營困頓。聚豐德雖然還在繼續經營著,但日子卻越來越不好過,部分店面開始出租,樓上的單間改成了寫字間。聚豐德經歷了老國企的“改制之痛”。2006年,聚豐德獲得了國家商務部認定的全國首批中華老字號。為了讓這一金字招牌重塑輝煌,濟南市貿易服務局從去年開始便忙著為聚豐德尋找新東家。經過多方努力,聚豐德最終與山東愛信公司牽手,並在經過重新裝修後於5月8日開業。

歷史傳奇

聚豐德聚豐德
70年的歷史品牌
“聚豐德”的前身是“長安飯店”,始建於1937年,後又改名為“紫陽春飯店”。至1947年8月,由原飯店的馬義順、劉兆賢、王丕友等14人籌資,重新創辦聚豐德飯店。“聚豐德”三字是從濟南和北京三多飯店的名字中各取一字組合而成的,即濟南聚賓園的“聚”,泰豐樓的“豐”,北京全聚德的“德”,含有取三家之長之意。

1956年公私合營,1960年在原地翻蓋了兩層營業摟,營業面積500平方米,從業人員64人。1988年飯店遷至現在的位置,該店5層樓,建築面積7000餘平方米,一層為中式快餐,二層為宴會廳零點廳,共有餐位500多個,三至五層為寫字間,資產總額100多萬元,員工90餘入,實為濟南市規模大、檔次高的商業飯店,使這個魯菜老字號名店達到了歷史上輝煌的頂峰。

幾代人的默默耕耘
飯店烹製的菜品選料精、下料準、配料齊全、刀口均勻、火候適度、色香味俱全。一些招牌名菜已成為濟南乃至山東一絕。在1956年4月舉辦的“山東著名產品及手工藝品展銷會”上,聚豐德飯店的41個名菜、名點掛牌展銷,一些省內外賓客和同行業者不遠千里,慕名而來,一時門庭若市,盛況空前。展銷會後,蔥燒海參、油爆雙脆、蟹黃雙翅、黃悶鴨肝、九轉大腸、烤鴨等十幾種菜品被收錄到1956年出版的《中華名菜譜》中,後來被收錄於《中國菜譜》《山東名菜》等書刊中,有的還被譯成外文發行國外,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飯店製作的麵點,多次榮獲全國“中華名小吃”和省市“名優小吃”等榮譽稱號。

飯店技術力量雄厚,多位名廚集於旗下。著名特級廚師王興蘭,尤勝於刀工,墊布切肉絲、剔雞是她的絕活;特級廚師程學禮擅長烹製火候菜,在省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名廚孔憲垣,其烹調技術系世傳,技藝高超,並具備一定的理論水平。“里爆”、“塌雞乾”、“繡球雞脯”、“燴活”、等是他的拿手名菜;全國烹飪名師王建國研製的筵席“齊魯宴”突破了傳統的烹飪技術,保持著正宗魯菜的特色,蘊含著深厚的齊魯文化,被授予“濟南名宴”。2006年,董事長徐雲龍被中國飯店協會評為“中國餐館優秀企業家”。

現在,從廚的一代代新人,繼承了老一輩廚師的傳統工藝技法,加以創新,推出了一系列精品招牌菜,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改革開放促發展
上世紀50年代後,聚豐德的經營穩步發展,生意越來越興隆,無論是飯菜品種還是烹飪技術等各方面,在省城已經獨占鰲頭。

西哈努克親王、美食王國法國原總理吉.德斯坦等曾先後品嘗過該店飯菜,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改革開放以來,生意更加紅火,中外賓客絡繹不絕,盛讚魯菜的博大精深。著名詩人賀敬之曾為聚豐德題詞:“唯有豐德能聚人”!

聚豐德曾被譽為魯菜名師的“黃埔軍校”,培養出一大批中青年優秀廚師,成為傳承魯菜的佼佼者。先後有10餘人被調往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南海及駐外大使館工作,還有數十人榮獲“特級廚師”、“烹飪大師”、“高級技師”等榮譽稱號。飯店曾先後榮獲“中華餐飲名店”、“齊名店”、“全國綠色餐飲行業”、“中華老字號”等榮譽稱號。

聚豐德一貫奉行誠信待客的經營理念、科學管理、研發創新,充分發揮品牌、技術、人才優勢,推陳出新,以優雅的就餐環境、名優的菜品和優質的服務,爭創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鎮店之寶

聚豐德聚豐德
說到聚豐德的鎮店之寶,不能不提地道的濟南特產油鏇。油鏇是一種漩渦狀蔥油小餅,剛出爐的油鏇色澤金黃,內軟外酥,香撲鼻。油鏇最早出現在濟南是清朝時期。相傳油鏇是清朝時期的徐氏三兄弟(今齊河縣)去南方闖蕩時在南京學來的。

據說道光年間濟南城裡的鳳集樓是較早經營油鏇的店家,光緒二十年開業的“文升園”飯莊,曾以經營油鏇等眾多地方小吃而聞名泉城,民國初年時,濟南有十幾家經營油鏇的店鋪,油鏇成了當時名揚全國的小吃。如今濟南唯一得到製作油鏇真傳的手藝人,是聚豐德的大廚、70多歲的蘇將林。

1958年的一天讓蘇將林終生難忘,那天上午,店裡經理說有客人等著拿油鏇,正說著,兩名穿中山裝的中年男子來到屋裡,站在蘇將林和耿師傅身後等著。蘇將林感到奇怪的是,這兩名“顧客”始終未說過一句話,兩眼一直盯著他倆做油鏇。很快,20個油鏇做好了,這兩個人小心翼翼地將每個油鏇用透明塑膠紙包好後才離開。

10分鐘後,經理興沖沖地跑進來喘著粗氣說:“報告給你們一個特大喜訊,你們知不知道,你倆剛才打的油鏇是送給敬愛的毛主席吃的,他老人家正在濟南考察。”蘇將林說當時他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蘇將林後來聽說毛主席當時住的地方離聚豐德只隔著四條馬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