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

《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

《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是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組織編寫的傷害干預系列技術指南之一。跌倒是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傷害死亡的首位原因。發現老年人跌倒時應進行有效的處理。2011年9月6日,衛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提出:不要急於扶起,要分情況進行處理。如老人意識清楚,救助者應詢問老年人跌倒情況及對跌倒過程是否有記憶;如不能記起,可能為暈厥或腦血管意外,應立即護送老人到醫院或打急救電話。

基本信息

指南簡介

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 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

《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衛生部於2011年9月6日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是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組織編寫的傷害干預系列技術指南之一。同時發布的指南還有《兒童道路交通傷害干預技術指南》《兒童溺水干預技術指南》《兒童跌倒干預技術指南》等。

指南提出,如老人意識不清,在場者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有外傷、出血,應立即止血、包紮;有嘔吐,應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並清理口、鼻腔嘔吐物,保證呼吸通暢;有抽搐,應移至平整軟地面或身體下墊軟物,防止碰、擦傷,必要時牙間墊較硬物,防止舌咬傷,不要硬掰抽搐肢體,防止肌肉、骨骼損傷;如呼吸、心跳停止,應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口對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如需搬動,應保證平穩,儘量平臥。

指南提出,如老人意識清楚,應詢問老年人跌倒情況及對跌倒過程是否有記憶。如不能記起,可能為暈厥或腦血管意外,應立即護送老年人到醫院診治或撥打急救電話;要詢問是否有劇烈頭痛或口角歪斜、言語不利、手腳無力等提示腦卒中的情況,如有,立即扶起老年人可能加重腦出血或腦缺血,使病情加重,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有外傷、出血,應立即止血、包紮並護送老年人到醫院進一步處理;查看有無提示骨折情形,如無相關專業知識,不要隨便搬動,以免加重病情,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查詢有無腰、背部疼痛及大小便失禁等提示腰椎損害情形,如無相關專業知識,不要隨便搬動,以免加重病情,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如老年人試圖自行站起,可協助老人緩慢起立,坐、臥休息並觀察,確認無礙後方可離開;如需搬動,應保證平穩,儘量平臥休息;發生跌倒均應在家庭成員或家庭保健員陪同下到醫院診治,查找跌倒危險因素,評估跌倒風險,制定防止措施及方案

內容摘錄

跌倒是指突發、不自主的、非故意的體位改變,倒在地上或更低的平面上。按照國際疾病分類(ICD-10)對跌倒的分類,跌倒包括以下兩類:(1)從一個平面至另一個平面的跌落:

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 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

(2)同一平面的跌倒。跌倒是我國傷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而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則為首位。老年人跌倒死亡率隨年齡的增加急劇上升。跌倒除了導致老年人死亡外,還導致大量殘疾,並且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如跌倒後的恐懼心理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活動能力,使其活動範圍受限,生活質量下降。
老年人跌倒的發生並不是一種意外,而是存在潛在的危險因素,老年人跌倒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在預防老年人跌倒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干預,大大降低了老年人跌倒的發生。本指南從公共衛生角度總結了國內外老年人跌倒預防控制的證據和經驗,提出了干預措施和方法,以期對從事老年人跌倒預防工作的人員和部門提供技術支持,有效降低老年人跌倒的發生。
一、老年人跌倒的干預策略和措施
老年人跌倒的發生,並不像一般人認為的是一種意外,而是存在潛在的危險,因此老年人跌倒完全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積極地開展老年人跌倒的干預,將有助於降低老年人跌倒的發生,減輕老年人跌倒所致傷害的嚴重程度
(一)干預流程
老年人跌倒干預應遵循一定的工作流程。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傷害預防四步驟公共衛生方法可用作老年人跌倒的干預流程和工作模式。
1.現狀評估
通過監測、調查或常規工作記錄收集老年人跌倒信息,掌握老年人跌倒的發生情況和危險因素等,對老年人跌倒狀況進行評估。
2.確定危險因素
從現狀評估得到的信息中,分析本地區老年人跌倒的原因和存在的危險因素,根據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不同環境、經濟條件和醫療保健服務等特點,確定哪些因素是可以進行改善的,制定優先干預計畫。
3.制定和評估干預措施
根據本地區老年人跌倒現狀和危險因素的評估,按照教育預防、環境改善、工程學、強化執法和評估的“5E”原則,制定本地區老年人跌倒干預的措施。
通過對已開發國家所做的跌倒干預措施進行循證研究,WHO推薦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見表2。
4.組織實施
老年人跌倒控制工作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政府應成立多部門組成的工作組,制定
預防老年人跌倒工作規範,明確各部門職責和任務。對一個社區來說,它需要社區管理部門制定支持性政策,加強社區管理;需要物業部門加強社區物理環境的管理和修繕;需要公共衛生部門的技術指導;需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個性化衛生服務;需要家庭子女的密切配合;需要老年人的具體參與等,全面落實所制定的干預措施

道德困惑

別因道德困惑誤解“扶老指南”

關心老人 關心老人

不能被道德困惑所產生的焦慮迷失了我們的判斷,粗魯地揮舞起道德大棒,有礙社會互信,不利善念弘揚。衛生部門此次制定並發布《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並決定加強傷害預防宣傳教育,其必要性和迫切性顯而易見。這樣做並不超前,因為保護老人免受傷害刻不容緩。

 
《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提出:不要急於扶起,要分情況進行處理。指南提出,如老人意識清楚,救助者應詢問老年人跌倒情況及對跌倒過程是否有記憶;如不能記起,可能為暈厥或腦血管意外,應立即護送老人到醫院或打急救電話。在熱議“老人摔倒無人敢扶”的當下,發布“扶老指南”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民眾、論者認為,“指南”所公布的干預技術,雖然告知公眾,遇到老人跌倒時該怎么扶,但卻沒有告訴公眾如何才能從被誣賴的陰影中走出來,義無反顧地伸出懸在半空中的援手。

 
“扶得起,傷不起”,老人摔倒誣賴救助者的事時有發生,讓民眾陷入了某種道德困惑。也正是這種道德困惑,導致了公眾對“扶老指南”並不買賬。但筆者以為,“扶老指南”只是干預技術,承載不起道德的分量,如果帶著這種道德困惑去理解“扶老指南”,必然產生誤解。要注意到,衛生部發布“扶老指南”的同時,還發布了《兒童道路交通傷害干預技術指南》《兒童溺水干預技術指南》《兒童跌倒干預技術指南》等,為何在當前正熱議陌生老人跌倒扶不扶的時候發布,可能只是時間巧合而已。

“跌倒是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傷害死亡的首位原因”,減少因老人跌倒造成的傷害和死亡,是衛生部公布“扶老指南”的初衷。它面對的不僅是陌生的路人,更主要還是在老人身邊的子女親友,包括施救的救護機構和救治人員。這只是技術層面的指南,目的只是為了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做個類比,正如規範醫院的手術規程、用藥安全標準,它管不著醫護人員是否多開藥、吃回扣,管不了醫德醫風是否周正,因為這些東西並非技術規程所能約束的,而是必須依靠醫德氛圍和制度規章。

 
不能被道德困惑所產生的焦慮迷失了我們的判斷,扶起摔倒老人被誣賴的救助窘境,不是技術指南所能破解的,也不是什麼指南所能規避的。道德土壤的改良,與社會方方面面有著極其微妙的關聯,譬如信仰文化重建,譬如資源合理分配,譬如法律公平公正……道德重建,並沒有程式化的範式,這也正是治理社會比治療疾病要紛繁複雜許多的原因。不能因為遭遇了道德的瓶頸,不能因為我們急切地想從救人的陰影中走出來,便急切地希望某種“扶老指南”來規避這樣的道德風險。
“扶老指南”只是救治生命的干預技術規程,本身並沒有制約和改良道德的功能。因此,不能因為急於擺脫面臨的道德困境,就粗魯地揮舞起大棒,這無疑有失理性,有礙社會互信,不利善念弘揚。要擺脫這種困境,作為個體,應該叩問自身道德水準是否夠格;作為社會,應該以種種方式、渠道大力弘揚扶危濟困。

一些傷害預防起步較早的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對預防老年人跌倒從教育預防、環境改善、工程策略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干預。普及急救方法,也證明對減小傷害行之有效。而在我們國家,“傷害干預技術指南”還是個人們知之甚少的新事物。社會上每天發生更多的是扶危濟困、助人為樂,而扶起摔倒老人被誣賴的,畢竟是社會的極少數、特例,我們要譴責,但也不應該無度放大、強化,更不應該因此成了冷漠、不救死扶傷的藉口。

引發熱議

2011年9月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在“老年人跌倒的現場處理”部分提出:“發現老年人跌倒,不要急於扶起,要分情況進行處理”。
訊息經新華社播發後迅速被廣泛轉載,於網際網路激起熱議。作為新浪微博的“微話題”,24小時內吸引了數萬人參與討論。有人擔憂:在社會正呼喚見義勇為精神、提倡倫理道德的今天,這個指南的發布是否唱了反調,為見死不救的“冷漠”提供了新的藉口?
道德評判
就在幾天前,一位88歲的老人摔倒無人相助,一個半小時後才被送到醫院救治,終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此事再次拷問國人的良知,喚起對社會倫理道德的反思。
此前,“彭宇案”、“許雲鶴案”等一系列案件,一定程度上令許多想做好事的人增添了顧慮。“扶不扶”,正在掀起一場社會大討論
這種形勢下,《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一句“不要急於扶起”,帶著巨大的視覺衝擊力,刺痛了一些人敏感的道德神經。
指南區分了跌倒老人的具體情況,提出施救指引。如“意識不清,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有嘔吐,將頭偏向一側,並清理口、鼻腔嘔吐物,保證呼吸通暢”;“詢問是否有劇烈頭痛或口角歪斜、言語不利、手腳無力等提示腦卒中的情況,如有,立即扶起老年人可能加重腦出血或腦缺血,使病情加重,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查看有無肢體疼痛、畸形、關節異常、肢體位置異常等提示骨折情形,如無相關專業知識,不要隨便搬動,以免加重病情,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查詢有無腰、背部疼痛,雙腿活動或感覺異常及大小便失禁等提示腰椎損害情形,如無相關專業知識,不要隨便搬動,以免加重病情,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如老年人試圖自行站起,可協助老人緩慢起立,坐、臥休息並觀察,確認無礙後方可離開”。
指南還提出,“發生跌倒均應在家庭成員或家庭保健員陪同下到醫院診治,查找跌倒危險因素,評估跌倒風險,制定防止措施及方案。”
指南中這些操作性很強的要點被新聞摘發後,有人認為指南的發布不合時宜:“一本技術指導,只能解決‘怎么扶’。而眼下,‘該不該扶’才是討論的核心。較之跌倒的老人,失衡的道德更需要被扶起”;也有人說:“衛生部確實是在做好事。這個指南與道德問題無關,人家只是在給大眾普及救助常識”……

權威回應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傷害預防室副主任段蕾蕾參與了傷害干預系列技術指南的制訂工作。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段蕾蕾表示,包括《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在內的4種傷害干預系列技術指南,其制訂都遵循了嚴格的起草、論證程式,整個過程歷時兩年,可謂縝密而慎重。
“4個指南是同時發布的,與當前熱議的老人跌倒事件並無關聯。撞上這個時機純屬巧合,引起廣泛關注倒也並非壞事。”她說。
據段蕾蕾介紹,為加強傷害預防控制,指導開展傷害干預工作,受衛生部疾控局委託,中國疾控中心從兩年前就著手編寫傷害干預系列技術指南。目前已經完成的,有《兒童道路交通傷害干預技術指南》《兒童溺水干預技術指南》《兒童跌倒干預技術指南》和《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4種;其他指南還將相繼制訂。
段蕾蕾說,《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是由中國疾控中心與相關醫療機構緊密合作,從公共衛生角度總結國內外老年人跌倒預防控制的證據和經驗,提出了干預措施和方法,以期對從事老年人跌倒預防工作的人員部門提供技術支持,有效降低老年人跌倒的發生。今後,中國疾控中心還將針對社會公眾制訂更加通俗的科普讀本,大力宣傳正確的預防與救護措施。
“希望全社會共同參與,努力消除造成老人跌倒的危險因素。”段蕾蕾說,“遇到老人跌倒時,既能勇於伸出援手,又能科學救助,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老人跌倒造成的死亡和傷害。”

 
媒體評論
跌倒是我國傷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而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則為首位。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65歲及以上老年人已達1.5億。按通常30%的發生率估算,每年有4000多萬老人至少發生1次跌倒。見危不救,可能導致老人傷殘或死亡;救助不當,也可能幫了倒忙,加重老人病情傷情,甚至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願不願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是道德問題;知不知道怎樣向跌倒的老人正確施救,則是技術問題。為了保障老人的生命和健康,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
專家指出,老年人跌倒的危險因素,包括生理、病理、藥物、心理等內在因素,也包括燈光、路面、台階、扶助設施、鞋子和行走輔助工具等環境因素,以及衛生保健水平、室外環境的安全設計、是否獨居等社會因素。正因如此,老年人跌倒控制干預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
一些傷害預防起步較早的西方已開發國家,已經對預防老年人跌倒從教育預防、環境改善、工程策略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干預。普及急救方法,也證明對減小傷害行之有效。而在我們國家,“傷害干預技術指南”還是個人們知之甚少的新事物。
參照國內外成熟經驗,政府部門應各司其職並協同配合,為預防老年人跌倒和減少傷害積極行動起來。有關部門應及時消除可能導致老年人跌倒的環境危險因素;物業部門應加強社區物理環境的管理和修繕;老人的家庭成員應密切配合;老年人自身也應積極參與;公共衛生部門應積極開展健康教育,並給予急救技術指導;新聞媒體應呼籲各界關愛老人,並大力宣傳相關知識和技能;有關部門還應研究完善相關法律;全社會都要大力弘揚誠信精神和助人美德……
衛生部門此次制定並發布《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並決定加強傷害預防宣傳教育,其必要性和迫切性顯而易見。這樣做並不超前,因為保護老人免受傷害刻不容緩。

現狀分析

 老年人跌倒發生率高、後果嚴重,是老年人傷殘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06年公布數據顯示:美國每年有30%的65歲以上老年人出現跌倒。隨著美國老齡化的發展,直接死於跌倒的人數從2003年的13700人上升到2006年的15802人。此外,報導還顯示:在過去的三個月中,580萬65歲以上老人有過不止一次的跌倒經歷。一年中,180萬65歲以上老人因跌倒導致活動受限或醫院就診。2006年全國疾病監測系統死因監測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跌倒死亡率男性為49.56/10萬,女性為52.80/10萬。
老年人跌倒造成沉重的疾病負擔。僅2002年,美國老年人因跌倒致死12800人,每年因跌倒造成的醫療總費用超過200億美元,估計到2020年因跌倒造成的醫療總費用將超過320億美元;在澳大利亞,2001年,用於老年人跌倒的醫療支出達到0.86億澳元,估計2021年將達到1.81億澳元。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65歲及以上老年人已達1.5億。按30%的發生率估算每年將有4000多萬老年人至少發生1次跌倒。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日常活動及獨立生活能力,也增加了家庭社會的負擔。

危險因素

老年人跌倒既有內在的 危險因素,也有外在的危險因素,老年人跌倒是多因素互動作用的 結果

生理因素

(1)步態和平衡功能
步態
藥物 藥物
的穩定性下降和 平衡功能受損是引發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原因。步態的步高、步長、連續性、直線性、平穩性等特徵與老年人跌倒危險性之間存在密切相關性。老年人為彌補其活動能力的下降,可能會採取更加 謹慎地緩慢踱步行走,造成步幅變短、行走不 連續、腳不能抬到一個合適的高度,引發 跌倒的危險性增加。另一方面,老年人中樞控制能力下降,對比感覺降低,驅趕搖擺較大,反應能力下降、反應 時間延長,平衡能力、協同運動能力下降,從而導致跌倒危險性增加。
(2) 感覺系統
感覺系統包括 視覺、聽覺、觸覺、前庭及本體感覺,通過影響傳入中樞神經系統的信息,影響機體的平衡 功能。老年人常表現為視力、視覺解析度、視覺的空間/深度感及視敏度下降,並且隨 年齡的增長而急劇下降,從而增加跌倒的危險性;老年性傳導性聽力損失、老年性耳聾甚至耳垢堆積也會影響聽力,有聽力問題的 老年人很難聽到有關跌倒危險的警告聲音,聽到聲音後的反應時間延長,也增加了跌倒的 危險性;老年人觸覺下降,前庭功能和本體感覺退行性減退,導致老年人 平衡能力降低,以上各類情況均增加跌倒的危險性。
(3)中樞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的退變往往影響智力、肌力、肌張力、感覺、反應能力、反應時間、平衡能力、步態及協同運動能力,使跌倒的危險性增加。例如,隨年齡增加,踝關節的軀體震動感和踝反射隨拇指的位置 感覺一起降低而導致平衡能力下降。
(4)骨骼肌肉系統
老年人骨骼、關節、韌帶及肌肉的結構、功能損害和退化是引發跌倒的常見原因。骨骼肌肉 系統功能退化會影響老年人的活動能力、步態的敏捷性、力量和耐受性,使老年人舉步時抬腳不高、行走緩慢、不穩,導致跌倒危險性增加。老年人股四頭肌力量的 減弱與跌倒之間的關聯具有顯著性。 老年人骨質疏鬆會使與跌倒相關的骨折 危險性增加,尤其是跌倒導致髖部骨折的危險性增加。

病理因素

(1) 神經系統疾病:卒中、 帕金森病、脊椎病、小腦疾病、前庭疾病、外周神經系統病變。
(2)心血管疾病:體位性低血壓、腦梗死、小血管缺血性病變等。
(3)影響視力的眼部疾病:白內障、偏盲、青光眼、黃斑變性。
(4)心理及認知因素:痴呆(尤其是Alzheimer型),抑鬱症。
(5)其他: 昏厥、眩暈、驚厥、偏癱、足部疾病及足或腳趾的 畸形等都會影響機體的平衡功能、穩定性、協調性,導致 神經反射時間延長和步態紊亂。 感染、肺炎及其他呼吸道疾病、血氧不足、貧血、脫水以及電解質平衡紊亂均會導致機體的代償能力不足,常使機體的穩定能力暫時受損。老年人泌尿系統疾病或其他因伴隨尿頻、尿急、尿失禁等症狀而匆忙去洗手間、排尿性暈厥等也會增加跌倒的 危險性。

藥物因素

研究發現,是否服藥、 藥物的劑量,以及複方藥都可能引起跌倒。很多藥物可以影響人的神智、 精神、視覺、步態、平衡等方面而引起跌倒。可能引起跌倒的藥物包括:
(1) 精神類藥物: 抗抑鬱藥、抗焦慮藥、催眠藥、抗驚厥藥、 安定藥
(2) 心血管藥物: 抗高血壓藥、利尿劑、血管擴張藥。
(3)其他:降糖藥、非甾體類抗炎藥、鎮痛劑、多巴胺類藥物、抗帕金森病藥。
藥物因素與老年人跌倒的關聯強度見表1。

心理因素

沮喪、 抑鬱焦慮、情緒不佳及其導致的與社會的隔離均增加跌倒的 危險。沮喪可能會削弱老年人的 注意力,潛在的 心理狀態混亂也和沮喪相關,都會導致 老年人對環境危險因素的感知和反應能力下降。另外,害怕跌倒也使行為 能力降低,行動受到限制,從而 影響步態和平衡能力而增加跌倒的危險。

環境因素

昏暗的燈光,濕滑、不平坦的路面,在步行途中的 障礙物,不合適的家具 高度和擺放位置,樓梯台階,衛生間沒有扶攔、把手等都可能增加跌倒的 危險,不合適的鞋子和行走輔助工具也與跌倒有關。
室外的 危險因素包括台階和 人行道缺乏修繕,雨雪天氣、擁擠等都可能引起 老年人跌倒。

社會因素

老年人的教育和收入水平、衛生保健水平、享受 社會服務和衛生服務的途徑、室外環境的安全設計,以及老年人是否獨居、與 社會的交往和聯繫程度都會 影響其跌倒的發生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