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縣

耀縣

耀縣位於中國陝西省中部偏北。屬銅川市。面積1617平方千米,經濟以農為主,是全國四大辣椒基地縣之一。有辣椒、雪花糖、香山果脯等土特產和香山、藥王山石刻等名勝。

基本信息

縣情概況

簡介

耀縣,歷史地名,現為銅川市耀州區。位於關中平原北部邊緣。面積1617平方公里,人口26.91萬,區人民政府駐城關鎮。漢為祋栩縣,後幾次易名,唐天佑二年(905)設耀州。1913年改名耀縣。2002年撤銷,改銅川市耀州區。區內北鄰銅川主城區,跨漆水河兩岸,鹹銅鐵路縱貫。農產有小麥、玉米、棉花等,並產油菜籽、烤菸。鐵路線附近一帶已發展為銅川工礦區蔬菜基地。礦產有煤、石油、油頁岩。城西石灰岩山地為高級水泥工業的原料基地。耀縣水泥廠是陝西規模最大的水泥廠,水泥品號齊全,供應省內外。城東1.5公里的北五台是關中著名古蹟,唐初大醫學家孫思邈隱居於此,故又名藥王山。山上北洞收集有原城西倉內的“耀縣碑林”以及分散於耀縣境內的北魏至隋唐的佛教造像碑及其他碑碣,共80多塊。藥王山還有唐摩崖造像40餘尊,姿態柔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耀縣耀縣

縣域變化

耀州區(原耀縣)自西漢建縣始,歷代為州、郡治所駐地,政區屬轄多變。境域幾經分合,歷代廣袤,四至里程因資料缺乏,大多不詳。現勾畫其概略於後:
西漢時的祋祤縣境,除今耀縣絕大部分地區外,尚含宜君、同官(今銅川市)之地。東漢時,又省翟道縣(今黃陵地)入祋祤,境域擴大到前述四縣的大部分乃至全部地區。形成本縣歷史上面積最大的境域。
魏晉時改稱泥陽縣。西晉時,同官(今銅川市)地併入頻陽縣(今屬富平),後秦姚興時又於翟道縣舊治重建中部縣(今黃陵),縣境面積一減再減。北魏太武帝時,銅官(即同官)、宜君兩縣相繼建立,縣域又一次縮減。
據《長安志》記載,北宋時華原縣境“東西三十里,南北一百三十里”。後歷經金、元、明、清、民國,上下統轄雖變化較多,但華原、耀州、耀縣之境域基本穩定,沒有大的變化。
明代,以州城為始,“北十里為同官,南三里東五里俱富平,西四十里為淳化”(喬世寧《耀州志》)。“廣五十五里,袤一十三里”(張璉《耀州志》)。
清代,州城“東至富平縣界十里,西至淳化縣界五十里,南至富平縣界七里,西南至三原縣界二十里,東北至同官縣界十五里,西北至三水縣(今旬邑)界九十里”(汪灝《續耀州志》)。
民國時期,縣城至周邊鄰縣縣城的距離分別是:“東至富平六十里,南至三原八十里,北至同官七十里,西至淳化九十里,東南至高陵九十里,西北至旬邑一百二十里,南距西安一百七十里。全縣總面積為924.91平方公里。”(民國卅一年《陝行彙刊·耀縣經濟概況》)縣境大致以沮河流域為主,呈一西北~東南方向的狹長靴形輪廓。至1949年耀縣全境解放前的十餘年間,由於西北山區大部分地區陸續建立了中共領導的紅色政權,屬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的淳耀縣、同宜耀縣所轄。國民黨政權實際統治的耀縣區域只占原縣境面積的40%左右,主要在縣城周圍及前原地區。
全縣解放後,原屬宜君的瑤曲地區和銅川縣轄的同官原(今安里鄉)因同在同宜耀縣境內而劃歸耀縣。1965年又劃原銅川市轄之石柱、演池、王家砭三個公社屬耀,形成如今的耀縣境域:北以長蛇嶺山脊與旬邑為界,最北點為瑤曲鎮黑草溝以北之山頂(稍東為耀縣旬邑、銅川郊區之三交界點方坡南測量覘標)。西以山樑與旬邑、淳化為界,最西點為照金鎮尖坪村劉家莊、石窖以西之三楞山頂,亦為耀、旬、淳三縣交界點。南以清峪河谷與三原縣為界,最南點為小丘鄉砥石河西南里許之豹子溝分岔處。東南以將軍、寶鑑諸山之山脊與富平為鄰,最東點為孫原鄉杏花溝村東北之將軍山頂。周邊共6處為三縣交界點。縣境東西寬約43公里,南北長約56公里,總面積為1611.51平方公里(1987年土地詳查數)。縣域輪廓略似一片桑葉形。

歷史沿革

耀縣,西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始建縣。
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改為泥陽縣。
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改泥陽為華原縣。
天佑元年,李茂貞於華原置茂州生,翌年改為耀縣。
1949年3月,國民黨將軍馬得勝在於解放軍的戰鬥中陣亡,蔣介石下令將耀縣改名得勝縣,解放後改回。
1959年撤縣併入銅川市,原縣轄地區成立耀城、小丘、柳林三個人民公社,1961年9月市、縣分設恢復耀縣建制。
2002年6月1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54號):撤銷耀縣,設立銅川市耀州區,以原耀縣的行政區域為耀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今日耀州

現今耀縣已經升為銅川市耀州區
耀州區城區:東南西北四條街以區政府為中心劃分,東街有區文化館,過東橋(下為210國道)至火車東站,再東為水泥廠廠區及家屬區,與五台村交錯,是通往藥王山的一條大道,烈士陵園也在此地。
南街有縣人民醫院,養豬場(已荒廢),新農村,由國道可上南原青崗嶺,新區,西安,過210國道及12米橋可到水泥廠廠區。
西街有檢察院,煤炭局,油脂公司,新路可上新區。
北街為耀州商業繁華街,各個機關也較多,至花園飯店十字。
北新街為北街延伸段,也是商業繁華的延伸段。上至可到塔坡,有宋朝古塔

文化古蹟

耀州區文化燦爛,古蹟眾多,有馳名中外的“藥王山石刻”、孫思邈隱棲石洞、佛教勝地香山,北宋的文廟大成殿、九級寶塔等聞名遐邇,風景名勝區藥王山、藥王故里吸引著許多中外遊客。
雷天啟詠耀州聯
北長蛇南寶鑑東漆西沮三坳平疇五河縱貫百里山川織錦繡
漢祋祤晉泥陽唐華宋耀七縣來屬四城遷治千年歷史鑄輝煌
上聯言山川形勝,北長蛇南寶鑑系耀州南北兩座高山,其中寶鑑山緊倚藥王山;東漆西沮指耀州城東西兩條河流漆河和沮河;三坳平疇五河縱貫指的是耀州的地形與河流;耀州南北、東西相距各約百里,故曰百里山川;下聯說建置沿革,耀州漢時建縣名杸栩,晉稱泥陽,唐稱華原縣宋時稱耀州;歷史上曾經四遷城治,興盛時期的耀州曾經管轄華原、美原、三原、淳化、雲陽、同官、富平等七個縣,從前155年建縣時起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

大香山

香山寺,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四十五公里的柳林鎮姚峪村西北側,從姚峪村登
香山頂端約二.五公里;香山現已開闢為森林公園。
香山三峰突兀,依次排列,形似一座筆架,橫貫天空,故又名三石山。山石為砂礫岩,內鑲河卵石,平均海拔一千四百一十五米。清代《重修香山寺碑記》贊曰∶「三峰聳翠,巍煥射入雲間;碧色秀氣,隱若寓於群芳。」
香山中峰半山腰有一天然石穴,人稱崎峰洞,即香山正洞,其中供奉著「千手千眼菩薩」,亦稱香山菩薩,為佛教禮拜之中心。據有關史料記載,香山創建寺院,始於苛秦(西元三五一年至三九四年),盛於姚秦。曾迎龜茲高僧鳩摩羅什翻譯梵經於此。宋雍熙年間(西元九八四年至九八七年)修中峰崎峰洞,建聖果院、白雀寺。清代光緒年間修建各類樓殿亭閣九十餘間。
由山腳下蒼龍嶺擡級而上,經十一折,通過「靈官廟」順山徑西行,迤邐約一.五公里即到達中峰正洞。中峰正洞,洞當中原供有千手千眼菩薩木雕像。洞西壁有一小洞,洞口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洞後有小竇,深玄莫測。大洞之上,左有白瑕一道,自下而上,形如白練,因名白龍;右有青瑕一道,自下而上,勢如雲煙,因名青龍。二龍蜿蜒盤結至洞頂中心交口吐水,其音冷冷,下成一潭,名曰∶「天漿聖湫」,水清冽芳碧,沁人心脾。
正洞前佛殿三楹,上覆鐵瓦,長廓樓閣,雕樑畫棟,金碧晃耀。
正洞上之中峰山頭,高約十米,盡為卵狀小石結成,其色不一,巍峨壯觀。洞西為準提院,為僧人住房。原有一玉璽,全部透明,中有白脂如龍,傳為妙莊王之玉璽。後改刻成梵文準提咒,寺僧以此印表送人。他們還雕有木板「敕建陝西耀州大香山寺勝境全圖」印刷送人。
中峰佛殿曾懸有「宣慈照佑」匾額,系清朝同治元年(西元一八六二年)慈禧太后「蒙佑愈疾」後,「以答菩薩宏恩」親筆題賜的。
香山西峰最高,形勢更為險要。上有殿宇一座,房數間,因年久失修,已不完整。
東峰有龍泉寺,現遺留龍泉寺碑石,寺後緊靠懸崖瀑布,狀極驚險奇觀,離地五丈有餘,下有水潭,日夜涌流,龍泉寺因而得名。

照金革命根據地

照金,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西北部,地處橋山山脈南端,北倚子午嶺,南俯渭北高原,東臨鹹榆大道,西臨陝甘腹地,距耀州區54公里。 1932年4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陝甘邊游擊的工作及創造陝甘邊新蘇區的決議”,進一步推動了照金地區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在中共陝西省委的領導下,陝甘邊黨、政、軍組織相繼在照金地區成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有力地打擊了照金腹地和周圍的反動勢力,於1933年春建立了以照金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它橫跨耀州區、淳化、旬邑、宜君四縣(區),面積數萬平方公里。
照金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在西北地區建立的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它有力地震撼了國民黨的黑暗統治,造成了國民黨內部的恐慌和混亂;同時,牽制了國民黨大量兵力,配合支援了陝北、渭北、陝南、隴東地區的革命鬥爭;喚起了千萬萬陝甘邊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土地革命的覺悟,鼓舞了西北人民爭取解放的勇氣和信心,它又是紅二十六軍發展壯大、走向勝利的堅強陣地。在創建與發展革命根據地偉大鬥爭中,党進行了一系列建立黨的基層組織,建立紅色政權,建立民眾武裝,開展根據地建設的嘗試,積累了豐富經驗,培養和鍛鍊了一批堅強的革命骨幹,為以後進一步開展陝甘邊革命鬥爭創造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幹部基礎和物資基礎。照金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光輝的篇章,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舊址紅色旅遊景區是中宣部批准的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景區內的薛家寨、陳家坡等遺址是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的西北地區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前不久剛剛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第四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陝西省政府命名的國防教育基地。現已逐步成為陝西北線旅遊中重要的文物古蹟參觀點、生態旅遊風景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以薛家寨為中心的照金革命舊址是1933年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的中國北方地區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並在此創建了芋園游擊隊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先烈們據險築寨,修建哨卡、吊橋等防禦工事,創建軍械廠、被服廠、紅軍醫院以及指揮部等1—4號紅軍寨和白石崖萬人紅軍洞,在陳家坡召開了重要的陳家坡會議,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獻資料、革命文物、歷史遺蹟以及動人的英雄事跡,史有“南有瑞金,北有照金”之稱。
2010年10月17日,第五屆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集中簽約儀式在西安曲江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副省長鄭小明,省政府副秘書長孟建國,省文化廳廳長余華青,市長馮新柱,市委常委、耀州區委書記馬秉寅,副市長陳俊等出席簽約儀式。集中簽約儀式中,我市耀州區政府與陝西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現場簽訂了投資額為30億元的銅川照金香山紅色旅遊項目協定。

薛家寨

薛家寨革命舊址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照金鎮政府東約5公里的田玉村繡房溝。傳說薛剛反唐時曾屯兵於此,因以得名。這裡處於橋山山脈南端,海拔1600多米(其中箭穿崖最高),這裡重巒疊嶂,密林如海,中心地帶壁立千仞,地勢十分險峻。山寨形似葫蘆,東南西三面為懸崖絕壁,山坡灌木叢生,仰視不見寨形,細看僅見草叢小道。整座山寨走勢雄奇,軍事上易守難攻。1933年春,劉志丹、習仲勛、謝子長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黨政領導機關遷駐紅軍上寨後,在5個岩洞中分別設立了軍醫院、修械廠、被服廠、倉庫等後勤單位,建了寨樓、堞牆、戰壕、哨卡、碉堡、吊橋等。
1933年,這裡曾發生一起武裝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歷史上有名的薛家寨保衛戰。當時,照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王泰吉的耀縣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和封建軍閥在陝甘寧一帶的反動統治。是年9月,國民黨陝西當局向照金蘇區發動猛烈進攻。以劉文伯為首的上千敵人,分兵幾路向薛家寨逼近,企圖占領薛家寨,消滅紅軍。在這危急關頭,留寨的紅軍戰士、游擊隊員、工人和婦女挺身而出,奮勇抗擊,打退敵人的多次進攻。在戰鬥到第六天時,由於寧老八等叛徒的出賣,紅軍戰鬥失利,薛家寨陷落,李妙齋在這次保衛戰中不幸壯烈犧牲。1934年秋,紅軍和游擊隊主力返回照金,全面恢復並鞏固了照金革命根據地,直到新中國誕生。
由於天險難越及年久失修,薛家寨原有的5個岩洞現僅能到達一、二、三、四號寨子。一號寨為當年陝甘邊游擊隊一、三支隊駐地,其他分別為紅軍醫院、被服廠、修械所等後勤單位和領導機關駐地。五號寨子應該在四號寨子對面,據說這裡正是當年薛剛反唐屯兵之地。
在這裡發現了許多紅軍用過的麻辮手榴彈、槍枝殘件、刀具、軍號以及生活用具等,其中麻辮手榴彈等是全國僅有的。這批文物現存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藥王山

位於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距離侯亮家10分鐘車程。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長期隱居之處,因民間尊奉孫思邈為“藥王”而得名。藥王山本名五台山,由5座山巒組成,山巒頂平如台,形如五指,為紀念
醫學大師孫思邈,後人在此修廟、建殿、塑像、立碑,藥王山成為著名的醫宗聖地。遠遠眺望,綠樹叢中,殿宇環山依岩而建,氣勢壯觀迷人。孫思邈(公元581~682年),耀縣孫家源人,早年體弱多病,家境貧寒。少年時開始鑽研醫道藥理,兼讀經史百字之說,青年時已造詣頗深。學成後曾辭朝廷徵召,長期在家隱居行醫濟人。晚年根據唐代醫藥文獻,蒐集民間治療經驗,結合個人行醫體會,編著醫書。《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是他的力著。在印刷不發達的古代,手抄本廣為流傳,直到宋代才出版了兩書的摘縮本,並傳入朝鮮日本。這兩本書開創了疾病分類、症候記述、治 療方法和藥劑處方,對中國醫學發展貢獻極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