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

耀州

地處銅川市西南部,海撥650-1700米。屬暖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半濕潤易旱區,晝夜溫差大,光照好,是蘋果、花椒、中藥材的優生區。面積1617平方千米,1990年人口26.91萬,漢族為主。

耀州耀州區人民政府
耀州,古地名,五代唐置,梁曰崇州,宋曰耀州華原郡,金曰耀州,治華原,元省華原入州,明清皆屬陝西西安府,《陝西通志》載:州東十五里有鑒山,年豐山中有光耀如鑒,州以是名。”1913年(民國二年)廢州改縣,成為耀縣。耀州城區北依高原,南抱乳山,東漆西沮,雙流夾抱,因其扼距關中通往陝北的要道,自古就有“北山鎖鑰”、“關輔襟喉”、“延慶腰膂”的美稱。她是“一聖四傑”的故里,千年的佛教聖地,西北革命的搖籃,渭北的名城重鎮,陝西的建材基地,全國的產煤大區。耀州歷史悠久,自漢景帝二年,即公元前115年至今,已歷2122年的漫長歲月。其間,耀州多次更名,較多的是:晉泥陽、唐華園、宋耀州,耀州之名在歷史上沿用了1100多年。

概況

地處銅川市西南部,海撥650-1700米。屬暖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半濕潤易旱區,晝夜溫差大,光照好,是蘋果、花椒、中藥材的優生區。面積1617平方千米,1990年人口26.91萬,漢族為主。唐為耀州治,以城東寶鑑山光耀如鏡而得名,元入耀州,1913年改耀縣,1958年併入銅川市,1961年復設耀縣。耀縣是連線陝西關中地區和陝北地區的交通要道。北依銅川,南去西安及鹹陽國際機場均70公里,西銅一級公路和鹹銅、梅七鐵路縱貫全縣,交通十分發達。耀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現存文物古蹟200餘處,其中著名的中國藥王山、大香山、照金薛家寨,已成為陝西北線旅遊的熱點。

歷史名人

耀州藥王孫思邈
西晉大哲學家傅玄、唐代大醫藥學家孫思邈、大書法家柳公權、大史學家令狐德棻、北宋大畫家范寬等“一聖四傑”為代表的耀州歷史名人數以百計。傅玄的樸素唯物論、孫思邈的醫術醫德、柳公權所創立的“柳書”、令狐德棻的史學思想、范寬的“華園氣格”無不對人類歷史文化做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文物薈萃

耀州唐三彩窯址
全區共有國家、省、市、區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其中國家級3處,省級6處,特別是藥王山石刻堪稱一座文化、藝術、歷史的寶庫。另外,耀州眾多的古墓葬、古寺廟、古遺址、古建築別具一格,實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目前,耀州區有館藏文物近兩千件,其中上等文物300餘件。更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在照金“神德寺”出土的三枚佛骨舍利子,成為驚世發現。雖然它生不逢時,但其意義與價值不會因為時世變遷而稍減。耀州文物上承新石器時代,下至民國初,中間無斷代。它類型多、功用全,兼有歷史、科研、鑑賞等多種性能。

資源豐富

耀州耀州山區
耀州為黃土高原厚層區,土質肥沃,有農用地224.17畝。礦產資源以煤、石灰石、粘土為最。已探明石灰石儲量為40億噸、煤18<億噸。由此而形成了耀州區煤炭、建材兩大支柱產業。耀州動植物資源十分繁多,各種野生動物達126種,森林覆蓋率達38%。獨特的區位優勢、地理位置、名人效應、使其成為了陝西北線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藥王山五台環拱,松柏掩映;大香山狀似筆架,佛事興隆;錦陽湖水波浩淼,遊人如織;玉門川山清水秀,勝似江南;照金鎮紅色旅遊,方興未艾。

物產多樣

耀州山川原相間,區域農業發展前景廣闊。全縣土地總面積242萬畝。北部山地峽谷區占土地總面積56.2%,是發展林牧業和農業多種經營的理想地域。中部梁峁丘陵區,適宜農林牧副漁業發展。南部台塬川道區,原面平坦,土厚地肥,灌溉條件優越,是商品糧菜和外貿農產品的主產區。全縣農付產品種類眾多,以辣椒、花椒、大蒜、蘋果、核桃、白蜂密及名貴中藥材最為有名。耀縣盛產小麥,麵食是當地人日常生活的主食。耀縣人麵食花樣繁多,吃法別致,其中鹹湯麵、蕎面鉿鉻和窩窩面久負盛名,被譽為耀縣“三面”,聞名遐邇。

耀州瓷

耀州耀州窯博物館
耀州窯是我國古代六大名窯之一,為北方青瓷的主要產地,耀州瓷器多為青中泛綠,晶瑩茲潤,以精美質樸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素有“巧如範金,精比琢玉”之譽。耀州窯始燒於唐而終於元,約有700年的歷史。有青釉、白釉、黑釉和醬釉等品種,裝飾以刻花、印花為主。北宋時青瓷有很大發展,刻花青瓷尤精,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流暢,構圖勻稱完美。紋飾有纏枝蓮、把蓮、牡丹、纏枝菊、波浪、飛鶴、飛蛾、犀鶴、博古、海水游魚和嬰戲圖等,龍鳳紋則是宮廷瓷器專用題材。器型豐富,盤、碗、杯、碟,瓶、壺、罐、爐、盒、香薰、注壺、注碗、盞、缽、燈、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變,有花瓣式、瓜棱式、六折式和多折式,外型美觀。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