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寨革命舊址

薛家寨革命舊址

薛家寨是1932年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革命前輩創建的我國北方地區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紅軍利用薛家寨上極其險要的四個天然岩洞分別建成紅軍醫院、被服廠、軍械廠、指揮部等1-4號紅軍寨及其哨卡、吊橋、石砌寨門等防禦措施,開展革命鬥爭。

基本信息

薛家寨簡介

薛家寨革命舊址薛家寨革命舊址

薛家寨革命舊址位於陝西耀縣照金鎮,處於橋山山脈南端,海拔1600多米。這裡重巒疊嶂,密林如海,中心地帶壁立千仞,地勢十分險峻,相傳為薛剛反唐時的駐兵之地。1932年底,劉志丹、吳岱峰、習仲勛、李妙齋、王世泰、汪鋒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創建革命根據地——西北地區最早的革命中心,薛家寨遂成為根據地的中心和後方基地。1933年,這裡曾發生一起武裝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歷史上有名的薛家寨保衛戰。當時,照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王泰吉的耀縣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和封建軍閥在陝甘寧一帶的反動統治。是年9月,國民黨陝西當局向照金蘇區發動猛烈進攻。以劉文伯為首的上千敵人,分兵幾路向薛家寨逼近,企圖占領薛家寨,消滅紅軍。在這危急關頭,留寨的紅軍戰士、游擊隊員、工人和婦女挺身而出,奮勇抗擊,打退敵人的多次進攻。在戰鬥到第六天時,由於叛徒的出賣,紅軍戰鬥失利,薛家寨陷落,李妙齋在這次保衛戰中不幸壯烈犧牲。在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嚴重困難之際,1933年10月,因病正在休養的吳岱峰從南山趕回薛家寨、危難之際擔任陝甘紅軍游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統一指揮紅軍游擊隊,在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下,率部同敵人進行殊死的戰鬥,一天8次擊退強敵的進攻,並在叛徒告密、薛家寨即將陷落之際率部成功突圍,保住了陝甘革命根據地的基礎。1934年秋,紅軍游擊隊主力返回照金,全面恢復並鞏固了照金革命根據地,直到新中國誕生。照金革命根據地的革命鬥爭和艱辛歷程,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薛家寨遺址規模

薛家寨現有一、二、三、四號革命舊址。一號寨為當年陝甘邊游擊隊一、三支隊駐地,其他分別為紅軍醫院、被服廠、修械所等後勤單位和領導機關駐地。1986年,在舊址發現數十件紅軍用過的麻辮手榴彈、槍枝殘件以及生活用具等。這批文物現存照金鎮文化站。

薛家寨照金革命舊址介紹

薛家寨革命舊址薛家寨革命舊址

以薛家寨為中心的照金革命舊址是1932年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革命前輩創建的我國北方地區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紅軍利用薛家寨上極其險要的四個天然岩洞分別建成紅軍醫院、被服廠、軍械廠、指揮部等1-4號紅軍寨及其哨卡、吊橋、石砌寨門等防禦措施,開展革命鬥爭。照金革命根據地在我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意義,素有“南有瑞金--北有照金”之稱。1992年4月20日照金革命舊址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定為陝西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占地6900平方米的照金革命紀念館2004年建成開放,是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理想場所。

照金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和陝甘邊黨組織、陝甘邊游擊隊創立的,在鼎盛時期,紅色武裝割據區域擴展到陝甘兩省十四個縣,面積數萬平方公里。

薛家寨照金革命中心人物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劉志丹、謝子長、李妙齋、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段革命家胸懷偉大的革命理想,以耀州區西北部照金鎮為中心,進行了一系列建黨、建政、建軍活動,在這裡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開展了地方武裝鬥爭,成立了中共陝甘邊特別委員會,陝甘邊游擊隊總指揮部;召開了陝甘邊第一次工農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陝甘邊革命委員會,組織建立了基層政權組織,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摧毀了照金地區及周圍反動民團據點,粉碎了國民黨多次“圍剿”,創建了西北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 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這塊紅色革命根據地,橫跨耀州、旬邑、淳化、宜君、同官五縣(區)邊界,面積2500平方公里。它的創立,猶如插入敵人心臟的一把鋼刀,點燃了西北民主革命的焰火,為後來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創造了條件,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為革命英勇捐軀,現在冊烈士有681人。當年陝甘邊游擊隊總指揮李妙齋同志就犧牲並安息在這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