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建東

翁建東

翁建東,中共黨員,大學學歷,學士學位,副主任醫師。歷任揭陽市人民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務科科長,現為廣東省青年科學家協會委員、省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委員、揭陽市麻醉學分會主任委員、市人民醫院業務副院長。2005年被評為揭陽市“十大傑出青年”。2006年被揭陽市委、市政府列為“揭陽市優秀專家、專業技術拔尖人才”。“5·12”特大地震後,擔任揭陽市援川醫療衛生隊隊長深入汶川縣臥龍鎮參加抗震救災,在災區第一線工作三個月,因成績突出獲“汶川人民的生命衛士” 榮譽稱號。歷年來,他主持的科研項目獲省、市級科技進步獎8項。2009年8月獲"第三屆潮汕星河國瑞科技獎"。

基本信息

不斷耕耘成果豐碩

翁建東 翁建東

翁建東參加工作25年來,他始終以一名醫生的道德規範嚴格要求自己,技術精益求精。完成手術麻醉8000多例,從未發生過一例重大併發症和麻醉差錯事故。作為全市麻醉學科的帶頭人,他主持開展了帶無線視頻系統新型麻醉咽喉鏡的研製、支氣管麻醉、心血管手術麻醉、體外循環技術、控制性降壓、嗜鉻細胞瘤手術麻醉等10多項高新技術獲得成功,填補了揭陽市空白並在臨床上推廣套用。先後獲省、市級科技進步獎8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人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歷年來,在國家級、省級醫學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3篇。擔任副主編出版學術專著《現代食管癌賁門癌診療學》1部。

科技創新促進發展

2004年來,翁建東主持開展的“麻醉咽喉鏡氣管內插管技術改進及臨床套用研究”科研項目,通過套用微型攝像技術和無線視頻傳輸技術,對傳統的麻醉咽喉鏡進行改良,在麻醉咽喉鏡前端上加置微型攝像頭,並通過無線視頻傳輸後在顯示器上顯示,從而將操作者的視角帶到咽喉鏡前端,使直視下顯露不清或無法顯露的聲門均能清楚顯示在顯示器上,克服了傳統麻醉咽喉鏡需直視下操作,遇到部分病人聲門顯露困難時極易導致氣管插管困難的缺點。無論是在提高氣管插管成功率和危重病搶救成功率方面,還是在方便臨床教學和防止減少呼吸道傳染病感染等方面,均有極大的意義。自2004年研製成功投入臨床套用以來,反映良好。改良型麻醉咽喉鏡成本每套約5000元,由於聲門顯露效果好,可代替支纖鏡使用(麻醉科配置支纖鏡主要用於插管困難時聲門的顯露),既方便實用又節約大量資金(支纖鏡約10多萬元)。按全省100所中大型醫院計算,該項目可節約資金1000萬元以上,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該科研項目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並填補了國內空白,榮獲2006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及2005年度揭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崇德精醫創新奉獻

從一名普通醫師成長為醫院業務副院長、副主任醫師的歷程,是翁建東同志勤奮敬業,不斷進取的結果。任現職以來,翁建東始終堅持在臨床第一線,主持領導全院疑難危重病例的搶救工作,為提高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和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作出了重要貢獻。

2004年9月12日晚,市人民醫院首次收治了河豚魚毒素中毒病人,共有11例,其中4例為重度中毒病人,來院不久即出現深度昏迷,生命危在旦夕。河豚魚毒素是一種劇毒的神經性毒素,中毒患者死亡率高達13.5~30%。面對這一突發群體性中毒事件,翁建東在接到報告後,立即主持組織了搶救工作,採取了種種先進治療手段,如及時採用喉罩通氣或經喉罩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及早採用血漿置換技術等,取得良好的效果。經過6個日夜的積極搶救,11例中毒病人全部治癒出院,創下了搶救大批河豚毒素中毒零死亡的奇蹟。得到了中山醫科大學、汕大醫學院等權威專家的高度評價和市委、市政府的表揚。同年10月14日,市衛生局發文對此事進行了通報表彰。該成功搶救經驗,在國家級醫學期刊《中國基層醫藥》雜誌(2005年1月第12卷第1期)上刊登介紹並在全國推廣套用。該項目獲2007年揭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汶川抗震成績突出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翁建東同志不顧原有高原反應病史及年齡超過上級規定要求,主動請纓參加抗震救災。經上級批准後,擔任揭陽市援川醫療衛生隊隊長,帶領6名醫療衛生隊員冒著滑坡、滾石、餘震等危險,翻越海拔近5000米的夾金山、巴郎山二座高山,跋涉600多公里來到汶川縣臥龍鎮災區。

由於大地震破壞,臥龍鎮醫院倒塌,醫師砸傷,醫療設備、藥品均被毀壞,整個鎮醫療處於“缺人、缺械、缺藥、缺醫院”的“四缺”狀態。到災區後,他和隊員們立即投入工作,提出醫療衛生隊“援川期間不休息”、“醫療隊24小時值班制”口號,不管白天黑夜,不管颳風下雨,只要病人有需要,隨叫隨到。

沒有醫療場所,他們就在廢墟中搭起帳篷開展工作。在看病的同時,他和隊員們日夜加班維修被損壞的B超機、心電圖機、血氣分析儀等設備使之及時投入使用。針對災區急救藥、心腦血管病治療藥等缺乏,及時積極的向揭陽市政府反映,由揭陽市衛生局組織捐贈了價值近6萬元(200多種)急救藥械送往災區,有效地滿足了當地民眾就醫的需要。

他還自費出資3000多元購置了一批醫療衛生方面書籍捐贈給衛生院,為衛生院創立了首個圖書室。

在災區工作三個月來,醫療隊成功組織搶救車禍群傷病人2批次,診治病人2217人次,搶救危重病病人31例,其中成功救活了74歲的急性心肌梗死藏民、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和患病的野生大熊貓等,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醫師的"天職"。其先進事跡被《南方日報》、《羊城晚報》、《香港大公報》、《揭陽日報》、四川省電視台、廣東衛視及揭陽電視台等媒體多次報導表彰,獲“來自廣東的好醫師”和“汶川人民的生命衛士”榮譽稱號。

因工作出色,近年來被評為"揭陽市十大傑出青年",2009年8月獲“第三屆潮汕星河獎”。

第六屆中國醫師獎(名單)

中國醫師獎是經衛生部批准設立的中國醫師行業最高獎,其宗旨是通過表彰獎勵醫師隊伍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代表,展示當代醫師救死扶傷、愛崗敬業、樂於奉獻、文明行醫的精神風貌。前七屆是每年評選一次,根據衛生部的指示,之後的中國醫師獎評選每二年進行一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