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E-6戰略對潛指揮機

美國海軍E-6戰略對潛指揮機

墨丘利(Mercury)是古羅馬神話中眾神的信使,美國海軍以它命名E-6戰略對潛指揮機目的意在使它在“世界末日”時能夠扮演國家最高指揮當局的“信使”,擔當具備高抗毀能力的空中指揮所,指揮和控制潛伏在大洋深處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實施核攻擊作戰。與美國空軍的E-4“國家空中作戰中心”一樣,海軍的E-6也是冷戰時期美國“末日戰爭”理論(即核大戰理論)的產物,研製意圖是確保海軍飛彈核潛艇在美國本土遭受核打擊的情況下仍能完成對敵核反擊任務。進入21世紀後,E-6並沒有因其研製背景的消失而消失,經過現代化改裝後的E-6不僅增添了新的使命,而且仍然保持高度戒備狀態,隨時準備執行核戰任務。

信使誕生

在大多數美國人看來,是核子彈打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戰後美國不遺餘力地發展核武器。美國和蘇聯兩國的軍備競賽迅速從空中的戰略轟炸機、陸基彈道飛彈延伸到水下的戰略核潛艇1959年12月30日,第一艘彈道導

美國海軍E-6戰略對潛指揮機美國海軍E-6戰略對潛指揮機
彈核潛艇“喬治•華盛頓”號(SSBN598)正式服役,使美國“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基本建立。彈道飛彈核潛艇之所以備受重視,是因為它能夠潛行在大洋深處,可出其不意地對敵實施核打擊。然而,核潛艇的這種隱蔽性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有效地躲避敵方各種偵察手段的探測,同時也造成自身與岸基指揮所之間通信的困難。

無線電波中只有長波(甚低頻通信)可穿透海水,且作用距離比聲信號要遠得多,所以是潛艇與陸上指揮所之間通信的首選。但長波信號需要非常龐大的發射天線,巨型的岸基長波天線陣地在戰時很容易被對方摧毀。在此背景下,為保持其強大的指揮、控制和通信能力,美國海軍便構想把巨

美國海軍E-6戰略對潛指揮機美國海軍E-6戰略對潛指揮機

型長波天線安裝在飛機上,建立一套抗毀戰略通信系統,利用飛機在空中快速機動的優勢,確保在本土通信系統遭到大規模毀滅的情況下能可靠地指揮戰略核潛艇作戰。美國海軍抗毀戰略通信系統的英文縮寫為“塔卡莫”(TACAMO),由於其作用是通信中繼,因此也被稱為“受領任務並開始行動”(TakeChargeandMoveOut)系統。

洛克韋爾•柯林斯無線電公司於1962年授命開始以C-130“大力神”螺鏇槳運輸機為平台研製“塔卡莫”系統,新飛機被命名為EC-13OQ潛艇通信中繼機。到1968年,美國海軍已建成兩個EC-13oQ飛機中隊,其中一個中隊部署在大西洋海岸,另一個中隊部署在夏威夷。1973年,“塔卡莫”系統正式運轉。進入70年代,為配合“三叉戟”戰略飛彈潛艇部隊的迅速發展,美國海軍提出潛艇通信系統必須更有效、更可靠和更能抗核打擊,而EC-130Q作為一種中型螺鏇槳飛機,其有效載荷小、航程短、續航時間不足等缺陷很快暴露出來,於是美國海軍立即著手尋找新的平台。當時,波音公司的707-320型客機被大量改裝進入美軍服役,其優良的性能得到好評,美國海軍也看中了這種飛機。

美國海軍E-6戰略對潛指揮機 美國海軍E-6戰略對潛指揮機

加入軍方的第一架波音707-320型飛機是1962年開始擔負總統座機“空軍一號”的。10年後,波音707-32OB型飛機成為最後一批美國空軍E-3A“望樓”預警機的原型機。與早期E-3A的原型機相比,波音707-320的機體作了許多細節上的改進,並得到特別加固,以對抗電磁輻射和核爆炸影響。美國海軍就以波音707-320B為新的“塔卡莫”系統的空中平台,並命名為E-6A“墨丘利”,機體在E-3A預警機的生產線上生產,這也是最後被添加到波音707-320型系列飛機生產線上的改型。

美國海軍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瓦明斯特海航研發中心負責開發E-6A,不過並沒有研製全新的機載指揮、控制和通信系統,而是把EC-13OQ飛機上的主要部件拆下來,然後安裝在新購的波音707-320B型飛機上。總共16架中的前2架於1984年訂購,首架E-6A飛機在1986年12月下線,並於次年2月在華盛頓州西雅圖進行了首飛,然後被運送到馬里蘭州的帕特森河海航試驗中心,做進一步的系統研發試驗。1989年8月,首架E-6A型飛機正式交付給美國海軍第3艦隊航空偵察機中隊(VQ-3)使用,隨後第4艦隊航空偵察機中隊(VQ-4)也開始接收E-6A飛機。1992年,E-6A形成完全作戰能力,接替EC-130Q走馬上任,到1994年完成全部16架飛機的部署

基本性能

E-6A的機體有75%與美國空軍的E-3A預警機相同,E-3A機體的許多特徵被保留,包括座艙尾機身頂部的空中加油管及一個前部貨艙門等,但對E-3A機體原本已有的電磁脈衝和核爆炸防護進一步加強,主要外形區別是去掉鏇轉雷達天線罩,並在翼尖安裝有電子對抗吊艙等。

美國海軍E-6戰略對潛指揮機美國海軍E-6戰略對潛指揮機
E-6A型機全長45.8米,翼展45.2米,翼展面積283.4平方米,機高12.93米,動力系統為4台CFM-56-2A-2型配備反推力裝置的高旁路比渦扇發動機,單台推力9964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53900千克,升限12192米,最大速度960公里/時,巡航速度400公里/時,航程6600海里(12144公里),無空中加油時可連續飛行超過15個小時,經空中加油後則可滯空72個小時。單從上述參數可以看出,E-6A在基本技術和戰術性能方面都比EC-30Q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

從機艙內部來看,E-6A潛艇通信中繼機的布局也與E-3A預警機基本類似,主要分為3個區域,分別是翼前區、機翼區和翼後區。翼前區包括4人機組駕駛艙、食品儲存間、廚房、就餐間、洗手間,以及有8個摺疊床的休息間,以便搭乘輪班乘員。機翼區為8人值勤室,C3(指揮、控制和通信)中央操縱台及其它操縱台均位於該區。翼後區為設備艙,內有收發機櫃、發射機、拖曳天線及其收放絞盤、降落傘、設備備件和行李間。

“塔卡莫”AN/USC-13系統,為核心部件的機載通信中繼系統,它由中央控制台、發射/接收機系統、甚低頻功率放大器、天線耦合器和雙甚低頻拖曳天線等組成。機身尾部攜帶有重型通信系統。機載導航系統包括LTN-90雷射陀螺導航、LTN-2ll“歐米加”導航系統、AN/APS-l33氣象雷達。機上沒有武器裝備,只在翼尖艙內安裝有AN/ALR66(V)4電子戰支持系統,可提供威脅信息、敵我識別和威脅的方向與大致的距離等。在執行通信中繼任務期間,E-6A飛機最明顯的識別特徵是2條拖曳天線,一條從機身中部下延伸出來,長8534米;另一條則從尾錐延伸出來,長1524米,兩條天線完全展開大約需要5分鐘。飛機在7600-9150米的高空做環形飛行,此時天線接近垂直狀態,用於與下潛的彈道飛彈核潛艇進行甚低頻(VLF)通信。

美國海軍最初使用承包商提供的波音707-320商用飛機訓練E-6A潛艇通信中繼機的機組人員,作戰測試和評估由海軍第一航空試驗與鑑定中隊(VX-1)負責。俄亥俄州俄克拉荷馬城的廷克空軍基地擁有專門訓練機組人員的契約飛行員訓練系統(CFCTS)。該系統由2部作戰飛行訓練裝置、一套課堂訓練系統和2架TC-18F飛行教練機等設備組成,可為飛行員、導航員和隨機機械師提供地面和空中訓練,飛行訓練(進級和空中加油等)由海軍教官飛行員及承包商教員引導在TC-18教練機上完成。

持續改進

在美國海軍中,只有E-6A是單一任務飛機。在它正式服役後不久,美國海軍就開始對其進行改進。根據美國海軍的要求,雷聲電子系統公司負責這一改進項目,確定主要升級“塔卡莫”作戰能力並將戰略司令部(STRATCOM)所屬EC-135“窺鏡”空中指揮所飛機上的一系列設備轉移到E-6A飛機上,改進後稱之為E-6B“墨丘利”,既能執行“塔卡莫”任務,也能執行空中指揮所任務,其名稱也從單純的潛艇通信中繼飛機變為空中對潛指揮機。

美國海軍E-6戰略對潛指揮機美國海軍E-6戰略對潛指揮機
由於E-6A直接安裝了從EC-130Q上拆下來的潛艇通信中繼系統,在改進時又直接安裝了從EC-135飛機上拆下來的機載指揮系統,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E-6B實際上就是EC-13OQ潛艇通信中繼機與EC-135空中指揮機的機載系統,集成安裝在波音707-32OB型機上的一種雙重任務飛機。美國海軍於1997年12月接收第一架升級後的E-6B飛機,1998年10月形成初始作戰能力,同時被賦予雙重作戰任務。與E-6A相比,新的E-6B機型主要增加或集成了8大系統。包括:加裝機載發射控制系統,該系統可控制陸基彈道飛彈在發射井中的狀態及發射等,使E-6B可充當機載發射控制中心;加裝超高頻通信、指揮和控制無線電子系統,增加3個超音頻接收機;增加數字機載內部通信交換系統,在通信設備之間提供自動化音頻分發和設備控制/布局(隨控布局)以支持空中指揮所任務和“塔卡莫”任務;增加軍事戰略戰術和中繼機載終端系統,通過衛星系統提供外部高頻/特高頻/超高頻通信;加裝任務計算機系統;增加時間/頻率標準分發系統;加裝高功率傳送裝置,替換原來的200千瓦甚低頻高功率放大器和雙拖曳天線;增加3條雙冗餘MIL-STD-1553B數據匯流排,以便今後對E-6B機載系統進行進一步改進。

就作戰性能而言,E-6B保留了E-6A所有的能力並增加了許多新的作戰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用於指揮、控制和通信的作戰參謀部職能和用於洲際彈道飛彈程式設計和發射的機載發射控制中心能力。

為更有效指揮和控制水下的戰略核潛艇,E-6B的拖曳天線軌道系統也進行了重大的改進。E-6飛機的通信中繼任務由兩條拖曳天線同時進行連續的軌道機動來完成,要想達到最佳甚低頻連線狀態,拖曳天線應儘可能接近垂直狀態。此前存在的軌道控制問題和電線/尾翼接觸等,妨礙了E-6A獲得最理想的天線垂直狀態。E-6B通過改進航空電子系統,包括安裝自動節流圈和飛行管理計算機系統軟體等,修正了原E-6A飛機存在的這一不足。

美國海軍所有16架E-6A飛機到2003年全部升級至E-6B標準,但在未完成全部飛機的升級任務時,另一改進項目同時鋪開。2002年初,波音公司開始將波音客機所使用的先進玻璃座艙移植到E-6B飛機上,升級後的駕駛艙安裝有滿足聯邦航空管理局和國際民航組織飛行管理和終端要求的多功能顯示系統。新的多功能顯示系統採用了波音777和737-700飛機使用的下一代航空電子技術,將為艦隊提供最先進的通信、導航和監視能力,且能夠更有效地使用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現有航線和管制系統,以滿足全球空中交通管理的需求。由於採用了商用現成技術,因此E-6B座艙的維護性大為改善。2003年l月,美國海軍和波音公司在波音公司的開發和改裝中心進行了首架改裝飛機的飛行試驗。預計全部飛機的改裝工作在2005年內完成。

除此之外,按照美國海軍的計畫,雷聲公司還將為E-6B飛機安裝新的戰場管理、指揮、控制和通信任務設備,使E-6B具有與海軍主要的機載戰略指揮和控制系統通信互聯的能力。新的通信系統可提供與高速DSL數據傳輸方式相同質量的數據連結,並具有保密通信能力。

雙重角色

作為戰略核威懾體系的組成部分,在冷戰時期,美國海軍的EC-130Q及後來的E-6A/B飛機,美國空軍的EC-135飛機等眾多型號的空軍指揮機都保持高度警戒狀態,並且始終都有至少一架在空中巡航。今天,美國海軍第3和第4艦隊航空偵察機中隊像操作早期的EC-13OQ飛機一樣操作E-6B“墨丘利”飛機,儘管不再需要全天24小時在空中執行戒備任務,但E-6B仍然時刻保持警戒狀態,隨時準備升空執行核戰任務。目前,美國海軍E-6B飛機每月平均飛行時間約95個小時。

美國海軍E-6戰略對潛指揮機美國海軍E-6戰略對潛指揮機
E-6B飛機設計用於支持21世紀美國強大且靈活的核威懾態勢,是美國海軍現役主要的抗毀戰略通信系統,也是美國國家戰略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E-6B飛翔在碧海藍天之間,一頭連著國家最高指揮當局,另一頭連著航行在深海大洋中的戰略飛彈核潛艇。事實上,從E-6A升級到E-6B,它已經扮演著“塔卡莫”和空中指揮所的雙重角色,除指揮和控制彈道飛彈核潛艇外,E-6B還從國家最高指揮當局接收命令並向所有戰略部隊或非戰略作戰部隊提供通信中繼,成為美國戰略部隊和戰區司令部總司令的空中機動指揮所。

美國海軍E-6B飛機的主要作戰基地是俄克拉荷馬州的廷克空軍基地,西海岸警戒基地是加利福尼亞州的特拉維斯空軍基地,東海岸警戒基地為馬里蘭州的帕特森空軍基地,另外在美國大陸中部還有一個新的警戒基地。

對潛指揮和通信中繼是E-6B的首要任務,也是最基本的作戰任務。當執行“塔卡莫”任務時,E-6B飛機通常搭載5名軍官、9名空勤士兵和4名受訓人員組成的機組人員,它可以從不同的部署地點起飛執行獨立的作戰行動。E-6B飛機上擁有一個完整的通信中心,可在甚低頻至特高頻的整個頻率範圍內同時接收或發射信號,還可在特殊環境中接收多頻率低電平信號,同時發射高功率信號。機載發射/接受機系統可接受來自本土指揮中心、海軍甚低頻岸基站、E-4“國家空中作戰中心”及各空中指揮所發出的甚低頻上行信號;高頻收發機組可提供空對空、空對地通信能力;特高頻系統則可與空軍衛星通信系統、海軍艦隊衛星通信系統或話音通信系統連線。E-6B將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加密和抗干擾調製編碼,機載甚低頻功率放大器和天線藕合器則將信號放大到200千以上,然後通過可收放的雙拖曳天線向核潛艇發出。

E-6B飛機在1998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時,美國空軍EC-135飛機指揮機隨之退役,其原來擔負的空軍指揮任務就交由E-6B負責。但E-6B平時仍作為潛艇通信中繼機,當美國戰略司令部決定E-6B要執行空中指揮所任務時,海軍的E-6B飛機就轉由戰略司令部直接指揮,其中2架E-6B飛機將立即飛往內布拉斯加州奧弗特空軍基地搭載作戰人員和機載發射控制系統設備,而且將一直處於警戒狀態。執行任務期間,每架E-6B飛機通常搭載5名海軍軍官、9名海軍空勤人員和8名作戰參謀。

參考文獻

http://www.wpeu.net/article/Article.asp?ArticleId=267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